以“武警”為對象的心理學文獻非常多,鑒于此,筆者僅對“中國知網 \\(CNKI\\)”上以“武警”“心理”作為主題搜索詞的文獻進行了提取,同時剔除“公安現役部隊”以及其他不符合選取條件的文獻,1989—2012 年共有文獻 255 篇。通過分析這些資料的熱點與趨勢,以推測整體的發展概況。
1 軍事心理學發展下的武警心理研究
2004 年,國內軍事心理學在上海正式成立,雖然落后于西方幾十年,但與軍人相關的心理學文獻很早就有。20 世紀 80 年代初,有學者專門就蘇聯軍事心理學的發展做了綜述。20 世紀 90 年代初,沈家模就對情報心理學在軍事中的應用做了介紹。與此同時,計算機輔助心理研究以及人機互動心理學的研究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比較突出的是國防科技大學的對于社會網絡法在反恐中運用的研究,基于人際關系分析原理。又比如,有學者對信息心理戰理論與實踐的討論分析,顯示出了高技術條件下,心理學在軍事中的運用,也同時證明了,國內軍事科研中也越來越注意心理學技術的運用。
自 1982 年武警部隊組建以來,最早的心理學研究相關文獻是 80 年代末期對部隊性心理教育的討論。不過,直到 2004 年,武警心理研究低迷的局面才有所突破,與之前停留在表面的理論論述相比,研究范圍拓寬到對武警軍人的應激狀況、應對方式、心理訓練等的實證研究。筆者認為這與武警部隊影響力的提升以及軍事心理學的發展使得研究興趣的投入有關。文獻檢索結果顯示,武警心理研究的文獻在 2004 年以后呈現出大批量的上升。從 2004 年總文獻量(255 篇)的 3% 到 2006 年的 10%,截至 2012 年,已經達到了 16%。文獻逐年累計圖顯示,武警心理研究是呈線性上漲的(圖1)。同時,研究主題以及研究方法也不斷擴大。通過對關鍵詞詞頻的檢索,心理健康以及基層武警官兵、癥狀自評量表 \\(SCL-90\\) 頻次名列前三。不容置疑,武警心理研究以基層官兵的心理健康衛生工作為重點,研究方法多用 SCL-90 進行問卷調查?!緢D1】
SCL-90 主要用于心理健康與否的鑒別,在各大醫院心理咨詢科室中均有使用。該量表于 20 世紀 80 年代末從國外引進,直到 2000 年以后,才在武警心理健康狀況調研中得到使用。之后,普及面不斷擴大,其使用率也不斷增加,從最初僅對官兵心理健康狀況測查的使用,過渡到編制專用問卷,建立官兵心理健康狀況模型,對新兵入伍的心理情況進行鑒別,加強心理學在軍事任務和訓練中的應用。但是,近來對該量表的“濫用”出現的問題逐漸突出。比如“洋”量表的水土適應問題,以及量表在軍人群體中的適應問題。筆者認為,除此以外,還有該量表的“統一使用”對于武警軍人心理健康調研的精確度問題。曾經有學者對“洋”量表的一味使用提出了質疑,這種方法擯棄了心理學研究中重要的文化、社會、歷史等綜合因素,超越了時間、空間限度,無休止地對全部人實行統一測量標準。由此筆者認為,“洋”量表的大量使用有兩種可能的原因:一是心理學研究中的共性問題,不僅軍內人士,許多軍外專家、學者曾借類似的量表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的普查。由于當時癥狀自評量表還沒有興起,直到 2000 年后才在武警心理研究中有所體現,但隨之便被部分學者直接用于研究。這種研究方法最大的不足是方法單一,研究深度不夠,以及不貼合部隊實際,也就是缺乏“兵”味。還有部分軍外學者甚至對部隊狀況了解不深,部隊人員構成區分不開,研究成果大打折扣。二是該量表的出現極大地便利了科研人員的研究工作,提高了研究效率。這就容易造成“只要是前人大量使用的工具,就不加思索進行使用”,這種貪圖方便、不求深入的科研態度應該擯棄。同時,軍內學者還應該認識到,軍人群體的心理研究還有許多特殊的地方,比如戰斗力的提升,不同任務性質分隊的心理素質培育。
在武警內部心理科研中使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需要結合即時即地的綜合環境,即駐地的地理環境、分隊群體氛圍、分隊實際任務以及官兵文化程度等。還要結合華人本土心理學中對國人特有心理研究領域的成果進行動態、連續地觀察研究。通過對群體心理氛圍的展現和人際關系的行為分析和測量等,綜合評定官兵的心理健康狀況。值得注意的是,武警軍人處于強壓力、高緊張的生活情境中,官兵的心理壓力緩解、性心理教育、服從意識和人際關系才是當前心理學應該加以研究的地方,應該深入探討、挖掘潛在的危險因子進行干預。所以,僅僅通過靜態的測量方式對于武警軍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的摸查效果的確存在疑問。另外,90 后官兵的心理適應能力和部隊經常性工作開展的阻力等方面也是值得心理學領域探索的?;鶎又袔П囆g的提升、以情帶兵的實踐檢驗等都可以作為心理科研部分。部隊特殊情境下人際關系處理的“土方子”的批判等也同樣可以成為心理學介入的領域。
但是,上述都是當前的不足以及可以創新之處。同時,軍人心理研究工作還應該扎扎實實深入基層一線,體驗兵情,深入了解部隊當前發展實際。
可以結合開展基層官兵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多開展正確帶兵和心理學知識普及工作,開展士官培訓工作等方法來實現心理學的作用。心理學介入部隊對人員管理中“土思路”“土辦法”的修正和改進,以及尋求部隊特殊環境下對官兵心理狀況的影響等,這些都是需要長期的基層生活經驗才能總結。
因此,深入基層,接觸官兵,才能把心理學在武警心理研究中的功效發揮出來,才能避免了“霍桑效應”后的真實基層官兵生活的反映。
2 武警心理研究的新進展分析
從文獻資料來看,武警心理研究近來依然是以圍繞基層官兵心理健康為中心工作開展,結合官兵婚戀心理、網癮、性教育、學習動機、武警用問卷編制等方面。較新研究如心理戰的研究、王進禮等人開創了武警用的多項智力測驗系統,很好地應用在了士官群體以及武警學員群體當中,正逐步得到推廣。章國燕對基層局域網的心理咨詢現狀進行了分析。非戰斗單位的武警院校對女職工的心理健康狀況的調研,其研究主題也有所拓寬,比如病人心理護理、人員選取、訓練場上心理素質培養和生活質量。從 2000 年后興起的研究,如獨生子女士兵心理健康調研及干預效果評估,救援官兵的心理健康狀況。領導層的決策和心理調研是較為缺乏的領域。研究關注度逐年上升的有大學生官兵、獨生子女新兵、院校學員以及特戰隊員、特勤官兵等。
武警心理研究的主題能夠體現出時代的需要。
但是結合武警部隊“點多面廣”的特點,研究的對象可以延伸到不同領域、文化特色、任務分工和環境下的官兵。文化心理學在武警內部的研究還處于空白,還有對領導決策和心理健康狀況、文職干部的心理調研工作資料較為缺乏。部隊是一支高度集中統一的團體,因此,還可以運用團體療法等心理咨詢手段進行效果評估。同時,對部隊群體心理進行相關的研究,諸如心理戰訓練,訓練氛圍提高,戰斗力增強,戰斗精神培育。容易忽略的是,武警部隊的特殊任務決定了應該有攻心戰中對敵對分子的心理研究和官兵心理戰術的研究。
3 武警心理研究方法的改進
心理學有定量的、定性的以及混合的研究方法,但不是所有方法都適合于部隊研究實際,唯一的辦法是多種研究方法搭配使用,并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官兵日常生活中心理變化的實際,可以通過運用現象學的方法進行揭示,這種方法可以通過真實情境還原的,為進一步研究收集資料。但是,一些凸顯的心理問題,如人際交往障礙和新兵適應問題等,就應該結合心理治療干預方法和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綜合研究。當前,部分研究僅對官兵心理健康狀況調研做了初步分析,這還不夠,需要結合部隊實際,針對此類情況進行必要的干預及效果評估,達到心理學教育的目的。
西方的心理學根植于西方的文化土壤,實證主義是主流的思想,試圖通過數理統計和物理分析式對心理狀況進行研究,是一種典型的自然科學主義的“物種邏輯”,追求的是客觀的事物。而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人,應該還原人的本來面目,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林”,對任意“分解”人的整體形象的心理研究要加以批判?!叭朔N邏輯”運用到武警心理研究中也同樣適用,這就意味著將官兵視為完整的,具有生物性、社會性、歷史性、主觀能動性的實踐主體。那么,就應該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官兵的所有心理問題,通過多種研究方法進行整體的、真實的概括。比如,針對人際關系敏感的問題,應該將個體放置在整體環境中,通過質性研究方法收集官兵的真實想法以及生活資料和個人信息,對所在部隊的群體氛圍進行考評。而后,采用心理治療方法對官兵的心理問題進行啟發式治療,最后再運用量化方法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的評估。這樣就剔除了單純以量化或者質化研究為主的科研,動態、連續地對官兵心理真實情況進行全程評估,將官兵心理狀況視為環境與內心的共同發展結果。那么,那種從環境中“抽離”的“真空式”調研工作就顯得微不足道。尤其對于武警部隊地域性較強的特點而言,文化以及社會等因素在心理學科研中的影響和作用是毋庸置疑。
4 武警心理研究的展望
從本文對武警心理研究收集的資料分析,武警心理研究領域還不容樂觀,特色不鮮明、“軍警”味不濃以及研究整體情況偏低。但是,要充分認識到武警心理研究工作僅是以武警作為研究對象的軍事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其主要性質還是“軍”。
這就決定了軍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就是武警心理研究中直接運用的方法。武警部隊作為一支反恐維穩特殊的武裝力量,是否可以開發出自身的研究成果?根植于中國土壤的華人本土心理學是否可以作為武警部隊心理研究的一個重要思想來源?鑒于武警與解放軍的區別之處,是否可以通過文化心理學的介入,使得該領域研究呈現新的態勢?根據武警部隊勤務任務繁重的事實是否可以研究相關的心理調節措施?
為了提高對武警心理研究人才的培養力度,除了不斷增強對心理學專業武警警官的培養,還可以通過增加心理學專業國防生、地方大學生名額等方式,將這部分人才資源發揮出來。這一方面需要領導層的決策,另一方面,還需要心理學科研工作者務實務本,實事求是的態度。理論是指導實踐的前提,只有發展出超前的理論,才能不斷提升實踐水平。因此,還需要對當前武警心理學的理論進行不斷的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忽略部隊的群體心理學研究,正因為部隊群體心理氛圍是官兵心理健康的基礎,因此,軍隊的群體心理學研究是很有必要加以開展的。
總之,作為心理學應用研究分支之一的武警心理研究,實際上也陷入了當前主流心理學研究的困境之中。即過度重視以自然科學方法為中心的研究取向和“非人”的研究對象結果,而忽略了軍隊所特有的軍人核心價值觀,戰斗力激勵和如何從地方青年轉變成軍人的動態過程的精神和價值層面上的討論,使得軍人的特性變成了“冷冰冰”的各種數字和指標。研究的轉型和境界的提升有望與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研究取向相結合,以整合的視野從更高的視角概觀武警心理研究的進展。
參考文獻
[1] 王玉琴. 蘇聯軍事心理學的發展[J]. 外國心理學, 1982\\(3\\):26-28.
[2] 沈家模. 情報心理學在軍事戰爭中的運用[J]. 情報雜志, 1990\\(1\\):42-45.
[3] 張海. 基于社會網絡理論的恐怖組織隱蔽網絡研究[D]. 長沙: 國防科技大學, 2010:15.
[4] 孫貴頌. 武警部隊性教育問題初探[J]. 當代青年研究,1989\\(1\\):12-17.
[5] 謝美蘊. 武警戰士SCL-90自評結果研究[J]. 武警醫學,1997\\(S1\\):23-25.
[6] 曲洪芳, 王蕾, 徐增余. 武警新兵SCL-90測評分析[J].健康心理學雜志, 1998\\(1\\):105-106.
[7] 蔡麗萍. SCL-90評價武警軍人心理健康狀況結果分析[J]. 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0\\(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