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海戰中,潛艇部隊是海軍作戰部隊的中堅力量,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潛艇特殊的工作性質和單調艱苦的工作環境,潛艇官兵們不僅忍受著身體上的不適,同時也承受著心理重荷。研究潛艇特殊環境對艇員的身心影響,提高艇員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應對能力,對于維護其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潛艇部隊戰斗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研究立足于現有相關研究文獻,從物理性環境和社會性環境兩方面探討潛艇環境對艇員的心理影響,為提出有效心理干預措施提供依據。
一、潛艇的物理性環境對艇員的影響
潛艇是一種孤立、密閉、受限制的工作與生活環境。與其他軍兵種相比,潛艇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有較強的特殊性:高溫、高濕、高噪、高污染、高顛簸;艙室狹小、封閉、不見陽光,氧氣和淡水供應困難,微缺氧狀態;航程遠、水下航行時間長,艇員食用遠航食品多,睡眠質量低,生物鐘紊亂;受場地條件和艙內空氣環境制約,艇員不宜開展全面的訓練等。據調查,潛艇在進行遠航期間艙室二氧化碳濃度為\\(0.97±0.27\\)%;溫度為18~41℃,個別艙室達到44℃,其中約33%的時間為35℃以上高溫,艇內的相對濕度為\\(72.4±4.8\\)%。這些諸多的不良因素對艇員產生了復雜而深刻的影響。王強調查發現,航行過程中因軍事需要而存在的特殊環境因素,對艇員的生理和心理存在著較大影響,機體耐受性和抗疲勞能力降低,并產生軀體癥狀,導致生理應激增加,引起神經體液及內分泌系統的變化。馬海鷹等人的調查 顯 示,由 于 艇 上 特 殊 的 作 業 環 境,有 近40%的官兵擔心在艇上工作會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馮現剛針對海軍各兵種的調查發現,潛艇部隊的官兵受其特殊環境的影響,為情緒狀態水平最差的兵種。這提示我們應關注潛艇上特殊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對官兵心理上的不良影響,加強人-機-環境等方面的研究。
\\(一\\)高溫、高濕和高污染的影響
潛艇為封閉式結構,內部安裝有大量的機械設備、武器裝備和生活設施。在設備工作過程中會向艇內散發大量的熱量,由于空間密封且艇內空間狹小,所以隨之而來的是高濕度和各種揮發性物質的異味。高溫、高濕和高污染的空氣環境不但使得艇員產生較大的負面生理體驗,而且非常容易疲倦,致使心理、生理常常處于亞健康狀態,極易導致疾病發生。同時,艙室內通風差,衣物不能及時曬干和風干,容易滋生細菌;加上艙室空間狹小、人員集中,誤用、混用他人生活用品的情況時有發生,極易造成傳染。潛艇航行中由于艙室溫度較高、食物品種單一,導致很多艇員食欲下降、過度疲勞、暈船等。出海時處于應激狀態,較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的發生。王強等1999年3月,調查了1 200名潛艇人員的身心疾病,發病率高達34.92%。
\\(二\\)高噪音、高震動的影響
伴隨潛艇內部大型機械的運行,艇體內部將產生高噪音和高震動,在機電部門艙室尤為突出。
蘇曉婷通過研究發現,噪音對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潛艇內部的設備儀表持續運轉產生了各種震動和噪音,這會直接影響艇員的睡眠和注意力,成為他們的一個壓力源。Bluth和Helpple的研究表明,在執行任務時,周圍聲響的細微變化也會令艇員感到緊張和壓力,比如潛艇撞到小魚所產生的聲音,都會激起他們的驚嚇反應,嚴重影響他們當時的活動;噪音對人心理健康的多方面的影響,首先表現為對人的認知過程有明顯的損害;其次噪音對人的情緒狀態有嚴重的干擾。龔錦涵的研究表明,振動對艇員的主要影響是大腦的覺醒狀態或覺醒水平,并且振動對人體的舒適感有很大影響,會讓艇員感覺煩躁不適,易引起工作緊張和工作效能改變,從而導致艇員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
\\(三\\)光照不足的影響
潛艇在航行過程中處于水下狀態,照明完全依靠人工光源,艇內光源受功率、發熱等限制,燈光往往較暗,隨著潛艇上能源的消耗,容易發生照明不穩定和閃爍的現象。人工光源條件下艇員長時間接觸不到自然光,會造成艇員的生物鐘紊亂以及易引起鈣、磷代謝障礙。此外,在潛艇航行期間艇員的睡眠受光照和噪音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也相當明顯。光照條件還會與其他條件一起直接影響到艇員的眼部健康。南京軍區杭州療養院海勤療養區曾對789名艇員進行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艇內的人工光源照明度低,閃爍頻率高,大大加重了人眼的視覺負荷,很多艇員感覺到視疲勞,加上艇內空間狹小,易導致艇員發生近視眼。潛勤人員慢性結膜炎的發生率高,且易傳播。馬海鷹的調查發現,艇員對艇內照明的不滿意已經成為影響艇員心理亞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空間極度狹小的影響
潛艇上的機械、設備眾多,管路、線路十分復雜,供艇員工作和生活的空間十分狹小,這也會對艇員的心理和生理產生較大影響。據海軍醫學研究所1999年一項針對潛艇艇員的調查顯示,由于艇員長期水下生活,長時間始終處于空間極度狹小的艙室內,機體適應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出艇后容易疲勞;加上艇員脫離了自然的正常生活環境,艇內刺激單一,空氣污濁,負離子濃度下降,影響人的記憶功能,所以長航行期間艇員的記憶功能進入狀態比較緩慢。國外有研究指出,由于潛艇活動空間的限制,航行時某些艇員每晝夜總共只走400~800米,有時更少。肌肉活動過少,導致軍人的心理機制出現異常,如注意力減弱,反應速度下降,智力活動失誤增多,容易激動,體力下降14% ~24%,耐力下降24% ~55%,感覺身體虛弱,精神不振,淡漠呆滯,情緒低落,不想動彈。新近一項研究表明,潛艇遠航中艇員身體、精神和神經感覺等各種疲勞自覺癥狀的總發生率高達91.9%。
二、潛艇的社會性環境對艇員的影響
封閉的潛艇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環境,在長期的巡航期間,艇員與外界社會幾乎沒有接觸。
在潛艇上工作、生活的艇員不僅受到惡劣物理環境的影響,還受到工作壓力、人際環境、戰備訓練等社會性因素的影響。
\\(一\\)工作壓力的心理影響
在潛艇航行過程中要經常進行下潛和上浮訓練,潛艇艇員要及時準確地進行相關操作,以保證潛艇安全順利運行,加之工作條件艱苦,艇員大都承受著較大的工作壓力。劉三強的調查顯示,艇員在整個任務階段因工作等各方面壓力而存在周期性的不良情緒狀態。航行中的前幾天易出現煩惱不安、心神不定、注意力難以集中等情況;航行一段時間之后,潛艇進入陌生海域,特別是潛艇為躲避干擾和跟蹤而進行速潛等反應時,艇員很容易出現恐懼和緊張心理;航行中期,由于長時間的水下航行,身體機能的下降和社會交流的欠缺,使艇員變得少言寡語、心情壓抑;而靠岸前的一段時間,艇員普遍焦急地盼望早日結束艱苦的航行。
此外,潛艇水下航行時,由于艇上4小時輪流值更一次,艇員原有的生物鐘被打亂,影響到正常睡眠,這也是艇員體力明顯下降和疲憊的一個重要原因。余浩對艇員長航前后睡眠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艇員航行后的睡眠習慣和睡眠質量較航行前有顯著降低。新近對護航官兵睡眠狀況的調查分析表明,航行初期有輕中度睡眠問題人員比 例 為31.5%,中 期 為66.2%,后 期 高 達81.4%,提示解決好睡眠問題是順利完成長期海上任務的重要環節。
\\(二\\)人際環境的心理影響
潛艇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環境,其人際關系受物理環境、任務條件等制約,也具有其突出的特點。
Sandal研究發現,在受限制的小空間內,會給人際關系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居住在這種環境中的個體,往往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緊張,而是通過間接的行為表現出來,通常是通過脫離與他人的關系來緩解緊張。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潛艇部隊的官兵是在密閉的潛艇中進行水下作戰,他們的生命緊緊地連在一起,是真正在“同呼吸共命運”。因此,潛艇部隊官兵需要有更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實際調查也證明確實如此。例如,江楠楠關于官兵關系與戰斗士氣的研究表明,潛艇部隊官兵更多地反映出帶有集體主義色彩的內容,很少有關于“福利待遇”或者“少滿足感”等個人層面的內容。
\\(三\\)事故的心理影響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系軍事心理學教研室一項針對406名艇員的研究發現:事故后艇員的心理健康狀況低于海軍潛艇艇員的一般水平,表現在恐怖、憂郁、軀體化、敵對及強迫癥狀的得分更高,特別是恐怖、憂郁和軀體化三個因子得分差異極其顯著性。這表明事故對潛艇艇員的心理健康狀況有明顯的負面影響。此外,該調查還發現,4.9%的艇員有興趣減退、缺乏活動的愿望、喪失活力的問題;3.3%的艇員報告有焦慮和主觀的軀體不適感;還有2.8%的艇員出現了幻想、思維無法集中、被控制感等問題。
當然,應激事件后個體的心理反應,除了受突發事件刺激強度、持續時間長短的影響外,還取決于個體對事件的認知、評價、應付方式以及人格等綜合因素作用,所以事故給潛艇艇員造成的心理陰影和產生的心理問題還有待進行細致研究。
\\(四\\)特殊訓練的心理影響
潛艇出海訓練,尤其是長航訓練對艇員的身心狀況有較為明顯的影響。長航訓練出海時間長,與社會完全隔離,大大增加了艇員的心理負擔。
Weybrew跟蹤研究了艇員在為期2個月的航行任務中的表現。結果發現,在經歷長時間的艇內工作后,艇員出現注意力降低、情感障礙、身心失調和動機下降等癥狀,表現出比較高的抑郁、焦慮和疲憊狀態。另有其他研究也發現,潛艇長時間水下航行會導致艇員出現肌肉萎縮、認知水平下降以及運動方面的問題,艇員的動機和斗志也會出現下降的趨勢,特別是核潛艇人員可能出現更多的健康問題。
閻青等研究認為,艦艇出海訓練的第1天,艇員心理健康水平就有明顯的下降。根據海軍醫學研究所1999年一項針對68名長航艇員的研究結果,長航對艇員心理、工效的影響主要有焦慮與緊張、困惑與迷茫、惰性與疲憊、軀體化癥狀增加、睡眠質量下降、視覺簡單反應時延長、聯想記憶能力減退。樂秀鴻指出,潛艇遠航期間,艇員需要頻繁的值更值勤,難以維持正常的生物節律,并且總的睡眠時間不足,造成累積性的疲勞,導致艇員疲勞乏力、頭暈、視覺與大腦的反應進行性降低,記憶、聯想和工作能力明顯下降,以及產生緊張、焦慮等精神方面的問題。
另據許驥等調查顯示,潛艇艇員在初次接觸快速上浮脫險訓練時,特殊的環境氛圍使艇員處于心理上的應激狀態,心理異常表現比較明顯,艇員初次操作時有較大的心理壓力,對心理狀態有明顯的負面影響。
\\(五\\)軍事演習的心理影響
韓向前等針對演習期間軍人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表明,潛艇部隊的參演官兵在人際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及陽性項目數、總均分都顯著高于水面艦艇部隊官兵,并且潛艇部隊官兵的恐怖因子分顯著高于陸戰旅官兵。
與水面艦艇部隊和陸戰旅相比,潛艇部隊軍人由于特殊環境的影響,容易使人處于感覺剝奪狀態,導致耳鳴、聽力下降、胃腸炎、關節痛、眩暈等軀體癥狀和不良情緒,影響心理健康。馬海鷹的研究也得出了這一結果,提示應特別注重改善潛艇部隊軍人的生活環境和訓練條件,加強心理服務工作,維護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潛艇人員心理健康的維護
潛艇惡劣的特殊環境是客觀存在的,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進步,雖然很多研究人員也在努力設計和改善潛艇的環境,但潛艇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它不可能完全像陸地環境和居家生活一樣寬敞舒適。因此,工作在狹小密閉條件下的艇員仍然會承受很大的身心煎熬。為維護艇員的心理健康,保持海軍潛艇部隊良好的戰斗力,除做好日常的心理教育與心理咨詢服務外,還應該特別注重以下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加強心理選拔。處在潛艇應激環境中時,艇員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和過硬的心理素質是很重要的。美軍向來重視軍人的心理測評和心理選拔。有研究表明,美海軍新兵的淘汰率高達40%,心理障礙是服役期前2年淘汰的主要原因。美海軍從潛艇部隊發展之初就一直非常重視艇員的心理選拔。我軍也應將潛艇艇員的心理選拔放在潛艇部隊建設的重要位置,只有將有心理障礙的人以及不適合在潛艇上服役的新兵盡早篩查出來,才能確保艇員服役期間的安全,提高潛艇部隊的總體作戰水平。另一方面應積極開展心理訓練。心理訓練的目的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官兵在各種惡劣和復雜環境下正常工作所必需的心理素質。通過高強度的心理訓練可以提高官兵的心理耐受能力,減少過度應激反應,還可以增強官兵對自己、所在部隊、領導及武器裝備的信心,從而提高士氣,增強部隊凝聚力。訓練的內容可從提高艇員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和綜合心理素質三方面著手。朱鴻武等對艇員進行1周的心理行為訓練,結果發現,接受心理訓練的實驗組在魚雷管脫險訓練前、后應激水平的改變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心理行為訓練可以降低潛艇艇員在相關任務中的應激水平。
總之,加強心理選拔、心理教育、心理訓練與心理咨詢工作將有效減輕潛艇特殊環境對官兵造成的不良心理影響,更好地維護潛艇官兵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 閻青,劉文,王盛龍,等.潛艇遠航人員心理特征調查 [J].中華航海醫學雜志,1995,2\\(1\\):12-13.
[2] 王強,許毅,史步程.潛艇船員出海訓練對心理衛生影響的 調 查 [J].中 華 航 海 醫 學 雜 志,1997,4\\(3\\):138-141.
[3] 馬海鷹,肖蓉,張小遠,等.潛艇官兵心理亞健康影響因素的分析 [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6,27\\(4\\):316-318.
[4] 馮現剛,張小遠,解亞寧,等.特殊作業環境下海軍軍人情緒狀態調查 [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6,27\\(4\\):376-378.
[5] 王強,孫鴻,姚敏忠,等.1 200名潛艇人員心身疾病調查 [J].中華航海醫學雜志,1999,6\\(1\\):19-21.
[6] 蘇曉婷,毛靜馥,王永權.試論噪音對人身心健康的影 響 [J].中 國 公 共 衛 生 管 理,1998,14\\(2\\):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