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鴉片戰爭前后道光帝的心路歷程剖析
摘 要:鴉片戰爭前后過程中,道光皇帝從禁煙到鴉片戰爭爆發后的戰與和,都有著復雜而深刻的原因。道光皇帝為何在戰爭過程中出現“戰和不定”的狀況?本文簡要的從整個鴉片戰爭前后的歷史進程中剖析道光帝心理變化的過程及原因。
關鍵詞:鴉片戰爭;道光皇帝;心理變化;原因
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因為鴉片戰爭而成為中國眾多封建帝王里里知名度極高的一位。道光帝“繼承了一荒淫而腐敗的朝廷, 一個無秩序而貪污的政府, 以及被叛亂弄成百孔千瘡的帝國”.①以他的智力和魄力,根本無法振衰起弊,開創一個新局面。②。本文僅對他在鴉片戰爭前后的心路歷程做一下簡單的回顧與評析。
一。鴉片戰爭前道光皇帝為禁煙所下的決心
道光帝即位之初就已經強烈意識到鴉片問題。當時在朝廷內部,對于鴉片的問題,主要分為兩個不同的陣營,分為“嚴禁”派和“弛禁”派。1836年11月,江南道御史袁玉麟上書批評“弛禁”之議,并建議道光帝將這個重大問題, 令高級官吏“ 悉心妥議”.③當時的湖廣總督林則徐在7月份的復奏中提出了一整套禁煙辦法。道光帝御覽之后,最終下了嚴禁鴉片的決心。道光帝于12 月31日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親去廣東禁煙。同時道光帝指示一度贊同“ 弛禁” 主張的鄧廷禎、怡良等, “斷不可存觀望之見, 尤不可有推誘之心”,要求他們配合林則徐的禁煙行動,要“趁此可乘之機, 力救前此之失”.④就此拉開了震驚中外的禁煙運動的帷幕??梢哉f此時的道光帝雄心滿滿,靜待林則徐禁煙成功的捷報。
當時清朝整個社會面臨財政拮據、吏治敗壞、武備廢弛、海防空虛等內憂外患交逼的現狀。而煙毒泛濫成災,導致銀荒兵弱日趨明顯, 使清王朝難以長治久安,威脅到滿清的統治,道光帝才毅然轉向支持嚴禁鴉片。另外,作為一個自幼接受嚴格儒家教育的封建帝王,“我為上國, 率土皆臣”的思想植入骨髓。在處理對外交涉事務中, 反映在具體的對外政策上就是恩威并用, 剿撫兼施。即倘其輸誠慕化,不妨懷柔羈糜, 以示天恩浩蕩;倘其桀驁不馴, 則只有大張撻伐,示以天威懔懔。這些都是道光帝下定決心禁絕鴉片的原因之所在。
二。鴉片戰爭爆發后的主撫心態
林則徐到達廣州后, 不負道光帝的厚望, 采取強有力的措施, 收繳鴉片兩萬多箱, 并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道光帝看到燒盡鴉片的奏章, 無限欣慰, 批示說:“可稱大快人心一事”.⑤
此后英軍在廣東沿海遇受打擊后, 派出了遠征軍擴大戰爭,于1840年8 月抵達大沽口外。此時道光帝本身并不清楚英國政府的本質及其發動戰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他認為英人只是為了請求貿易而來,于是指示琦善, 如果英軍船馳至天津, “倘有投遞案帖情事, 無論夷字漢字, 即將原察進呈”.然而在第二道讓琦善向英人宣布的諭旨中,則把事端的起因歸因于林則徐,其中有“上年林則徐等查禁鴉片,未能仰體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蒙,措置失當”的語句??梢哉f,為了自己的主撫大計,道光帝將林則徐當成了自己的替罪羊。
第一,道光帝本身并不愿輕啟事端,投身戰爭。戰爭需要耗費大量的財政。道光帝即位時,國庫已不充盈。1840年清政府的國庫存銀僅為1034余萬兩。財政的緊缺導致道光帝不愿輕啟戰事。二,道光帝受到了臣下的蒙騙,特別是琦善在巴尊麥照會上做的手腳,使道光帝自認為認識到了英人進犯的原因,以為只要將林則徐革職,賠償英人損失并恢復原來的貿易政策,就可以解決事端。他認為“以犧牲林則徐換得和平,實在是一個最簡便、最省錢的好辦法”.從這些原因來看,道光帝作為一名天分一般,以守成作為執政目的的封建君主,提出“主撫”的策略,也是不難理解的。
三。 鴉片戰爭爆發后的主戰
然而事情的走向并沒有按照道光帝的預想來進行。道光帝原以為把林則徐革職查辦, 重開貿易, 就滿足了英人的“奢求”, 誰知英方不實現巴麥尊照會的全部要求, 就要進一步擴大戰爭。此時, 他不得不面對現實, 逐步打消“議和” 的幻想, 指示琦善立即停止同英方談判,要琦善“ 固不可失之冒昧, 尤不可稍有畏蔥”.道光帝終于拿起了天朝皇帝的氣概,為保衛大清的臉面,要教訓一下這個“不知好歹”的外夷番邦。
中國封建統治者長期以來形成了“天朝權威”對“逆夷之徒”的本能反應。同時,道光皇帝認為自己手中掌握著幾十萬天朝軍隊,而“滋事”的英軍不過數千之眾。所以,盡管戰爭初期清政府軍隊一敗再敗,但為了天朝顏面,道光帝卻堅持對英作戰,并從各地不斷調集兵力,對作戰地區進行支援。另外,本身的無知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清政府的閉關鎖國阻礙了與世界的融合與交流,不僅僅是道光帝,整個封建統治階層對英國人的了解都幾乎為零。甚至于對英人開戰的原因都沒有搞清楚。自閉導致盲目的自大,道光帝對戰事有著盲目的自信。這些都是在戰爭初期道光帝主戰的主要原因。
四。戰爭不斷失利后道光帝的投降心態
浙東反攻再次失利,道光帝于是派盛京將軍耆英趕赴江南,準備與英軍談和。這次失利帶來了嚴重的后果。這突出表現在道光帝戰勝敵人的信心從根本上發生了動搖, 朝廷上妥協求和的勢力占了上風。特別是英軍攻占鎮江之后, 封鎖瓜州運河, 切斷槽運后, 道光帝更加恐慌。道光帝便指示耆英、伊里布迅速議和。在英軍堅船利炮的威懾之下,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兩江總督牛鑒,被迫與英軍議和,最終于8月2 9 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道光帝于9 月15 日批準了《南京條約》。從此,中國的主權受到破壞,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首先,道光帝對戰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沒有足夠的認識,浙東反攻的失利摧毀了道光帝的信心。第二,國內政局不穩。1842年前后。廣東、廣西、云南等十幾個省市都發生相當規模的群眾反抗斗爭。他們散布揭帖, 對抗清軍, 搗毀官衙, 懲辦土豪劣紳。在國內外不平靜的雙重壓力之下,道光帝擔心如不立即結束與英國的戰爭, 很可能出現一個所謂“外患未除,內江又起”的局面, 將不可收拾。第三,道光帝深信“防民”之策,始終將百姓視作防范的首要目標。自古以來,封建統治者都將“民變”看作對自己的統治最有危險的行為??梢哉f,道光帝在思想深處對百姓始終是有戒備的, 他非常害怕民眾武裝起來難以駕馭, 成為日后的大麻煩??v然在戰爭中出現了一批愛國將領,但由于清軍武器的落后以及制度的腐敗,導致戰爭一敗涂地。
道光皇帝作為中庸之主,如若生活在太平之時,必成一位合格的守成之主。然而世界的歷史潮流卻容不得道光帝在祖宗為他打下的基業庇護下維護自己守成之譽。在整個鴉片戰爭過程中,道光帝的每一次心理變化以及決策的改弦更張,其實都有著復雜的歷史原因。誠然,他也有自己的性格缺陷、認識局限,對于道光帝而言,鴉片戰爭的失敗,并不只是他自己的罪責,更要歸功于封建制度的沒落與腐朽。道光帝的人生悲劇,永遠值得我們進行深思。
注解:
① 馬士: 《中華索目對外關系史》第1卷第243 頁
②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第170頁,1994年
③ 《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15頁
④ 《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133頁
⑤ 《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1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