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鴉片戰爭前后社會存在的矛盾探究
【緒論】清政府對社會矛盾的調和研究緒論
【第一章】鴉片戰爭前的社會矛盾問題
【第二章】1842年戰后的社會矛盾分析
【3.1】鴉片戰爭戰前社會保障
【3.2 3.3】戰后解決措施不力之根源剖析
【結束語/參考文獻】清道光朝的社會矛盾問題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緒 論
0.1 本文的選題意義。
社會矛盾問題一直是學界比較關注的熱點問題,研究成果也相當豐富,而以往學者關于清朝鴉片戰爭前后具體社會矛盾問題的研究甚少,且對鴉片戰爭后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各執一詞。其實,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是廣泛而復雜的,鴉片戰爭后,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特殊的時期。在五口通商的地區,是外國人活動最為頻繁的地區,在這些地區,中西碰撞頻繁、沖突事件頻發,民族矛盾凸顯。
而在國內大部分地區,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這兩大階級之間的矛盾亦是最主要的社會矛盾問題。
筆者通過對鴉片戰爭前后社會矛盾問題的研究,以鴉片戰爭前后中國社會矛盾變化為切入點,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分析得出中國歷史發展主要社會矛盾仍然是階級矛盾,并進一步對政府為解決這些社會矛盾所采取的應對措施進行了深入研究。筆者用跨學科的思維方法歸納總結,將歷史學、社會學與人口學等相結合,綜合分析,深入討論,希望能彌補前人不足。另外,本文也嘗試從歷史的研究中發現其現實意義,以期為解決當前社會矛盾問題提供參考。
0.2 學術史回顧。
當前學術界有關清代社會矛盾問題的系統研究還很少,略有提及也只是在相關的著作和論述中,從個別的側面進行論述,缺乏全面的、系統的研究。
胡繩的《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費正清的《劍橋中國晚清史》和戴逸的《簡明清史》等著作都全面的分析了鴉片戰爭前后社會矛盾問題中比較突出的方面,人口的快速增長給社會和土地帶來的巨大壓力,土地高度集中和土地兼并使原本就不足的人均耕地更加稀少,再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和官員的腐敗無能,使小農失去土地,流離失所,造成社會秩序混亂。
路遇,騰澤之的《中國人口通史》、何炳棣的《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 1368-1953》等著作中分析了清朝人口快速增長的原因以及人口過剩背后給百姓自身和國家帶來的影響。茅海建的《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和《天朝的崩潰》中分別對鴉片戰爭中清朝的財政問題進行了主要分析。李文治的《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中對比了鴉片戰爭前后耕地面積的變化,并對土地兼并、地租等問題進行了研究。
此外,有不少單篇論文在個別問題上對鴉片戰爭前后的社會矛盾問題作了進一步的探討。張國驥的《清嘉道時期的吏治危機》和謝世誠的《道光朝官員腐敗問題》中提到了清朝中后期吏治腐敗的原因和帶來的影響。湯象龍的《鴉片戰爭前夕中國的財政制度》和梁義群的《鴉片戰爭與清廷財政》都說明了在鴉片戰爭前清政府的財政就已入不敷出,而劉海峰的《論道光末年國家財政的虛耗》更加證明了戰爭過后的清王朝國庫空虛,財政拮據。同時,陳在正的《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國內階級矛盾的激化與太平天國革命》,論述了社會上的大批流民以及流民對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李向軍的《清代救災的制度建設與社會效果》和陳樺的《清代防災減災的政策與措施》,對清代的救災措施進行研究考證。
在一些優秀的碩士論文中,有系統的研究清代社會保障政策,康麗躍的《清代社會保障政策研究》.這些研究主要偏重于社會矛盾問題中的不同側面,片面的從人口、土地、鴉片等問題研究。而將社會矛盾問題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卻付之闕如。不過,這些研究者從不同側面對社會矛盾的深入研究,為我們今后的系統性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0.3 史料依據與結構安排。
筆者在查閱資料過程中,將史料進行匯總、整理,通過對比、篩選,選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史料加以運用。有關社會矛盾問題的資料主要以《清宣宗實錄》、《清史稿》、《道咸宦海見聞錄》為主,還有各地方縣志和近代學者關于社會矛盾問題的研究,還包括對其他相關史料的整理研究。
針對目前的研究狀況,筆者主要分三個層次進行研究。第一個層次主要研究鴉片戰爭前主要社會矛盾問題,對人口和土地的矛盾,自然災害的頻發和鴉片的走私猖獗進行分析;第二個層次是對鴉片戰爭后的主要社會矛盾問題進行研究;最后通過對鴉片戰爭前后社會矛盾的解決措施對比研究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戰前本已入不敷出的清政府還勉強能為百姓做點實事,無奈鴉片戰爭之后,政府將高額的軍費和戰爭的賠款都轉嫁到人民身上,使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而且政府再無力解決社會矛盾問題,使社會更加動蕩,矛盾更加尖銳。與當代的社會矛盾問題聯系起來,吸取好的方面,摒棄不好的方面。
研究方法上,筆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以歷史和邏輯的方法為基礎,利用正史和其他史料相結合、史學理論與社會學、人口學理論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此外,還利用統計等方法補充??傊?,筆者在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下,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對相關史料進行整理,力求做到分析完善、融會貫通,堅決拒絕教條僵化、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