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其他論文 > > 鴉片戰爭前的社會矛盾問題
鴉片戰爭前的社會矛盾問題
>2021-07-08 09:00:00

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鴉片戰爭前后社會存在的矛盾探究
【緒論】清政府對社會矛盾的調和研究緒論
【第一章】鴉片戰爭前的社會矛盾問題
【第二章】1842年戰后的社會矛盾分析
【3.1】鴉片戰爭戰前社會保障
【3.2 3.3】戰后解決措施不力之根源剖析
【結束語/參考文獻】清道光朝的社會矛盾問題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1 鴉片戰爭前的社會矛盾問題

1.1 人口激增與土地集中。

盛世時期人口的增長帶來的是社會經濟的復蘇和發展,可盛世過后不足百年的時間里,過剩的人口就會給整個社會和人民帶來了很大的負擔,會成為當時社會矛盾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清朝初年,由于明末的農民起義和戰爭的影響,人口大量減少,過少的人口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清朝的統治者即開始鼓勵人口增殖,這對經濟確實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到了清代中期以后,矛盾開始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過剩的人口非但沒有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而對它起了抑制作用。

盡管有許多學者對清朝的人口統計方法和統計數據表示懷疑,但不可否認的是清朝人口增長的事實。以當時的經濟水平與條件,統計有誤差是可以理解的,在這樣有誤差的數據中我們也可以清晰的看到人口的快速增長。清朝初年,過少的人口嚴重的阻礙了經濟的發展,隨著清王朝的鞏固和強大,清朝的統治者們便采取了一些積極有力的措施來促進人口的增長,再加之"康乾盛世"長時間穩定的環境,使中國人口一直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廣大的人民群眾使社會經濟走向繁榮,也將清王朝推向了盛世。乾隆六年(1741 年)人口已突破 1 億,"會計天下民谷數,各省通共大小男婦,一萬四千三百四十一萬一千五百五十九名口";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人口已經達到了 2 億多,"會計天下民谷數,各省通共大小男婦,二萬四十七萬二千四百六十一名口";嘉慶九年(1804 年),人口超過 3 億,"會計天下民谷數,直隸各省通共大小男婦,三萬四百四十六萬一千二百八十四名口";而到了道光十四年(1834 年),人口則突破了 4 億大關,"會計天下民谷數,直隸等省通共大小男婦四萬一百萬八千五百七十四名口".

面對如此增長過快的人口,清政府也頭一次感受到了人口過剩所帶來的社會壓力,人口數量與經濟發展相互制約的辯證規律對任何時代都是適用的。從康熙初年開始算起直到咸豐初年,在這長達 190 年的時間里,人口一直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達到 43189 萬。

人口的增長應當說是"康乾盛世"的產物,而繼承這份遺產的卻是道光的"衰世". 人口的過速增長,也使人們的人口觀念開始發生了變化,幾千年來,歷代封建王朝一直都把人口眾多看作國富民強的根本,然而清政府卻為人口的高增長倍感憂慮。而且道光皇帝只是把日益增加的人口視為造成百姓貧苦的原因,遠沒有想到這一社會問題所帶來的社會矛盾深化及社會動亂的嚴重后果。

在封建社會里,土地就是百姓的命根子,幾千年來勞苦大眾就是因為想要得到土地而與地主階級進行著不懈的斗爭。清朝中葉,過度的人口增長和封建土地的兼并使百姓所擁有的土地越來越少,人民的生活越來越貧困化,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百姓生計艱難。

人口對于土地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人口大量增長必然導致人均耕地面積減少。在上文中,我們已經看到,從乾隆六年(1741 年)開始到鴉片戰爭之前這不足百年的時間里,中國的人口從 1 億猛增到 4 億,在有限的土地上多出了幾倍的人口,人均耕地面積必然相對減少。清代大學士洪亮吉研究過,"一人之身,歲得布五丈即可無寒;歲得米四石即可無饑".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每個人每年四畝地、四石糧、五丈布就可以維持最低的生活標準??墒堑搅说拦獬?,盡管這一時期耕地面積有所增長,可它遠遠低于人口的增長速度,而且,可開墾的土地有限,山西地區"青黃不接,地瘠民貧",云南地處邊陲"山高地瘠,既有可肯之地,自當留心查勘,不得聽其荒蕪,且生齒日繁,能增一分土田,民間即增一分生計".很顯然,人均土地減少,小農之家、那些貧民百姓的生活處境非常艱難,一家幾口甚至都處于饑餓狀態,最基本的溫飽都滿足不了。

土地高度集中在大多數大地主、大商人和封建官僚的手中,他們瘋狂的兼并著土地。豪紳地主對土地的兼并方式有很多,例如他們倚勢侵奪,道光初年在江蘇崇明縣,"然強者侵漁僭竊,田連阡陌;而弱者拱手他人,身無立錐".與此同時,大商人們還利用天災人禍、青黃不接之時大量購買土地,使農民手中的土地越來越集中到他們手中,"饑年田畝必賤,民以田易命,安問貴賤,而有力殷戶,往往以此大富",如道光年間洛陽縣地區"值歲饑,土人多鬻田他徙",山西長治商人宋良弼"亦以賤值得膏腴田數百畝".江南等富庶地區,鴉片戰爭前期,有人這樣描述江寧府的土地集中情況:"豪富之家,動連阡陌。"鴉片戰爭之前,直隸靜??h的大地主婁步瀛的土地面積大概有四十余頃,湖南武陵縣的大地主丁炳鯤的土地面積有四千畝以上,而當時赫赫有名的大學士琦善,他的土地面積有二百五十六萬一千二百十七畝.這么龐大的土地都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當時中國社會的人口已經超過了 4 億,這就意味著有太多的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紛紛破產。

沒有了生活來源,為了解決最基本的溫飽,便開始租種地主的土地,成為佃戶,"邑中農民,多向富室佃耕","廬邑田產,招佃者十過其五".他們忍受著高額的地租,勉強的維持著生計,"貧者則別無營生,大約佃種他人田地者居多,此輩終歲勤動,所得糧食除完交田主租息外,余存無幾,僅堪糊口,最為貧苦".在面對高額的地租和各種附加租面前,貧民百姓的生計是越來越艱難,而且這些佃戶還害怕擔心地主將田地收回另租他人,就將自己的雞鴨、衣服等物抵給地主,甚至還有人賣兒賣女來償還地租。由于主要稅額極少的伸縮性,提高原有的附加稅額度或者在正稅之外兼征新的附加稅,就成為了官場貪污的來源。

這些附加的賦稅負擔難免要落在百姓頭上,尤其是落在那些無從與地方官員吏胥密切關系之人的頭上。

人口的增長對百姓生產生活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過快的人口增長,也成為了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人口的大規模流動。

當一個地區的人口越來越多,而土地并沒有相應的增長,使這個地區超出了它的承載能力,過剩的人口就必然要向外流動,尤其在那些人口稠密的江西、福建、安徽和兩湖等地區。這些地區人口稠密,耕地面積的增長對于人口的增長而言就是杯水車薪,根本解決不了當地人民的溫飽。再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破壞了他們僅剩的耕地,沖毀了他們的房屋,使他們無地可種,無屋可居。于是,大量的人口為了謀求生存,不得不向外省開始流動,廣西、云南、新疆、東北等邊疆地區,便成為了人口主要的流入地區。廣西、云南等地處于我國地勢的第二階梯,地勢較高,森林茂密,人口較少,多以少數民族為主,所以這些人口便紛紛向此地流動。外來人口的闖入勢必會給本地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大影響,所以清政府將已流入的流民編入保甲,"廣西各屬外來游民,請旨飭查,編入保甲",禁止再流入的人民開墾"苗寨客民保甲完竣,禁續增流民",或者為了保護少數民族的耕地和生存環境,防止流民流入,避免與少數民族起事端。"永禁墾種以杜民猺爭端,設兵駐守,以防復聚俟奸民實無私種。"東北地區乃是清王朝的"龍興之地",這里人口稀少、河流縱橫、土地肥沃,雖然地處寒溫帶,冬夏溫差較大,但是東北地區的森林、礦產、動物和農作物資源非常豐富。在清朝初年,大批人口"從龍入關",致使東北地區人口驟減,清政府為了使東北地區快速發展起來便開始頒布招墾人口的鼓勵政策??墒呛髞砬宄慕y治者為了保護自己的后方根據地和旗人的生計,就開始對東北實行封禁,即使這樣關內的流民還是從蒙古等地偷偷進入東北地區。從乾隆五年(1740 年)四月開始,全面封禁東北,乾隆、嘉慶、道光等朝都頒布過封禁東北的政策,嚴禁流民開墾土地,阻礙旗人的生計。山東地區人口稠密,災害連年不斷,流民眾多,道光皇帝嚴令禁止流民出海,進入盛京等地,"山東省出??诎遁^多,登萊各屬貧民,往往前赴盛京邊外,占種官荒,降旨令琦善詳籌妥議,嚴行禁阻".

盛京吉林等地乃是清朝國家開基根本之地,風氣淳樸,"此等流民,占種官荒,不免滋生訟端,且恐會匪蔓生。".盡管清朝的統治者接連不斷的實施封禁令,可是東北地區的人口數量仍然再持續增長,以乾隆六年(1741 年)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為例,奉天府所管轄遼東地區的人口由 138190 人增加到 390941人,增長了 2 倍。

人口增長主要的原因就是東北地區的滿族官員不執行政府的命令,設法安置流民,成為其勞動力,并將流民編入保甲。清政府既擔心流民的流入給旗人的生計帶來破壞,又擔心全面封禁后旗人缺少勞動力,所以清政府對東北馳而又禁,禁而又馳,始終都沒有改變人口向東北流入的腳步,大量的流民為了生存進入東北地區,于是就形成了一股"闖關東"的熱潮,"至清朝末年,遷入東北的人口至少已有 1300 萬人。"人口數量大幅增長,新增可開墾土地面積少,富豪官紳兼并土地,致使人均耕地面積銳減,百姓破產或淪為佃農,或者為了生計到處流動成為流民,租種山田,生計更加艱辛,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1.2 自然災害頻發。

在中國古代社會里,水災、旱災、風災、蝗災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屬于正常的現象。由于當時技術水平的低下和人們認識能力的限制,并不能對災害作出很有效的預防和預測,尤其是在政治腐敗、吏治廢弛、經濟拮據的道光年間,災害的發生更加頻繁,嚴重威脅著農民的生產生活和人身財產安全。

水災是在封建社會里最常見的災害類型,水災年年都有,甚至有的地區一連幾年都受到水災的影響。江蘇上元地區,在道光二年(1822 年)、道光六年(1826年)、道光十一年(1831 年)、道光十四年(1834 年)和道光十七年(1837 年)都發生了嚴重的水災,尤其以道光十一年(1831 年)較為嚴重,"軍機大臣陶澎等奏,查勘災地水勢,所有上元、江寧……等縣沿江被水各處,一片汪洋,僅存屋脊,濱海田廬,被淹亦多".給當地帶來了較大的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了群眾的正常的生產生活。旱災也是普遍的自然災害,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西北地區離海洋遠,海上的濕潤氣候難以到達,終年受溫帶大陸氣團控制,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較大,干旱少雨,是我國旱災發生率較高的地區。道光十二年(1832 年),京師地區旱情嚴重,"諭內閣,京師入夏以來,甚形亢旱,節過夏至,風日炎燥".道光十五年(1835 年),甘肅、山西等 15 個省受旱,"嚙草嘬土,餓殍載道",而且旱災過后容易發生蝗災,"軍機大臣琦善奏,飛蝗自山西界內,漫天蔽日而來,傷食田禾數十余頃",進而引發更嚴重的饑荒。

山東自古就是自然災害多發區,可以說"十歲九災",水災、風災等災害在山東地區各州縣常年有見。"東省水患,年甚一年,七十四州縣衛,三分澇二,總計五年之內,國家賑恤,及蠲緩銀兩,已有二百萬兩,民間被淹糧食,更不知幾千萬石";沿海州縣又經常被海風困擾,"查訪登州被災,係上年七月間海風陡作,一日一夜,秋禾全行偃折,竟係顆粒無收".農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和收成,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只能靠著政府賑濟的糧食生活。而賑濟的錢糧真正到人民手中的少之又少,于是出現了大量的貧民、流民,造成了社會秩序的混亂。曾經還有人這樣形容過山東地區的情形,"十日賣一兒,五日賣一婦,來日剩一身,茫茫即長路".流民、游民到處流亡,四海為家,吃樹皮、草根、觀音土等來充饑,沒有吃的窮民相繼餓死,空曠處都是堆積的尸體,臭穢的味道非常難聞。湖北和江蘇等省同樣也是災害的多發區,湖北漢江也經常發水、決口。

"軍機大臣御史劉誼奏,湖北漢水濱江堤塍,連被沖決,近年連遭潰決,漢水泛濫,沿河兩灘,日漸淤墊,堤塍內外居民,均受其害".

江蘇省上元、江寧等地,更是重災區," 陶澎奏報,沿江漲勢添長,江省被水各地方,續又多有淹沒,江寧城中水深數尺,衙署亦多在水中".同時,洪澤湖水異漲,"湖水早已漫過砌石,萬頃汪洋,僅恃長堤一線,老幼男婦,猥聚堤身,極為???.

像山東、湖北、江蘇這樣政府無年不賑、無年不緩的的地區還有很多,"朕勤恤民隱,惟日孜孜,遇各省水旱,無不立沛恩膏,分別蠲緩給賑,乃近年來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江西、湖北等省,幾乎無歲不緩,無歲不賑。"本來連年的自然災害就使得百姓生活困苦,流離失所,生計維艱。再加之官員的腐敗,"如果實惠及民,雖多費帑金,朕亦何吝,國家經費有常,不堪之胥吏,希圖沾潤,于勘不成災者而報災,藉民瘼為身圖,任意侵吞,私充囊橐",使廣大貧民百姓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深受地主階級剝削,生活貧困不堪,階級矛盾尖銳。

1.3 鴉片走私猖獗。

鴉片走私猖獗,嚴重地損害了中國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破壞了社會生產力、影響了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鴉片貿易給英國侵略者帶來的是巨額利潤,卻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災難。

首先,鴉片貿易走私打破了中國對外貿易長期出超的優勢,使中國由出超國便成了入超國,導致白銀大量外流,清政府的財政拮據,國庫虧空,而且還造成市場蕭條,嚴重破壞了中國的社會經濟。在道光朝以前,白銀一兩可兌換銅錢 1000 文,至道光十九年(1839 年)鴉片戰爭爆發的前一年,白銀一兩就可兌換銅錢 1678 文,銀價愈來愈高。"江浙兩省錢賤銀昂,商民交困,日甚一日,各州縣經征地丁銀兩,民間大半以錢折銀,今因錢賤暗中貼耗,日益困窮,致小民貧累。"道光十三年(1833 年),江蘇巡撫林則徐上奏說:"近年以來,銀價之貴,州縣最受虧,而銀商因緣為奸,每于錢糧緊迫之時倍抬高價,州縣虧空之由,與鹽務之積疲、關稅之短絀,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此也".我國沿海各省份就是漏銀的主要地區,"廣東???,每歲出銀至三千余萬,福建、浙江、江蘇各???,出銀不下千萬,天津???,出銀亦二千余萬".綜上,近年來錢價日賤,都是紋銀不足、紋銀出洋所致。推其原委,都是因為鴉片煙這一種物品貽害最甚,耗銀最多。而這一切歸根究底都源于鴉片的大量流入。

其次,鴉片走私猖獗威脅著清朝的統治、敗壞了社會的風氣,影響人民的體質。大量的白銀外流致使銀價上漲,各地的稅收困難,拖欠的賦稅也就日益增多,國庫的儲備也就越來越少,清政府便陷入了財政短缺的困境。當統治階級的利益也受到損害時,封建統治者便開始禁止鴉片流入,白銀外流。但是,禁煙卻沒有預期的效果,因為鴉片煙越禁,它的價格就越高,販賣鴉片得到的利潤就越大,官員們得到的好處就越多,所以,官員們只在表面上迎合道光皇帝的禁煙計劃,暗地里仍在進行著販煙和收取錢財的勾當,腐敗日盛。英國人還利用大量失去土地、生活貧苦的沿海居民,為其銷售、走私和種植鴉片,溝通政府官員等事情,同時內地貪圖錢財的奸民便開始種植和販賣鴉片,夾帶自內地銷售,貽害民生。

"御史邵正笏奏,近年內地奸民,竟有種賣之事,浙江如臺州府屬種者最多,寧波、紹興、嚴州、溫州等府次之,大顆小販,到處分銷".道光皇帝下諭旨明令禁止"若不禁止盡絕,將來必至傳種各省,不特貽害善良,更屬大妨耕作。

"責成地方官立即嚴明查辦并嚴懲種植、走私、販賣鴉片煙的奸民,可政府屢經禁止,奸民仍敢藐視王法販賣鴉片,政府將販賣之人枷號一個月,發近邊充軍。正如馬克思所說:"浸透了天朝的整個官僚體系和破壞了宗法制度支柱的營私舞弊行為,同鴉片煙箱一起從停泊在黃埔的躉船偷偷運進了天朝。"與此同時,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們吸食一旦成癮就會需要更多的鴉片,會成為英人銷售鴉片最大的市場。"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東印度公司開始在中國實行鴉片專賣,每年有一千箱鴉片輸入中國;到了嘉慶年間,每年輸入量增加到四千多箱;到鴉片戰爭前幾年間,每年輸入量多達四萬箱左右。"隨著鴉片的流入增多,從沿海各省到內陸各省,人們吸食越多,逐漸有人開始開館賣煙,"此等匪徒,膽敢于海疆重地勾串外夷,開設窯口,引販鴉片煙泥誘人買食",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御史袁文祥奏稱,貴州風俗,素為淳樸,近日漸有吸食鴉片煙之人,及栽種煙草,開設煙館之事,良民子弟,一為所誘,受毒不可復離,敝俗病民,莫此為甚"..鴉片還對清朝后期人口的發展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成為了產生各種人口問題的重要原因。據估計,道光十五年(1835 年),吸食鴉片的人口已達200 萬以上。福建地區鴉片人犯眾多,"福建省各屬拏獲販吸食鴉片等販,人數眾多,監獄實形擁擠".

鴉片煙使人在生理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極大的摧殘,破壞了社會生產力,敗壞了社會風氣,也嚴重損害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最根本利益,造成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第三,官吏、兵丁吸食鴉片,更嚴重的削弱了政府的統治能力和中國軍隊的戰斗力。鴉片由沿海逐漸向內陸走私,連京師等地的王公貴族也難逃其誘惑,"京師為首善之區,王公等亦復沾染惡習".隨著鴉片的大量流入,廣東、福建省兵丁吸食鴉片煙的人很多,"近來營伍廢弛,教誡不嚴,廣東兵丁,竟吸食鴉片煙",慢慢綠營兵丁也同樣如此,"御史劉蘿蘭奏,外省綠營兵丁多染吸食鴉片習氣".軍隊是政權的組成部分,是政權的支柱,同時,軍隊也是保衛國家和人民的重要力量,國家設立軍隊是為了保家衛國,穩定社會秩序。而這樣的一支隊伍吸食鴉片、好吃懶做、棄人民于不顧,怎能保衛人民,讓人民過上安定、舒適的日子?

鴉片煙來自于外洋,卻在內地廣為流傳,流毒日甚,以土換銀,漏銀于外洋,"鴉片一物,賣與中國,傷吾民命,耗吾財源".

白銀外流的后果使人民深受其害,因為人們在繳納賦稅時必須用銅錢兌換成白銀,或按市價折成白銀,而以道光十九年(1839 年)白銀一兩兌換銅錢 1670 文來說,就要比道光前多征百分之六七十的賦稅,造成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嚴重下降。而且官員的腐敗程度進一步加深,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破壞了人民的體質,污染了社會的風氣。

土地兼并劇烈,人口的過剩,人均耕地面積的不足,社會供養能力的下降,再加之有奸商從中抬高糧價、地價,自然災害頻發,大量國民吸食鴉片,銀價上漲,這些都使貧民百姓缺衣少食,生計維艱,社會也更加的動蕩不安,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