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鴉片戰爭時期經世致用派的轉變探究
【緒論】鴉片戰爭前后經世致用發展研究
【第一章】明末清初的經世致用思想
【第二章】鴉片戰爭前的經世致用學派
【第三章】鴉片戰爭時期的經世派
【第四章】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經世致用派對西學的吸納
【第五章】鴉片戰爭前后經世致用學派轉變的原因及影響
【結語/參考文獻】鴉片戰爭前后中體西用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結 語
本文主要研究明末清初經世致用學派的形成,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為代表的經世派開實學之學風;鴉片戰爭前(嘉道時期)經世致用思想再次興起,林則徐、魏源等人成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批知識分子;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經世派認識到中西存在差距,并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到鴉片戰爭后經世致用學派發生轉變,以馮桂芬為代表的經世派,在經歷兩次鴉片戰爭后,探尋救亡圖存的道路,提出了“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即“中體西用”的思想,成為后來洋務派開展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經世思想實現了由理論到實踐的轉變。
在研究經世致用學派在鴉片戰爭前后轉變的基礎上,探究其轉變的原因,主要是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入侵,中國遇到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西方近代化運動的推動下,中國進入有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階段,經世致用學派提出了“師夷”的思想。兩次大規模的西學東漸也促使了經世致用學派的形成和發展。
經世派作為時代的先鋒,許多思想適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經世派學者針砭時弊,倡導改革;關注實學,倡導西學;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起步。由于時代所限,加上經世派大都接受了中國傳統教育,在改革中不可避免的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由于對西方的認識有限,向西方學習只停留在“器”的層面上,當時在公共教育相對落后,經世思想只局限于知識分子階層中,并未得到清政府的認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所以在當時,沒有形成較大規模的運動。
由于研究時間有限,對于經世派研究的許多問題尚未解決。如經世派提出的思想對晚清社會轉型起到的作用;經世派思想對洋務派形成的作用;經世學派與近代教育發展等等,這些問題將在以后的研究中逐一解決。關于經世派的研究前景非常廣闊,我國正在進行改革開放,經世致用學派的思想,雖然已過去一個多世紀,但其中有不少思想,對現在的實際工作任然有啟迪的作用。
參考文獻
一、史料:
[1] 魏源:《海國圖志》(百卷本),同治丁卯柳州陳氏重刊。
[2] 《顧炎武傳記資料》(1-6)臺灣天一出版社編(復印本)。
[3]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新知出版社 1955 年版。
[4]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
[5] 趙爾巽:《清史稿》,中華書局 1977 年版。
[6] 劉逸生 注:《龔自珍已亥雜詩注》,中華書局 1980 年版。
[7] 魏源:《魏源集》,中華書局 1983 年版。
[8] 顧炎武:《日知錄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年版。
[9]孫立文 王世蕓編:《龔自珍研究資料集》,黃山書社 1984 年版。
[10]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上海書店 1985 年版。
[11]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
[12] 《清史列傳》,中華書局 1987 年版。
[13] 孫欽善 選注:《龔自珍詩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1 年版。
[14] 包世臣:《包世臣全集》,黃山書社 1991 年版。
[15]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二、著作:
[1] 嵇文甫:《王船山學術論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 年版。
[2] 鄧潭州:《王船山傳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
[3] 邵德門:《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法律出版社,1983 年版。
[4] 戴 逸:《清代思潮》,三聯書店,1988 年版。
[5] 李時岳 胡濱:《從閉關到開放》,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6] 陳勝粦 廖偉章 李才垚:《對西方挑戰的首次回應--鴉片戰爭》,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
[7] 張豈之:《中國思想史》,西北大學出版社,1993 年版。
[8]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商務印書館,1997 年版。
[9] 錢穆:《國學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97 年版。
[10] 王戎笙 主編:《清代簡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11] 裘士京 房列曙 周曉光:《中國文化史》,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 年版。
[12] 厲以寧:《資本主義起源》,商務印書館,2002 年版。
[13]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年版。
[14] 張昭軍:《傳統的張力--儒學思想與近代文化變革》,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
[16]馮天渝 楊華 任放:《中國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17] 蕭一山:《清史大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
[18] 彭 林 編:《清代經學與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
[19] 馮天渝 何曉明 周積明:《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20] 侯建新:《社會轉型時期的西歐與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21] 袁行霈 嚴文明 張傳璽 樓宇烈:《中華文明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
[22] 龔鵬程:《近代思潮與人物》,中華書局,2007 年版。
三、論文:
[1] 孫小著:《包世臣經世思想簡說》,《江淮論壇》,1983 年第 6 期。
[2] 朱新鏞:《論鴉片戰爭前夕廣東的經世致用學派》,《廣東社會科學》,1987 年第3 期。
[3] 馬金科:《“經世致用”與學習西方》,《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9 年第 1 期。
[4] 陳振江:《近代經世思潮的演變》,《歷史研究》1991 年第 3 期。
[5] 田永秀 劉斌:《經世致用思想由傳統向近代的轉變》,《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 年第 3 期。
[6] 賀平:《略論魏源經世思想與社會實踐》,《財經理論與實踐》,1994 年第 6 期。
[7] 周積明:《經世思潮與洋務運動》,《河北學刊》,1995 年第 2 期。
[8] 劉清平:《“補天濟世”與“經世致用”-曹雪芹儒家傾向與明清經世思潮之比較》,《孔子研究》,1995 年 1 期 .
[9] 李春青:《“經世致用”與文化制衡》,《求索》,1995 年第 5 期。
[10] 李 元:《“經世致用”與當今中國史學的出路》,《北方論叢》,1996 年 2 期。
[11] 葛志毅:《經世致用史學傳統的源流利弊辨析》,《齊魯學刊》,1996 年第 3 期。
[12] 桂遵義:《試論魏源經世思想的演變和發展》,安徽史學,1997 年第 3 期。
[13] 肖季文:《談談中國史學經世致用傳統》,《歷史教學》,1997 年第 6 期。
[14] 謝春山:《試論左宗棠經世致用思想的淵源》,《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7 年第 6 期。
[15] 韓立君:《略論曾國藩經世致用思想的形成》,《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 年第 2 期。
[16]李志茗:《清嘉道年間的經世思想》,《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 年第 2 期
[17] 崔纓:《簡析嘉道年間經世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改革思想及其實踐》,《岱宗學刊》,1998 年第 3 期。
[18] 徐松?。骸妒攀兰o中國史學的經世致用思想》,《中國史研究動態》,1998 年第 12 期。
[19] 崔會東:《經世致用思想與近代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9 年第 3 期。
[20] 方國根:《胡宏的經世致用思想》,《湖湘論壇》,2000 年第 4 期。
[21] 鄭金標:《試論馮桂芬的經世致用思想》,《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0 年第9 期 .
[22] 劉冰清:《論魏源的經世思想》,《船山學刊》,2000 年第 3 期。
[23] 王國慶:《經世致用學風與近代湖南》,《長沙大學學報》,2001 年第 3 期。
[24] 來新夏:《要多研究轉型期的歷史--專論中國近代歷史轉型期的某些變化》,《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 年第 5 期。
[25] 章權才:《關于清經學史的若干思考》,《學術研究》,2002 年第 2 期。
[26] 陸 炎:《論林則徐與魏源的經世思想》,《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 年第 2 期。
[27] 王令金:《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價值及影響》,《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 年第 4 期。
[28]沈 艷:《“經世致用”與中國近代知識分子》,《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2 年第 5 期。
[29] 閉雄壯:《張之洞人才思想研究》,廣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3年。
[30] 魏 泉:《“顧祠修禊”與“道咸以降之學新”--十九世紀宣南士風與經世致用學風的興起》,《清史研究》,2003 年 第 1 期。
[31] 趙炎才:《中國近代經世致用思想基本特征芻議》,《安徽史學》,2003 年第2 期 .
[32] 劉紅霞:《略論晚清“經世致用”思潮》,《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年第 3 期。
[33] 崔 纓 張春慧:《嘉道年間經世派人物的改革思想》,《泰山學院學報》,2004年第 1 期。
[34]賴玉琴:《博學鴻儒與清初學術轉變》,《華中師范大學博士畢業論文》,2004 年5 月。
[35] 蔣小云:《“寧波商幫”經世致用思想探源--以黃宗羲為中心》《溫州大學學報》2004 年第 5 期。
[36]王興國:《略論近代湖湘文化的經世致用特點》,《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年第 6 期
[36] 何大進:《略論鴉片戰爭前的“經世致用”思潮》,《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年第 11 期。
[37] 車冬梅:《晚清理學學術研究》,《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年 4 月。
[38] 楊紅芳:《“耕讀”為本,經世致用》,《山東教育》,2005 年第 5 期。
[39] 王美蓉:《經世致用:嬗變的中國近現代科學觀中的價值判斷》,《河西學院學報》,2005 年第 6 期。
[40] 王宏斌:《關于經世致用思潮的幾點質疑》,《史學月刊》2005 年第 7 期。
[41] 王興國:《弘揚船山倡導的經世致用精神》,《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 年第1 期。
[42] 洪 娟:《論經世致用思想對顧炎武詩論的影響》,《文教資料》,2006 年 3 月號中旬刊。
[43] 胡瑞琴 、俞祖華 :《近代中國社會轉型問題綜述》,《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6 年第 3 期。
[44]關靜杰:《論魏源經世致用及師夷制夷思想》,《黑龍江社會科學》,2006 年第 4 期
[45]彭大成:《經世致用之學究竟始創于何時何人并大盛于何地?》,《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 年第 5 期。
[46] 洪娟:《論經世致用思想對顧炎武詩論的影響》,《文教資料》,2006 年第 8 期。
[47]高王林:《18 世紀經世學派》,《史林》,2007 年 1 期。
[48] 喬治忠、崔巖:《清高宗與章學誠史學思想的比較研究--透視清朝“盛世史學”的價值取向》,《天津社會科學》,2007 年第 7 期。
[49] 吳學滿:《晚清名臣陶澍主政安徽之一、二事略及其經世致用思想》,《懷化學院學報》,2007 年第 11 期。
[50] 靳志朋:《從經世致用到融合中西--晚清蓮池書院研究》,《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08 年第 4 期。
[51] 張樹?。骸对囌撏鯒澋膶崒W致用的經世觀》,《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年第 4 期。
[52] 靳志朋:《從經世致用到融合中西---晚清蓮池書院研究》,《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08 年第 4 期。
[53] 陳 洪:《論王夫之史論的經世致用思想》,《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年第 6 期。
后 記
2008 年 9 月,我有幸考入安徽師范大學社會與歷史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
在安徽師范大學三年的碩士生活中結識了許多師友。安徽師范大學社會與歷史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的歐陽躍峰、房列曙、馬陵合、沈世培、陳久如、汪效駟等眾多師長們嚴謹治學的態度和淵博的知識給予我的幫助,令我難以忘懷。這些都將對我今后的學習、工作產生重要影響。
三年中,我在歐陽躍峰教授門下,攻讀晚清史方向碩士學位。
在歐陽教授諄諄教誨下,我學到了許多知識和科學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在本論文的研究工作中,從選題、構思到行文定稿,都凝聚了歐陽教授的心血。在百忙之中,歐陽教授從整體構思上為我指點迷津,并對文字表述的偏差予以修訂。歐陽教授嚴謹治學的態度,對我是一種無窮的激勵和鞭策。謹希望通過今后不懈的努力,以回報師恩。
三年來,由于忙于學習,我沒有能夠盡到兒子、丈夫、父親的義務和責任,內心有些忐忑,而家人的理解和全力支持,使我感到欣慰。
在收集資料中,我得到了許多同學的幫助,他們是朱升華、楊曉振、賈光華、李少玉、汪勤龍,邢應駒等,在此我對他們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