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鴉片戰爭時期經世致用派的轉變探究
【緒論】鴉片戰爭前后經世致用發展研究
【第一章】明末清初的經世致用思想
【第二章】鴉片戰爭前的經世致用學派
【第三章】鴉片戰爭時期的經世派
【第四章】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經世致用派對西學的吸納
【第五章】鴉片戰爭前后經世致用學派轉變的原因及影響
【結語/參考文獻】鴉片戰爭前后中體西用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五章 鴉片戰爭前后經世致用學派轉變的原因及影響
經世致用學派從明末清初興起,從清談中走出,強調關注國計民生;到鴉片戰爭前再次興起,關注實務,揭露社會弊端,著手改革;鴉片戰爭后,經世學派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向西方學習。探究個中原因與當時中國歷史發展的的歷程是分不開的。從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到近代西方對中國的侵略,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許多經世學派官員、學者不斷地探索,想找到一條強國之路。經世致用學派提出的強國、救國主張,推動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加快了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的步伐,不過,由于經世派都接受過中國的傳統教育,對中國傳統文化繼承的過多,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存在局限性,所以一方面改革的力度過??;另一方面,改革只是在封建體制下進行,改革不徹底。
一、經世致用學派轉變的原因
明末清初,中國社會已出現轉型的征兆,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同時第一次西學東漸也拉開了序幕,許多知識分子精英開始探索中國的出路,經世學派由此而產生,鴉片戰爭的爆發使得經世致用學派再次興起,經世派更加關注中國的命運,找到救亡圖存的方案。
(一)社會轉型,對近代化的探索
近代化的概念中,也包含了社會轉型的內在含義。關于近代化的定義,有很多表述,其中王永年、朱英認為,近代化“實際是一種整體性社會結構變遷,包括政治結構、經濟結構、文化的變遷。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變,包括經濟上工業化,政治上民主化,新的社會家庭關系和新的價值觀念的建立等幾個方面?!?/p>
由于對社會轉型的內涵理解不同,中國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型起始時間認識也不盡相同。清前期的中國社會在事實上已經形成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態勢。高翔認為,明清以降中國近代化分為三個階段,“從晚明到清初,是早期近代化的醞釀時期;從清初到 19 世紀中葉,是早期近代化時期;19 世紀中葉以后,是全面近代化的啟動時期?!雹俳浭乐掠脤W派的轉變與這個時間,與此相類似,明末清初,經世派開始形成,19 世紀上半葉,再次興起,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爭后進一步發展。
1840 年鴉片戰爭爆發,打破了中國兩千多年來封建專制制度,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從此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西方列強帶來現代先進的技術、制度、思想的同時,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痛的災難從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到馮桂芬的“中體西用”,經世派不斷地在探索著中國近代化的道路。
(二)西學東漸,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中國歷史上有兩次較大規模的西學東漸。第一次,從明末到清康熙朝,前后近兩百年,明萬歷年間,隨著西方傳教士的到來,其中著名者如利瑪竇、熊三拔、湯若望、南懷仁等,西方思想開始對中國的學術思想有所觸動。此時的西方科學技術開始迅速發展,而中國這時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非常緩慢,大大落后于同時期的歐洲。傳教士在傳播基督教的教義同時,也大量傳入大量科學技術。當時中國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學技術上知識,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沒有受到影響。這一階段的西學東漸,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之羅馬教廷對來華傳教政策的改變而中斷。這階段西學東漸使得中國士大夫看到西方機器的奇巧,促使實學的振興和以顧炎武為代表的經世致用學派的的形成。
第二次,從鴉片戰爭前后開始,即 19 世紀中葉前后開始,西方人再度開始進入中國,并以各種媒介帶來西方的最新知識。以魏源和林則徐為代表的經世致用學派,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由于鴉片戰爭及英法聯軍的刺激,促使清朝政府在 1860 年代開始,推行了洋務運動,也促使西方的科學技術再一次傳入中國。當時的經世學派,主要采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態度來面對西學,而主要關注的是西方的先進武器以及相關的器械運輸等,并未試圖對西方的學術思想加以學習,因此在這期間學術思想方面的傳入主要藉由西方傳教士創辦的媒體,以及洋務機構中為軍事目的順道譯介的書籍。也正是由于這兩次西學東漸,促使了經世致用學派的形成和發展。
二、經世致用學派轉變的積極影響
(一)針砭時弊,倡導改革
縱觀整個經世致用學派發展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經世致用學派一方面批判社會現實,同時不斷地提出改革方案。早在晚明時期,以顧炎武、王夫之和黃宗羲為代表的經世派,就反對學術上的清談,批判社會現實,提出自己的改革設想。鴉片戰爭前,清朝政府還在宣揚“天朝上國”時,以龔自珍、魏源為代表的經世派思想家已看出衰世的征兆,并給予無情的批判。龔自珍指出,清王朝此時的統治已由“人功精英”、“府于京師”的盛世,變為“日之將夕,悲風驟至”的衰世。①他形容當時的官場是“大官不談掌故,小臣不立風節,典法陵夷,紀綱頹壞。②”與龔自珍齊名的魏源,也提出了自己對當時社會的擔憂,他批評清朝統治階級腐敗無能,封建官僚除富貴外,不知國計民生為何事;除私黨而外,不知人才為何物;所陳諸上者,無非膚瑣不急之談,粉飾潤色之事。
經世派不斷著書立說,針砭時弊的同時,不斷提出要進行社會變革,以挽救清王朝的統治。如龔自珍的《明良論》、魏源的《默觚》、包世臣的《安吳四種》均提出變法圖存的思想。龔自珍指出:“自古及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雹鬯€引用《易經》中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觀點,認為匡正時政,必須銳意改革。魏源則更進一步闡述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雖古之圣王,不能使甲兵之世還于無甲兵”;“天下無百年不弊之法,亦無窮極不變之法”;“五帝不襲禮,三王不沿樂”;“讀父書者不可與言兵,守陳案者不可與言律,好剿襲者不可與言文,善琴弈者不視譜,善相馬者不按圖,善治民者不泥法。無他,親歷諸身而已?!薄白x黃、農之書,用以殺人,謂之庸醫;讀周、孔之書,用以誤天下,得不謂之庸儒乎?”“孔子得位行道,必早有以大變其法”“變古愈盡,便民愈甚?!雹艹酥?,經世派在經濟方面,也進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改革,特別是清朝三大政--河工、漕運、鹽政等方面的改革,最為突出。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以馮桂芬、鄭觀應等人為代表的經世派,在經歷過戰爭和親身體驗人民生活的艱辛后,一方面他們以前瞻眼光,看到中國當時所面臨的危急形勢;另一方面,他們以天下為己任,提出變革的方案。馮桂芬不僅痛斥吏治方面的腐敗,甚至還指向了最高統治階層,他指出:“觀于今日,奉軍國則民力竭養兵勇則民力又竭?!雹亳T桂芬對種種社會矛盾的深刻認識,使他提出改革建議的必要前提。他作《校邠廬抗議》,提出變法改良的對策,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他提出的“中體西用”思想成為后來洋務派實踐的指導思想。
(二)振興實學,倡導西學
經世派思想家們針砭時弊,倡導改革的同時,還身體力行,從事致用之學的研究,力圖振興實學,開辟學術經世的道路。而這些實學,主要受到西方科學技術進步的影響,特別是十九世紀后半葉,經世派更是提出“采西學”的主張。
明末清初,顧炎武開務實之學風,強調關注民生國計。顧炎武曾說:“當明末年,奮欲有所自樹,而迄不得試,窮約以老。然憂無憫人之事,未嘗少衰。事關民生國命者,必窮源朔本,討論其所以然?!雹陬櫻孜洹度罩洝?、《天下郡國利病書》和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都強調實學的重要性,使得清初士人重實學蔚然成風。
嘉道時期,經世思想再次興起,以魏源的《皇朝經世文編》最具代表性,也是鴉片戰爭前后學術界倡導經世思潮的第一部重要著作。魏源在該書中明確提出了注重功效和實用技術的經世思想。根據這一思想,他選錄了從清初到道光三年共 702 人的文集、奏議、文獻和方志中“存乎實用”的篇章,把它分為學術、治體、吏治、戶政、禮政、兵政、刑政、工政等八大類,每大類又分若干子目。他在《海國圖志》中更是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強調科學技術的重要性。魏源、陶澍、林則徐等人在河工、漕政、鹽政等方面又進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實踐。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以馮桂芬為代表的經世派突破傳統經世派的評議時政的精神,通過探討中西之間力量對比懸殊原因的分析,提出了自強和自救的對策。在他的《制洋器議》中,更是明確提出如何向西方學習和怎樣學習?!胺驀抑乜颇?,中于人心久矣,聰明智巧之士,窮老盡氣,銷磨于時文試帖楷書無用之事,又優劣得失無定數,而莫肯徙業者,以上之重之也?!腥A聰明智巧,必在諸夷之上,往時特不知用耳。上好下甚,風行響應,當有殊尤異敏,出新意于西洋之外者。始則師而法之,繼而比而齊之,終則駕而上之,自強之道,是在乎是?!?/p>
(三)加快近代化的起步
鴉片戰爭爆發,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和世界資本主義近代化浪潮的沖擊,中國原有的政治、經濟秩序被打破,發生了數千年來未有的歷史大變局。在此情況下,魏源、林則徐等經世派學者,一方面,把目光投向充滿矛盾的國內;另一方面,將經世的重點放在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在他們的推動下,中國步入了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在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特別是英法聯軍攻進北京的“庚申之變”之后,當時的清政府,一些頭腦僵化,頑固不化的守舊派依然妄自尊大,似乎還想維護自己上國天朝之尊。而此時的經世派學者,提出“中體西用”以自強的思想,即利用世界形勢,抓緊時機以實現自強。這一思想,直接推動了與之密切相關的洋務運動的開展。
三、經世致用學派轉變的歷史局限性
經世派從形成產生,到再次興起,他們在批判社會種種弊端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在尋求中國強盛之路。但由于時代所限,他們提出的思想,或多或少的存在著時代的烙印。他們大都經歷過中國傳統的文化教育,在提倡向西方學習的時候,并沒有要求改變中國落后的封建制度;在提倡振興實學的時候,只是主張學習西方的技術,而與技術進步息息相關的科學研究和教育關注較少;經世派許多主張非常切實可行,但只局限于當時的士大夫階層,由于普通百姓知識能力的欠缺,使得經世派的改革阻力過大,并未形成全民的改革浪潮。
(一)重傳統,輕民主
從清初經世派形成,到嘉道時期經世致用思想再次興起,經世派學者接受的全部是傳統的儒家思想教育,所以他們提出改革主張,就是在不改變國家根本制度的基礎上進行改良。他們對此時的世界,了解過少,特別是對西方的政治制度,只是粗略的介紹,并沒有真正的理解西方的民主思想,更無從談起去實踐民主思想。無論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還是馮桂芬的“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都是在封建體制內向西方列強學習技術,而非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民主制度。
經世致用學派對傳統文化進行有限反省的同時,又無法擺脫其固有的束縛,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學習西方的同時,他們大都繼承孔孟之道,尋求未來的出路不在未來,而在“三代”,常以為“經世之道不出故紙之中”.他們沒有對傳統文化做出本質的更新,也未能建立起新的文化體系。經世致用的本質上還是維護中國傳統,試圖通過學習西方的軍事和技術,來彌補傳統之缺。盡管為學習西方,沖開了保守派的阻撓,但卻未真正的使中國走向獨立和自強。
(二)重實學,輕科學
鴉片戰爭爆發后,為了抵抗侵略,林則徐、魏源等一批經世派學者,開始了解西方。由于他們看到中西方的差距主要是中國缺乏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在他們看來,西方近代文明之長,主要在于物質形態的“器”,即實際的應用技術和設備。林則徐督粵時,就認為英軍“以其船堅炮利而稱其強”,“乘風破浪是其長技”,他認為“長技”即是“制炮必求其利,造船必求其堅”.①魏源看到的西方“長技”,也不過是戰艦、火器和養兵之法,仍然沒有脫離“器”的范疇。他們認為,學習和接納“長技”,就可以達到御敵的目的。
19 世紀 60 年代初,馮桂芬作《校邠廬抗議》,整個抗議的主要內容仍在“采西學”、“制洋器”、“善奴夷”上,也沒有超出“器”的范疇。他提出的“中體西用”中采納西學,也只有“用”的功能??茖W技術只是“中學”的附庸,并未真正學到,西方日益發展的自然科學,以及這些理論成果對實際生產中的技術所產生的作用。
(三)經世派改革未受到社會認同
鴉片戰爭前后的經世致用思想,其影響只局限于少數先進的知識分子中,并未得到清政府的認同和社會的廣泛支持。因此,盡管鴉片戰爭失敗后,在經世致用思潮的指導下,經世派學者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探討,但并未形成大規模的運動。
鴉片戰爭的失敗,打破了天朝上國的迷夢,在中國,特別是士大夫中,引起了強烈的震動。然而,由于中國的“夷夏之辯”思想的根深蒂固,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一震動,不是基于西方勢力的強大和西方文明的優越,而是基于夷夏之防的破壞和世界中心地位受到的挑戰。對于這一局面,經世派盡管提出向西方學習,但其主要任務仍然是維護天朝上國的統治,主要學習方法是在堅守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學習西方技術。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面對喪權辱國的恥辱,人們更多的是一種反感和排斥,在這種社會心理的作用下,向西方學習的經世派就很難得到社會大眾太多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