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二十年 (1840) 至道光二十二年 (1842) 的第一次鴉片戰爭, 是由于以英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東亞地區擴張引起的, 這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封建主義生產方式的大搏斗, 最終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 清朝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中國從此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但是, 中國軍民在英勇抗擊侵華英軍過程中, 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 名垂青史的抗英的事跡, 如虎門抗英戰役、 吳淞保衛戰、 三元里抗英等等。 其中, 鎮江滿洲八旗兵抗擊侵華英軍, 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最后一戰, 也是抵抗英軍入侵最為激烈的一戰, 英軍在這場戰役中所投入的艦船和兵力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最多的, 但所遭受的損失也是最慘重的。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 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70 周年、 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 70 周年到來之際, 鎮江軍民英勇御敵, 滿洲八旗兵浴血奮戰, 誓死如歸, 與侵華英軍進行了殊死搏斗所展現的英勇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卻永遠值得有正義感的人們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 并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一
鎮江, 古時稱京口。 地處長江下游, 北臨長江, 西臨大運河, 南據峻嶺, 是長江下游南岸的商埠重鎮。 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和長江在此交匯,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 使得鎮江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鎮江是長江與京杭大運河的唯一交通樞紐, 也南北各省的交通要道, 還是南北商貿運輸的通衢, 更是漕運的咽喉。 而且鎮江地勢險峻, 歷來為兵家所重, 其戰略地位正如清代學者顧祖禹在其 《讀史方輿紀要》 中所載: “京口因山為壘, 緣江為境, 建業之有京口, 猶洛陽之有孟津。 自孫吳以來, 東南有事, 必以京口為襟要。 京口之防或疏, 建業之危立致?!盵1]
由于在經濟和軍事方面所具有的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使得鎮江自三國以來一直為兵家必爭之地。 清軍入關南下后,出于戰略需要考慮, 一直在此駐扎重兵。 順治十四年 (1658) 設京口將軍, 以對付反清勢力。 到乾隆時期, 由于江南局勢逐步穩定, 乾隆二十一年 (1757), 將京口將軍裁撤, 改為副都統。 鴉片戰爭期間, 鎮江也是英軍侵略的重點地區之一。
18 世紀 60 年代起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 到 19 世紀 40 年代基本上完成了工業革命, 機器大生產開始取代工場手工業, 其工業迅猛發展。 為了進一步擴大商品市場和爭奪原料產地, 開始在全世界各地進行瘋狂的殖民掠奪和侵略,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此開始了全球性擴張。 這正像馬克思在 《資本論》 中所深刻指出的那樣: “資本主義來到世界上, 從頭到腳每一個汗毛孔都滴著骯臟的血和骯臟的東西”.
東印度公司為了扭轉長期以來在與中國貿易中的貿易逆差局面, 打開中國市場, 道德淪喪地開始向中國傾銷鴉片, 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罕見的。 道光十八年 (1838) 道光皇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 赴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把收繳上來的鴉片于虎門海灘銷毀。 道光二十年 (1840), 英國政府倚強凌弱, 以此為借口, 派出遠征軍侵華, 鴉片戰爭自此爆發。 英軍首先在廣東和福建等地發起進攻, 意在封鎖珠江口, 截斷中國的海外貿易, 雖獲得一些侵略權益, 但亦受到中國軍民的抵抗,且英國政府也不滿足于所獲取的侵略權益。 遂將英軍統帥兼全權代表義律撤換, 改派在印度從事殖民侵略近四十年, 富于侵略經驗的璞鼎查為全權代表。 道光二十一年 (1841) 英軍再次北犯, 從廈門北上舟山, 轉攻清朝的經濟重地浙江沿海地區, 相繼攻陷了定海、 鎮海和寧波。 此時, 英國想獲取更多的侵略權益和盡快結束戰爭, 英國新任外相阿伯丁在給璞鼎查的信中表達了此意: “雖然女王陛下的軍隊可能已奏膚功, 可是并不見得戰爭會宣告結束, 在這種不穩固的情形下, 女王陛下政府已決定作必要的準備, 以便繼續從事于強有力的和決定性的戰役。 ”[2]
英軍于是改變了軍事戰略,決定增加兵力, 擴大戰爭規模, 意欲迫使清政府盡快地接受他們提出的停戰條件, 簽訂條約。 于是道光二十一年 (1841), 英國政府開始從印度調兵。 從道光二十一年 (1841) 攻下寧波后, 英軍停止了進攻, 停留于浙東地區, 休兵調整, 等待援軍的到來。 在此期間, 英國侵略者為尋求盡快實現其侵略目的之途徑, 利用傳教士對中國的政治、 經濟、 地理等情況, 作了進一步的調查分析, 認為:(一) 北京雖為京師要地, 但比較貧瘠, 清政府的物資銀財主要仰給于南方各省, 并經由運河輸送。
如進攻北京, 清政府必遷都于更遠的內地, 屆時難以找到談判的對象, 勢必遷延時日, 達不到迅速結束戰爭的目的。 同時, 清政府正全力加強北京一帶防務, 對長江的防御則未予重視。 (二) 只要沿著長江攻入江蘇、 安徽, 占領南京, 控制大運河, 并占領乍浦和上海, 扼住主要的航道, 清政府就無法拒絕英國的各種要求, 這樣, “不但所有作戰的實際目標可以迅速達到, 而且可以產生同等深刻的精神效果。 ”[3]
英國政府根據這份調查分析, 調整了作戰思路和制定了新的戰略部署, 決定沿長江西進, 切斷中國內陸交通的大動脈運河, 奪取南京。 因為 “在那里, 南來北往的運河線穿過那條偉大的貫穿東西的揚子江水道; 在一八四二年……運河是南北運輸的大動脈。 在鎮江方面的運河及揚子江口的封鎖, 會使向北的漕運以及同北方各省的商品交換完全停頓。 而都城北京就在北方?!盵4]
英國侵略者試圖占領戰略要地鎮江, 扼制清政府經濟命脈的目的已昭然若揭。 恩格斯在 《英人對華的新侵略》 一文中也深刻揭露了英國侵略軍的險惡用心, 即 “奪取這個重要的水道, 置北京于死地,并逼迫清政府立即媾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