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的爆發有著深刻的歷史必然性,其所產生的危害也不僅僅是鴉片毒害。鴉片戰爭是中英貿易關系矛盾長期累積的結果,也是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必然結果。鴉片戰爭后,英帝國主義利用先進的金融工具,大肆在中國掠奪財富,由此達到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峰。清政府則由于經濟基礎遭到重創,根本無力從事政治體制改革,最終走向垮臺。
一、鴉片戰爭前中英貿易關系
18 世紀 20 年代后,茶葉風靡世界。中國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在茶葉貿易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中國每年出口的茶葉價值在 1.2 億兩白銀,這種優勢一直保持到鴉片戰爭前[1]35.19世紀 20 年代,英國工業技術飛速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家。同時,英國憑借著自身的軍事實力,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殖民貿易體系。但是,在和中國的貿易過程中,英國一直處于劣勢。一方面英國的產品在質量上無法和中國商品相比,雖然生產成本低,但是加上運輸成本、關稅成本后,英國產品的市場價格遠遠高于中國同類產品,因此嚴重滯銷。同時,英國每年至少從中國進口價值 500 萬兩白銀的茶葉,最多時可達 1000 萬兩,所有貨款均用白銀結算。英國并不是白銀產國,巨大的貿易逆差,無疑會動搖英國的貨幣體系。因此,英國政府迫切要求改變這種貿易狀況。
起初,英國政府試圖采用外交手段來解決貿易問題。1792 年 9月 23 日,英國政府任命喬治·馬戛爾尼為特使,以為乾隆皇帝賀壽為名出訪中國。馬戛爾尼向乾隆皇帝提出自由貿易的要求,結果遭到了拒絕。1816 年,英國特使阿美士德再度訪華,主要目的仍舊是希望清政府能夠開放市場,允許自由貿易活動。最終,由于所謂的禮儀問題,阿美士德連嘉慶皇帝的面也沒有見到。
外交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雙方的互不了解。從馬戛爾尼的日記來看,訪華之前他并未充分了解中國的政治及社會情況,他將中國想象成一個美好的開明君主國家。然而實際情況讓他感到震驚,從而徹底打亂了他的談判計劃。同樣,在清政府的眼中,英國和東南亞諸國一樣,只有俯首稱臣份兒,哪有談判的資格。因此在馬戛爾尼提出通商要求后,清政府一概拒絕,以顯示天朝大國的威嚴。
雖然正常貿易無法發展,狡黠的英國商人發展出兩種變態貿易,并且從中獲得巨額利益。一種是套匯貿易,另一種就是臭名昭著的鴉片貿易。長期以來,對于鴉片貿易的危害認識較為深刻,而對于套匯貿易的危害,存在著認識不足的情況。事實上,套匯貿易的危害性遠遠超過鴉片貿易,是近代中國走向半殖民半封建的根源[2]41.
英國商人的套匯活動大體上始于 18 世紀初,當時中國的金價約為歐洲的三分之二,存在著巨大的套利空間。由于中國基本上不進口英國商品,因此套匯貿易成為東印度公司早期最主要的貿易活動。套匯貿易大體流程是:用白銀從中國購入黃金,再將黃金運回本國,從本國購買白銀,再到中國購入黃金。據粗略計算,以這種方式,英國商人從中國套匯至少在白銀 20 億兩。套匯貿易活動的成本較高,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且黃金在海運過程中風險很大,貿易規模無法擴大。同時,對于英國政府而言,從套匯貿易中得不到實質利益。
18 世紀中期,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東印度公司開始從事起了罪惡的鴉片貿易。起初,鴉片貿易規模僅在 200 箱左右。由于獲利頗豐,且十分暢銷,其后規模不斷擴大。截止 1839 年前后,鴉片貿易的規模達到了 35000 箱左右,價值達白銀 2000 萬兩。鴉片貿易從根本上逆轉了中英之間的貿易逆差問題,大量白銀從中國流入印度和英國。據不完全統計,1814 年至 1839 年期間,從中國流向英國的白銀可達 1 億兩之多[3]27.
二、鴉片戰爭是一場貨幣戰爭
正所謂"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在外交無果的情況下,英政府必然會選擇武力將中國拖入它的殖民貿易體系之中。事實上,英國早在馬戛爾尼訪華時,便已經開始籌備對華戰爭。而抑制英國戰爭欲望的根本原因在于英國一直未做好戰爭的準備。一方面英國在歐洲的霸主地位不斷地遭遇周邊國家的挑戰,且維系龐大的殖民地需要巨大的經濟開支;另一方面和中國開戰將面臨巨大的風險,沒有絕對獲勝的把握。
1825 年,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英國工業受到重創。
英國政府意識到只有開辟新的市場才能夠渡過難關,而當時最大的新市場莫過于中國。但是英國政府也意識到貿然發動戰爭,一旦失敗的話,后果將更為嚴重。1837 年,經濟危機再度爆發,其所造成的后果遠遠超過 1825 年。在市場壓力的作用下,英國政府的戰爭需求被激發了出來。
1839 年 6 月 3 日至 25 日期間,林則徐在廣州虎門銷毀了大量鴉片,其中多數鴉片為英國商人所有。同時,林則徐宣布禁止鴉片貿易。對于英國而言,禁煙意味著中國市場的徹底關閉,也意味著巨額利潤的徹底喪失。在面臨國內市場壓力,且外交手段失靈的情況下,英國政府決定以武力手段突破清政府設置的貿易壁壘[4]55.
英國最終在鴉片戰爭中獲勝,存在著一定的僥幸因素。事實上,英國也從未做好取代清政府的準備,而且也不具備取代清政府的能力。從一開始,英國的目的就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如果清政府能夠明白英國的真正戰略意圖,鴉片戰爭走向可能完全不同。鴉片戰爭后,英國不僅獲得了巨額的賠款,并且成功地打破了清政府的市場封鎖。中國市場的開辟成功,從根本上解決了英國經濟危機問題,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此同時,清政府的貨幣危機日益嚴重,最終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值得一提的是,1874 年后英國的鴉片貿易活動逐漸減少??梢?,鴉片戰爭并非是為了保護鴉片貿易而發動的。同時,鴉片戰爭的實質性危害并不局限于鴉片的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