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將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劃分為五重境界,并對此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揭示了“大道至簡,返樸歸真”的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本質規律。
【關鍵詞】 課堂教學 五重境界 返樸歸真。
境界,即境況、情景。原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筆者在這里特指教師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所達到的某種程度或狀況。古語云“大道至簡,返樸歸真”.假如從原始的需求來看,無非就是“教”者欲傳承文明,“學”者欲安身立命。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欲達到“返樸歸真”的最高境界,須經歷以下五個階段。
1.吸取精華,混沌初開。
這是第一層境界,處于這一階段的新教師居多。他們的課堂教學往往是模仿或者照搬某些名家包括特級教師。
由于新教師教學的實踐經驗不足,教學理論的理解與掌握還不夠充分,沒有形成自己獨立備課的能力,故而急需借鑒與模仿。這幾乎是新教師的必走之路。起始階段,只能借助別人的“營養”來“養活”自己。至于“借”來的這些教案和課件,為什么要這么設計、設計的理念和思路是什么,由于他們的“教歷”不深,故而真正重視并進行揣摩的可能不多。
2.發現自我,感性萌發。
這是第二重境界,處于這個階段的教師急于想擺脫“寄生”的教學行為。他們在語文教學上的“自我”“個性”化明顯增強,他們需要獨立自主地完成教學設計,期望得到領導和同事的肯定與贊賞。
他們認真分析教材,精心設計教案,但主要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他們往往會在課堂上提出一些細小而又淺顯的問題。如在教學 《莫高窟》 第二自然段時,教師問學生:“這一段主要講了什么?這些彩塑主要有哪些神態?菩薩、天王、力士、臥佛的神態各是怎樣的?你能用書上的一個詞來概括說出這些形象生動的彩塑嗎?假如你是游人,看了之后會怎么樣?請你學著游人的樣子來贊一贊這些彩塑吧!”
還有的教師,一堂課上大量時間讓學生討論人物的思想品質、性格特點,或討論動植物身上體現出的某種精神,結果整堂語文課變成了思想品德課。
前者的教學設計顯然還不清楚語文課程是“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后者則是對語文課程“應為提高學生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積極作用”的誤解。筆者認為,語文課程在強調“語用”的同時,還要注意“熏陶和感染”“培養和提高”“價值的取向”,并為此“發揮積極作用”,而并非直接將語文課上成思想品德的說教課。
3.冷靜思考,回歸理性。
這是第三重境界,這一階段的教師開始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剛好與第二階段相反,少了許多人文性。他們認為,既然小學語文要講究學以致用,既然要引導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那么應該注重篇章結構的把握、字詞句的用法,以及修辭手法的解讀。如有教師教學 《番茄太陽》 時設計問題:這篇課文是如何來寫人的?與其他寫人的文章有什么不同?某某段落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你能仿照它寫一段話嗎?
很顯然, 《番茄太陽》 是篇寫人寫事的散文,作者的內心感受及其“說理悟道”不言自明,如果硬要將它進行結構解剖,上成習作課,那就失去了一種人文關懷。要知道,任何課堂教學如果失去了非智力因素的參與,都將是一潭死水。
習作無技巧,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要靠課外大量的閱讀和社會實踐活動。如果小學語文課堂上大量散布習作技巧,就會偏離語文課的本質與特點,不利于學生語文水平的整體提高。
如果從“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教”“學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學”“說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說”這樣的理念出發,那么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多少比重復理解課文內容要有用得多,故而將其位列境界的第三重。
4.強勢升華,脫胎換骨。
上升至這一階段的教師由于經歷了以上三重境界,積累了眾多有價值的經驗,匯聚了眾多有深度和寬度的思考,可以說是海納百川。他們的課堂教學不斷地在工具性與人文性之間徘徊,終于一朝悟道,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教學特色。如情意課堂、情境教學法、本然語文、六步教學法、板塊教學法、智慧課堂、詩意語文,等等。
此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者依據自己的教學理念,堅守自己的教學特色,注重生動活潑的形式,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步步緊扣,工具性與人文性也有著完美體現,教學思路完整清晰,整堂課上,教師大方自信,循循善誘,學生輕松熱烈,聰慧靈動。
然而,世間沒有完美的東西,以上教學法往往會將學生帶入教師所設定的套路里,所以感覺引領性與牽制性過強,雖然啟而有發,雖然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增強,但是由于教師教學的藝術性過于濃烈,反而沖淡了學生自己想要的實實在在的東西。
5.大道致簡,返樸歸真。
這一階段的課堂教學類似于翻轉課堂,但又不同于翻轉課堂,因為中國的學生大都是被動型的,缺乏主動性。他們每天一進入學校班級就滿懷期待,不是自己想著要學什么,而是想著老師會教給他們什么。
這樣,教師就得先了解學生想要學到些什么。你認為的重點難點,也許學生并不關注。著名文學家林語堂曾說過,世上沒有必讀的書,世上沒有必須弄懂的問題。真正會讀書的人不在于讀書本身,真正會創作的人不在于寫作技巧。
大道至簡,返樸歸真。此一階段類似于“自主學習”的教學法,但又區別于“自主學習”的教學法,課堂上,教師總是“出現”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學生總是“指手畫腳”,充分享受他們學習的快樂。
綜上所述,能夠進入第四重境界的教師已經算是鳳毛麟角了,更多的是在二、三重之間徘徊。還有一些另類,幾個階段同時出現,交替更迭,即所謂的混搭。
水無常形,教無定法,只要得法,就是妙法。教者欲傳播文化,傳承文明,學者欲安身立命,續寫人類的輝煌,只要心中有此“大境界”,一切急功近利、沽名釣譽之舉就會離我們而去,那么第五重的最高境界離我們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