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鴉片戰爭時,英國是世界上頭號資本主義強國,工業發達,武器精良,在工業實力和武器上占有明顯優勢。但是由于它所進行的是掠奪性的侵略戰爭,而且英中之間要遠涉重洋,交通不便,補給困難,且加上水土不服,兵力單薄\\(英國投入侵華的兵力起初才四千人,最多達一萬五千人\\)。這從軍事上講,用少數兵力侵入一個遙遠的大國,完全是一種海盜式的冒險行動。而且,英國軍隊里還有很多印度籍士兵,他們與英國士兵矛盾重重,這些都是英國殖民者的致命弱點。相反,中國進行的是正義的民族自衛戰爭,有廣大的人民群眾自發地進行抗戰和支持,中國在人力、物力、軍隊數量等方面處于絕對優勢。而且,中國在本土作戰,地形熟悉,補給方便;從戰術上來講,敵明我暗,以逸待勞,這些都是戰勝侵略者的有利因素。
關鍵詞:工業 腐朽 失敗 戰爭
正文:
鴉片的大量輸入,給中國的社會帶來了嚴重的災難。吸食鴉片從達觀貴族士紳百姓到軍隊官兵。鴉片的走私還嚴重破壞了中國的社會經濟,改變了對外貿易的長期優勢,造成了白銀的大量外流,并且嚴重威脅著清王朝的統治。由于以上種種原因,清政府實行了禁煙政策,由此讓英國找到了進攻中國的一個直接原因。
從政治方面來看,當時的清政府是一個腐朽落后的封建政府,掌握政權的是一群封建者,在這場戰爭中,道光皇帝不明真相,一味相信大臣放任自流,最終導致了戰敗。1940年,英軍遠征軍在海軍司令伯麥的率領下北上。但是英軍的北上并沒有引起清政府的重視,以為英國的舉動只是保護鴉片走私貨船的行為。清廷在英軍抵達天津時才意識到嚴重性,派琦善處理此事,但是本來態度明確主張禁煙的琦善在了解英軍的實力之后,主張對清軍實行安撫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英軍的威風,使他們繼續獅子大開口,一步一步贏得這場戰爭。在英軍提出割地賠款等不合理的要求時,竟然道光會以為是申訴冤屈、祈求恩典的表現。于是,道光派琦善向懿律傳達了下面的諭旨:大皇帝統籌寰瀛,薄海內外,無不一視同仁,凡外藩來中國貿易者,稍有冤抑,立即查明懲辦。上年林則徐等查禁煙土,未能仰體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蒙,措置失當。茲所求昭雪之冤,大皇帝早有所聞,必當逐細查明,重治其罪。該統帥懿律等,著即返掉南還,聽候辦理即可。
這些是造成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也是清朝政府統治腐敗的表現。
從經濟文化方面來看,中國的封建小農經濟自然是和英國的資本主義強國不能相比。當時的英國剛剛進行完第二次工業革命,工業發達武器精良。但是看看中國,軍事裝備陳舊落后,操作技術荒廢生疏。陳舊的武器又掌握在缺乏操練、軍紀廢弛的清軍手中。這樣一來,在戰爭開始不多久的時候,在英軍的火槍洋炮之下,清軍就漸漸堅持不住,敵我力量早已看出,勝負已分,失敗卻也是必然的了。
然而還有不能忽視的歷史方面的原因。清政府對世界大勢毫無了解,妄自尊大,自視為“天朝上國”。在鴉片戰爭之前,傳教士眼中的中國就能看出很多端倪。郭實臘在第一次航行中按照 WHO 對健康的 “生理 - 心理 - 社會”的整體觀的定義,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反映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的重要組成方面。根據有關部門統計,到 2015 年,我國老年人口約 4. 5 億,我國完全進入老年型國家,所以,研究老年群體的心理危險因素的分布特點,篩查出高風險的影響因子,有助于探究出相應的心理干預策略來延長老年人的預期壽命,并且有著增加主觀幸福感的深遠時代意義。本課題以新的醫學模式為基點,從多層面對上海市龍柏社區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評,篩選出強或極強的高危因素作為預警標識,為將來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和促進提供明確的預防和治療的方向。
1 資料與方法
1. 1 調查對象 采用隨機分層系統抽樣的現況調查方法,對2013 年 1—12 月上海市龍柏社區所屬團隊管轄的常住人口中60 歲及以上老年人進行調查。所有被調查者知情同意,并排除精神疾病及腦器質性疾病者。
1. 2 調查工具 \\( 1\\) 一般資料問卷: 自行設計的社區老年人一般資料調查問卷,內容包括一般人口學特征 \\( 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及月收入等\\) 、健康行為特征 \\( 吸煙、飲酒、體育鍛煉\\) 、心身疾病類型。 \\( 2\\) 狀態 - 特質焦慮問卷\\( STAI\\) : 由 Charles D. Spielberger 等人編制。本研究選取特質焦慮 \\( T - AI\\) 部分,用來描述相對穩定的、作為一種人格特質且具有個體差異的焦慮傾向。量表由 40 題組成,描述正、負面情緒條目各一半; 將 836 人的焦慮特質分值排序分成四等分,1/4 的高分人群定義為焦慮特質高值組,1/4 的低分人群為焦慮特質低值組,中間 2/4 為焦慮特質中值組。 \\( 3\\) 生活事件評定量表問卷: 共 19 個條目,反映生活事件發生對身心健康影響程度的評價。 \\( 4\\) 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中文版\\( FACES II\\) : 由 Olson 等 1982 年編制的自評量表,30 個項目包括兩個分量表,主要評價兩方面的家庭功能: ①親密度\\( cohesion\\) ,即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系和支持; ②適應性\\( adaptability\\) ,即家庭體系隨家庭處境和家庭不同發展階段出現問題時,家庭成員相適應、改變、應付的能力。本量表信度較高,效度高,并有常模; 共計 16 種家庭類型,其中 6、7、10、11 型為平衡型 \\( 標記為 0\\) ; 1、4、13、16 型為極端型\\( 標記為 1\\) ,其余為中間型 \\( 標記為 2\\) 。\\( 5\\)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 \\( SSRS\\) : 由肖水源在 1986 年編制,1990 年根據實際修訂。量表包括 10 個條目,反映了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三個維度。重測相關系數為 0. 92,內部一致性系數為 0. 89,即具有較好的預測效度。 \\( 6\\) 癥狀自評量表\\( SCL -90\\) : 90 條項目 10 因子,涉及思維、情感、行為、人際關系、生活習慣等多方面心理問題。目前已被廣泛用于評定不同人群的心理衛生狀況。量表采用 5 級評分法,分數越高說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任一因子 > 2 分,或總分超過 160 分,或陽性項目總數 >43 項者為篩查陽性。
1. 3 調查方法 調查前由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及經培訓的全科醫生用統一指導語詳細向各社區居委會干部和老年人講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內容和填寫要求,承諾資料的匿名性和保密性并取得他們的同意后,由研究者親自發放問卷獨立完成并當場收回。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9. 0 統計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t 檢驗及相關分析、非參數檢驗、多元逐步回歸及多因素的 Logistic 回歸,以 P <0. 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一般人口學特征 共發放問卷 850 份,回收 836 份,最終有效問卷 836 份,有效回收率為 98. 35%。社區老年人共836 人,其中男 344 名 \\( 41. 15% \\) ,女 492 名 \\( 58. 85% \\) ; 年齡為 60 ~ 91 歲,平均年齡 \\( 69. 5 ± 0. 3\\) 歲,男性平均年齡\\( 70. 0 ±8. 0\\) 歲,女性 \\( 69. 2 ±8. 0\\) 歲。60 ~64 歲、65 ~69歲、70 ~74 歲、75 ~79 歲、80 歲及以上的人數分別是 269 人\\( 32. 18%\\) 、224 人 \\( 26. 80%\\) 、120 人 \\( 14. 35%\\) 、101 人\\( 12. 08%\\) 、122 人 \\( 14. 59%\\) 。慢性疾病共統計 13 類,計1 344種,9 類為心身疾病,其中心身疾病位于前三位的是高血壓 418 人 \\( 31. 1%\\) 、糖尿病 139 人 \\( 10. 34%\\) 、失眠 122 人\\( 9. 08%\\) ; 后三位為神經衰弱 49 人 \\( 3. 65%\\) 、神經性皮炎40 人 \\( 2. 98% \\) 、潰瘍性腸炎 27 人 \\( 2. 01% \\) 。
2. 2 SCL - 90 結果分析 該社區老年群體 SCL - 90 癥狀指數\\( 癥狀指數 = 因子得分/總 得分\\) 與中國常模比較得出:SCL - 90總分值、總因子癥狀指數、陽性項目數均低于中國常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 P < 0. 01\\) 。軀體化、抑郁、恐怖因子癥狀指數高于中國常模,余因子的癥狀指數低于中國常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 P < 0. 01\\) 。不同性別老年人 SCL - 90 癥狀指數比較得出: 軀體化、抑郁、焦慮、恐怖癥狀指數的性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 P < 0. 05\\) 。其中軀體化、抑郁因子女性高于男性; 焦慮、恐怖因子男性高于女性 \\( P < 0. 05,見表 1\\) 。
2. 3 SCL - 90 總癥狀指數的單、多因素分析
2. 3. 1 SCL - 90 總癥狀指數的單因素分析 在社區老年人的一般資料中,不同的婚姻狀況、退休前的職業、家庭月收入、慢性病、吸煙、飲酒、體育鍛煉、焦慮特質、家庭和睦程度、家庭類型、社會支持的總癥狀指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 01\\) ,而不同性別、文化程度的老年人總癥狀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 P >0. 05,見表 2\\) 。
2. 3. 2 SCL - 90 總癥狀指數的多元回歸分析 以SCL - 90的總癥狀指數作為因變量,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 婚姻狀況、年齡與 SCL - 90 總癥狀指數呈負相關\\( P <0. 05\\) ; 家庭月收入、吸煙、體育鍛煉、焦慮特質、心身疾病種類、生活事件與之呈正相關 \\( P < 0. 01,見表 3\\) 。同時,將社會支持中三維度 \\( 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及對支持的利用度\\) 與SCL -90總癥狀指數行多元線性回歸 \\( Y =1. 553 -0. 012 × 主觀支持 + 0. 013 × 客觀支持\\) 。
就提到“大部分中國人猜想,歐洲是一個小國,那里住著說不同語言的商人,他們主要靠于中國貿易為生”。當郭實臘一邊散發著傳教手冊,一邊告訴他們歐洲很大,分布著許多國家的時候,那些中國的聽眾仍然不以為然,認為歐洲只是“一個小島,只有數千個居民”。在一些傳教士的眼中,中國的這些“異教徒”對于他們帶來的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的救贖顯得十分之冷漠,除了一些沿海地區的商人和受雇于外國人的中國人之外,統治者、普通百姓和作為社會精英的知識分子階層對于這些西方人和西方文化大都表現的無動于衷。人們都相信,中國是“天朝上國”,其他國家都是“夷狄之邦”。這也的確從歷史的角度說明了中國在一場完全占主動權的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總起來說,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當時中國封建的社會制度和經濟科學的落后,是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導致了中國經歷以后長達百年的屈辱歷史。
參考文獻:
《清史解讀》 華齡出版社 《鴉片戰爭前傳教士眼中的中國》 山東大學出版社.
俞強 P134 《一口氣讀完大清史》 京華出版社 孫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