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6月,英國艦隊開到廣東海面進行挑釁,鴉片戰爭爆發。林則徐積極防御,英軍無隙可乘便沿海北上,攻陷定海后繼續北上,直逼天津。英國艦船又順長江逆流而上長驅直入直達南京,幾乎沒有遇到什么有效的抵抗。1842年英國逼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鴉片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結束。 一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和數億人口的龐然大國,被英國的一支只擁有幾十艘艦船幾百門大炮一萬多士兵且長途跋涉沒有后援的孤軍打敗了,這是什么原因呢?
歷史原因: 后金貴族以一種野蠻落后的孔武粗陋接管了一個文明熟透同時也是腐爛的國度,科技文化被窒息,人文精神被扼殺,民主法制被摧殘,華夏文明開始了一種不折不扣的倒退和漫長無謂的綸回。
明朝末期封建制度已經極其腐敗走向沒落,然而滿族人入主中原又強勢的維持了兩百多年,使得中國的封建制度影響繼續強化,經濟政治發展嚴重落后于世界的腳步,也使中國最后淪為帝國列強瓜分的魚肉。由于滿族偏居關外,原來的發展進程就落后于漢族,一直就對漢族文化制度充滿敬仰和興趣,明朝的滅亡使得滿族入主中原成立大清王朝,他們自然而然的復制學習他們認為的漢族先進的文化和制度。經過康乾盛世又把封建制度推向一個繁榮時期,再往后又走向了中國封建王朝一貫的發展方向,繁榮——腐敗沒落。
但就是這兩百多年的時間阻滯使得中國大大落后于早已進入資本制度的歐洲列強。19世紀40年代,東西方首次較量,世界成了一邊倒的舞臺。而后內憂外患如蔓延之火,如咆哮之潮。
戰爭實況:
在有確切史料可查的4000多年里,中國人在歐亞大陸最東端發展起一個自給自足的龐大文明——以農業而非工商業為基礎,由地主和官僚而非商人和資本家統治。也正是這一自足和龐大,讓中國確立了以“天朝上國”自居的中心觀念。到1840年,英在鴉片戰爭中打破了“天朝”的威嚴。
于是1841年1月,英同又增兵至萬余人,戰事再起。中國軍隊的抵抗雖英勇\\(計有兩江總督裕謙、關天培、陳化成二提督、 張朝發、葛云飛等五總兵殉國\\),但也無法對抗英軍的刺刀沖鋒;所持火器或按200年前的書本臨時抱佛腳制成,或直 接襲用清初7,至前明遺物;參照古法縱火船燒英艦,卻以在遠距離中炮覆沒了局。1842年7月,英軍占領了上海、鎮江, 控制了關系清朝經濟和政治命脈的南北浦運。一月之后,《中英南京條約》簽字。
從天下無敵到敗絮其中:
盡管人們對戰爭有各種角度的認識,但戰爭的實質仍是軍事力量之間的對抗。英軍當時之所以能橫行無忌,就是因為“英中兩國的力量差距比西班牙征服者和阿茲特克人之間的力量差距還要大得多?!盶\(《全球通史.西方據優勢地位時的世界,1763—1914年》,斯塔夫里阿諾斯著\\) “集全歐洲之力也無法匹敵的明代海軍?!?/p>
1639年,第二波荷蘭艦隊再度騷擾中國沿海,又一次被鄭氏艦隊擊敗,五艘荷蘭戰艦被焚毀。荷蘭人就此認輸,不得不向鄭芝龍進貢,才獲得了在從日本到南海的全部東亞海域航行的許可。西班牙人帕拉福在《韃靼征服中國史》中記載:“這個海盜\\(指鄭芝龍\\)燒毀了八艘他們\\(指荷蘭人\\)最好的海船,一次三艘,另一次五艘。他們最后被迫向鄭芝龍納稅,每年三萬埃庫斯\\(相當于十至十二法郎\\)?!崩罴s瑟甚至認為,“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p>
“抵抗不會超過半小時的清朝軍隊?!?/p>
但在200年后的1832年,東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號闖入吳淞口,隨船的普魯士傳教士郭士立“巡視了\\(吳淞\\)炮臺的左側,考察了這個國家的防務內部組織”,他在日記中寫道:“如果我們是以敵人的身份來到這里,整個軍隊的抵抗不會超過半小時?!眳⒄?年后鴉片戰爭的進程來看,這番話絲毫沒有夸張。
中國也曾完勝西方霸主:
明末清初,中西軍事天平并沒有如此不平衡。1633年,鄭芝龍指揮的中國艦隊第一次與西方殖民者艦隊成建制地在海上遭遇,與當時的海上霸主荷蘭人激戰半年有余。同年10月22日,鄭氏艦隊用火攻戰術在金門料羅灣全殲了荷蘭艦隊。時任福建巡撫鄒維璉奏捷:“此一舉也,生擒夷酋~偽王、夷黨數頭目,燒沉夷眾數干計,生擒夷眾一百一十八名,截斬夷級二十顆,燒夷甲板巨艦五只,奪夷甲板巨艦一只,擊破夷賊小舟五十余只??閩粵自有紅夷以來,數十年間,此舉創聞。
為何過了200年,中國同樣處于封建王朝暮年、同樣面對來自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者,不但沒打得洋人俯首納貢,反被打得灰頭土臉?一言概之,“歐洲的軍艦和大炮已得到巨大發展,而中國人的軍事技術仍停留在比阿茲特克人的技術高不了多少的水平上?!盶\(《全球通史·西方據優勢地位時的世界,1763~1914年》,斯塔夫里阿諾斯著\\)所以當清軍將領效200年前鄭芝龍乃至1600年前周瑜之故智,用火船退敵時,就被大炮轟得“檣櫓灰飛煙滅”了。
戰爭威脅是技術進步的重要動力:
明清之際,交戰牽系國運,雙方都不遺余力地提高軍事水平,除明清交戰外,平三藩、收臺灣、戰俄羅斯、討噶爾丹,幾乎無年不戰,清軍也幾是無往不勝。到了康熙中年以后,中國雖偶有叛亂,但不管是面對邊疆民族還是內地叛軍,清軍在技術上都能保持優勢,這就使得清王朝不再熱衷于學習新技術,而是要對現有技術保密了。保來保去,卻連老祖宗的玩意也快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