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后,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并且隨之發生了眾多的變化。外國資本主義在中國侵入的不斷深化,幾近滲入社會的各個層面,西方殖民主義者在中國權利的不斷擴大,帶給了古老中國無休止的戰火。那么從政治經濟學角度,鴉片戰爭爆發的客觀必然和它對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深遠影響有哪些值得我們思考呢?
一、鴉片戰爭爆發的經濟背景及相關重大歷史事件
1825年,資本主義世界第一次周期性經濟危機在英國爆發,而當時英國等一系列歐洲國家都主張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的經濟學說,對于經濟危機沒有過多的考慮。嚴重的生產過剩使資本家不敢投資,利潤源源不斷變成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1819年為 360萬英鎊,1820年為820萬英鎊,1821年為1120萬英鎊,1822年為1010萬英鎊,1823年為1270萬英鎊。于是,相似的一幕又上演了。從1821年到1825年,倫敦交易所共對歐洲和中南美洲國家發行了4897萬英鎊公債,而英格蘭銀行對國內私人貸款卻急劇萎縮。這些公債轉過來又成為對英國商品的購買力。英國輸往中南美洲的棉紡織品從1824年的150萬英鎊,激增至1825年的395萬英鎊。出口猛增一方面刺激生產和投資迅速擴大,另一方面則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從而再一次使供給嚴重超過需求。1825年下半年,物價終于開始下跌,而南美洲投資也被證明是一場豪賭。投機商人和銀行首先大量破產,繼之第七次危機席卷英國主要工業部門。這場危機使紡織工業設備開工率下降了一半,紡織機械如花邊機的價格下跌了75%-80%,機器工業首次受到危機的嚴重襲擊。
而此時的鴉片走私貿易,讓接連遭受1825年和1837年經濟危機的大英帝國嘗到了不小的甜頭,源源不斷地白銀流入大英帝國。與此同時,國庫的虧空嚴重地影響了大清帝國的收入,軍備海防廢弛,政治腐敗,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鴉片,但英殖民主義者任意破壞禁令,利用行賄和走私等手段,繼續罪惡的鴉片貿易。
1839年6月3日至21日,欽差大臣林則徐在虎門海灘公開銷毀英、 美等商人呈繳的鴉片21298箱。英國殖民主義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國內閣正式決定發動侵華戰爭,4月英國國會正式通過,6月由英國全權代表懿律統率4000侵略軍,乘艦船40余艘到達廣東海面并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正式爆發。
此時,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無疑,統治階級中的妥協派占據了主導,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查辦;沙角、大角、虎門炮臺相繼失守,定海、寧波、鎮海相繼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讓戰火在古老的東方國度持續燃燒了兩年零兩個月,最終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而結束。自此中國不再享有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開始轉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當中國國內太平天國起義達到高潮的時候,英法兩國在美俄的支持下,對中國發動了新一輪的侵略戰爭,并以此來擴大鴉片戰爭中所獲得的利益,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10月,廣東水師在中國船“亞羅號”上逮捕了12名海盜,英國侵略者借口此事件進行干涉并伴以武裝挑釁;同年,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派葛羅率軍來華,暗中與英國侵略者結盟并聯合美俄構建了四國聯合戰線。1857年12月,英法侵略者攻陷廣州;1858年5月,侵略軍攻陷大沽、天津,此時侵略軍的炮筒直指紫禁城!腐朽的清王朝急忙派遣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去天津向侵略者求和。1858年6月26、27日,清廷分別于英法訂立《天津條約》。11月8日,英法又逼迫清政府簽訂《通商章程善后條約》。1859年6月20日,英法聯合發動大沽戰役,這場突如其來的沒來由的戰役,讓清軍措手不及,只能被迫還擊。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占領圓明園,人性的貪念讓他們將圓明園洗劫一空,并放火焚燒。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將“萬園之園”化為一堆堆敗瓦頹垣。參與焚燒的英國殖民主義者戈登承認:“我們就這樣以最野蠻的方式摧毀了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860年10月,無力抵抗的清廷由奕?出面與英法侵略者簽訂《北京條約》,至此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迅速加深。
二、兩次鴉片戰爭對近代中國政治和經濟方面的深遠影響
\\(一\\)、海關行政管理制度及對外政策變化
兩次戰爭用武力叩開了中國的國門,在此先談一下清代海關的變化。
早期,清政府對西方各國基本上采取閉關鎖國政策,嚴格控制對外貿易。當英皇派遣使團出使中國,試圖與清政府建立相對開放自由的貿易關系是,當時執政的乾隆皇帝一口回絕,理由倒也簡單:“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須之物,是以加恩體恤?!?/p>
可是現在,西方殖民主義者用暴力將中國的海關自主權硬生生地剝離,更有一些殖民主義者察覺到“在中國這樣一個列強共同爭奪的國家中建立一個完全殖民地性質的海關機構,事實上是很難行得通的?!毕特S九年\\(1859\\),在海關司稅李泰國的緊逼下,清廷將總稅務司升格為中國海關行政的最高首腦,并委任李泰國為近代中國海關第一任總稅務司,這位大英帝國的海關代表,不僅“霸占”了中國海關的最大權利,還在其任期內將司稅改為稅務司,稅務司的實際地位就相當于各地海關行政之最高長官。此外清廷的海關系統還包括:海政局、同文館和郵政局。
西方殖民主義者利用武力、利誘官員等手段進一步控制了清廷海關大權,為其傾銷工業產品,掠奪原材料及初級產品提供了便利。
\\(二\\)、清政府的自強運動----洋務運動的積極經濟意義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以英國為首的侵略勢力在北京直接控制了中國封建政權。英、美、俄、法等國的公使聯合干涉中國的內政和外交,此時與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加速相適應是封建政權的顯著地買辦化。從清朝封建統治集團本身的變化上說,一批主張學習西方軍事、技術,并與外國侵略勢力關系更密切的買辦化官僚產生了,即所謂的洋務派。他們為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和擴大本集團的勢力,開展各種洋務活動,對近代中國經濟的發展有著以下的積極意義:
1\\)先進生產力及生產方式的引進,特別是新式產業、新經濟的出現是中國近代經濟領域的巨大變革。洋務運動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多方面的內容。創辦近代新式產業的活動是其主要組成部分。其中又以創辦軍事工業為開端。洋務運動創辦的軍事工業有1865 年江南制造總局、1866 年福建船政局、1867 年金陵機器局和天津機器局等,它們主要制造船舶、槍炮和彈藥。中國的海運事業也開始進入新的階段,開始設立招商局。招商局在洋務運動期間通過與外國競爭逐漸取得了有利地位。此外,還開辦了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平礦務局、漢陽鐵廠、漠河金礦等民用性企業20 多個,同時還有百余家小規模的民辦企業,修筑了360 多公里的鐵路。洋務派軍用企業引進西方資本主義先進生產力,用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后期這類企業開始向商品化生產方向努力,這些都促進了中國生產力和經濟現代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