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防御體系是指清政府在珠江虎門水道建立的炮臺群\\( 統稱“虎門炮臺”\\) 。這個清政府多年苦心經營的海防體系,無非是用來捍衛國門,卻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英軍的炮火輕松摧毀,基本上沒有起到保衛中國南大門的作用。這個防御體系為什么沒有起到防御的作用? 它是怎樣建立的? 又是怎樣被摧毀的? 這些謎團的解開對于了解第一次鴉片戰爭有一定的意義。但是,目前學術界對虎門防御體系缺乏專門、系統的研究,對有些問題的探索淺嘗輒止,甚至憑空臆斷,出現一些錯誤,影響了鴉片戰爭的研究。有鑒于此,筆者查閱了相關的資料,對虎門防御體系進行了研究,試圖解開這些謎團。
一、虎門防御體系概述
珠江的虎門水道,自大角頭、沙角山至獅子洋長約 8 公里左右,再由獅子洋進約 50 公里便是廣州。
由南向北,水道東岸是沙角山,西岸是大角山,兩山左右斜峙。從大角山、沙角山溯江而上約 3. 5 公里,有一江心小島,名曰下橫檔島\\( 也稱南橫檔\\) ,面積僅 0. 067 平方公里,其北 550 米處有稍大一島,為上橫檔島\\( 也稱北橫檔\\) ,面積為 0. 079 平方公里,兩島海拔均約 28 米,中間有一礁石,俗稱飯籮排,臥于兩島之間偏東處。水道至此分為東、西兩道,以上橫檔島為中心,東水道以武山\\( 也稱亞娘鞋山、南山\\)為岸,寬約 1 公里,水勢較深; 西水道以蘆灣山為岸,寬約 1. 5 公里,水淺灘多。沿水道北行,過上橫檔島約 5 里,有島形似大虎,稱為大虎山島,除山腳生草木外其余皆為峭壁巖石。大虎山島北偏西不遠的江中也有一小島,島上有山酷似小老虎,被稱為小虎山島,沿江而上便是獅子洋。此段水道因有大虎山、小虎山雄踞而被稱為虎門水道。由于珠江其他出??谒浪疁\灘多,大的船只難于航行,只能從虎門水道出入,因此虎門水道的地位十分重要①,參見圖 1。
虎門兩岸地勢險要,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清政府對虎門水道的防御很重視??滴跷迨闬\( 1717年\\) ,兩廣總督楊琳奏準在上橫檔島東側建橫檔炮臺,在對岸武山西側建南山炮臺,兩炮臺隔江相望,炮火互相支援,這是清政府在虎門水道建立最早的炮臺。設炮臺的主要目的是防御海盜。隨著廣東與外界交往的頻繁,廣東的對外防御任務日益加重。
特別是乾隆二十二年\\( 1757 年\\) ,清政府規定對外貿易僅限于廣州一口,虎門水道來往船只大量增加,統治者提高了警惕性,至嘉慶、道光兩朝,清政府開始在虎門一帶大規模修筑炮臺。嘉慶五年\\( 1800 年\\) ,兩廣總督吉慶奏準在沙角山筑沙角炮臺; 十四年\\( 1809 年\\) 兩廣總督百齡奏準在虎門口外新涌口建新涌炮臺②; 十七年\\( 1812 年\\) ,兩廣總督蔣攸铦在虎門側后蕉門山腳建蕉門炮臺; 十九年\\( 1814 年\\) ,蔣攸铦因上橫檔島上的橫檔炮臺地勢較高,從上而下施放,炮力不夠,便在橫檔炮臺下加筑環形月臺,并在橫檔炮臺的東對岸武山下建鎮遠炮臺; 二十二年\\( 1817 年\\) ,兩廣總督阮元奏準在江中的大虎山東側山腳建大虎山炮臺,并提出在虎門水道建立“三重門戶”的設想: “沙角炮臺為第一門戶,進而橫檔、鎮遠為第二門戶,此大虎為第三重門戶,又于 大 虎 內 新 建 獵 德、大 黃 炮 臺 為 第 四 重 門戶?!?/p>
后來主持廣東海防的官員正是按照阮元的設想把虎門三重門戶的建設付諸實施并逐步加以完善的。道光十年\\( 1830 年\\) ,大角炮臺在大角山腳建立; 十四年\\( 1834 年\\) 兩廣總督盧坤、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南山炮臺前仿橫檔月臺形式加筑月臺,并將炮臺改名為威遠炮臺,在上橫檔島西端筑永安炮臺,再于上橫檔西對岸蘆灣山腳筑鞏固炮臺; 十九年\\( 1839 年\\) ,經兩廣總督鄧廷楨奏準,于威遠、鎮遠之間添建靖遠炮臺。
至此,虎門水道及兩岸建成了大角炮臺、沙角炮臺、威遠炮臺、鎮遠炮臺、靖遠炮臺、橫檔臺并月臺\\( 統稱橫檔東臺,在上橫檔島東側\\) 、永安炮臺\\( 在上橫檔島西側\\) 、鞏固炮臺、大虎炮臺。這些炮臺,依照虎門的地理形勢構成三重門戶⑥。再加上木排鐵鏈、水底石堆暗樁,構成虎門防御體系,成為清朝最大最堅固的海防要塞,把守著中國的南大門。
從地理位置和設計來看,以上橫檔島為樞紐的第二重門戶為虎門防御體系的核心,參見圖 2。
二、關天培完善虎門防御體系
1834 年關天培到粵赴任廣東水師提督后,在原來的基礎上,加大建設力度,將阮元三重門戶的設想進一步落實,完善虎門防御體系。第一重門戶: 包括虎門??跂|岸的沙角炮臺\\( 圖 2,炮臺 1\\) 、西岸的大角炮臺\\( 圖 2,炮臺 2\\) 。大角炮臺炮洞安炮 16 位,臺門安炮 1 位,兵丁 50 名;沙角炮臺炮洞安炮 11 位,臺門配炮 1 位,兵丁 30名。因兩炮臺東西相距有 1 113 丈\\( 約 4 公里\\) ,距離太寬,炮火射程不能到達水道中泓,因此關天培把兩炮臺改為信號炮臺。沙角炮臺改派把總一員駐守,兵丁、炮火不變; 大角炮臺撤去兵丁 20 名,只保留30 名,炮火照舊。第一重門戶的職責是: “凡遇引水引帶番舶到口,防弁驗明印憑,即放大炮一聲,知會前途,一面開單報明提督,如無引帶文憑,即是奸夷,則于臺面高處,插立大纛一桿,知會大角,弁兵立即開炮轟擊,固不能截其不前,亦可挫其銳氣,前路各臺聞炮聲聯接,一體預備,仍需派一兵,飛報虎門接應?!?/p>
可見,大角、沙角炮臺本來要建成封鎖珠江口的第一重門戶,但因兩炮臺的炮火射程不能到達水道中泓,起不到封鎖江口的作用,后來才改為信號臺,實際上只是起一個觀察敵情和通風報信的作用,相當于陸地上的烽火臺。
第二重門戶: 這是整個虎門防御體系的核心。包括虎門水道東岸的威遠炮臺\\( 圖 2,炮臺 4\\) ,靖遠炮臺\\( 圖 2,炮臺 5\\) ,鎮遠炮臺\\( 圖 2,炮臺 6\\) ,江中上橫檔島東邊的橫檔東臺\\( 圖 2,炮臺 7\\) ,上橫檔島西邊的永安炮臺\\( 圖 2,炮臺 8\\) ,虎門水道西岸的鞏固炮臺\\( 圖 2,炮臺 9\\) 。
在東水道\\( 上、下橫檔島與東岸武山之間水道\\)炮臺的建設情況是: 武山腳下的原南山炮臺離水面150 余丈,炮火雖然較為得力,但原炮臺規模較小\\( 只安炮 12 位\\) ,道光十四年\\( 1834 年\\) ,提督關天培便仿照橫檔月臺式樣在此臺前加筑月臺,用三合土①筑內外八字形炮洞,安放 8 000 斤至 900 斤大小不等炮共 40 位,并把炮臺更名為威遠炮臺。鎮遠炮臺用三合土改建炮洞、垛口、地面,安置 8 000 斤至1 200斤大小不等炮共 40 位。上橫檔月臺用三合土改建炮洞、垛口、地面,安 8 000 斤至1 500 斤大小不等炮共 40 位。
在西水道\\( 上、下橫檔島與西岸蘆灣山之間水道\\) 炮臺的建設情況是: 道光十四年\\( 1834 年\\) ,關天培在上橫檔島的西側新建炮臺一座,定名為永安炮臺,安 5 000 斤至 800 斤大小不等炮共 40 位。在正對岸盧灣山腳新建炮臺一座,定名為鞏固炮臺,安5 000斤至 1 200 斤大小不等炮共 20 位。
到道光十五年\\( 1835 年\\) 時,第二重門戶\\( 包括東、西水道\\) 共有炮臺 5 座\\( 即圖 2 的炮臺 4、6、7、8、9,位置幾乎在一條直線上\\) ,火炮 180 位。如有敵艦闖入東水道,就以威遠、鎮遠、橫檔東臺炮火轟擊; 若敵艦闖入西水道,則以永安、鞏固炮臺炮火轟擊。為確保炮火打擊得力,關天培還提出在東水道的威遠炮臺、鎮遠炮臺與橫檔東臺之間架起木排鐵鏈,在西水道水淺處拋石下樁以遲滯艦船航行速度。但是木排鐵鏈的建設因經費未得到兩廣總督盧坤的支持而擱置。
1838 年 7 月到 8 月,英國東印度公司艦隊總司令馬他侖率兵船直闖虎門,支持鴉片走私。事件發生后,關天培意識到虎門一帶防御力量還要加強。
他在兩廣總督鄧廷楨的支持下采取了兩項措施: 一是落實了他早先的設想———安置木排鐵鏈,二是在威遠、鎮遠炮臺之間再建炮臺一座。
木排鐵鏈于道光十八年\\( 1838 年\\) 底建成?!八信沛渻傻?,西北皆安根于武山腳下,其東南則第一道安根于飯籮排之巨石,第二道安根于橫檔山腳,俱各鑿深石槽,以 8 000 斤廢炮,橫安槽底,外加鐵箍 4道,上扣鐵鏈 4 條,由四而并為二,由二而并為一,中間紐合,兩頭貫以大鐵鏈 8 條,用大鐵鎖接扣兩邊,以便開闔。其木排則以大木截齊,各長 4 丈 5 尺,合4 根為一小排,穿以橫木 2 道,又以 4 小排連成 1 大排,量寬 1 丈 6 尺余寸,面底又各夾以橫木 6 道,鉗用大小鐵箍 30 口。第一道,安大排 36 排,大鏈 309丈。第二道,安大排 44 排,大鏈 372 丈,兩道排鏈,相去約 90 丈,共配鐵錨棕纜 240 副,并設劃船 4只,水兵 120 名,管以把總兩員,無事則中間常開,以通出入,如須防堵,則關閉甚速?!?。
靖遠炮臺\\( 即圖 2 的炮臺 5\\) 于道光十九年\\( 1839 年\\) 建成,位于威遠、鎮遠炮臺之間,寬 63 丈,圍墻高 1 丈 4 尺 5 寸,垛墻炮洞俱用三合土砌成,圍墻 90 丈,共安炮 60 位,這是虎門炮臺中安炮最多的炮臺,并且安置有洋銅炮,火力很猛。此炮臺建成后可以彌補威遠、鎮遠炮臺間的空檔,與威遠、鎮遠炮臺連同江中的橫檔東臺一起,扼守虎門東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