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在過去乃至當今一直存在著東、西方兩個世界的對立,他們具有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和道德倫理等,而這些都成為他們兩者之間的天然屏障。在史料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古代的交流中,東方占據著優勢和主導地位,原因在于東方文明發達于西方;但隨著近代西方工業文明席卷全球時代的到來,西方文明的發達程度又遠遠高于東方,所以交流的主導者變成了西方,于是“交流”的方向改變了,矛盾產生了,戰爭爆發了,這是歷史的必然。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則是這時“交流”的代表,也代表了新舊兩個文明國家的第一次撞擊。這些也可以看做是鴉片戰爭之所以爆發的一個歷史總背景。下面具體分析一下戰爭爆發的原因:
(一)首先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迫切需要擴大原料產地和市場,而這同中國封建社會的封閉保守性產生了矛盾,這正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英國在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第一次在歐洲的一個大國推翻了封建統治,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和資本主義制度。1784年瓦特發明了蒸汽機,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機器工業逐漸取代了工場手工業,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也發生了急劇變化,工業生產的發展突飛猛進。19世紀中葉英國首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機器工業代替了工場手工業,英國號稱“世界工場”,年出口總值達五千余萬磅,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居首,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
“掠奪是一切資產階級的生存原則”,商品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矛盾造成了急劇無計劃的生產,使大批商品過剩,從而迫使英國等國資產階級極力尋求市場、原料和廉價勞動力,因此他們把目標投向了廣大的東方世界。1600年英國占領了印度,成立了東印度公司;1824年占領新加坡、緬甸;1838年攻入阿富汗,并用武力脅迫伊朗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總之英國資本主義在亞洲占領了許多殖民地,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可靠地來源。然而面對中國這個古老而龐大的帝國,英國殖民主義者絕不會放棄這個廣闊的市場,早在1793年與1816年分別派遣馬葛爾尼、阿美士德來華進行外交訛詐,要求開埠通商和割讓舟山等,他們又于1802和1808年用兵船強行闖入中國廣東虎門進行武力威脅,這些都表現了英國殖民主義者早期的侵略活動和野心。
18世紀中葉,英國已在西方各國的對話貿易中居首位,但是在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壁壘面前,西方的工業品很難找到市場,屢屢虧損,同時清政府在對外關系方面采取了“閉關”政策,嚴格控制對外貿易,只限制在廣州一處。戰前的中國社會經濟結構是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社會生活自給自足,而且海關收入微不足道。1757年后廣東海關稅收為四、五十萬兩白銀,占當時政府年收入的1%,這就給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提供了基礎和可能。清政府之所以實行閉關政策固然有其特殊的原因,因此可悲的不在于這種政策本身,而在于它所要保護的卻是落后的經濟、政治制度。清統治者企圖用這樣的辦法使中國處于“野蠻的、閉關自守的、與文明世界隔絕的狀態”,以利于它的統治,這樣做不僅是愚蠢的,而且束縛了中國人的手腳,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阻礙了中國社會變革的進程。世界的聯系是必然的,外國資本擴張與中國的閉關必然產生矛盾,當矛盾不能用文明的方式解決的時候,戰爭就是惟一的選擇。
(二)英國對華鴉片貿易所得的巨大利潤和中國人民的禁煙斗爭之間的矛盾是導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
最早向中國輸入鴉片的葡萄牙和荷蘭,他們以澳門為中心進行運輸,但當時鴉片的數量不大而且只是作為藥材引用的。然而英國卻利用鴉片貿易作為其扭轉對華貿易逆差的主要手段,從而進行其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始積累。1773年是英國對華貿易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這一年英屬印度政府確立了鴉片政策,同時給予英國東印度公司以鴉片的專賣權,對中國進行可恥的鴉片貿易。1979年東印度公司又取得制造鴉片的特權,從此之后英國對中國的鴉片貿易就一步一步的多起來。到1830年英國已靠鴉片貿易處于出超地位,這一年英國在不到二千二百萬元的對華貿易總額中鴉片占了一千三百多萬元。中國輸出的白銀達到六百三十余萬元,此后中國白銀外流與日俱增。1833年英國出超四百四十九萬元,但如果除去英國輸入額中鴉片所占的一千二百八十多萬元,中國仍然出超八百三十多萬元。很明顯鴉片在中英貿易中在數量成了壓到其他商品的東西。
鴉片貿易不僅使英國政府大為受益,而且對于鴉片販子則更是一本萬利的買賣。1831年東印度公司采取大量生產,低價銷售的政策,鴉片對華輸入量更進一步增加,據統計:1820-1824年每年平均輸入7889箱,1825-1829年每年平均輸入12576箱,1830-1834年每年平均輸入20331箱,1835-1838年每年平均輸入35445箱,1838年一年就輸入40200箱,這樣鴉片戰爭前十幾年中,中國消費鴉片共213899箱,價值達18800余萬元。
鴉片輸入的激增造成了中國白銀的大量外流,造成嚴重的銀荒,據英國的記載從1823-1834年僅從廣東一地流入英國的白銀即達5600多萬元,1834-1838年廣東每年外流四、五百萬元,加上其他各地每年外流大約900萬元,戰前二十年中,外流的白銀最低估計也有1億元以上。嚴重的銀荒引起了銀價的不斷上漲,在19世紀初年每兩白銀兌換制錢一千個,1838年漲到一千六百個,廣大人民首先受害,因為在市場上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以及工人的工資都以制錢計算,而賦稅卻要折合白銀上交,無形中增加了勞動人民的負擔。
此外鴉片的大量輸入也對清政府的統治構成了威脅,首先表現出財政危機,由于收稅困難,各地拖欠越來越多,國庫存銀日益減少,國家開支困難。為了維護政府財政,雖在1800年、1813年和1815年三次下令禁煙,但仍禁而不止。其次是吸食鴉片的人日益增多,引起了更大的政治危機。隨著鴉片輸入的增多,煙毒泛濫的地區日益擴大,吸食的人遍及全國,波及社會各個階層,上至皇親貴族、各級官吏,下至小工商業者、一般平民乃至僧尼很多人都成了“鴉片鬼”。從而引起了社會的動蕩,社會秩序混亂,軍隊根本沒有戰斗力,官場更加腐敗不堪。所有這些情景引起了統治階級中一部分人的注意,他們深刻認識到鴉片對中國的危害。在道光皇帝的支持下,中國人民上演了一場氣壯山河的禁煙運動,其代表性的事件便是1839年林則徐的虎門銷煙。中國政府的禁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貿易,大大損害了那些依靠鴉片而獲利的人的利益,于是販煙與禁煙的矛盾直接導致了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
(三)英國對華的侵略是其既定的海外殖民政策的一部分。
183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密派林德綏和傳教士敦士力乘阿美士德號船駛往中國東南沿海,搜集軍事情報進行間諜活動。林德綏并以此為據擬定了對華作戰的建議方案。英國內閣政府正是根據這些人的意見定出了侵華出兵的數字、戰艦等情況,英國資產階級早已做好了侵華的各項準備,而中國方面的禁煙運動則只是發動戰爭的借口而已。
總之,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英國殖民主義者精心準備的一場意在侵略中國,并將中國變為殖民的戰爭,鴉片戰爭的爆發體現了那個時代資本主義擴張并以特殊方式摧毀封建主義的過程,體現新舊兩種制度的斗爭,同時也揭開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