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探討鴉片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從清朝失敗的主要原因來分析鴉片戰爭中國有無戰勝的可能,從而分析鴉片戰爭的成敗得失,總結經驗教訓,才能更好地指導今天的實踐。
一、鴉片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
一百多年過去了,但對于鴉片戰爭中國為什么會失敗,意見分歧仍很大。下面我們探討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幾種觀點。
1、社會形態決定論清朝尚處于落后的封建社會,經濟科技落后,君主專制,政治腐敗。而英法已是更高形態的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達,科技進步,政治民主。因此清政府的失敗是注定的,落后就要挨打。這種觀點帶有宿命論色彩,但也能找到一點心理安慰。失敗是客觀原因造成的,我們無法改變,往往反而變得心安理得了。但也有人會反駁說,歷史上落后的社會形態的國家或民族征服先進的社會形態的國家或民族的例子也不少。
蒙古族元征服南宋,女真族后金征服明朝,都是尚處于奴隸制或農奴制的社會形態(至多是初級階段的封建制)征服已經十分成熟完善的封建制的社會形態。
但元朝和清朝后來都吸收先進的漢族文明,迅速封建化,還不至于讓中國社會倒退。
外國的例子也有,如古代希臘時期,多利亞人征服克里特和邁錫尼,是原始社會形態征服了先進的奴隸社會形態,使希臘社會由先進的奴隸制的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倒退到原始社會末期的社會階段。所以,并不是社會形態越先進就越能打勝仗。社會形態決定論者還可以再爭辯。
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前,并不是社會形態越先進就是力量越強大。在古代社會,農業文明和古代工商業文明的社會形態比較高級,經濟力量是比較強大,但它們的軍事力量并不是最強大的。而游牧文明雖然經濟力量并不是很強大,但它們的軍事力量占有非常大的優勢,擅長騎射,靈活機動,團隊精神,因此它們一旦團結起來,往往能征服更高社會形態的農業文明或古代工商業文明。但進入近代社會以后,情況完全不同了。
資本主義文明所創造的財富是以往任何時代無法相比的,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軍事實力都是以往任何時代不能企及的。所以,社會形態決定論適用于近代社會以后??墒墙F代也有例外。封建制的埃塞俄比亞也戰勝了資本主義的意大利。
二戰時期的日本、德國,實際上是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的資本主義國家,從社會形態上來說,肯定落后于英法美,雖然經濟實力不一定會落后??傻聡跉W洲所向披靡,法國滅亡,英國受重創。日本在亞太地區也是所向披靡,美國一時都難以抵擋。當然日本、德國最終是以失敗告終,但那是因為樹敵過多,二三十個反法西斯國家結成了同盟。
2、力量懸殊決定論此論與前論差不多,都是悲觀的宿命論調。
不過前論是從更宏觀的層面來討論,而此論則比較微觀具體,從國力、軍力,甚至是武器裝備上的差距來討論戰爭的勝敗。西方產業革命以后,經濟實力急劇上升,科技飛速發展,軍事力量也大大增強。英軍已進入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清軍仍是冷熱兵器混用。英法軍隊船堅炮利,清軍如果抵抗到底,無異于用雞蛋碰石頭,自取滅亡。
有人對中英武器裝備進行了詳細的比較。清軍主要還是使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雖然也有鳥槍,但射程和發彈速度均遠不及英軍的前裝滑膛槍。清軍的鳥槍射程僅約100米,發彈速度1-2發/分鐘。而英軍的前裝滑膛槍射程約200米,最遠的達300米,發彈速度最快的為3-4發/分鐘。清軍的火炮制造工藝比較低劣,由于鐵質不純而容易炸裂,裝藥量少,精確度不高。炮彈只有最差的實心彈,射程近,威力不高。而英軍裝備的是實心彈、霰彈、爆破彈等性能不同的炮彈,射程和威力遠高于清軍的火炮。
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英軍掌握了最科學的火藥配方,而清軍的火藥仍靠經驗來配方,含硝量高,易發潮,爆炸力也較弱。而武器裝備差距最大的是艦船。英國海軍居當時世界之最,其主要作戰軍艦仍為木制風帆動力,但性能卻遠在清軍水師之上,船體結實,抗沉性好,用金屬材料包裹,能防蛀防朽防火,能利用各種風向航行;安炮多,從10門到120門不等。工業革命后期出現的蒸氣動力鐵殼輪船,也已開始裝備海軍。它們航速快、機動性強,大大加強了英國海軍的實力。清軍的水師主要有福建水師和廣東水師兩支,其任務并非出洋作戰,而是近海巡輯,守衛海岸,作戰對象也僅限于海盜。清軍水師的艦船最大的缺陷就是船小,清軍最大的戰艦,其噸位尚不及英軍的等外級軍艦,安炮最多的戰艦,其火炮數量也只相當于英軍安炮最少的軍艦。閩浙總督鄧廷楨在對中英雙方艦船作比較后說:“炮船之力實不相敵”,“此向來造船部定則例如此,其病不盡在偷工減料。 ”
清軍水師的落后,使清軍在鴉片戰爭中根本不敢以水師出海迎敵,而只能放棄海上交鋒,從而喪失了主動權。英軍以其強大的海軍,橫行于中國海面,決定了戰爭的時間、地點和規模。盡管如此,力量懸殊決定論還是存在很大的爭議。歷史上以弱勝強的戰例很多,如美國獨立戰爭,面對的同樣是強大的大英帝國,力量對比非常懸殊。還有中國的抗日戰爭,中日力量對比差距與鴉片戰爭時中英力量對比更大。
解放戰爭共軍與國軍的力量對比也十分懸殊。解放初的抗美援朝戰爭面對的也是世界上的頭號強國美國,而中國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戰亂,剛剛解放,國內一片空白。這些戰爭都是雞蛋碰石頭,但碰贏了。也有人認為,鴉片戰爭前中國的綜合國力還是很雄厚的,盡管政治腐敗,社會矛盾重重。但中國有四萬萬人口,國土遼闊,經濟繁榮,外貿順差,成功地鎮壓了多次叛亂和反清戰爭,閻崇年即持此觀點(見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閻崇年主講《清十二帝疑案之道光-下》)。杜維明也說,即使在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前夕,中國綜合國力仍然很可觀。
根據一些經濟史家的估計,在1839年中國外貿是世界的1 / 3,當時中英雙邊貿易中國的順差勢頭根本沒辦法阻擋,所以迫使曼徹斯特的商船施壓使鴉片貿易合法化。盡管英法開始了工業革命,但資本主義經濟尚處于發展階段,經濟實力不是很雄厚,而且爆發了經濟危機。武器裝備的差距也不是非常大,英軍的槍炮就是射程遠一點,發彈速度快一點。
3、主和派妥協投降決定論有的人認為林則徐被革職,琦善、葉名琛等人妥協投降,組織抵抗不力,貪生怕死導致了戰爭的失敗。特別是對葉名琛多有指責,被譏為“不戰、不和、不守、不走、不降、不死”的“六不”總督。但他被俘并囚于印度后,只吃自帶干糧,不食外異之食,糧盡則絕食而亡,自命為海上“蘇武”,表現了一個中國人的民族氣節,又不能不令人感嘆??墒菆詻Q主戰的強硬派僧格林沁不也失敗了嗎?他的蒙古騎兵可是清軍的精銳部隊。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后,僧格林沁也轉變了態度,也傾向于主和了。
4、清朝政治腐敗與閉關鎖國決定論清朝政治腐敗,統治者窮奢極欲,官吏貪污成風。軍紀敗壞,編制缺額,軍官貪污克扣軍餉,戰斗力低下。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外貿和海軍得不到發展,科技也沒有進步,反而退步;還導致經濟的落后,對外部世界的無知,等等。這些固然是導致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但是不是決定性的原因呢?這個問題尚值得研究。其實這個觀點與前面的幾點有共通之處,清朝官吏和軍隊的腐敗以及閉關鎖國政策其實是導致清朝綜合國力和軍隊武器裝備落后、與英法相比力量懸殊的重要原因。而具體到某一場戰爭的勝敗,綜合國力、武器裝備、力量懸殊都不一定是決定性的因素。此點前面已有論述。況且在實際的戰斗中,清朝也涌現出了一批英勇抵抗的民族英雄,如鎮江之役中,守城的八旗兵英勇抵抗,自主帥海齡以下全軍覆沒。當然大多數情況下,清軍是一觸即潰,或主帥帶頭逃跑。我認為清朝的腐敗無知確實是導致鴉片戰爭失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5、我的觀點我認為是最高領導層戰略決策和軍事上戰術指揮的失誤也是鴉片戰爭失敗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先說戰略決策,具體來說就是道光帝和咸豐帝的決策意圖直接左右著戰局的走向。最高領導層對“和戰”缺乏一種穩定的戰略決策意圖,使得下邊的將領無所適從,“戰”則怕承擔戰敗的責任,如林則徐的命運。 “和”亦怕承擔喪權辱國的責任,如琦善的命運。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就不難理解葉名琛在英法聯軍進攻廣州時所采取的態度了。最高領導層對“戰”不敢堅持,丟失一兩處城池就以為戰爭失敗了,于是又急于求和,主戰派遭殃。也就是說,對戰爭缺乏一種全局性的考慮部署。有人對咸豐帝在英法聯軍兵臨北京城下之時逃離皇宮多有責難,但我不這樣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