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性是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活力的源泉。對此,習主席強調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說起來重要、形式上抓起來不難,但要真正取得實效就不容易了,關鍵是要突出其時代性和感召力。這種“突出”,正是以我軍思想政治教育始終“與時代共進、與官兵同行”為基本內核的。任何教育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情境與時代條件,符合時代精神的教育,才能具有吸引力、感召力,也才能不斷推動時代的前進。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思想政治教育,肇始于我國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交替之際,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初步形成,抗日戰爭中逐漸成熟,解放戰爭期間又有所創造,伴隨黨的長期革命斗爭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步伐,走過了近 90 年的崢嶸歲月,為保證人民軍隊完成不同時代條件下所擔負的職能、使命與任務發揮了巨大作用??梢哉f,沒有與時代任務要求緊密契合的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經驗積累與理性認知升華,就不會有改革開放以后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命題的提出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順利創建。
列寧指出:“時代之所以稱為時代;就是因為它包含所有的各種各樣的現象”[1]742.改革開放以來,時代特征發生深刻變化,“各民族、各地區、各群體的文化對話、交流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各種價值觀念的碰撞、沖突更加激烈,增加了個體價值目標的選擇自由度,激發了價值主體個體特征的張揚,從而使得社會價值多元化更趨于明顯。人們不再習慣于一種聲音,‘嘈雜’成了這個時代的一個特征”[2]229.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彰顯時代性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充分發揮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引領輻射作用,使之在差異與矛盾并存的價值多元時代,切實肩負起黨的思想道德陣地守望者的重任,為“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3]做出應有貢獻。
一、目標指引:持續用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凝聚共同價值追求。
追求和捍衛信仰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靈魂,“應當時刻不忘我們的最終目的,隨時進行宣傳,保衛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不被歪曲,并使之繼續發展”[4]303.因為一個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就是一個時代的精神象征。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追求不是任何人主觀想象和自我意識遨游的結果,而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與揚棄康德、黑格爾唯心主義理想觀的基礎上,形成時代精神高地。因此,它不是外在于人的價值懸設,不是虛幻而縹緲的烏托邦,而是真正內化于人自身的、具有屬人特性的、人所不可或缺的本質特征。
置身于中國社會經濟、文化、道德、生活等領域諸多變化的現實境況,人們在由傳統農業文明生存模式向現代工業文明、信息文明生存模式轉型的過程中,日益感受到的不僅是有形物質的不斷增長和極大豐裕,還逐漸深切體會到了無形世界中信仰消弭帶來的價值多元乃至虛無。曾被人們奉為思想和道德精神支柱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明顯受到挑戰。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塑造廣大官兵的精神世界,為其提供最具真理性的價值判斷、道德選擇和思維認知,成為時代賦予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課題。
一是總結弘揚軍隊思想政治教育長期實踐的經驗傳統,發揮其時代引領作用。毛澤東曾指出,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是靠一手拿傳單、一手拿槍彈打倒敵人的。早在《古田會議決議》中,他就特別強調,“擴大政治影響爭取廣大群眾”的紅軍宣傳工作,是“紅軍第一個重大工作”[5]350.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概念,推進、總結黨在軍隊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成果,已經成為黨的優良傳統和重要政治優勢。但是,環境、條件、兵員成分的深刻變化,要求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在為部隊官兵解疑釋惑的同時,必須肩負起向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行為判斷標準、價值選擇尺度的職能與使命。如何以最富群眾性的語言、論點、例舉等“形而下”的通俗樣式,表達出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黨的創新理論的真實意蘊,從而剔除各類阻礙實現強軍目標的“非無產階級”思想,是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在總結弘揚傳統的基礎上,需要歷經長期轉化、不斷凝練才能形成的時代成果。這對于解決好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二是反思馬克思義理想信念實質精神,緊貼需求,體現人文內涵。當前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和各種社會思潮的大量涌入,使得理想信念的沖突與整合成為一個極其復雜的歷史過程,但這并不表明主流價值追求即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整合無法實現。這是因為,馬克思關于人的理想信念的觀點深深地根植于實踐生活中,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以一種革命的、批判的、辯證的理性精神看待資本主義的歷史和現實,探索人類解放的正確途徑。因此,“對現實的人的生存境遇的關注,最終實現人類解放”是始終縈繞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一個重要主題,也是馬克思主義理想觀的核心理念。
正是在此意義上,馬克思才說:“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6]514;“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7]67;“這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7]71-72,等等??梢?,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從關注每一名官兵個體的現實需求出發,以確證并實現官兵個體價值的現實理想為己任,依此說服并教育包括廣大官兵在內的人民群眾克服欲望和功利的膨脹,克服心態的浮躁和淺薄,樹立符合時代進步精神的價值理念、信仰和理想,廣泛凝聚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正能量。
二、內容構建:博采相關學科研究成果提升理論的現實解說力。
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與其他相關學科研究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時代性表現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現實解說力強。這主要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路徑的歷史定位和實踐特色所決定的。
如早在1929年《古田會議決議》中,毛澤東就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化”和“科學化”問題,并闡明,對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的方法,“主要是教育黨員,使黨員的思想和黨內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學化”[5]84.
同時,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形象化地總結了“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要聯系實際”等一系列經典表述。正像有學者指出的那樣,“現代思想政治理論是發軔于中國共產黨這一時期的革命實踐總結,是在現代認識論的指導下豐富發展起來的,天然地具有了從實踐出發、注重實踐應用的研究傳統和理論特色”
1.經過30年的探索與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容已然日臻完善、碩果累累,但正如列寧在《我們的綱領》中所深刻闡明的那樣:“我們決不能把馬克思的理論看作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恰恰相反,我們深信:它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社會黨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方面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盵9]274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源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實踐本性,同樣在于它的批判性和建設性。從根本上說,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構建無法脫離其意識形態性,而意識形態認同說到底是一種價值認同。那么,如何加大吸收其他相關學科領域的相關知識和實踐經驗以完善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理論內容,讓包括廣大官兵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不僅接受而且堅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黨的創新理論,進而內化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要求,就成為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時代魅力的現實需要。
不應忽視的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體系建設方面存在兩點突出問題。一是學理依附性過強。即在以往內容建設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由于學科創立較晚、經驗相對缺乏及核心概念尚待完善等原因,研究者們往往更囿于從學理的需要,從依托人文社會科學中其他相對成熟的學科,如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學科的理論內容和術語規范,來進行自身學科的學術架構與研究,并以此用于指導實踐。由此帶來的一個嚴重后果是:
思想政治教育對現實問題的研究與解決趨向弱化?!懊髡咭驎r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思想政治教育說到底是“問題之學”,提升實效性離不開“問題倒逼”;如果無視或者忽視問題,造成研究借鑒與現實指導相脫節,則教育只會成為“經院之學”.二是社會服從性至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定階級或政治集團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等,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10]6,必然包含服務社會需要和實現個體價值兩方面。但是,長久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注重從前者即社會利益出發,在強調個體的社會服從性及其應盡的責任、應有的貢獻的同時,相當程度上存在著弱化個體自我價值實現的傾向。這一點,盡管已為現有研究所關注和熱議,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唯社會化,依然從本體上限制了研究借鑒的價值視野,使其難以超越經驗性認識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