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 年 1 月 5 日,中共中央任命鄧小平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自此,鄧小平邁開了整頓軍隊的步伐,開啟了我軍新時期的建軍實踐。
一
作為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科學分析了當今世界形勢和中國國情,并結合軍隊建設的客觀實際,從現代戰爭要求和新時期軍隊建設規律出發,提出了中國特色精兵之路思想。
(一)鄧小平精兵之路思想是基于對國際形勢的精準判斷。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冷戰的陰霾依然籠罩在世界各國的頭上,國際安全環境復雜,戰爭威脅并沒有根除,世界還不太平。但隨著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中美、中日、中歐關系的進一步改善,以及中蘇之間劍拔弩張的緊張氛圍趨于緩和,中國已基本在國際舞臺上站穩腳跟,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據此,鄧小平經過仔細觀察和冷靜思考后,改變了戰爭迫在眉睫的看法,指出:"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他強調,我們"要利用和平時間進行建設",把我們的力量加強,把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加強,把軍事力量特別是裝備加強。鄧小平對國際形勢的準確判斷,促使軍隊從過去長期備戰的臨戰狀態轉變到了和平時期的建設軌道上來,走出了一條和平建軍的嶄新道路。
(二)鄧小平精兵之路思想是對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的必然選擇。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自 1957 年起,中國在國家建設方面出現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問題,尤其是十年"文革"動亂,更給黨和國家的發展帶來沉重的災難。粉碎"四人幫"后,經過兩年的撥亂反正以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國家的政治生活恢復正常,但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比較困難。1978 年 12 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鄧小平強調,"經濟工作是當前最大的政治,經濟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他指出,我們不要喪失大發展的機遇,要下決心一心一意搞建設。他號召軍隊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要服從國家建設這個大局,照顧這個大局,不能妨礙這個大局,要緊密配合這個大局,在這個大局下行動。鄧小平對國防和軍隊建設與國家經濟建設關系的判斷,促使軍隊面對現實,克服困難,在"忍耐"中開拓精兵之路。
(三)鄧小平精兵之路思想是軍隊改革發展的正確決策。在"文化大革命"的沖擊下,軍隊建設遭到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破壞,軍隊的現代化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軍隊現代化水平差距不斷拉大。鄧小平曾一針見血地將軍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概括為:"腫、散、驕、奢、惰"五個字,他還尖銳地指出軍隊建設存在"兩個不夠",即:我們軍隊打現代化戰爭的能力不夠;我們各級干部指揮現代化戰爭的能力不夠。改革,成為解決軍隊現代化建設所面臨問題的一個迫切手段。不改革,軍隊建設就不能發展前進。為改變"兩個不夠"的局面,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鄧小平強調軍隊改革要以提高軍隊戰斗力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精兵、合成、高效為主要原則,以革命的精神,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鄧小平對軍隊改革的思考,為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的現代軍隊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
鄧小平精兵之路思想是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是新時期軍隊建設的重要實踐。精兵,不是單純的要求部隊數量上的精簡,它包括三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一是抓編制,要有把人和武器很好結合起來的編制和制度;二是抓裝備,要有精良的現代化武器裝備;三是抓訓練,要有良好軍政素質的指揮員、戰斗員。
(一)以"消腫"為突破口,推動體制編制改革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在大幅度裁減軍隊員額,建設精干、高效的現代軍隊。減少數量,提高質量,成為世界各國軍隊建設和發展的共同趨勢。但到 1975 年,我軍總人數已達 600 余萬人,完全違背了這一歷史潮流。鄧小平充分認識到了這一問題,他說:"軍隊要提高戰斗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消腫'不行。""即使戰爭要爆發,我們也要消腫。"那么軍隊腫在哪里?
鄧小平認為主要不是腫在作戰部隊,主要是腫在各級領導機構,腫在三總部、軍兵種和大軍區。怎樣才能"消腫"呢?鄧小平指出,現在提消腫,主要是解決軍隊機構重疊、臃腫,以及由此帶來的各級指揮不靈等問題。消腫主要是總部、軍兵種和大軍區,主要是減少不必要的非戰斗人員,減少統率機構、指揮機構人員。最主要的是減少干部。因此,他明確軍隊消腫應從兩方面入手:首先是壓縮定額,確定編制。第二是改革體制,明確制度。
(二)堅持科研先行,著力解決武器裝備現代化問題
武器裝備是軍隊戰斗力的物質基礎,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文化大革命"給軍隊武器裝備建設造成的破壞十分嚴重。這一時期生產的常規武器裝備,不僅數量少、質量低,而且不配套,甚至造成部隊裝備嚴重缺編,直接影響到訓練和作戰。在新時期的軍隊建設中,鄧小平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我們抓了編制,接著就要抓裝備,裝備也要抓好。"裝備問題不抓不行".他認為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應著重從六個方面抓起:一是軍隊裝備要有規劃。二是軍隊裝備要有戰略目標。三是軍隊裝備要有統一的抓總機構。四是要建立嚴格的科學管理和科研生產制度,嚴把質量關。五是要科研先行,提高技術水平。六是要實行軍民結合方針。
(三)強調要把教育訓練放到戰略地位,著力提高人的素質
教育訓練是生成和提高軍隊戰斗力的基本途徑和客觀要求,是關系軍隊建設、戰爭準備全局的重大問題。
戰爭年代,我軍曾在長期的戰爭中學習戰爭,軍隊的戰斗力主要是在實戰中鍛煉提高的。和平時期沒有戰火的考驗,根據什么來考驗干部,用什么來提高干部、提高軍隊的素質,軍隊怎么保持和提高戰斗力?鄧小平認為,只能靠教育訓練,在沒有戰爭的條件下,要把軍隊的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
三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征程中,在改革開放的艱辛探索中,鄧小平以果敢的決心和恢宏的氣魄領導人民解放軍走上了一條"精兵、合成、高效"的道路。在一系列軍事改革實踐后,人民軍隊取得了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輝煌成就。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上回眸深望,我們不能忘記,這位歷史偉人為軍隊現代化建設所付出的巨大心血。面對新的世紀新的征程,我們要認真學習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深刻領會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實現從精兵到強軍的戰略跨越。
(一)中國特色精兵之路思想,是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新時期我軍現代化建設的道路指南。鄧小平把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普遍原理與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開創了一條具有時代精神和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鄧小平中國特色精兵之路思想,是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產生和形成于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是在"建設一支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總目標的指引下,在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由長期的臨戰狀態轉變到和平時期的建設軌道的戰略轉變中,對軍隊現代化建設發展道路的正確選擇。它科學地回答和解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一支什么樣的軍隊和如何建設這支軍隊的基本問題,是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軍隊改革實踐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二)在中國特色精兵之路思想。的指導下,軍隊改革和建設堅持戰斗力標準,在體制編制、武器裝備和教育訓練等方面成就斐然,軍隊現代化建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在鄧小平精兵之路思想的指導下,軍隊現代化建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取得了體制編制、武器裝備、教育訓練改革的巨大成就。按照"精兵、合成、高效"的要求,軍隊改革在短短數年內即實現了:體制編制上,經過數次的精簡整編,軍隊員額減至300 萬,調整合并大軍區,組建陸軍集團軍,組建陸軍航空兵和電子對抗部隊,建立預備役部隊,實行常備軍和后備力量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
武器裝備上,以導彈和核武器為重點的尖端武器研制取得重大突破,洲際導彈、潛地導彈、通信衛星、導彈核潛艇相繼研制和試驗成功;以研制陸軍短缺裝備為重點的常規武器發展迅猛,先后發展了防空武器、反坦克武器、壓制兵器、坦克和裝甲車、輕武器等具有較高水平的陸軍新型裝備,還研制了新型殲擊機、第二代海軍艦艇和新的軍事電子裝備等。教育訓練上,以軍事演習和閱兵為依托,部隊合成訓練取得大進展,戰斗力明顯提高;院校數量得到恢復和發展,教育體制進一步理順,完善了指揮院校初、中、高三級培訓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