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的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是指 1975 年以來鄧小平參加黨中央和中央軍委領導工作后,在繼承和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的基礎上,著眼于世界形勢和中國國情,落實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現代戰爭特點和中國軍隊建設結合后,對人民解放軍建設所提出的科學地理論概括。它是中國新時期軍隊建設的科學指南,是對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尤其是建軍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1]
1. 鄧小平軍隊建設思想的基本內容
1.1 精兵之路
鄧小平在 1975 年啟動了一系列的軍隊改進工作,包括了減少軍隊人數,招募受到更好教育的軍人和全面加強紀律、訓練。為了建立專業化軍隊、完成逐漸配備現代裝備的目標,鄧小平和葉劍英決定首先要撤掉"軟、散、嬌、懶"的人,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提供科學合理的裁軍框架。同時他們還大力加強軍事訓練和演習,以確保精簡后的軍隊戰斗力。[2]
1980 年 3 月 12 日,鄧小平在確立領導地位后,向中央軍委常委提出了軍隊需要解決的四個問題。第一、"消腫";第二、改革體制;第三、訓練;第四、加強政治思想工作。"軍隊要提高戰斗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消腫'不行……減少軍隊人員,把省下的錢用于更新裝備,這是我們的方針……我們這次精簡,主要是減少不必要的非戰斗人員減少統帥機構、指揮機構人員。最主要的是減少干部。"[3]
當時的情形,作為中國的領導人,需要用一種智慧的方式來降低反對之聲、重整軍心。為了提高復原軍人就業率,鄧小平決定在軍隊建立職業培訓,促進退役軍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4]
這樣的做法既保障了復員軍人溫飽問題也重塑了他們的自身價值,同時他們也是國家建設的堅實保障。鄧小平為消除軍隊臃腫做出了巨大貢獻。1975 年,他著手啟動消除軍隊臃腫工作,促使軍隊人數從 1975 年的 610 萬下降到 1979 年的降為 520 萬、1982 年的 420 萬,直到到 1988 年只剩下了 320 萬。[5]
此外,鄧小平十分清楚人才的重要性,他對軍事領域的人才鑒定有獨到的見解,軍事單方面的人才已不能滿足強軍之需。走出中國、接觸世界,用新知識擴大眼界是強軍之路需要的人才。在他的支持下,軍隊有才華的入伍青年開始學習外語,并隨同國內第一批學生留學國外,他們學習的不只是軍事專業科目,而是更廣泛的課程,如管理、科技、國際關系等等。[6]
1.2 內外方針
鄧小平的軍事思想對外是要求合作,得以借鑒;對內是高度服從,得以控制。他繼承了毛澤東的思想,堅持中國在安全問題上的獨立,絕不考慮與美國結盟,但為了獲得更多現代軍事技術,他主張中美合作以求雙贏。
事實上 1979 年 1 月鄧小平會見卡特總統時,提到過從美國轉移軍事技術的可能性。從中國進行越戰準備指導作戰期間,卡特都顯得并不愿意合作,但鄧小平從越南撤軍后,有關這種合作的會談有所升溫。鄧小平沒有用急迫的方式建立合作關系,他通過一系列會談,以訪美之行為契機,開啟中美兩國間的技術交流,更廣泛地建立戰略問題上的合作基礎。
對內,他認為軍隊由黨指揮槍,槍不能指揮黨,軍隊沒有脫離黨的領導是我們國家穩定的重要因素。他指出,制度問題是根本性問題,要建立健全各項法規制度,增強成員法制觀念,堅持依法治軍;同時,還要提高部隊領導層的管理能力,切實把部隊管理好,學會做人的工作、做思想工作。凡此種種都是推進軍隊正規化建設的緊迫要求。鄧小平多次強調,"現在的問題是法律很不完備,很多法律還沒有制定出來,往往把領導人說的話當作'法',不贊成領導人說的話就叫作'違法',領導人的話改變了,法也跟著改變。"因此,在主持軍委工作以來,鄧小平理論聯系實際,細致分析了軍隊的實際情況,總結了經驗教訓,提出了有效的軍隊管理理念。
在鄧小平的帶領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 1983年以后,我國軍事法規的建立和健全取得了很大進展,規范化的制度使軍隊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得軍隊行為更加集中統一,規范有序。
優化編制,大力提升軍隊的戰斗力;以人為本,有效提升軍隊的整體素質;以法為據,切實保障軍隊建設的效率,內外兼顧,在繼承中發展創新。不得不說,鄧小平的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大大改善了我國軍隊建設的現狀,有效提升了我國軍隊建設的戰斗力。
2. 鄧小平軍隊建設思想對中國軍隊建設的重要意義
2.1 有利于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軍隊鄧小平新時期的軍隊建設注重面向 21 世紀,面向現代化。首先,軍隊注重發展新科技,軍隊武器裝備得到了改良,實現了現代化;其次,從軍人員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實現了素質現代化;最后,軍隊思想理論現代化,結合中國實際,對中外建軍思想取長補短,繼承創新。同時,他也注重軍隊建設方面的立法,使得軍隊建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2 有利于落實質量建軍,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兵不厭多,而厭不精。鄧小平結合中國國情和軍情,提出了走精兵強國之路。馬克思曾指出:"隨著新作戰工具即射擊火器的發明,軍隊的整個內部組織就必然改變了,各個人借以軍隊并能作為軍隊行動的那些關系就改變了,各個軍隊互相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鄧小平認識到隨著武器裝備的日新月異,科技含量的不斷提升,提高軍隊戰斗力、打造精簡部隊、實現精兵合成才是正確的強國之路。此外,鄧小平不忘加強和改進軍隊政治工作,提高后勤保障能力,確保軍隊在政治上永遠合格。這些軍隊建設措施都有利于提升建軍質量,真正實現了走精兵強國之路,符合國際軍隊建設發展趨勢。
3. 鄧小平軍隊建設思想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鄧小平指出,好的作風、優良的傳統作風是中國軍隊的一大優點。他始終強調軍隊生活要艱苦奮斗,軍隊行事要實事求是,軍隊眾人要走群眾路線,要在"揚棄"中發展進步?;謴秃桶l揚優良傳統,就要求軍隊眾人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踏實苦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相信群眾、關心群眾、依靠群眾、細心傾聽群眾、永遠和群眾心連心。他特別強調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做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先鋒榜樣。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中國軍隊繼承傳統、推陳出新,促進中國特色軍隊建設的不斷發展。
鄧小平從毛澤東那里繼承了人民戰爭和核武器相結合的國防戰略,中國于 1964 年試爆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試爆第一顆氫彈。和毛澤東一樣,鄧小平相信即使敵人有占優勢的軍事技術,人民戰爭和核武器可以降低中國受到攻擊的可能性,但中國也要針對蘇聯的技術進步作出調整。鄧指示中國軍隊要做好準備,打一場"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這一概念由淮海戰役的功臣粟裕于 1977 年提出。從這時開始,中國的軍事領導人決定進行積極主動的防御而不是被動的誘敵深入。這里的積極防御與毛主席的戰略思想--"人民戰爭"是緊密聯系的,與必要的主動進攻也是密不可分的。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戰爭"在裝備、手段、表現形式上被賦予了新的內涵。由于歷史原因,相當一段時間內,中國的武器裝備與發達國家軍隊會有差距,中國要創新思維、拓展眼界,尋求以弱勝強的戰略,而人民解放軍則要對軍隊發展滿懷信心,不驕不躁,不卑不亢,以繼承和發揚這個優良傳統為己任。
此外,新知識的引入拓寬了鄧小平等人的思路。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在以人民戰爭和核武器為戰略的基礎上,新時期,更應該尋求推動和平與發展的辦法。此外,由于中國的能源要依靠海上通道,中國也開始發展海軍,致力于成為一個全面的軍事大國。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無疑是一筆寶貴財富,為后人留下了諸多啟示:
在新時期,軍隊建設要認清國際形勢、中國國情、現代戰爭等歷史條件;軍隊建設要以現代化為中心,將革命軍隊打造成現代化、正規化的新式軍隊;軍隊建設要注重質量提高,切實加強戰斗力,走精兵強國之路;軍隊建設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中尋求完善,在繼往開來中謀求不斷發展。
鄧小平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鄧小平用發展性的眼光與全局性的思維,提出科學的軍隊建設思想,科學理論指導科學實踐,將中國軍隊的建設引向光明之路。不斷完善的軍事思想、不斷強大的軍隊實力,為中國圓夢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百度百科《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第一節。
[2]《劉清華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