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以作文教學為啟發點,點燃學生內心真善美的火種
"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葉圣陶語文教學論集》)人的品格,性情如果發展到至美,給人的將是超越平庸的鑰匙.每年的"感動中國"人物事跡都是學生書寫材料作文的重要資源,如果讓學生去思考、去感受這些人和事,他們自己也領會到了拼搏、抗爭、關愛、感恩等眾多元素對他們自身人格的啟迪.
從看別人寫的頒獎詞,到為身邊的老師、同學寫頒獎詞,到為自己寫頒獎詞,自己發現生活、發現他人、發現自我的過程中,心理健康的滲透等目的也就達到了!當我們通過材料作文的引領和講評給學生的辛勞種下真善美的火種,他們心上長處荒草的幾率將大大降低.語文素養形成的過程正是學生心理正能量積累的過程.
二、以作文教學為發掘點,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是一下子就具備的,是被一步步喚醒的,有時我們像一棵樹,去搖醒另一棵樹的時候,是一個漫長而又潛移默化的過程.作文教學是要讓學生在收集、整理、篩選、甄別中形成自己的思維體系,而這個過程中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在作文的技法教學中巧妙滲透寫作技法只有與充滿活力的內容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溫斯頓·丘吉爾在《我的早年生活》中的開頭"每個人都是昆蟲,但我確信,我是一個螢火蟲.……我樂意別人問我所知道的東西,可他們卻總是問我不知道的……"這是一種充滿生活張力的開頭.這里既寫出了一個孩子真實的生活,又將丘吉爾那種獨樹一幟、永不服輸的精神滲透在里面.
開頭技法的講解中如果能滲透丘吉爾的人生精神,那么對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坐標無疑起到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的疏導也就在無聲無息中完成了.
(二)在作文的行文結構中引導發現我們常常感受作文平鋪直敘,不能引人入勝,但只有孩子的心理發展到可以升華的時候,他的作文才能凸顯奇峰,如一個學生曾寫過自己由愛吃鴨蛋黃到假裝不愛吃鴨蛋黃,騙媽媽吃鴨蛋黃的故事,這種反哺的作文,其實正是心理健康不斷完善發展的寫照.
小時候爺爺奶奶領我們走路,現在我們攙扶他們,這樣類似的作文是學生在反思的心理過程中再次受到感恩教育的過程.
三、以作文教學為切入點,疏導學生郁積的情感
作文本身就是學生情感宣泄的重要渠道.但如果做不好,就會讓學生感覺作文是偽的、病的.優秀的教師無不都是優秀的心理學家,這也要求教師能夠疏導郁積的情感,因材施教。
(一)允許學生寫負面情緒,要導不要堵
學生的情感是作文的內在動力,激發學生傾吐的欲望,就得允許學生抒發內心的不良情緒.在不因學生的一時氣話而隨意否定的同時,允許學生進行心理宣泄,當然我們在得到學生的信任的同時,也要適當給出前行的方向和改變的方法.只要指導學生找到一個對方的閃光點或者事件的亮色就可以,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二)換角度寫文章,換角色體驗,疏導負面情緒
換角度寫文章正是滲透了互相理解的好方法.
當學生充滿情緒地寫完一篇文章后,讓學生重新站在對方家長或老師的角度重新記敘一遍過程,或者讓不同的同學用不同的身份寫同一件事情,在研討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的就不僅僅是自己的委屈,而是對別人的體諒,或者重新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些都能對學生心理健康起到積極的作用.
總之,作文教學是一個非常個性化和藝術化的過程,作文教學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兩個過程,他們既分屬各自不同的領域,又相互促進,和諧地融合在一起.作文教學,只有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發揮其綜合效應,使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