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門分支學科。 它是運用社會學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研究軍事社會學的社會機制、社會關系和社會問題的科學。 毛澤東雖然沒有直接提出“軍事社會學”這一概念,但是在他大量的著述中,卻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軍事社會學思想。
1對近代中國社會進行動態性考察,指明了中國革命的發展道路
毛澤東從 “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入手, 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現狀, 進行了辯證的歷史考察。 他認為,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不是和平的,只能是搞武裝斗爭,“離開武裝斗爭---就不能了解我們的政治路線, 也就不能了解我們黨的建設……沒有武裝斗爭,就不會有今天的共產黨。 ”
毛澤東注重調查研究,對近代中國社會的政治、 經濟、 文化、人口、地域等社會結構進行了深入分析,從而找到近代中國“社會形態的活動規律和發展規律”. 他認為,中國社會“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國”, 其特點是“微弱的資本主義經濟和嚴重的半封建經濟同時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業都市和停滯著的廣大農村同時存在”. 正是由于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是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由于中國土地的廣大(革命勢力有回旋的余地), 由于中國的反革命營壘內部的不統一和充滿著各種矛盾,由于中國革命主力軍的農民的斗爭是在無產階級政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這樣,就得在一方面,中國革命有在農村區域首先勝利的可能; 而另一方面,則又造成了革命的不平衡狀態,給爭取革命全部勝利的事業帶來了長期性和艱苦性。 進而毛澤東指明了近代中國革命的道路,走“農村包圍城市” 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堅信“鄉村能夠戰勝城市”.毛澤東從社會變遷和社會結構的角度出發,分析了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從而指明了中國革命必須通過武裝斗爭,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
2結合中國革命實踐,對有關戰爭問題進行了社會學透視
毛澤東根據近代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把戰爭與社會結合在一起思考,對有關戰爭問題提出了許多具有創見性的思想。
(1)戰爭是人類特有的社會歷史現象。 關于戰爭的社會根源,毛澤東明確提出:“戰爭---從有私有財產和有階級以來就開始有的。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 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斗爭形式。 ”而戰爭本身又是一種社會歷史范疇。 它不是從來就有的,也就不會永遠存在下去,所以,消滅戰爭的方法是用戰爭反對戰爭,即“用革命戰爭反對反革命戰爭,用民族革命戰爭反對民族反革命戰爭,用階級革命戰爭反對階級反革命戰爭。 ”
(2)戰爭的社會本質。 考察戰爭的社會本質,必須弄清戰爭同其它社會因素的關系。 戰爭既然是階級社會的產物,其階級本質必然地要通過政治本質集中表現出來。 對此,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有一段著名的論述:“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在這點上說,戰爭就是政治,戰爭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行動,從古以來沒有不帶政治性的戰爭”. 但是,戰爭絕不是一種單純的暴力行為,而是由一定時期內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政治關系引起的,它是政治的行為, 又總是為一定的階級、國家、民族和政治集團的政治目的服務的;它是政治行為,它合乎邏輯地包含在政治范疇之中。 毛澤東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明戰爭就是政治的,也只有從政治的高度去觀察戰爭,才能真正地看清戰爭的社會本質。
(3)人民戰爭的社會學原理。毛澤東認為,戰爭中人的本質,是由交戰雙方的經濟關系、 政治關系、社會制度和軍隊的階級本質所規定的精神的統一體。 毛澤東特別注重人的類本質,即人心和人力。 他指出,“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由此,毛澤東提出了克敵制勝的法寶---人民戰爭。 毛澤東充分論述了人民戰爭的巨大力量和無限威力,認為:“革命戰爭是群眾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 ”毛澤東把人民戰爭作為中國革命戰爭的根本指導路線。
3正確處理了軍隊內外各種社會關系,使人民軍隊結構趨于優化
現代系統論認為,要使社會整體結構合理,就必須組合和協調好各種社會關系。 要達到社會結構的優化,首先要注重社會整體結構的協調發展;其次要通過社會部分結構的優化來推動社會整體的優化。
毛澤東把軍隊作為一個社會整體結構, 要達到軍隊社會結構優化,就要使軍隊內外各種社會關系,組成軍隊社會的各個要素的組合方式達到最合理狀態。 毛澤東認為,軍隊社會結構趨于優化的本質就是要利用盡可能少的資源 “生產”出強大的戰斗力。
(1) 注 重人民軍隊的社會成份。 軍隊的社會成份反映社會的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 人民軍隊為著廣大人民群眾和無產階級利益服務的社會集團。 因而其社會成份必然要反映無產階級和農民群眾的廣大利益。 而在近代中國,農民在全國總人口大約占百分之八十,近代中國國民經濟的主要力量,這種狀況決定人民軍隊的主要來源是農民。 毛澤東一直強調,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的革命,中國的革命戰爭實質上是農民的戰爭。 因而毛澤東特別強調人民軍隊的人民性。 他指出,“農民---這是中國軍隊的來源。 士兵就是穿起軍服的農民,他們是日本侵略者的死敵”,毛澤東雖然一直強調軍隊的農民成份,并“不是忽視其它約占人口九千萬的人民在政治文化上重要性,尤其不是忽視在政治最覺悟,因而具有領導整個革命運動的資格的工人階級”. 他認為無產階級最具戰斗力,主張把小資產階級作為中國革命的可靠同盟軍,強調要組織與聯合他們。
(2)提高人民軍隊的社會地位。軍隊社會地位的高低直接影響整個軍隊的精神狀況和戰斗力。 毛澤東認為,“從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學說的觀點看來,軍隊是國家政權的主要成分,誰想奪取政權,并想保持它,誰就應有強大的軍隊。 ”因此, 毛澤東在 1945 年 《論聯合政府》 中提出了一個科學的論斷:即“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 便沒有人民的一切。 ”高度評價了人民軍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同時,毛澤東還從軍隊與黨,軍隊與戰爭的關系上論述軍隊的社會地位,“在中國主要的斗爭形式是戰爭,而主要的組織形式是軍隊。 ”“我們要戰勝敵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槍的軍隊?!?/p>
(3)明確人民軍隊的社會職能。軍隊的社會職能與軍隊的社會地位是直接聯系, 一個軍隊所擔負的職能越崇高、越重要,反映其社會地位越高, 從而更能激起軍隊的戰斗力。毛澤東認為,人民軍隊首先是一個戰斗隊,即使“在全國勝利以后,在國內沒有消滅階級和世界上存在帝國主義制度的歷史時期內,我們的軍隊還是一個戰斗隊。 對于這一點,不能有任何的誤解和動搖。 ”同時,毛澤東也指出,人民軍隊“決不是單純地打仗的, 它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 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 以至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重大的任務。 ”
(4)強化軍隊的社會控制。 達到軍隊社會結構優化,以“生產”出最大的戰斗力,核心是要加強軍隊的社會控制。 毛澤東從人的本質和唯物主義的角度,提出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 而決不允許槍指揮黨。 人民軍隊是中國共產黨締造和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 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 它集中體現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性和先進性。 中國共產黨的階級性決定人民軍隊的階級性,決定了人民軍隊是執行黨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 毛澤東指出:“共產黨的這種絕對的領導權,是使革命戰爭堅持到底的最主要的條件。 沒有共產黨的這種絕對領導,是不能設想革命戰爭能有這樣的堅持性。 ”毛澤東還建立最軍隊內部的民主制度,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毛澤東始終強調:“軍隊只有統一領導和紀律, 才能戰勝敵人”,“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 ”他把軍隊紀律是建立內部秩序,調整內外關系,鞏固團結統一,提高部隊戰斗力的重要手段。
毛澤東的軍事社會學思想博大精深,內容豐富。 除上述三個方面外,毛澤東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人民軍隊的社會變遷等方面都蘊含著豐富的軍事社會學思想。 毛澤東軍事社會學思想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探討和研究毛澤東軍事社會學思想,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拓展和深化毛澤東軍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