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晚清時期的軍事變革開啟了近代中國軍事近代化的步伐。自鴉片戰爭起,清政府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所震懾,有心反抗,但無力對抗。而且內憂外患也一直威脅了清政府的統治。因此,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地位,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西方學習,對原有的軍事制度進行改革。李鴻章作為清政府最有權勢的大臣,他的思想直接影響了中國軍事變革的進程。因此,全面認識、分析李鴻章的思想是正確認清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重要手段。
本文將對李鴻章的哲學思想做整體探討,分析其哲學思想在軍事建設中的作用,并闡述其局限性,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
一、李鴻章軍事建設中的哲學思想
(一)軍事力量是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基石
在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后,李鴻章充分認清了一點:只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才能捍衛自己的利益。他認為“盡其所長,方足奪其所恃”,他還說“:國家百用可省,獨練兵設備萬不可省”,“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之后,李鴻章代表淮軍向英國購置了大量的洋槍、洋炮,擴充軍隊,使得戰斗力大大提升。李鴻章曾經感慨:太平軍“無劈山炮,專恃洋槍,每進隊必有數千桿沖擊,猛不可擋。以令上海各營添練洋槍小隊,敝軍已共有千桿遇敵交鋒,先以劈山炮護洋槍而行,屢獲幸勝”[2].這些成果給了李鴻章“甜頭”,讓他充分認識到強大的軍事力量是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基石。自此,李鴻章不僅購置洋槍、洋炮,也開始創辦軍工企業,例如江南制造總局、金陵機器局和天津機器局等,積極學習外國新技術,仿制槍支火炮。同時,為了抵御日本及其他列強的海上入侵,他開始在各大口岸積極籌辦海防,購置船只、大炮,建立中國海軍。至 1891 年,北洋、南洋、粵洋海軍基本建立,旅順、威海衛等海軍基地基本完成,中國海軍形成了初始的戰斗力。李鴻章用盡自己畢生的心血去達成“欲與洋人爭衡”的目的。牢牢抓住軍事力量,大幅提升軍事實力,決定了封建社會統治的牢固程度。
(二)中庸之道是促進軍事變革的力量源泉
“中庸”一詞出自《論語·雍也》,其核心和基本原則就是無過無不及。中庸之道要求就是不能過激,也不能萎靡。在鴉片戰爭前,中國以天朝自居,以中央為稱呼,保護君權是重中之重。在之前,清政府也知道軍隊存在問題,但是沒有下達力道進行改革就是因為不想產生過激行為,導致滿洲貴族的反彈,威脅自己統治的根本。自兩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認識到了差距,明確了自己的不足,過于萎靡也是不對的。因此,在李鴻章等一批接受新思想、新思維的大臣們的帶動下,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
李鴻章“購求洋匠,設局派人學制,源源濟用。各營得此利器,足以摧堅破壘,所向克捷”①,“支放購買外洋槍支,自同治元年四月份起,截至三年六月底止,價值共銀九十一萬一千五百八十二兩九錢八分”[3].這些說明,在過于貧弱的情況下,李鴻章是不甘于落后的,不祈求迅速超越,但力求自爆,達到一種平衡,這也是中庸之道的奧義所在。
不管李鴻章是籌辦海防,還是編練北洋水師,抑或是購置槍炮,都是為了抵御外敵。這正體現了中國人民自始至終保持的理念。因此,為了進一步與西方列強再次達到一種平衡,尤其是能獲得平等對話的機會。李鴻章殫精竭慮,大肆開展洋務運動,積極發展軍事力量,試圖以“量變”帶動“質變”,力求“隱忍徐圖”,先獲制人之具,再謀攻人之要害。
(三)儒家思想在軍事變革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封建制度統治的思想根基在于儒家思想,二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一點在于保護君權。其著名論斷“君為臣綱”就是典型代表。李鴻章深受儒家思想所熏陶,從骨子里就是一個忠君之人。從政治前途方面看,李鴻章位極人臣,他的命運與清政府的命運死死地捆在了一起,真的是“一榮俱榮,一辱俱辱”的地步。他的功與過不再是自己的,而是整個中國的。他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必須在最大程度上增強中國的國力,才能抵御外侮,自強自立。
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政”,而仁政的核心便是人,雖然李鴻章帶有濃烈的封建主義思想,但是他也充分認識到,人民的重要性,他在維護清政府和自己的利益的同時,也在積極為人民利益所奔走。大力扶持軍工企業,積極開設各種民用企業,如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天津電報總局等。這些企業不僅解決了資金問題,也滿足了人民的需求,為進一步經濟獨立,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從個人抱負方面看,李鴻章不僅是清政府的大臣,還是淮軍的主帥。身為主帥,要為官兵考慮,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他在看過英國的常勝軍戰斗后,更是雇請了一些洋教練,教淮軍洋槍洋炮。他在給皇帝奏折中,寫到“臣軍由江南剿賊人手……嗣因西洋火器精利倍于中國,自同治二年以后,分令各營雇覓洋人,教練使用炸炮、洋槍之法”,“而各營軍火輜重,視他軍尤為煩多”[4].就這樣,在李鴻章的帶動下,清政府軍隊對武器裝備也開始進行更新換代,實施大規模軍購,并集中力量仿制,增強戰斗力,減少人員傷亡。
二、李鴻章軍事建設哲學思想的歷史局限
(一)官兵思想的不統一
軍隊的組成首先就是人,光有制度是不行的,還要有執行力。當時清政府軍隊主要是滿族八旗軍和漢族八旗軍。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和平后,曾經驍勇善戰的軍隊已經被消磨得樂悠悠地躺在床上,吸著大煙,唱著小曲,思想一點點沉淪。在晚清時期,這種思想愈發嚴重。李鴻章不僅提出了購買大力武器裝備,也極力推行軍隊制度的改革。但是最重要的瓶頸在于軍隊中低級指揮軍官認識不高,眼光不長遠。
正如他說的“諸臣墨守舊規,不足振興?!边@些軍官在長期的享樂生活中,已經慢慢地麻木。同時對于在朝中大臣而言,李鴻章如是嘆息“甚至重紳 笏之顯宦,誦詩讀書之儒士,類皆深惡痛絕,斥為用夷變夏,而于他國之良法美意,非閉目而無所見,而掩耳而不欲聞?!边@是何等的痛惜。
李鴻章認識到了,但是還有好多好多人沒有認識到,目光之短淺,趨名逐利。官兵思想的不統一,無法從本質上進行軍事變革,結果只能流于形式,最終導致軍事建設的失敗。
(二)中庸之道不是萬能的
在鴉片戰爭前,清政府一直執行的鎖國政策將中國束縛在了這個“天朝上國”.此外,統治階級安于享樂,失去了擴張和探索的欲望,蒙住了自己的雙眼,不能睜開眼睛看世界,認為自己達到了所謂的以中國為中央的理想國度。自鴉片戰爭后,即使受到了最大的侮辱,是時候亮出自己的拳頭給他們看了看,但一些有志之士就如是說:“以守為戰”、“久持困敵”以及“守外洋不如守???,守??诓蝗缡貎群印?李鴻章在《籌議制造輪船未可裁撤折》中,也認為御海之敵應用裝有巨炮的艦船,無事揚威海上,有警可收進???,以守為戰。在清政府統治階級的思維中,只有守才是最重要的,他們妄圖達到一種平衡,一種誰也不侵犯誰,大家說幾句好話,就能平心靜氣的安穩發展。
這種落后的中庸之道是極其錯誤的。李鴻章錯誤地認識了守的本質。守的本質是你有足夠的實力的時候,你才有能力去守。一味地龜縮,這樣只是軟弱的表現,心虛的表現。只有從發認清楚當前的情勢,合理的運用中庸之道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三)儒家思想的弊端
儒家在中國具有幾千的歷史是由深層次原因的,但是也有它的歷史局限性。在面對西方列強時,統治階級妄圖以“仁政”來對付豺狼之師,是癡人說夢的。妄圖以感化、退讓來安撫這些貪得無厭政客,無異于“羊入虎口”.這就充分說明,儒家思想在這幾千年中把統治階級的血性一點點抹掉,認為一切都可以商量,一切都可以兵不血刃,這是極其錯誤的。
在另一個方面,倫理綱常限制住了人的發展。儒家思想在經過多次變革后,尤其是程朱理學后,進一步對人的行為和思想達到一個新的控制,人的思維和行為的模式化、程序化,使得中國社會整體風氣低迷,一些新的、具有劃時代的產物被無情的抹殺。即使像李鴻章這樣的大臣,想做出一些改變也是極其困難的,這就是思想的力量,其消極作用一直維系到清政府滅亡。因此,李鴻章妄圖在不變革封建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思想基礎的前提下,僅僅用一些資本主義近代化的生產技術,達到富國強兵,自主自強的目的,這顯然是極其不現實的。
三、結語
在軍隊建設中,李鴻章的一系列活動促進了中國睜眼看世界的腳步,引領中國軍事建設近代化的進程。但在當時的特定歷史環境中,他思想的局限性和消極作用也是很大的?!耙允窞殍b,可以知興替”,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李鴻章在軍事建設中的哲學思想,對今后我軍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梁啟超撰,何卓恩。李鴻章[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李鴻章。復曾沅帥[C]// 李文忠公全集。沈云龍。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
[3]中國近代史料叢刊。洋務運動:第 3 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474.
[4]李鴻章。密陳剿捻事宜片[C]//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第 8卷。沈云龍。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