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弼(1015-1078),字商翁,生于零陵祁陽(今屬湖南),屬南嶺中段北麓,但其建功立業之地主要在嶺南。錢鐘書先生曾在《宋詩選注》中評價其人,說他是位熟悉軍事的詩人,這話是有根據的。黃庭堅曾這樣贊揚陶弼:"志行磊落權奇,左詩書,右孫吳,同學生嘆伏之,以為一日千里。"[1](P.815)李時亮、劉摯均為陶弼的生前好友,且為同時人,都有類似的評價,前者云:"與諸弟勤苦為學,經傳子史無不通,而尤喜孫吳之術"[2](P.65)后者曰:"(陶弼)慷慨有氣節,儀干偉然,刻苦好學,經傳無所不讀,尤喜兵家書。"[3](P.243)《宋史》本傳論曰:"一見丁謂,謂妻以宗女,因從學兵法,能持論縱橫。"可見陶弼是一位精通兵法的好學之士。但以上評價著眼點在陶弼的軍事理論方面,至于其實際的軍事才干如何尚需作一番考察。
一、"以蠻制蠻",初露鋒芒
據沈遼(1032-1085)《東上閣門使康州刺史陶公傳》、黃庭堅(1045-1105)《東上閣門使康州團練使知順州陶君墓志銘》、劉摯(1030-1098)《東上閣門使康州團練使陶公墓志銘》、李時亮《大宋故東上閣門使康州團練使知順州天水郡侯陶公墓志銘》與《宋史陶弼傳》載,北宋慶歷年間,湖南瑤民起事,陶弼隨提點刑獄楊畋前往鎮壓。此次瑤民起事是承慶歷三年桂陽監華陰峒瑤民起事而來,"時蠻勢方熾",斬殺官兵,"殺掠居民,縱火劫財物,被害者甚眾"[4](P.14183).五年二月,其余黨唐和等復領瑤民出峒,劉沆命楊畋等八路進討。
陶弼拜訪楊畋獻計,兩人初次接觸,一拍即合,于是"授之(陶弼)兵使往襲,大破之"[4](P.10735)"覆蕩桃油平、能家源等,皆其巢穴,捕斬首級甚眾。詔官兵有功者九百余人第遷一資,錄其應募討擊者道州進士十四人,并官之".[4](P.14184)劉摯還在陶弼的墓志中透露了陶弼參與了此次軍事策劃,并招募了一支本地的軍隊。當地人熟悉地形,擅長山區作戰,有效地推行了"以蠻制蠻"的策略。陶弼初出茅廬即顯示出不凡的軍事才能,也因此次出兵立功而被任命為衡州司士。[5](P.72)陶弼初入仕途即與軍事結緣,這與他倜儻不羈的個性及深通兵法有一定關系。
其后陶弼"又破太平峒,調桂州陽朔主簿。"(劉摯《陶公墓志銘》)大約因其鎮壓有功,遂有此調任。這是陶弼進入廣南西路任職之始,開啟了此后其在廣南西路長達二十多年的任職,(中曾于潭州、鼎州、辰州任職九年)先后任職于柳州、陽朔(再任)、興安、潭州、賓州、容州、欽州、邕州、鼎州、辰州、邕州(復任)、順州等地,卒于順州任上。廣南西路地處西南邊陲,民族錯雜,為陶弼馳騁其軍事才華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皇佑四年(1052),儂智高起兵反宋,順西江而下,一路勢如破竹,直逼廣州。仁宗命楊畋為廣南東西路體量安撫使,對付儂智高軍。當時陶弼在柳州司理參軍任上,因前次合作,楊畋對陶弼的軍事才能頗為欣賞,此次征儂,自然想起此人,因此特聘陶為軍事參謀,開始二人軍事上的第二次合作。陶弼受命后,從曲江順流而下,本打算與諸將會合共謀圍攻儂軍,而儂智高在圍攻廣州52天后無果而西返。陶弼于是舍舟登陸赴楊畋,至臨賀(今賀州市)太平場。當時宋將蔣偕戰死,余部紛紛投降儂軍。"弼數與之遇,亟矯畋命揭榜道上,諭使歸,許以不死,凡得千五百人。"[4](P.10735)
陶弼擔心宋兵降儂后為其效命,合攻宋軍,于是假托楊畋之名,打消眾人受懲罰的顧慮,招撫蔣偕余部一千多人。當時情況緊急,來不及向楊畋請示。為了招撫將偕余部,陶弼取白旗數面,上書"詔安散",派人四處招搖使其知悉,并"貸糧以食之",把招回的士兵送楊畋處。[3](P.244)楊畋本打算采取軍事行動收服散卒,見陶弼已領眾人歸來,甚為感佩。但因楊畋被罷,陶弼此舉也就不算在記功簿上。而此次軍事行動后,楊畋更為陶弼機變靈活的處事方式所感動,還朝后常對人稱贊陶弼:"吾平賊湖外,所得者一陶某而已。"(同上)嘉佑年間,陶弼曾任興安縣令。靈渠本為溝通湘水和漓水的人工河道,但自秦開鑿以來,淤泥堙塞不通。陶弼去信安撫使蕭固,請疏通靈渠,以便向邊疆轉運糧食,又能免勞邊民,蕭置之不理。
嘉佑三年(1058)李師中接受了陶弼的建議,疏浚了靈渠。此事詳載于《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八八:仁宗嘉佑三年九月"丙子,屯田員外郎李師中提點廣南西路刑獄?!鹬菖d安縣有靈渠,北通江、湖,南入海,自秦、漢通舟楫,皆石底淺狹,十八里內置三十六斗門,一舟所載不過百斛,乘漲水則可行。師中積薪焚其石,募工鑿之,廢斗門二十六,役三旬而成,舟楫以通。"熙寧年間征討安南,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打得相當艱難,能取得最后勝利,與靈渠通航運送給養有莫大的關系。陶弼從后勤保障著眼,高瞻遠矚,未雨綢繆,為抗擊交趾兵下了一著妙棋,具有戰略家前瞻性的眼光與深謀遠慮、通盤考慮的全局意識,為西南邊陲的安定抒寫了蕩氣回腸的一筆。
二、西南維穩,再建奇功
靈渠事件也使李師中對陶弼的遠見卓識頗為欣賞,嘉佑六年(1061),"廣南西路提點刑獄李師中論薦其能,擢知賓州",[1](P.815)由于李師中的賞識推薦,陶弼由大理寺丞、監潭州糧科院擢知賓州。陶弼的遠見卓識與軍事謀略也為仁宗所聞,擬安排他管理廣南西路邊州軍事,因此提拔他為崇儀副使,知容州。次年遷六宅副使,知欽州,直至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在此期間是"金鼓聲闌劍戟收"(《安城即事二首》其二)"雖結交州寇盜稀"(《寄石康縣曹元道》),無甚戰事,可以陶弼在此期間所作詩為證。如作于賓州的《賓州三首》(實為二首)《賓州仙影山》《題芙蓉亭》《桂亭》《竹峒》《澄碧亭》《紫翠樓》《泮水亭》《游龍洞訪僧不遇留詩》,作于容州的《北池》《詩一首》《會仙巖》《容管》《題鬼門關》,作于欽州的更多,如《天涯亭》《三山亭》(三首)《東湖》西湖《南湖》北湖《中湖》《吟石》《釣石》《醉石》等,多是游覽觀光、懷古詠物之作。但也偶有論及軍事的,如知賓州時所作《安城即事二首》其一:
往歲傳聞南詔檄,近時方筑伏波城。
安城太守知邊計,菡萏花中閱水兵。[6](P.7)
所謂"閱水兵"即是水師備戰訓練。在容州所作《郁林鼓角樓》:
去歲同登畫角樓,諸蠻未滅夜論兵。
五更將吏知人意,吹作梅花塞外聲。[6](P.8)
切磋兵法,討論軍事,可見陶弼在閑暇時仍保持謹惕、積極備戰。這種居安思危的觀念也是陶弼在此后的軍事活動中一直踐行的思想。
治平二年,陶弼以崇儀使知邕州。邕州是廣南西路最大的州,與交趾接壤,是西南重要的邊陲之地。前任蕭注貪殘暴虐,諸峒豪倚靠蕭注魚肉其下,民不堪命。陶弼接任后,曉以利害,喻以威福,作法令約束,違者嚴懲,州內始畏服。諸酋紛紛前來獻土物,求內附。任期滿后,又加右麒麟使再知邕州,前后歷時五年,招納降附達一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