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司馬穰苴家世與兵學淵源
《司馬法》與司馬穰苴淵源有自。據《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記載:“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彼抉R穰苴,田氏,春秋時被齊景公尊為大司馬,生卒年月已無法詳考,主要活動于公元前5世紀前后。田穰苴的軍政才能可以用文能服眾、武能威敵來概括?!妒酚洝に抉R穰苴列傳》記載:“司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碧锿?,就是陳國的公子完。由于陳國公族的內部斗爭,陳完被迫出走齊國,在齊桓公手下任“工正”,并改田氏。到了田完四世孫田無宇時,官至“上大夫”.田無宇之子田書伐莒有功,成為齊景公的大夫。田氏宗族是齊國新興勢力的代表,也是有名的軍事世家。先秦兵家之學,以齊國為最盛。齊開國之君姜尚是著名的軍事家,田完的后人也是名將輩出。如田無宇,田書,都是有名將領,略晚于穰苴的兵圣孫武是田書曾孫。田穰苴就出生和成長在有如此豐厚兵學傳統的齊國。作為“田氏庶孽”,田穰苴在齊景公初年身份地位還較為平常,但他素有大志,有膽有識,且學識淵博,深通兵法,時勢造就了田穰苴傳奇軍事人生。
田穰苴所在的齊國,地處泰山以北,多面臨海。自西周初年起,太公姜尚封于此地。春秋齊桓公時,發展壯大成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東方大國。到了田穰苴生活的時代,齊國已現衰落之勢。齊景公十八年(前530)前后,齊國的兩個國力強盛的鄰國晉國和燕國出動大軍攻入齊境,齊軍連戰皆負,節節敗退,形勢危急,齊景公計無所出,心急如焚。大臣晏嬰認為田穰苴可以擔當抗敵重任,便向齊景公推薦:“穰苴在田氏宗族中雖然是一個支系子弟,但這個人有文才,有武略,對內能團結民眾形成強大力量,對外能克敵制勝,您可以試用一下?!饼R景公于是召見了田穰苴,商議退敵良策。田穰苴對軍事問題素有研究,對當時的形勢有著獨到的分析判斷,齊景公認為穰苴是不可多得的文經武略之才,當即任命他為將軍,以寵臣莊賈為監軍,領兵抗擊入侵之敵。第二天,田穰苴轅門立表斬了“約期而后至”的莊賈。接著又下令把派來傳令赦免莊賈的齊景公使者的車夫斬殺,同時砍掉了馬車左邊的一根立木,又殺了車子左前方的一匹邊馬,在三軍面前示眾。將士感受到軍紀軍法的凜然威嚴。田穰苴以這種不畏權貴、嚴格執法的行為,在軍中樹立了很高的威信,顯示其大將風度,成為歷史上膾炙人口的治軍典范。在進軍途中,田穰苴對部隊的管理認真負責,凡是士卒們的休息、宿營、掘井、修處、炊食、疾病治療等具體事務,都親自安置,妥為處理。把供給主帥的費用和糧食全部拿出來給士兵們享受,自己則和大家吃一樣的伙食,而且是和那些吃得最少的人一樣。關懷患病的士卒,用最好的藥物治療。這些做法,深受士卒的歡迎和擁戴,激發了他們奮勇殺敵的強烈熱情,第三天后調度部署軍隊之時,上下士氣高昂,將土們都爭先恐后請求上戰場殺敵立功,就連身患疾病的土兵也都積極要求參加戰斗?!皶x師聞之遂罷去,燕師聞之,渡水而解?!保ā妒酚洝に抉R穰苴列傳》)田穰苴統率齊國大軍跟蹤追擊,全部收復失地。齊景公聞報又尊封他為大司馬,一時成為風云人物。后世人就習慣稱呼他為司馬穰苴。不久齊景公聽信鮑氏等貴族的讒言,罷免了司馬穰苴的官職。司馬穰苴無端遭到陷害和貶斥,只得將滿腹才華傾注到整理研究古代兵書,研討西周流傳下來的古代王者《司馬兵法》,并根據自己豐富的治軍作戰經驗,撰寫兵學著作??墒?,政治上的打擊迫害,給司馬穰苴的精神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損傷,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正當盛年之時發病而死。
二、《司馬法》的成書
自司馬穰苴去世后,齊國的政局更為動蕩,田氏之族的田乞、田豹等人由此而怨恨仇視高氏、國氏之流。后人田常先弒殺了齊簡公,后又盡滅高氏、國氏整個宗族,田常的曾孫田和弒君自立,從此齊君姓田,屬于穰苴的后代,穰苴又受到田齊政權統治者的推崇尊奉。公元前357年至前319年,齊威王執政,運用穰苴的兵法,屢勝強敵,使齊國大治?!妒酚洝繁緜鞣Q:“(齊威王)用兵行威,大仿穰苴之法,而諸侯朝齊?!饼R威王下令大夫們“追論”古者《司馬兵法》,并將司馬穰苴有關兵學的言論附于其中,司馬穰苴軍事思想的價值遂得到了更充分的體現。
古者“司馬”一職置于西周時,春秋戰國時沿用,掌管軍政和軍賦,實為朝廷軍事重臣。古代把有關軍事的法典和治軍用兵的條令稱為“司馬法”,反映了上古的軍事思想和軍事制度?!端抉R法》原有155卷,自漢代以后,多有散佚?!端鍟?· 經籍志》和《唐書 · 經籍志》都注為3卷,而今存之《司馬法》只有5篇?!端抉R法》孕育于黃帝至殷商,創立于西周,發展于春秋,成書于戰國中期,是一部以古法為主的混合型兵書,基本內容由三大部分組成:
一是“古者司馬兵法”,是關于遠古有虞氏以來夏、商、周三代的軍禮法規,具有官方認可的權威性,列為西周武官的教科書。西周時期起,已有供武官學習的或武官必須遵循的法 典、軍法一類著作,就叫“司馬法”或“司 馬 兵法”.這些法規可能與《軍志》、《軍政》、《今典》等書相近。
“古者司馬法”是其主體成分。二是春秋后期司馬穰苴的兵學觀點以及他對古者“司馬兵法”的詮釋諸內容。三是戰國中期,齊國大夫們根據戰國時期新的戰爭特點而增飾和補充的內容?!端抉R法》的載體形式主要表現為“軍法”,而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兵法”,是古代“軍法”著作的代表?!氨ā敝饕侵浮坝帽ā?而“軍法”則多帶有條例和操典的性質?!端抉R法》一般屬于官修文書的范圍,所記錄的是司馬之職的官守、軍中制度和法規內容,包括軍賦制度、軍隊編制、軍事裝備保障、指揮聯絡方式、軍中禮儀和獎懲措施等等,因而顯得有些龐雜,卻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獨特價值。
同先秦其他兵書相比,《司馬法》講權謀少,講加強軍隊建設多;在講加強軍隊建設時,講原則性的話少,講具體操作、落實的多?!端抉R法》兵、禮兼重。具有鮮明的軍禮特色,《漢書· 藝文志》將其歸為禮類,不收入兵家四種。漢志以后,才把它列入兵家。這個事實,反映《司馬法》跟別的兵書不同,是既談兵,又談禮。從篇章結構看,《司馬法》共分“仁本”、“天子之義”、“定爵”、“嚴位”、“用眾”五篇。前兩篇較多地反映了春秋中期以前的軍事,后三篇則較多地體現了戰國時代的特征?!端抉R法》的篇名,按當時的慣例,以第一句話開頭的文字來命名,標題并不是內容的概括?!度时镜谝弧?,主要闡釋戰爭的性質、目的、起因和對戰爭的態度,也論及古代一些作戰方法。
《天子之義第二》,主要闡述君臣的禮節,治國、教民和治軍的方法,以及遠古時代的一些作戰形式、兵器配置、戰車編組、旗語徽章、賞罰制度等等?!抖ň舻谌?,統論軍政事務,包括戰爭準備、戰場指揮、布陣原則、敵情偵察、戰時法規等?!秶牢坏谒摹?,“嚴位”,就是嚴格規整戰斗隊形中士卒的位置。主要闡述作戰指揮和戰術,包括戰斗隊形的構成,士兵在戰斗隊形中的位置、姿勢、行動等?!队帽姷谖濉?,集中講戰場指揮問題,主要論述大兵力作戰和小兵力作戰的不同原則,進論述臨陣時靈活機變、避實擊虛、觀察部隊情況和鞏固軍心的方法。
三、《司馬法》的主要軍事思想
《司馬法》反映古老的軍事思想,內容相當豐富,包括有關戰爭的基本理論、治軍原則和軍制、軍令、軍禮等。主要思想觀點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一)“以戰止戰”的安邦大略
《司馬法》開篇就強調“以仁為本”,“以義治之”,統馭民眾,治理國家,富國強兵?!叭省?是古代儒家一種含義極高的道德范疇,指人與人之間互相親愛。同時它也是古代所謂善政的標準,即“仁政”.“仁本”,就是以仁愛為根本。古代以仁義為本,以仁義為治國平天下的正常手段。當出現“正不獲意”的情況,禮樂遭到破壞,仁政不能施行,德化無法推廣時,就要采取戰爭手段,“以戰止戰”(《司馬法·仁本》,以下凡引此書只注篇名)。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和補充,是與治國之“正”相反相成。從這一角度定位戰爭,便對戰爭的起源及其必然性做出了合乎客觀的解釋:在政治目的正確的前提之下,戰爭就具有合理性?!端抉R法》將戰爭劃分為正義戰爭與非正義戰爭兩大類,把以平定大下、為民除害為目的的戰爭看作是正義戰爭,把以擴大疆土、掠奪財物、凌辱人民為目的的戰爭看作是非正義戰爭,主張用正義戰爭制止非正義戰爭,提倡從事以仁愛為根本宗旨的“義戰”.這種以戰爭目的來區分戰爭性質的觀點,雖只是初步的、不完整的,但已經觸及戰爭的本質。而且這是一種理性態度,立論是辯證的,在人類社會中較早地建構了對戰爭態度的初步框架,反映出《司馬法》在戰爭目的和性質問題上理性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和高度,這和克勞塞維茨中所說的“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道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的意思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卻早出二千多年,的確難能可貴。
《司馬法》將從事戰爭的基本條件概括歸納為“以禮為固,以仁為勝”(《天子之義》),即以禮義廉恥為規范,軍隊就能夠固如磐石;以仁慈博愛為宗旨,軍隊就能所向披靡,無往不勝?!端抉R法》闡明了以政治與軍事兩種手段治國所需要的幾種基本素質---禮、仁、義、智、勇、信,這六個方面合稱“六德”(《仁本》)。這“六德”既是對內治理國家、取得民眾信任的保證,也是對外樹立威權、戰勝敵人的根本。這“六德”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內核的重要組成部分?!端抉R法》對待戰爭的基本原則就是 要 “愛民”.不但要愛自己國家的民眾,而且要愛敵國民眾。愛民原則是其“六德”思想的體現,也與其所強調的“殺人安人”的戰爭正義性相一致,以仁義為宗旨,具有進步意義。
在戰略指導上,《司馬法》推崇謀略,對單純“伐兵”持一定的保留態度,“大善用本,其次用末”.同時認為“伐謀”與“伐兵”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作出選擇,不可一概而論,“執略守微,本末唯權,戰也”(《嚴位》)。
(二)慎戰與備戰并重的國家安全思想
《司馬法》主張慎戰和備戰。歷史事實證明,一味好戰,窮兵黷武,必定會自食苦果,走向失敗的深淵;若是茍且偷安,懈怠戰備,同樣將導致喪師辱國,葬送社稷的惡果。如何正確處理好兩者的辯證關系?《司馬法》對此做出了辯證而精彩的回答:“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保ā度时尽罚┖诵暮x就是“慎戰”與“備戰”并重,既高度重視戰爭,積極從事備戰活動,又反對武備松弛,反對輕戰、忘戰。由于當時戰爭頻繁,各諸侯國隨時有遭入侵的可能,所以《司馬法》尤其重視做好戰爭準備,要求是堅持政治清明廉潔,團結廣大民眾,統一君臣意志,激勵軍心士氣,嚴明法紀,約法省罰。這是從事軍事斗爭最根本的前提。在此基礎上,做好各方面的物質戰爭,要堅持“春振旅,秋治兵”,每年都要借“春蒐秋狝”的圍獵活動進行軍事訓練,使部隊戰法熟練,常備不懈;“順天、阜財、懌眾、利地、右兵”(《定爵》)。搜羅 天 下豪杰,研究各種制勝絕技,積累財富,延攬民心,為強調落實到全軍如一人,釋放每個人的能量,從而牢牢地立于不敗之地。這些論述具有嚴密的邏輯性、高度的辯證性和卓越的思維水平??梢哉f,《司馬法》的國防建設指導思想十分豐富和成熟,對于后世國防建設思想的發展和實踐的成熟,都曾經產生過積極而深遠的影響,許多觀點至今依然是不刊之論,被人們奉為圭臬。
(三)“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為中心的治軍思想
《司馬法》作為軍事法典性的兵學著作,根據治軍的自身規律,提出了比較系統而且影響深遠的治軍理論及其方法措施,強調要從抓教化、抓軍制、抓管理入手,治理好軍隊?!端抉R法》治軍思想的重大價值之一,在于其指導思想以及體系構建是建立在把握軍隊建設特點基礎之上的。這方面最為顯著的標志,是它一再強調“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認識到治國與治軍有著不同的特點,應當遵循不同的規范,認為“德義不相逾”,“軍容入國則民德廢,國容入軍則民德弱”,為此強調治國以禮,治軍以法,治國、治軍之道不能互用(《天子之義》)?!端抉R法》在治軍原則上提出了許多獨到見解,強調治軍要綜合運用各種辦法:“凡民,以仁救,以義戰,以智決,以勇斗,以信專,以利勸,以功勝?!保ā秶牢弧罚┘匆萌柿x的道理去教育,用智謀和勇敢去戰斗,用威信使士兵服從,用物質獎勵和建功立業鼓舞他們去取得勝利?!端抉R法》強調治軍要“治氣”、治心,士氣旺盛方有戰斗力,才能打敗敵人。激發士氣,必須要使將士安心,以“仁”來得“民心”,將帥平時就要像愛護親人一樣愛護士卒。
《司馬法》雖然主張以德治軍,但并不放棄用法、刑、禁令等強制手段,重視以法治軍,指出申明軍法,規定約束,嚴格賞罰為治理部隊的關鍵之所在。特別強調,軍禮和軍法兩者互為表里,互為補充,各有其司,并行而不悖,“禮與法,表里也;文與武,左右也” (《天子之義》)。首先,軍中要有法制?!端抉R法》論列夏、商、周三代賞罰制度的異同,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德教”之治必然讓位給法治,法要來自實踐,這是最重要的原則。凡軍中的規章制度,都要依據廣大士卒的心理和要求來制定,并在實踐中得到檢驗而形成“法規”.主張建立軍事制度,通過制度建設,使軍隊有軍禮可循、有軍法可依。其次,嚴明賞罰,樹立權威,令行而禁止。軍中的法度政令既已制定,就要堅決執行,尤其要能夠做到堅決貫徹明恥教戰的原則。執法要“?!?不服從法紀者要制裁,從將軍到士卒,上下都要“畏法”.“服正成恥,約法省罰”,以保證軍隊最大限度地發揮戰斗力,達到“不令而行”、勇往直前、英勇殺敵、戰勝攻取的目標。軍中執法靠的是正確的賞罰,及時與準確執法寬嚴適度,避免出現“小罪勝,大罪因”的被動局面。要統一軍中意志,軍令統一,有“不服、不信、不和”以及玩忽職守、猜疑厭戰、推諉責任等現象,都是戰爭的禍害,會破壞軍威,要堅決制止(《定爵》)。第三,仁愛與威嚴相結合。在《司馬法》看來,嚴和愛是統一的,既反對治軍過于嚴厲,又反對治軍沒有威嚴。軍紀軍法要把握合適的分寸,既不能軟弱松弛,也不宜過火偏頗,同時還要貫徹及時準確的原則,治軍上過于威嚴,士氣就會受到壓抑;反之,如果治軍缺乏威嚴,就難以指揮眾將土去克敵制勝。只有仁慈愛人,才能使眾將士親近擁戴自己;但是若只講仁愛而不講信義威嚴,那就反而會走向反面,禍及自身,“唯仁有親,有仁無信,反敗厥身”(《定爵》)?!端抉R法》十分重視軍事訓練教育的作用,認為這是軍隊建設方面的重大課題,也是克敵制勝的強有力保障。
民眾不先教育,戰爭來了不可用?!皵畴m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苯逃柧毐仨氃趹鹎笆孪冗M行,戰前的教育搞得好,就可以使土兵們為正義而戰,英勇殺敵,視死如歸。積極提倡以“六德”來教育和培養部隊,“六德以時合教”,主張把軍隊練成有多種能力的大軍(《仁本》)。
《司馬法》高度重視對將帥的培養,認為將帥在戰爭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軍隊中的核心,但是這種核心地位需通過與廣大士卒間的溝通和配合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將軍,身也;卒,支也,伍,指拇也?!保ā抖ň簟罚┱嬲齼炐愕膶洃邆洹叭?、義、智、勇、信”五種美德,有了這五種品質,統帥軍隊就能得心應手,指揮作戰才能無往而不勝?!端抉R法》要求將帥必須具有仁愛之心,作為將帥,要心存仁,行合義,做到“見危難勿忘其眾”,“勝則與眾分善”,“若使不勝,取過在己”(《定爵》)。將帥要以身作則,身先士卒。認為“敬則慊,率則服”是建立良好將士關系的準則,在此基礎上,如果將帥能智勇雙全,就一定可以取得戰爭的勝利(《嚴位》)?!端抉R法》的治軍觀,揭示了軍隊建設與管理的一般規律,也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因此深受后人的重視。西漢名將周亞夫細柳營軍門擋駕整肅軍容的佳話一直廣為流傳,成為借鑒《司馬法》,循行“國容不入軍”和“介者不拜”原則的鮮活史例(《史記·周亞夫列傳》)。
(四)“甲以重固,兵以輕勝”的軍事技術觀念
《司馬法》關于武器裝備問題的論述占有很大的篇幅,而所達到廣度與深度,在先秦時期諸多兵書中更是卓然不群。一是闡明武器裝備在戰爭中的作用與地位。充分認識到制造精良的武器裝備在建軍作戰中的重要作用,認識到武器裝備的優劣與戰爭勝負的密切關系,不僅強調發展和完善武器裝備,而且進一步提出了充分利用現有武器裝備的主張。認為軍隊“以甲固,以兵勝”,“甲以重固,兵以輕勝”(《嚴位》)。如果武器裝備精良,往往可以使己方的實力由弱轉強,“凡馬車堅,甲兵利,輕乃重”.反之,《司馬法》既重視土兵力氣、軍隊士氣、險要地形、堅固陣勢的作用,也重視車馬、兵甲等武器裝備的作用,并強調土兵的力氣、險要的地勢、精良的武器三者有機結合。認為如果戰爭指導者不講求兵器鋒利,不講求盔甲堅韌,不講求馬匹優良,不致力于擴充軍隊,那就意味著沒有真正懂得和掌握用兵作戰的道理:兵不利,甲不堅,車不固,馬不良,兵不多,則不能取勝。特別強調,當發現敵人發明和使用新式兵器時,應該盡快地仿效制造,以使自己的兵器能與敵人抗衡:“見物與作,是謂兩之?!保ā抖ň簟罚┒窃谧鲬鹬邪l揮武器裝備的應有功能。應當根據各種武器不同的性能,用其長,避其短,使其互為補充。在兵器配備上,主張各種兵器摻雜使用?!端抉R法》認為,在兵器裝備的使用中,必須恰當配置各種不同的兵器,使長、短、輕、重得到合理組合,在作戰中發揮最大威力。指出各類兵器都有其不同的功用,不可替代,五種兵器有五種不同的用途,在實際作戰中并不是長的或重的武器越多越好,五種兵器輪番用于作戰可以持久,一齊使用就能發揮出強大的威力。不是混雜,而是多樣的統一是長短、銳鈍、輕重的有效合理的配置,使之達到最佳的武器配備效應,才能形成和發揮最大的作戰效能。這些重視武器裝備的制作和使用的論述,是從當時實戰經驗中提煉概括出來的,是古人關于人與兵器、兵器與兵器結合的精彩篇章,充分體現出既重視客觀物質因素的作用,又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和理論啟發意義。
古人或多或少都懂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在軍事上則是講求軍械之利,這無疑是正確的觀點。然而,受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特性的制約,近代以來人們在這方面的共識存在著嚴重不足,重道輕器,忽視科技,甚至將科技實踐粗暴地斥之為“奇技淫巧”.因此,《司馬法》重視武器裝備水平的改善與提高,將其列為戰爭制勝的重要因素之一,就顯得十分難能可貴了。
(五)靈活獨特的作戰指導思想
《司馬法》雖然重點不在作戰指導問題,但有獨到的見解。把古代作戰經驗概括為“戰參”(即使車、徒互相配合,協調作戰)、“戰患”(即除去軍中所忌、破壞戰斗力的因素)、“戰權”(指將帥要對敵我作出比較,衡量利弊)、“戰法”(作戰手段與治軍之術)四個方面(《定爵》)。
“相為輕重”原則。掌握戰爭規律的關鍵在于處理好輕、重這兩個因素的關系,即根據具體的情況靈活的變化戰略戰術和正確地部署、使用兵力,贏得優勢,把握主動,奪取勝利?!拜p重”是指兵力的大小、強弱,戰爭就是敵對雙方不同兵力的較量、對抗。它是《司馬法》論述作戰指揮問題的基本線索,貫穿于各個層次的作戰指揮中。輕與重相反相濟和相輔相成?!凹滓灾毓?,兵以輕勝?!笔钦f凡打仗的人,披甲越重越堅固;但就士兵個人來說,愈是輕捷便當才能發揮威力、擊敵取勝?!榜R車堅,甲兵利,輕乃重?!彼^戰爭就是敵對雙方之間互相使用不同的兵力的生死較量,“故戰相為輕重”,所以必須要認真地“籌以輕重”(《嚴位》)。
集中兵力原則?!端抉R法·嚴位》說:一般作戰的規律,用自己的小部隊去對付敵人的小部隊會有危險,用自己的大部隊去對付敵人的大部隊就難以取得成功,用自己的小部隊去對付敵人的大部隊就會導致悲慘的失敗,只有用自己的大部隊去對付敵人的小部隊方可占據主動,才能夠決戰取勝。并強調,即便是兵力雄厚,優勢明顯,當實施進攻時也不要一次性投入全部的兵力,如果力量用盡會帶來不可預測的危險,而應當留有適當的機動性兵力(相當于現代戰爭中的戰略預備隊)以便應付各種突然的變故。這實際上就是主張集中優勢兵力,以強擊弱,以多擊寡,掌握主動,穩操勝券。這一觀點,揭示了作戰指導中的一條普遍規律,也是中國古代兵家的一般共識,并已為戰爭實踐所一再證實。
“視敵 而 舉”原 則。強 調 “稱 眾,因 地,因 敵 令 陳”(《定爵》)。捕捉戰機,隨機變化,因敵而制勝,“因欲而事,蹈敵制地”,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尤其是敵情的變化而采取行動對策、制定不同的戰法,努力使戰術運用靈活巧妙,變化無窮,從而實現克致制勝的目的。戰場的激烈角逐,萬般變化,不可守株待兔,只有隨著敵情的變化而靈活指導,才能應對變化莫測的戰場?!耙晹扯e”要領是根據敵人行為和心理決定打擊辦法,同時,還要根據地理位置、敵我眾寡來排兵布陣?!端抉R法》認為,打仗最難是充分發揮士兵的能力。強調人是戰爭最主要、最活躍的因素。這條古訓對每一個戰爭指導者無疑都有啟示(《用眾》)。避實擊虛原則。在戰爭中多采取計謀,而且計謀應該先定,應胸有成竹,不能等到遇到敵人后才想法對付。
實行攻守,應揚長避短;而對于敵人則正好相反,應暴露其短處,使其長處得不到發揮?!坝闷渌?、行其所能,廢其不欲不能,于敵反是?!保ā抖ň簟罚┮簿褪钦f,以己之長,攻敵之短。避開敵人鋒芒,打擊敵人薄弱環節。在因敵變化的用兵原則指導下,《司馬法》進而積極提倡示形動敵,觀察分析敵情,從容應付各種情況,乘隙蹈虛,出奇制勝,避實擊虛,予以敵人凌厲而毀滅性的打擊?!胺矐?,擊其微靜,避其強靜;擊其倦勞,避其閑窕;擊其大懼,避其小懼?!薄氨姽岩杂^兵變,進退以觀其固,危而觀其懼,靜而觀其怠,動而觀其疑,襲而觀其治。擊其疑,加其卒,致其屈,襲其規?!保ā秶牢弧罚┻@些作戰指導方法,與《孫子兵法》中所倡導的“策之”、“作之”、“形之”,“角之”,以致“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等手段,有異曲同工之妙。
《司馬法》主張“智”、“勇”、“巧”有機結合:“凡戰,智也;斗,勇也;陳,巧也”(《定爵》),即作戰要重視謀略,運1要講求巧妙靈活,變化多端。要求作戰指導者善于造就優勢,爭取主動,其中關鍵在于作戰指導者的匠心獨運,舉重若輕。在戰術上不能蹈襲前人,亦不能重復自己,即“無復先術”,不斷地創新,不斷地開拓,避免老一套的戰法,防止墨守成規,做到變化多端,令敵不能捉摸,這樣才能使戰爭指導進入高明的境界,收到最佳的效果。
(六)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
《司馬法》的軍事思想是建立在樸素的軍事辯證法基礎上,這在戰爭觀、治軍想、戰爭準備思想、作戰指導思想中,都有生動的、較全面的體現。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一是全面看問題的觀點。比較全面地分析了矛盾雙方的利與弊,如戰斗中先發制人可能造成我軍過早地疲塌,后敵而動也可能使士兵被敵人的攻勢威懾。又如,戰爭過程中無休整,軍隊可能會過分地疲勞,而休整過久,又可能使士兵們產生避戰求安情緒,所以主帥應把握最佳時機。強調要從戰前和戰時全面做好戰爭準備。戰爭準備強調“五慮”,戰備的工作、任務、標準,都應該是全面兼顧,不可片面地只顧某項。
二是對立統一的觀點?!端抉R法》所提到的對立統一因素有許多,如輕與重、疏與密、長與短、銳與鈍等等。積極倡導從眾寡、輕重、治亂、進退、難易、先后、動靜、勇懼等各種對立統一的狀態中分析敵我雙方情況,在此前提下決定作戰策略。特別是提出了“輕重”這一軍事范疇。
把戰爭中諸多矛盾,概括為輕重、強調作戰無非是處理輕重關系,使其有利于我,并把它運用到處理兵力多寡,輜重有無,器械利鈍,部署攻擊和預備隊,軍人的求勝心和畏敵心,王將決策與軍人生死等等問題上,以調節矛盾,擺脫劣勢,創造優勢。這是它獨特的軍事辯證法視角??梢哉f,輕重相節是貫串于全書中最基本的哲學概念。從軍事領域抽象出“輕重”這一對基本范疇,把軍事思想提高到哲學的高度,這在中國軍事思想史上是一個重大突破。
三是相互轉化的觀點。指揮作戰強調輕重相互為用、相互轉化,將帥要善于相機而動、轉變力量對比,取得對敵優勢。用量變到質變的觀點進行分析,認為最緊要的,是通過對民眾的量的教育,完成從普通民眾到兵士的質的轉化。在這一由量到質的轉化中,主要是消除軍內矛盾,達到全軍“力同而意和”,使原來的對立轉化為同一;戰前要周密籌劃,實戰狀態要通權達變,對不同的敵人選擇不同的打擊方法。
四、《司馬法》的歷史影響
《司馬法》自誕生以來,一直被各方面尊奉為權威性的經典,在古今中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對中國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概略地說,《司馬法》對后世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的重要思想來源?!端抉R法》一書在中國兵學發展史上有特殊地位,堪稱中國兵學文化的總源頭。在孫武、孫臏的軍事著作中,可以看到司馬穰苴軍事思想的烙印。孫武的“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和孫臏關于將帥應具有“義仁德信智”等優秀品質的論述,與《司馬法》的思想淵源關系還是顯而易見的。
第二,《司馬法》被歷代統治者及學者、武人所重視。秦漢以降,《司馬法》始終受到普遍關注,其基本軍事原則和重要語句被廣泛征引。西漢時期,人們對《司馬法》的評價就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司馬遷感嘆說:這本書,“真是宏大深遠,夏、商、周三代圣王用兵的謀略都沒能超過它”.漢武帝時曾置尚武之官,以《司馬法》為標準選任將領?!稘h軍法》的內容,基本上未出《司馬法》的范圍[1].
東漢魏晉隋唐時期,班固著《漢書》,曹操曾為古書作注,晉代軍事家杜預編纂《春秋經傳集解》,唐代杜佑、杜牧等人注疏古書,都曾把《司馬法》作為重要文獻資料大量引用。到了宋代,《司馬法》的地位愈益提高,影響亦愈益擴大,北宋神宗元豐年間,把《司馬法》和《孫子》等一起,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正式頒行于武學,成為官方選定的將校必讀之書,《武經七書》也成為中國古代第一部軍事學教科書。到清代,一些學者把《司馬法》作為一部禮書來考證、研究,以求恢復《司馬法》的本來面目,為這部古籍的研究開辟了另一門徑。
《司馬法》在國外也有一定的流傳和影響,僅日刊本《司馬法》以及各種注本就不下30多種。1772年,法國傳教士約瑟夫·艾米奧從眾多中國兵法名著中選擇幾部譯成法文在巴黎出版,題名《中國軍事藝術》,其中就包括《司馬法五篇》,這是有文字可考的《司馬法》傳入歐洲的開始[2].
第三,《司馬法》中反映的軍事文化,對于今天認識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也是有意義的。它是我國現存兵書中,反映上古軍事思想、作戰特點、軍事制度最為充分的兵學典籍,保留了西周春秋時期的軍賦、軍制、軍禮、軍法珍貴史料,堪稱為早期戰爭觀念及其特征的歷史縮影,集中滲透著春秋中期之前的時代文化精神,集中系統地講禮讓戰爭的兵書,幾乎只剩下這么一部,彌足珍貴?!端抉R法》的軍事思想不僅對后世兵家影響很大,而且有的至今還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及至今天,《司馬法》的“古訓”涉及到戰爭的性質與目的、國法與軍法的關系、教育與強制在治軍中的作用,以及戰爭法中的人道主義原則,提出的一系列超越時空、具有永恒價值的重要命題,歷經二千多年,仍然光華四射,是關乎國家興衰、戰爭勝敗的至理名言,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見的,顯示了《司馬法》在中國兵學發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和歷史意義,足以證明該書是我國古典文化中最重要的文獻之一。
參考文獻:
[1]田旭東?!端抉R法》---我國軍事法典的鼻祖[J].華夏文化,1998,(3)。
[2]劉慶?!秾O子兵法》走向世界之謎[N].光明日報,200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