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其他論文 > > 中國古代邊防思想的內容和特點
中國古代邊防思想的內容和特點
>2023-11-18 09:00:00


“邊防”一詞來源于南北朝時期[1]489.邊防作為鞏固國家政權的活動,是緊緊伴隨著國家產生而產生的,也即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開始,我國便開始了邊防活動。邊防活動一直是歷代政權維護國家穩定的重要舉措,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邊防與國防相互交織,相互影響。中國古代邊防的發展與古代社會息息相關,處處反映著時代的烙印。因此,中國古代邊防思想的內容和特點如何,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



中國古代邊防思想受到中國歷史、文化、自然、人文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進步也在不斷變化。從目前學者的論述看,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華夷之辨”,一是“天下混一”,這兩者構成了中國古代邊防思想的基礎[2]98.追根溯源,“五服說”或者“服事觀念”才是中國古代邊防思想的根源,“華夷之辨”和“天下混一”都由此而生。

所謂“五服說”事實上是古代宗法制度在政治關系上的體現,它按照周邊各族與中央王朝在血緣、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疏密程度,施以不同的治理方式。盡管有學者提出“五服說”是后人假托之說,理想成分居多,在實踐操作中極為困難,但是其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卻有目共睹?!兑葜軙ね鯐份d“方千里之內為比服,方二千里之內為要服,方三千里之內為荒服”.名稱雖略有不同,但實質卻一致,都講求按照中央王朝與周邊各族距離的遠近、關系的近疏,確定不同的統治方式?!渡袝ぞ普a》載“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越在內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惟宗工”.外服是指分封給邦伯的封地,以及派侯、甸去統治的邊境地區[3]22.《尚書·禹貢》則將天下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和荒服,并以五百里為限[4]110.《國語·周語》記載的“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即較為全面的“五服說”[5]4.西周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統治理念的指導下,建立了以宗法制為基礎,以分封制為主要內容的國家防衛制度,通過分封制將自己的勢力擴大到全國各地以及相關的區域“.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就體現了“五服說”的形式?!妒酚洝酚涊d,大禹治水后,九州平安,“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即為古代“五服說”的縮影。

從根本上講,“五服說”是指全國存在一個政治中心,周邊的政權和民族都要以之為基礎開展各項活動。這一方面體現了古人的天下中心觀,另一方面也是對早期國家治理的理解和總結?!拔宸f”在周朝已經成熟,并在實踐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服事觀念中,甸服、侯服、賓服以內居住的都是以夏后氏或華夏族為主的居民,在要服與荒服中居住的則是所謂的蠻夷、戎狄等周邊少數民族部族,也就是說古人的邊防主要集中在這兩個區域,不但要對這兩個范圍內的部族實施管理,而且要利用他們對外部部族加以防范和控制。春秋時期所謂的“天下共主”和“尊王攘夷”即是對“五服說”最好的闡釋?!拔宸f”從單一的核心出發,反映了由核心逐步向周邊擴散的政治結構,應是其作為中國古代邊防思想基礎的明證[6]439,符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理念。從某種程度上看,“五服說”也是中國歷史上封建中央集權制的基礎。

從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看,“五服說”在講求服事觀念的時候,并不只利用政權的力量撫綏周邊各個部族或政權,也注重使用國家政權的力量控制、影響境內的各種勢力,對不馴順的周邊部族興兵討伐。在中國古代社會,如果服事觀念達不到治理國家邊陲的目的,統治者便會使用武力手段,這反映了歷代統治者對服事觀念的靈活利用。清朝乾隆皇帝所采取的“恩威并重”“剿撫并用”便充分印證了這種方法。當然,中國古代的統治者講求服事觀念,也是以國家強大的實力為后盾的。



在“五服說”基礎上誕生的中國古代邊防思想,衍生了“華夷之辨”“羈縻制度”“以夷制夷”等眾多的內容,構成了中國古代邊防思想發展的主線。

(一) 華夷之辨

中國古代的邊防思想強調以中原為中心,突出了“華夷之辨”.“華夷之辨”也稱“夷夏之防”,與服事觀念緊密相連,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

華,也稱華夏,最早指中原地區的炎帝和黃帝部落聯盟,后指夏王朝直接控制的勢力和范圍。秦漢統一后,華夏逐漸成為中央王朝統治區域的自稱。近代以來,華夏又指向了整個中華民族。夷,也稱四夷,最早指生活于華夏集團周邊的少數民族,后來不斷變化,近代則主要指外國人員和勢力。班固在總結前代“華夷之辨”時曾說:“《書》戒蠻夷猾夏',《詩》稱戎狄是膺,《春秋》有道守在四夷,久矣!”[7]3830他較為全面地總結了華夏人對邊防的認識。這種認識由來已久,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的邊防思想,“《春秋》內諸夏而外夷狄”[7]3834,“襲冠帶以辨諸華,限要荒以殊遐裔,區分中外,其來尚矣”[8]2531.

“華夷之辨”反映了“五服說”的基礎和核心,是中央王朝與周邊各政權關系的體現,它主要突出“華”“夷”政權的區別,強調中原文化的正統和優越感,以期達到“以夏變夷”的目的,防止“以夷變夏”,利用文化、政治制度的先進性達到政權的穩定。隨著時代的發展,“華夷之辨”的觀念更多地表現為中央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或部落之間的關系。春秋時期,諸侯紛爭,邊境動蕩,齊國在管仲的建議下,提出“尊王攘夷”的主張,成就了齊桓公的稱霸之業??鬃淤潛P管仲在保持中原正統文化方面的貢獻,“微管仲,吾將披發左衽矣”.西晉時期,北方各少數民族不斷對中原政權構成威脅,并大批涌入,逐步形成所謂的“五胡亂華”時期。太康時期,侍御史郭欽提出了“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萬世之長策也”的主張[8]2549.后來明代在推翻元朝統治時,也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主張。

清朝入主中原后,“華夷之辨”的觀念發生了變化。清朝統治者作為少數民族,不允許“華夷之辨”的觀念影響統治基礎。因此,統治者多次強調禁止“華夷之辨”.比如,雍正在《大義覺迷錄》中說:“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并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

[9]5近代以來,隨著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在“救亡圖存”觀念的影響下,“華夷之辨”觀念逐步讓位于“中外之防”,體現為中國與西方各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中國社會發展和邊防觀念又走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二) 羈縻制度

在中國古代邊防思想中,“羈縻”一詞應用極為普遍。所謂“羈縻”,是指聯系牽制之意,通常是指在不改變原有政治實體內部結構的前提下,中央王朝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手段,對邊區政權施加影響,賦予地方相當的自治權利,從而保證國家和民族的統一?!妒酚浰麟[》:“羈,馬絡頭也。

縻,牛韁也。漢官儀馬云羈,牛云縻.言制四夷如牛馬之受羈縻也?!痹谥袊鴼v代王朝中,羈縻政策不斷充實、完善和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治邊制度。羈縻制度的核心是保持中央王朝政治上的權威,“服則懷之以德,叛則震之以威”[10]卷十二,給予少數民族政權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自主權,以少數民族作為邊疆建設和維護邊境安全的主要力量,在其他方面則并不過多干預。

在商朝,政權統治者就已開始使用羈縻政策,即使用封爵、賞賜及聯姻等辦法,加強對邊疆部族方國的籠絡[6]14,如鬼方的酋長被商王封為侯。而周朝則在分封制的基礎上,不斷擴展自己的勢力和影響,對周邊的少數部族實行羈縻政策。秦漢以后,中央政府對周邊少數民族廣泛實行羈縻之策。西漢宣帝時,鄭吉說:“中國與夷狄有羈縻不絕之義?!盵7]3008司馬相如說:“蓋聞天子之于夷狄也,其義羈縻勿絕而已?!盵11]3049當呼韓邪單于希望歸附漢王朝時,蕭望之說:“外夷稽首稱藩,中國讓而不臣,此則羈縻之誼?!盵7]3282班固認為“圣王制御蠻夷之常道”是“其慕義而貢獻,則接之以禮讓,羈縻不絕,使曲在彼”[7]3834.貫穿漢代以后各朝代的和親政策,正是羈縻之義的具體體現。魏晉時期,對待周邊的少數民族“莫不待以羈縻,防其猾夏”[8]2531.

隋、唐、元、明、清等大一統王朝,在邊境地區設置了大量羈縻性的軍政機構,將邊境少數民族納入中央集權的統治體系之中。比如,唐朝在沿邊一帶設置了安東、東夷、安北、單于、安西、北庭、安南等都護府;宋朝對回鶻、吐蕃、大理等政權進行了冊封;明朝與北部蒙古開展茶馬互市,互通有無,安撫各部。后來,這種制度演變為以少數民族為守邊主力的守邊觀念,有效維系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完整,符合“明王有道,守在四夷”的思想。清朝順應少數民族的習俗和文化,“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因俗而治”,是中國古代羈縻政策實施的良好例證。乾隆曾說:“西藏乃極邊之地,非內地可比,其生計風俗,自當聽其相沿舊習,毋庸代為經理?!盵12]386松筠在《綏服紀略》中說的“安邊宜自治,時凜訓緝熙”[13]193,也正是對清朝統治者貫徹羈縻思想做法的總結。

(三)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的前提是依靠中央王朝的政治權威和有利條件,使蠻夷自相攻伐,其核心在于“不煩華夏之兵,使其同類自相攻擊也”,“夷狄相攻,中國之利”[7]2281.通過交相使用羈縻、鎮撫、懷柔等手段,達到控制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保持邊疆穩定的目的,有明顯的坐收漁翁之利的感覺。

中國歷史上“以夷制夷”的觀念影響至深。比如:唐朝政府支持南詔王皮邏閣統一六詔,目的是既擴展自己的勢力,又牽制吐蕃。宋朝利用吐蕃牽制西夏政權;明朝對瓦剌和韃靼的首領也分別封王,使之相互消耗;明末努爾哈赤起兵于東北,建立女真政權,也受到明政府“以夷制夷”策略的重要影響。這種政策利用邊疆少數民族熟悉邊情的特點,削弱其與中央政府對抗勢力的能力,在一定時期內減輕了政府的負擔,保持了邊境地區的穩定,維護了中央王朝的統治。但是,這種政策損害了邊疆各民族的利益,有時甚至會激化中央政權與邊疆地區的矛盾,削弱守邊的基礎。

(四) 守邊備塞制度

“守邊備塞”是晁錯為漢文帝提出的備邊之道,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匈奴的進攻,后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邊防思想的重要內容?!笆剡厒淙敝饕ㄔ谶吘车貐^駐扎軍隊、移民實邊和修建防御工事等多種途徑,尤其是“徙民實邊,使遠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虜之患,利施后世”[7]2286.

它不但繼承了西漢以前的邊防觀念,而且也為以后各朝邊防思想的發展規劃了方向。班固所說的“來則懲而御之,去則備而守之”,則表現了“守邊備塞”的內涵。司馬光在論述漢代的和親時所言的“服則懷之以德,叛則震之以威”,成為歷代統治者邊防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春秋、戰國開始,各國邊防除了修筑長城等防御工事外,還在邊境地區駐扎相當數量的軍隊,這是邊防思想的一大發展。秦始皇曾于公元前 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派蒙恬帶兵三十萬北擊匈奴,“略取河南地”[11]252,又派五十萬人戍守五嶺。蒙恬攻取高闕、陽山、北假中以后,“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11]253.這種以武力為基礎的防御做法,不但鞏固了秦朝的北部邊防,而且為漢朝的邊防打下了基礎。從秦朝以后,一直到明朝,長城不但成為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征,而且成為歷代王朝邊防思想的重要體現。

漢朝在防御匈奴的過程中,提出了“守邊備塞”之策,經過漢武帝三次大規模的反擊,突破了長城的限制,將北部邊防推進到了今貝加爾湖、阿爾泰山及其以南地區。漢武帝曾親自巡邊至朔方,“勒兵十八萬騎以見武節”[11]2912.另外,漢政府還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御措施,“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設屯戍以守之”[7]3803.王夫之稱贊道:“晁錯徙民實邊之策偉矣!寓兵于農之法,后世不可行于腹里,而可行于塞徼?!盵14]42從此,歷朝的統治者均采取“守邊備塞”的政策鞏固邊防,保障政權的穩定。北魏政權不但在長川(今內蒙古集寧東北)南筑長城,“起自赤城(今河北赤城),西至五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延袤二千余里,備置戍衛”[15]63,而且從太武帝繼位后,在北邊設立了六個軍事重鎮(即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每鎮都設有“鎮都大將,統兵備御,與刺史同”[15]2976.隋朝政權則在西北邊境地區,設置了河源郡(今青海湖南境)、西??ぃㄇ嗪:靼叮?、鄯善郡(今新疆羅布泊西南)、且末郡(今新疆且末縣)、敦煌郡、伊吾郡,管理今青海、甘肅和新疆的部分地區,另外,還設立了靈武郡、朔方郡、五原郡、榆林郡,管轄北部的寧夏、內蒙古等地。唐朝政府則設立了安北大都護府,將北部邊防的前沿擴展至北起安爾加河,東抵額爾古納河,西至巴爾喀什湖,南臨居延澤的廣大區域;在邊境地區布置軍、守捉、城、鎮。自永徽至天寶年間,北庭節度使管鎮兵二萬人,馬五千匹,“又管瀚海、天山、伊吾三軍鎮兵萬余人,馬五千匹”[16]1645.宋代除在與契丹(遼)、西夏及后來金國交界的邊境地區駐扎大量的軍隊外,還設有堡、寨增加邊防的力量。北宋慶歷年間,歐陽修在談及防備西夏的部署時說:“東起麟、府,西盡秦隴,地長二千余里,分為路者五,而分為州、為軍者二十有四,而軍州分為寨、為堡為城者又幾二百,皆須列兵而守之?!盵17]4937明代“守邊備塞”最典型的做法是多次修筑長城,并沿長城一線設置多個防御重鎮,史稱“九邊”.

明代不但設立衛所制度,還在邊地衛所屯田。明成祖時,明政府在東北的庫頁島和廣大區域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則設立哈密衛。有明一代,長城成為北部邊防的重點所在,圍繞著長城的邊防措施層出不窮。朱棣遷都北京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天子守邊”的目的。

(五) 以藩屬國為屏障

所謂藩屬國,是指歷史上一些與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保持著緊密聯系的周邊國家,中國歷代王朝對它們國內的重大問題進行指導、干預和控制,并施加重要的影響。中國中央王朝的藩屬國具有如下特征:一是與中國政府在地緣上緊密相連;二是對中國政府承擔一定的義務,如定期納貢、稱臣、匯報國內重大問題等;三是中國政府對它們負有冊封、保護、安撫等職責;四是它們享有相當高的自治權,自己國內也有較為完整的政治、經濟、法律等系統。藩屬國體制的形成在中國經歷了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其根源在于中國傳統的服事觀,突出了“天朝至尊”的觀念,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萬國來貢、海納百川、扶危濟困等優良傳統。朝鮮、安南(今越南)、琉球、緬甸等諸國,在歷史上就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西方學者也有將藩屬國與中國的關系稱為“朝貢體制”的,這種說法并不完善,忽略了經濟關系之外的政治因素。明朝人就認為:“帝王之馭夷狄,有本有文。所謂本,明德是已。

所謂文,明命是已。非明德之修,故無以感格其良心,而使之慕。非明命之宣,亦何以懾服其邪心而使之畏哉?”[18]9也就是說,使藩屬國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聽從中央王朝的指揮。清代后期的“保藩固圉”政策即是沿襲了中國古代對藩屬國的一貫做法。

以藩屬國為屏障,是中國古代邊防觀念的深化與發展。它不但擴大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也拓展了中國邊防的縱深程度,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實用性。但是,這種觀念也在無形之中加重了中國政府的負擔,使得中國政府在考慮自己國內建設和邊境防御的同時,也不得不考慮藩屬國的各種利益,甚至放棄部分的利益,以顯示大國風范。

(六) 以海洋為護城河

中國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中國人內向型的文化,中國的邊防思想長久以來也深受此種文化的熏陶。加之,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古代中國受到從海上來的威脅并不多見,歷代統治者雖然也曾將毗鄰自己的海洋視為活動區域,但是,對于海防的關心程度遠遠不及陸地。在近代以前人們的印象中,海洋波濤洶涌,變幻莫測,不易掌控。因此,古代邊防的觀念是將海洋視為中國內地的護城河,只重視沿海一帶的防御,沒有向海洋發展的意識和規劃。即使隋煬帝東征高麗,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渡海征伐日本,也未上升至國家的海防戰略。

明代以后,伴隨著中國航海業的發展,中國人對海防的認識有所增加,鄭和七下西洋充分展示了中國人高超的航海技術。嘉靖時期抗倭派的代表人物胡宗憲等提出了“御海洋”和“巡海會哨”的設想。但是,明政府卻著力于沿海一帶的防御,沒有更多地向海洋深處發展。清代前期,雖在海防方面設立有水師,也采取了海禁、會哨等措施,但是,與陸地防御相較,海防的力度很小,同時,由于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官兵的懈怠,會哨最終成為虛設之制。這一時期的海防觀念仍然落后,也未考慮西方殖民者東來帶來的嚴重后果。鴉片戰爭前夕,黃爵滋指出,中國的很多人還希望依托海洋作為防御西方殖民者的護城河,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即使在經受西方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侵擾,中國邊防面臨著嚴重的危機之際,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也只是重視陸地的防御,而忽略了沿海及海洋的防御,這不能不讓人感慨當時中國傳統認識對邊防觀念的影響。



從中國古代邊防思想的內容出發,我們可以總結出如下幾個方面的中國古代邊防思想特點。

(一) 突出華夷之辨

在“五服說”基礎上形成的“華夷之辨”,主要從華夏中心地位的角度出發,講求華夏文化先進性。

這一點既是中國古代邊防思想的內容,也是中國古代邊防思想的特點,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央王朝對周邊少數民族的認識也有不同,并不一味排斥周邊少數民族。如唐太宗李世民即希望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亂”[10]卷一九七.明太祖朱元璋也說過“華夷無間”.清代雍正皇帝更是提出“自古中外一家”的思想,反對“嚴華夷之辨”,要利用少數民族的力量堅守邊疆。所有這些,均可視為在“五服說”基礎上的中國古代邊防思想的發展。近代以來的“華夷之辨”則有了更為開闊的視野,標志著中國邊防思想的進一步深化。

(二) 注重北部陸防

中國古代邊防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大多數王朝將重心放在北部陸防。秦漢時期,北擊匈奴、修筑長城。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乘亂進入中原,致使各北方政權仍然將重心集中在北方。

隋、唐、宋各朝也大體如此。元朝疆域遼闊,北到葉尼塞河流域,南及南海萬里石塘,西逾蔥嶺,西北到中亞,東北到黑龍江中下游、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在全國實行行省制,其戰略重心也在嶺北行省一帶。明代把首都遷到北京,并在長城一線建立了防御蒙古的嚴密體系。清代前期北部邊防仍然是國家重點所在,如平定噶爾丹叛亂,解決西域問題等。隨著沙俄東進,清朝北部陸防出現了新的情況,形成了防御沙俄的對外防務。所有這些都與中國的地理環境、歷史發展以及國際環境的變換密切相連。

(三) 發揮因險制勝

中國古代的邊防觀念及實踐過程,特別注重利用地形、地勢等自然環境加大防守力度,這主要是受限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原因。作為大多數王朝的統治者,為了保護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力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充分發揮了因險制勝的思想,并付諸實踐。比如,長城將各關隘和重要地形、地勢聯系起來的積極防御作用就體現了因險制勝的特點。雖然“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19]677,但在邊防實踐中,清代仍然在重要區域設置有卡倫、軍臺、鄂博、堡寨等邊防機構。

(四) 實行因俗而治

因俗而治是根據不同民族的風俗實施不同的管理方法,由服事觀念和羈縻政策發展而來。因俗而治是歷代王朝在邊防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中國地域遼闊,居住于邊疆地區的各個民族,往往與中原漢族在歷史傳統、社會狀況、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因俗而治根據邊疆地區實際情況而決定,以承認和尊重邊疆民族的生活習俗和生活權利為前提,對邊防治理的成敗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

秦朝對歸附的少數部族首領仍保留其原有的王、長等稱號,漢朝設置有西域都護府、使匈奴中郎將、護羌校尉和護烏桓校尉等。東漢在治理邊疆少數民族時,一般“臨事制宜,略依其俗”,“防其大故,忍其小過”[20]2895.元代在吐蕃地區設立宣政院,在畏兀兒地區設立北庭都護府等機構,都是“因其俗而柔其人”的策略體現,增強了民族融合的動力。清代的因俗而治體現得更為充分,如在蒙古地區實行札薩克制度,在新疆地區實行伯克制度等,清代前期邊疆地區的穩定與清朝統治者的這種認識有著緊密的關系。

(五) 重視以屯代守

所謂的以屯代守,就是根據邊疆地區地域遼闊、人煙稀少、生產落后的特點,通過軍隊和百姓的屯田,達到邊疆鞏固的目的。中國古代邊防觀念中,重視軍隊屯田和移民實邊,加強邊疆開發和經濟發展。從秦代始,各王朝均有移民實邊和軍隊屯田的舉措。西漢反擊匈奴后,多次向隴西、北地、上郡、西河等地移民。明朝政府非常重視軍隊在邊疆地區的屯田。清末面臨邊疆危機,政府和許多有識之士都提出了移民實邊的主張,希望通過屯田解決邊疆空虛的狀況,最終清政府開放了邊禁,實施了屯田。

(六) 忽略海洋防御

中國古代邊防思想忽略海洋防御,這里面有著復雜的自然原因與社會原因。一是中國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所形成的相對封閉狀態,使得歷朝統治者長久以來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北部的陸防上面。二是北方各個游牧民族和政權對中國歷代王朝的沖擊,也是這種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三是古代生產力發展的限制,并沒有使其他國家和政權,包括近代西方發達國家能夠渡過茫茫大海,越過大洋,對中國社會造成嚴重的沖擊。四是周邊臨海的一些國家,如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等,生活在東亞文化圈中,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長久處于中國的藩屬國或次要的地位,無力與中國政府對抗,不能從海上對中國造成威脅。

中國古代海洋防御觀念的缺失,給中國邊防的發展帶來了許多不利的方面,既隔斷了大陸與海洋的聯系,也喪失了邊防和社會發展的大好時機,為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埋下了隱患。然而,中國歷代政府輕視海洋防御是歷史與自然發展的結果,絕非可以任意指責的罪過。

產生于中國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古代邊防思想,為中國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中國邊防的發展積累了無窮的經驗和財富,需要后世深入地研究和探討。中國歷史悠久,思想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古代邊防思想是在“五服說”的基礎上,吸取了其他方面的內容發展起來的,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在不斷適應日益變化的國內和國際形勢。但是,對于其中一些不合時宜的內容,我們需要認真研究和批判,以為今日邊防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參考文獻:

[1] 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2] 李星。邊防學[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
[3]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王世舜。尚書譯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5] 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 馬大正。中國邊疆經略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7]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8] 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9]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資料:4輯[G].北京:中華書局,1983.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