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鬃邮谴蟪芍潦?,孟子則被稱為亞圣,孟子與孔子的思想被后人稱為“孔孟之道”.集孟子思想大成的《孟子》七篇,按照今天的學科分類標準,我們似乎很難找到專門的軍事論述。然而,在《孟子》七篇中,孟子在闡述自己的政治和學術思想時,零散地顯現了其對軍事的見解和主張。對于孟子軍事思想的研究,學者多從軍事哲學的角度對孟子關于戰爭觀、戰爭性質、戰爭的人心向背等層面加以論述。本文在對孟子軍事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軍事精華分析的基礎上,側重從傳統文化資源的角度,探尋孟子軍事思想對當今中國國防與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借鑒與啟示。
孟子的軍事思想博大精深,它“不僅使先秦時期所有其他的軍事著作相形見絀,而且即便是德國克勞塞維茨的軍事經典《戰爭論》也有無法企及之處”[1]748.可見,研究孟子軍事思想,對于豐富和完善孟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孟子軍事思想產生的背景
( 一) “百家爭鳴”為孟子軍事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寬松的社會條件
戰國之際是中國社會歷史發生急劇變動的激蕩時期,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由于社會政治處于割據紛爭的分裂不統一的狀態,統治階級沒有余力推行封建文化專制主義,出現了“諸侯并爭,厚招游學”[2]39的社會現象,由此,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鬃铀篮?,儒分為八。戰國時期,以孟軻為代表的孟氏之儒積極參與“百家爭鳴”,孟軻被尊稱為孟子。孟子的學生們記載他的言論,匯編成《孟子》。在《孟子》一書中,孟子論述其政治、學術思想時,零散地顯現了其對軍事的見解和主張,形成其軍事思想。
( 二) “血流漂杵”是孟子軍事思想形成和發展的直接推動力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經過激烈殘酷的兼并戰爭,大浪淘沙、優勝劣汰,最終形成七國稱雄、爭霸天下局面。通過兼并戰爭統一天下,是當時各諸侯國面臨的首要政治和社會問題。在激烈殘酷的兼并戰爭中,各國之間兵刃相接,你死我活,生死存亡往往只是轉瞬之間、一步之差。為了實現消滅敵人,保存自己,完成統一大業的目的,各諸侯國不僅需要治國安邦的政治理念,同時,更加需要出兵取勝、一統天下的軍事指導思想。在此背景下,諸子各家大多順應時代潮流,把握住戰爭這一時代主題,紛紛發表言論。與對諸侯兼并戰爭持支持態度的法家和兵家分別從眼前利益和戰略、戰術、戰法等角度對軍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與研究不同,作為戰國時期儒家學說領軍人物的孟子曾激烈地抨擊戰爭生靈涂炭,踐踏國計民生的嚴重后果,并且認為剛剛過去的春秋時期所發生的戰爭是“春秋無義戰”.[3]240但是,時代的主題是永遠無法超越的,不管是故意還是無意,在《孟子》一書的論述中,我們總是能夠看到孟子從長遠、宏觀的角度出發,對戰爭與政治的關系、戰爭過程中人和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與思考。
二、孟子軍事思想精華解析
( 一) 倡導仁義之戰思想
孟子從性善、自由、仁政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反對爭權奪利的不義之戰和支持解救人民于水火的仁義之戰的戰爭觀。孟子生于戰國時代中后期,眼見周禮維系的社會秩序蕩然無存,仁義道德被權謀、奸詐、利欲所取代。孟子認為: 諸侯為一己私利“爭地以戰,殺人盈野; 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3]122.在這里,孟子鮮明地指出: 以擴張土地、掠奪財富、驅使和殘害人民為目的的諸侯兼并戰爭是不義之戰,理所當然的應該遭到反對。相反,對于那些能夠解救人民于水火苦難之中,有利于推行仁政的仁義之戰,孟子認為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即“以至仁伐至不仁”,“征之為言正也”.[3]241孟子這種對戰爭性質的認識,在儒家流派的軍事家司馬穰苴那里得到了一種更加直白的表述“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4]1.
孟子對戰爭性質的這種認識,固然體現了其維護人民生存權利的積極因素。但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孟子所認為的這種只要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相一致,解救人民于苦難之中,使用戰爭暴力就符合正義原則的戰爭觀,實際上已經違背了當今國際關系中國家間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具有明顯的人權高于主權的意味。事實上,孟子本人也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他的這一理論會被別有用心的國家( 諸侯) 所利用,打著仁義之師的名義對他國用武力牟取私 利。所 以,孟 子 又 說: “為 天 吏,則 可 以 伐之?!盵3]68即只有主觀與客觀在“仁”和“仁政”方面相符,確實“替天行道”,才可對暴政國家實行干預。[5]157當仁義之師完成它“禁暴除害”的使命后,理應“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后去之地罷兵以還”[3]34.另外,孟子明確反對“以燕伐燕”[3]68的軍事干預方式,即反對用一個暴虐的國家去討伐另一個同樣是暴虐的國家,因為雙方都是不正義的。
( 二) 重視和強調人和的重要性
在戰爭活動中,人的能動作用、以武器為代表的物質因素、以戰場環境為代表的外在因素,歷來被視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它們構成的合力決定和影響著戰爭的最終結局。在上述諸因素中,孟子尤為看重的是人在戰爭中的作用。孟子對此有過一段精辟的論述: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盵6]59孟子認為,天時、地利、人和是戰爭過程中的三大要素。所謂天時,就是氣象變化,如風雨晴雪之類。
孟子認為,它不如地利重要。所謂地利,是戰場的地形、環境、防御工事、糧食、彈藥等等。孟子又認為,對于戰爭的勝利來說,它不如人和重要。所謂人和,就是政得民心,政順民意,內部團結,上下一致,人民支持,拼死效命。[6]56在這里,孟子深刻地認識到了人和的因素即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偉大作用,已經具有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水準。
同時,我們又發現,孟子在闡述人和因素的時候,有意地強調、突出論證它們,而對于影響戰爭的其他因素,如武器因素、物質因素等則很少提及甚至刻意回避,即使偶爾提到也明顯地給予輕視和貶低的態度。由此,我們可以說,孟子對戰爭制勝因素的論述,從某種意義上說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這并沒有從整體上影響“天時、地利、人和”理論作為至理名言,在中國社會的廣泛長久流傳。
( 三) 崇尚仁政是立國保民之根本
孟子認為,戰爭是導致國家衰亡的根本原因,善于征戰的諸侯之所以沒有很好地做到立國保民,就在于他們沒有很好地端正自己的心和行為,即有效地實行仁政。如果每一個國君都能很好地實行仁政,也就沒有必要用戰爭的方式解決問題了。這正是孟子所謂: “仁人無敵于天下”[3]241,“仁則榮,不仁則辱……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盵3]52在這里,孟子把是否實行仁政看成了是國家和個人榮辱興衰的重要原因。
“在孟子的戰爭觀念里,以‘民本’為核心的‘仁政’原則貫穿于戰爭始終,決定著戰爭是否正義,制約著戰爭的勝敗,‘仁政’成了戰爭發動者進行戰爭的起點和支點,戰爭在本質上成了一個道德問題?!盵7]102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孟子得出了如下國家防御的觀念: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盵3]59戰國時期的國家形態與“國際關系”和近現代以及當今世界的國際關系有很多相通之處,都形成了以國家利益至上為核心的網絡狀格局。在強敵如林的國際叢林中,孟子的上述國家防御觀有著明顯的局限性。當相對弱小的國家以柔弱之軀去面對強大的鄰國甚至敵人的時候,如果只以講仁政道德立國,忽視甚至排斥發展以軍事為核心的國家實力,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歷史和現實一再警醒著我們: “講道義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助力,但富國強軍則是國家安全的基本途徑?!?/p>
三、孟子軍事思想對當今中國國防、軍隊、外交現代化建設的借鑒意義。
( 一) 因地制宜地制定恰當的軍事戰略是維護國家和平與安全的必要途徑和手段
孟子所倡導的通過仁義之戰解救人民于水火和靠實行仁政立國保民的戰爭觀,前者是通過戰爭手段去維護和平與安全,后者則側重通過和平手段獲取和平。歷史地看,二者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從現代國際關系的角度而言,二者并無孰優孰劣之分,他們都是維護國家和平與安全的途徑和手段,二者之間的選擇要依據特定的歷史時期,影響國家和平與安全的態勢而定。無論哪一種方式的選擇都要基于國家與民族的利益和發展至上的原則。孟子所處的戰國時期,戰爭是時代的主題,雖然從當時的角度看,孟子的軍事思想被一些急功近利的諸侯國視為“迂遠而闊于事情”[2]366,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環境的變化,在秦漢以后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包括軍事思想在內的孟子思想價值基本上得到了肯定。
沿著歷史發展的脈絡,中華民族歷盡滄桑、一路走來。今天,當我們跨入新世紀、新階段的時候,我們所面臨的社會環境已經和千年之前戰國時期有了質的飛躍和變化。在世界新軍事革命加速發展、爭奪國際軍事新優勢的競爭加劇、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深刻演變、戰爭制勝機理和時空特性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下,[9]只有正確認識和把握世界新軍事變革及中國國防與軍隊建設的自身特點,在充分吸收包括中國古代軍事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并在此基礎上,采取切實可行的國家軍事安全戰略,才能更好地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二) 合理借鑒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充分展示中國和平發展與崛起的大國形象
現代國際關系學的理論,建立起了以互相尊重、和睦共處為核心的國際關系道德準則,具體而言,它包含有以下幾層含義: 1、尊重國家主權; 2、尊重文化和文明; 3、尊重發展; 4、尊重歷史; 5、尊重世界的多樣性、多極化、少數和差別。[10]113 -120現代國際關系學中處理國家間關系的理論和孟子的戰爭觀,從某種意義上說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任何理論的產生都有其深厚的歷史背景及其局限性,產生于戰國時代的孟子軍事思想必然受到其時代的制約和影響,其戰爭觀中某些觀點按照今天的觀點可能會被引申為“人權高于主權”等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理論根基。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孟子及其軍事思想的現實意義。我們要用辯證和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孟子及其軍事思想,從而為當今中國的發展和進步提供某種借鑒。
在當今的國際社會中,處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時,我們要“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科學對待文化傳統。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11],合理地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這樣才能更好地展示中國和平崛起的大國形象,有力化解“中國威脅論”的負面影響。
參 考 文 獻:
[1]歐陽禎人。 孟子的戰爭觀[J]. 武漢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 5) .
[2]司馬遷。 史記[M].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3]鄭訓佐,靳永。 孟子譯注[C]. 濟南: 齊魯書社,2009.
[4]司馬穰苴。 司馬法[M]. 北京: 中華書局,1991.
[5]倪樂雄。 中國古代軍事文化觀念對世界和平的意義[J]. 軍事歷史研究,200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