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1785―1850 年\\)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思想家,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禁煙運動與抗英斗爭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了他的海防戰略思想.其中,有關海防斗爭與海防建設的理性認識,開一代風氣之先,成為中國近代海防意識覺醒的標志,并對中國近代海防與海軍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林則徐的海防戰略思想進行初步探討.
一、探訪夷情 師敵長技
林則徐作為中國近代海防論的先驅,其海防戰略思想建立在了解夷情的基礎上.作為節制廣東水師、辦理??谑录臍J差大臣,林則徐到廣州之后,為應付突發事變做了大量準備.他認為:"現值防夷吃緊之際,必須時常探訪夷情,知其虛實,始可以定控制之方."[1]765他通過了解夷情與抗英斗爭實踐,清楚地看到了中西在軍事裝備與技術上的差距,"彼之大炮,遠及十里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內地之放排炮,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后,須輾轉多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2]568.由此他萌發了"師敵之長技以制敵"的戰略思想,"自六月以來,各國洋船憤貿易為英人所阻,咸言英人若久不歸,亦必回國各調兵船來與講理,正可以敵攻敵.中國造船鑄炮,至多不過三百萬,即可師敵之長技以制敵"[3]177.
為了"師敵長技以制敵",林則徐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購買西洋船炮.林則徐在任兩廣總督時,就曾籌劃過船、炮、水軍的建設事宜,他說:
"仆任兩粵時,曾籌計船炮水軍事宜,恐造船不及,則先雇船,恐鑄炮不及,且不如法,則先購買夷炮."[3]1821840 年,他從美國駐廣州領事多那諾處購得了一艘 1060 噸級的英制武裝商船"甘米力治號"號供"兵士演習攻首尾、躍中艙之法"[3]174,以加強水師官兵的技術、戰術訓練,適應攻戰之用.
為了加強炮臺遠攻火力,他還向道光皇帝奏請購買精制生鐵大炮,"猶恐各臺舊安炮位未盡得力,復設法密購西洋大銅炮,及他夷精制生鐵大炮自五千斤至八九千不等,務使利于遠攻"[3]838.但遺憾的是,虎門失守后,所購夷炮多被英軍所占有,所謂"最可痛者,虎門一破,多少好炮盡為逆夷所有矣"[4]182,"所失銅鐵炮位,合各師船計之,不下五百余尊.
其中近年所買夷炮,約居三分之一"[4]171.二是引進西方技術經驗,自制船炮.林則徐在吸取西方先進軍事科學技術的基礎上,組織人力物力,發揮本國技術力量,一面仿造,一面結合中西之長加以研究改造.1840 年 4 月,他首次仿造成功歐式雙桅戰船,并奏報朝廷:"今春檢查舊籍,捐資仿造兩船,底用銅包,篷如洋式."不足之處是該船"雖能結實,而船身嫌小"[1]865.他在浙江鎮海期間,將所繪制的外國戰艦圖樣交給兵器專家龔振麟參考,與龔振麟一起研制成四輪炮車,使原來只能固定射擊的火炮,也能夠俯仰左右,旋轉轟擊,提高了重炮的機動能力.
林則徐"師敵之長技以制敵"的戰略思想,打破了"夷夏之防"傳統思想的束縛,與一般封建官僚閉目塞聽、頑固自大的保守思想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開創了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的先河.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觀諸多因素的影響,林則徐對夷人夷情的了解是有限和局部的,甚至有些認識和判斷還是錯誤的.其"師敵長技"亦僅局限于對夷之"器物"即船炮制造等軍事技術的學習,而疏于對"器物"后面的異族文化的學習和探索,并沒有意識到問題出現的真正根源是落后的社會制度,因而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命運.這正如列寧所指出的:"戰爭的命運不僅取決于軍事因素,取決于軍隊及其軍事學術,而且還取決于同其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并對整個軍事產生決定性影響的社會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和精神因素."[5]532
二、以守為戰 以逸待勞
林則徐認為,英軍雖然船堅炮利,但兵船笨重、吃水深,只能取勝于外洋而不能施技于內港,即"夷兵船笨重,吃水深至數丈,只能取勝外洋,破浪乘風,是其長技.惟不與之在洋接仗,其技即無所施.至口內則運掉不靈,一遇水淺沙膠,萬難轉動"[1]676.
另外,英軍長于海戰而短于陸戰",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其腿足纏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1]676.如果能設法誘敵登岸,就可以很容易地制敵于死命.從地域上看,夷兵遠離本土作戰,后勤補給難以持久,且不適應中國沿海的氣候,"其在夷洋各埠,費用之繁,日以數萬金計,即炮子火藥,亦不能日久支持,窮蹙之形已可概見.又夷人向來過冬,以氈為暖,不著皮衣,蓋其素性然也.浙省地寒,勢必不能忍受,現有夷信到粵,已言定海陰濕之氣,病死者甚多"[1]883.相較之下,清軍在本土作戰,地形熟悉,氣候適應,物資補給方便,因此,林則徐指出:"爾等遠出經商,豈尚不知勞逸之殊形,與眾寡之異勢哉?"[6]59"即此時不值與之海上交鋒,而第固守藩籬,亦足使之坐困也."[1]883另外,清軍雖然在九龍灣、穿鼻洋及官涌之戰中均挫敗了英軍的武裝挑釁,但林則徐并未因小勝而沖昏頭腦,他仍然清醒地認識到清軍水師裝備落后,不習海戰,不便出洋鏖戰.他說:"臣等若令師船整隊而出,并力嚴驅,非不足以操勝算.第洪濤巨浪,風信靡常 而師船既經遠涉,不能頃刻收回,設有一二疏虞,轉為不值.仍不如以守為戰,以逸待勞之百無一失也."[1]762道光帝非常贊賞林則徐的分析判斷,在其奏折上批示"所見甚是".隨后,道光帝曉諭沿海督撫疆吏:"儻有桀驁情形,斷不準在海洋與之接仗.蓋該夷之所長在船炮,至舍舟登陸,則一無所成,正不妨偃旗息鼓,誘之登岸,督率弁兵,奮擊痛剿,使聚而殲旃,乃為上策."[7]412林則徐"以守為戰,以逸待勞"的戰略方針,其立足點雖然在"守",但并不等于被動挨打,而是為此進行了積極的備戰:
一是加強訓練,堅壘固軍.為了加強海上防備力量,林則徐"籌調師船,聯幫駐泊洋面"[1]625,"將大鵬改營為協,撥駐副將大員統帶督率,與香山協聲勢相埒 以資守御而重海防"[1]778.他還頻繁地親赴各炮臺、港口察看形勢,督促部隊演練槍炮,檢查水師訓練情況.1840 年 8 月 17 日,林則徐赴廣州 80 里外的獅子洋檢閱水師演習.他在奏折中記載了這次檢閱情況:"將本年所派各備弁豫練壯勇技藝,逐一親加校閱,如演放大小炮位,拋擲火球火罐,撒放火箭噴筒,以及爬桅跳船各技,與水師官兵一體演試,均尚可觀."[1]875炮臺的完善和更替是林則徐布置海防的重點.他根據新的戰爭形勢,加固和改善了炮臺,修了石垛墻,布置了相當的兵力."其新建炮臺,俯臨兩道排練,正成扼吭之勢,平寬六十三丈,高一丈四尺五寸,臺墻釘椿,砌石垛墻,炮洞則用三合土筑成,安炮六十位,后圍墻九十丈,高出山顛"[2]152.如此堅固的防守工事使林則徐對此處的海防很是自信,認為:"設有不應進口之夷船,妄圖闖入,雖遇順風潮涌,駕駛如飛,一到排鏈之前,勢難繞越.即謂夷船堅厚,竟能將鐵鏈沖開,而越過一層,尚有一層阻擋,就令都能創斷,亦已羈絆多時,各臺炮火連轟,豈有不成灰燼之理?"[2]152二是發展團練,兵民聯合.林則徐在禁煙運動與抗擊英軍入侵的過程中,深切地感受到沿海的廣大人民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反侵略力量.為此,他主張組織團練,以彌補水師兵力的不足.1839 年 3月 18 日,林則徐發布《諭各國商人呈繳煙土稿》,向各國商人發出警告:"察看內地民情,皆動公憤,倘該夷不知改悔,唯利是圖,非但水陸官兵,軍威壯盛,即號召民間丁壯,已足制其命而有余."[6]596月 20 日,林則徐致函佛山同知和澳門同知,請二丞傳諭義律飭令空躉等船限五日內開行.函中明確申明:沿海民眾憤恨侵略者,無不同仇敵愾,義律"若再執迷不悟,則不能不示以嚴威,不獨各處師船,一調即至,即沿海民人,莫不視波濤如平地,倘一觸動公憤,則人人踴躍思奮,雖欲阻之而不能矣"[6]119.鑒于英夷地理不熟,船艦龐大在內港運轉不靈的弱點,林則徐主張采取夜襲火攻戰術,主動出擊,擾亂敵人陣腳,切斷敵人接濟,削弱敵軍優勢.而夜襲火攻的主力就是水勇,即組織起來的漁民和疍戶.他說:"只須雇募沿海之善泅者,多駕拖船,滿載車薪,備帶火器,分為數隊,占住上風,漏夜乘流縱放,即或前隊未能得手,后隊絡繹復來,夷船中觸處皆引火之物,未有不可以焦爛者.此令一行,不待實有其事,而奸夷先已落膽,似亦懾服之一法也."[1]650火攻戰術在禁煙運動與鴉片戰爭前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例如,1840 年 4 月,林則徐報告:"武弁裝駕火船,由長沙灣前進,將近夷船寄碇之處,驟用火攻,燒毀十余只,并拿獲漢奸等十名."對此,道光帝知道后很滿意,并命令林則徐:
"將所獲各犯嚴訊定擬具奏,并著于各犯口供內追究伙黨,悉數破案,從嚴懲辦,以儆其余."[8]8460不過,林則徐"以守為戰、以逸待勞"的戰略思想力圖以陸戰謀勝,忽視了海陸協防的重要性,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放棄了海上防御,從而也就放棄了近代戰爭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制海權.另外,林則徐對英軍海上機動作戰能力和陸戰能力估計不足,對清軍海防設施和防務能力有些過分自信.隨著鴉片戰爭形勢的發展,林則徐也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了這些問題所在,開始正視船炮水軍在對外防御作戰中的重要作用.
三、籌建水軍 出洋剿辦
鴉片戰爭初期,由于林則徐的積極備戰與措施得當,英艦不敢貿然進犯廣州,只得另圖防守虛弱的浙江定海,所謂"夷船盤旋洋外,知要口無隙可乘,坐待非計,遽駛三十一艘赴浙江"[9]42.定海失守后,林則徐遭到以穆彰阿為首的投降派的攻擊誣陷,被削職查辦.1841 年 4 月,林則徐以"協辦夷務"之名,向奕山提出防御粵省之策:"外海戰船,宜分別籌辦也.查洋面水戰,系英夷長技,如夷船逃出虎門外,自非單薄之船所能追剿,應另制堅厚戰船以資戰勝 此系海疆長久之計,似宜及早籌辦."[4]173這些言論反映了林則徐對于建立強大水軍必要性的初步認識,不過,他只是從"海疆長久之計"的角度提供建議,還缺乏具體的構想.1841 年6 月,林則徐在東河效力時,奕山指揮的廣東戰役慘敗,英軍重燃戰火,連下廈門、定海、鎮海,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尤其是定海一戰,證明英軍不但善于海戰,而且也善于陸戰.林則徐對敵我雙方的戰斗能力有了新的認識與判斷.他認為,面對英國海軍強大的機動性能和優勢火力,無論是舊式水師與土兵水勇,還是海防炮臺和岸防陸軍都無法滿足反侵略的需要.
奕山指揮的廣東戰役大敗之后,道光皇帝遷怒于林則徐,將其從重發往新疆伊犁充軍.后因黃河決口,改赴河南開封祥符工地效力.1841 年秋天,他在寫給友人戴絅孫的信中檢討了前一階段海防戰略的失誤.他說:"逆船倏南倏北,來去自如,我則枝枝節節而防之.瀕海大小門口不啻累萬,防之可勝防乎?果能亟籌船炮,速募水軍,得敢死之士而用之,彼北變北,彼南變南,其費雖若甚繁,實比陸路分屯、遠途征調所省為多.若誓不與之水上交鋒,是彼進可戰,而退并不必守,誠有得無失者矣.譬如兩人對弈,讓人行兩步,而我只行一步,其勝負尚待問乎?"[2]177因此,有效的策略應是迅速籌建船、炮,招募水軍,與敵在海上交鋒,以取得戰場上的主動權,正所謂"今燎原之勢,向邇愈難,要之船炮水軍斷非可已之事,即使逆夷逃歸海外,此事亦不可不亟為籌劃,以為海疆久遠之謀,況目前驅鱷屏鯨,舍此曷濟!"[2]182這些認識反映出他的海防戰略已經逐漸從陸守向水戰、從守內河向爭外洋的轉變.
林則徐在被充軍伊犁的途中,仍然念念不忘海防大事.1842 年 4 月,當途經洛陽時,他在致蘇廷玉的書信中再次論述了建立船炮水軍與敵進行海戰的必要性.他說:"有船有炮,水軍主之,往來海中追奔逐北,彼所能往者,我亦能往,岸上軍盡可十撤其九.以視此時之枝枝節節,防不勝防,遠省征兵,徒累無益者,其所得失固已較然,即軍儲亦彼費而此省.果有大船百只,中小船半之,大小炮千位,水軍五千,舵工水手一千,南北洋無不可以徑駛者,逆夷以舟為巢穴,有大幫水軍追逐于巨浸之中 , 彼 敢 舍 舟 而 擾 陸 路 , 占 之 城 垣 , 吾 不 信也."[2]185 186他認為,船、炮、水軍皆不可缺,如果能有一支用近代新式船炮裝備的強大水軍,就可以與英海軍逐鹿于海上,遏制其囂張氣焰,迫使其不敢隨意離船、攻城略地.因此,"剿夷而不謀船炮水軍,是自取敗也"[2]193.雖然林則徐在當時還提不出海軍近代化建設的具體實施方案,但他深刻地指出了剿夷的八字要言,即"器良、技熟、膽壯、心齊"[2]193.這八字要言,既重視物質方面的建設,又重視組織和精神方面的建設,對于改變清軍的落后狀態頗具針對性.
林則徐建立船炮水軍、出洋剿辦的思想主張,是在他被革職查辦之后才真正完成的,并未上達朝廷,因而對鴉片戰爭的進程也未曾產生影響和作用.
但林則徐是晚清倡建近代海軍之第一人,他對海防的認識是對中國傳統海防思想的一個重要突破,是中國海權意識開始覺醒的起點和建立近代新式海軍的思想先導.19 世紀 60 年代,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和福州船政學堂,清政府開始創建近代海軍,這正是林則徐建立船炮水軍思想的體現和發展.
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先是擔任廣東抗英前線領導者,因遭讒言誣陷而被削職查辦,隨后被遣往鎮海軍營、祥符工地"效力贖罪",最后被遣戍伊犁.
其進退去止、思想認識和制敵方略的轉變與這場戰爭的進展密切相關.林則徐通過禁煙運動與鴉片戰爭實踐,認識到先進的軍事技術裝備對戰爭的勝負起著決定作用,從而萌發了"師敵之長技以制敵"的思想,為后來的近代化運動奠定了理論基礎.尤為可貴的是,他沖破了封建官僚集團中"防民甚于防寇"思想的痼疾,通過發動民眾,組織民間丁勇助守海防,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水師的不足,在廣東防衛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為以后中國進行反侵略戰爭提供了有益的歷史經驗.從廣東戰場"以守為戰"的策略到提出建立一支近代化"船炮水軍"的主張,從把敵人引上陸地作戰到謀求在外海交鋒,說明了林則徐海防戰略思想的轉變,為中國近代海軍的建立,從戰略層面上提供了依據.當然,由于受到中國傳統海防觀念的束縛和封建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林則徐的海防戰略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帶有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認真研究與總結林則徐海防戰略思想的得失,對于我們樹立現代海防觀念,創新發展新時期海防戰略,正確分析和處理中國當前的海防斗爭與海防建設問題,努力實現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林則徐.林則徐集·奏稿:中[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 齊思和.鴉片戰爭: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3] 魏源.魏源集: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6.
[4] 楊國楨.林則徐書簡[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5] 斯特羅科夫.列寧論戰爭與軍事學術[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6] 林則徐.林則徐集·公牘[M].北京:中華書局,1963.
[7] 文慶.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一\\)[M].北京:中華書局,1964.
[8] 趙之恒.大清十朝圣訓[Z].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9] 梁廷枏.夷氛聞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