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儒學史上,荀子是繼孔孟之后的儒學大師,又是我國思想史、學術史上集大成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作為政治家的荀子,其富民強國思想主要體現在 《富國》、 《議兵》、 《強國》三篇中。這是荀子思想最重要的部分,充分體現了他尊先王法后王,以儒家的 “禮樂”實現天下一統的王道理想。其中,荀子極力推崇的是隆禮重法、以儒術治國的政治主張; 先富后教、節用裕民、持續發展的經濟思想; 仁義之師通行天下的軍事思想。由此構成了荀子自成體系的一整套治國安天下的國家政治理論學說,也是荀子對儒家國家學說的重大發展。下面即以 《荀子》中 《富國》、《議兵》、《強國》三篇為研究對象,具體闡釋荀子的富民強國思想。
一、荀子富民思想闡釋
自從國家產生以來,歷代統治者無不希望自己的國家物產豐富、經濟繁榮,生活富裕,因為這是國家強盛和穩定的體現和保障。財富是勞動人民創造的,要使國家真正富強,就必須富民,這是治國安邦的必由之路。歷史上有遠見的政治家、思想家無不認識到這一點。管子說: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盶\( 《管子·治國》\\)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盶\( 《管子·牧民》\\)①孔子也極力主張 “先富后教”\\( 《論語·顏淵》\\)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論語·顏淵》\\)②孟子的富民思想并不突出, 《孟子·盡心上》說: “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p>
③他 “制民恒產”的主張也不過是讓百姓無饑無寒而已。
法家更是把富國強兵作為治國的頭等大事。商鞅說: “國富而治,王之道也?!?\\( 《商君書·農戰》\\) “貧者富,國強?!盶\( 《商君書·說民》\\)④荀子的 “富國論”就是在先哲富民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可以說這是先秦時期最早較系統而全面論述經濟與政治關系的著作,它將儒家民本思想進行充實、完善,并且發展到前所未及的高度。
《富國篇》全文四千多字⑤,集中論述了荀子的富國之道和經濟思想,多方面提出了發展經濟的政治主張與方針策略。
\\( 一\\) 富國的施政綱領
要發展經濟,實現富國的目的,政治上必須首先確立管理體制、明確施政大綱。荀子從國家管理與執政富民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1. 明分 使 群,救患 除 禍。荀子的 “群分”之說是其政治理論的基石之一,不僅由此構建國家政治制度,同時也體現在物質利益的生產與分配上。他說:
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 爭則亂,亂則窮矣。故無分者,人之大害也; 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 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樞要也。
無君以制臣,無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縱欲。
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則必爭矣。
窮者,患也; 爭者,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
貧窮是國家的憂患,欲多物少就會發生爭斗的災禍,“明分使群”才能達到 “救患除禍”的目的。
“明分”有兩層含義: 一是明確社會等級制度,二是明確物質分配制度。荀子認為: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掩地表畝,刺屮殖谷,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 守時力民,進事長功,和齊百姓,使人不偷,是將率之事也; 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節,而五谷以時孰,是天下之事也①。若夫兼而覆之,兼而愛之,兼而制之,歲雖兇敗水旱,使百姓無凍餒之患,則是圣君賢相之事也。
這就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制定了宏觀管理的施政大綱。在物質利益的分配上,荀子不僅主張區別貴賤尊卑,而且極力宣揚最高統治者的各種享受的合法性、必要性。他說:若夫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重財物而制之,合天下而君之,非特以為淫泰也,固以為王天下、治萬變、材萬物、養萬民。
總之,荀子所說的 “明分使群”,就是要建立以君主為核心的等級制度、分配制度,達到“以德為政”,消除 “老弱有失養之憂,壯者有分爭之禍”的目的。
2. 節用以禮,裕民以政。這是荀子提出的又一富國政綱。他說:足國之道: 節用裕民而善臧其馀。節用以禮,裕民以政。故知節用裕民,則必有仁義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積矣!
所謂 “節用以禮”,就是按照禮制規定節制消費用度,目的是為了富民。雖然荀子認為統治階級應該比百姓有更多的物質享受,但同時主張按照禮樂制度進行節制。他說: “德必稱位,位必稱祿,祿必稱用。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之?!币凑斩Y所規定的等級名分,作為物質享受的標準,消費用度要與身份地位相適應。對于百姓,則要按照法度節制他們, “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制之”??傊?,“故自天子通于庶人,事無大小多少,由是推之”。
所謂 “裕民以政”,就是要用適當的政令法度使百姓富裕。主要是 “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禮節用之”,要依法取財,按照禮節制度使用; 還要減輕百姓負擔,“度人力而授事; 使民必勝事,事必出利,利足以生民”,積極發展生產,使民獲利。
荀子主張輕稅省賦,反對橫征暴斂、徭役無度,從而妨害生產。他說:輕田野之稅,平關市之征,省商賈之數,罕興力役,無奪農時。如是,則國富矣! 夫是之謂以政裕民。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他特別譴責了 “厚刀布之斂以奪之財,重田野之稅以奪之食,苛關市之征以難其事”的統治者,他們奪民財、奪民食、難民事,危害國家,必然會自取滅亡。
\\( 二\\) 富國的指導思想
荀子富國的指導思想,不但基于儒家一貫的以民為本的富民思想,同時也吸取了法家信賞必罰的激勵機制。為此,他先批判了墨子 “憂不足”、 “節用”、 “非樂”等言論的危害②,又肯定了推行儒術、嚴明賞罰的功效,最后明確提出君主要以 “三德”愛民利民,使 “上下俱富”、“天下大富”。
1. 批判墨子 “伐本”、 “竭源” 的言論。荀子多次批判墨子 “物用不足”的悲觀論調,認為天地出產萬物,只要人們善于生產管理,必然衣食無憂,不必 “私憂過計”; 還認為墨子的 “非樂”使天下亂, “節用”使天下貧。節衣縮食,憂愁凄苦地反對享樂,是違背人性的。他說:“若是,則萬物失宜,事變失應,上失天時,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下敖然,若燒若焦?!边@是伐其本、竭其源,使天下人飽受貧窮煎熬的道路?!澳g誠行,則天下尚儉而彌貧,非斗而日爭,勞苦頓萃而愈無功,愀然憂戚非樂而日不和”,所以必須抵制和批判。
2. 推行儒術,嚴明賞罰。荀子反對墨子的學說是為了推行儒家的主張。他以先王圣人為旗號,認為 “人主”必須以 “美飾”統一民眾,以 “富厚”管束臣下,以 “威強”禁止暴虐、戰勝強悍,所以必須 “賞行罰威”。儒家歷來主張重賞輕刑、先教后誅,荀子在這里提出的 “漸慶賞,嚴刑罰”,顯然是吸取了法家的 “刑賞”思想。所以他說:賞行罰威,則賢者可得而進也,不肖者可得而退也,能不能可得而官也。若是,則萬物得宜,事變得應,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則財貨渾渾如泉源,汸汸如河海,暴暴如丘山,不時焚燒,無所臧之,夫天下何患乎不足也? 故儒術誠行,則天下大而富,使而功,撞鐘擊鼓而和。這分明是以儒為體、以法為用的激勵機制在荀子經濟思想中的體現。
3. 利民愛民,上下俱富。荀子反對那種為了求取虛名而放棄事功,表面上愛撫百姓,實際上是 “偷取少頃之譽”的茍且之道; 也反對那種“輕非譽而恬失民”、“遂功而忘民”的奸道。他認為做君主的應該真正愛民,“如保赤子”,真正做到 “使民夏不郁熱,冬不凍寒,急不傷力,緩不后時”,這樣就會 “事成功立,上下俱富”。
百姓愛戴君主,就會像流水一樣歸向他,像對父母一樣親近他,為他出生入死也心甘。這樣的君主,利民不是為了取利,愛護百姓也不是為了利用百姓,是真正能夠掌握天下的人。
\\( 三\\) 富國的方針措施
1. 明主治國,隆禮重法。荀子認為國家的治亂臧否、強弱貧富都可以通過君主執政的表現反映出來。貪婪的君主,邊關之政苛察,農田荒穢,城邑破敗,這是政治混亂的國家; 昏暗的君主,貴者不賢、治者不能、信者不愨,君臣官吏都精心于財貨取與的計算而荒廢禮義,這是恥辱的國家; 英明的君主,完全與此相反,他自己“修志意,正身行,伉隆高,致忠信,期文理”,“必將修禮以齊朝,正法以齊官,平政以齊民”,然后 “辟田野,實倉廩,便備用”,真正做到耕者樂于種田,戰士樂于為國赴難,百吏循法守制,朝廷隆禮,卿相協調,這是榮耀的國家。
2. 養和務本,節流開源。荀子認為: 君主好攻取、好圖利,就會使國家貧窮; 士大夫眾多、工商眾多、無法律制度,國家就會貧窮;“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他說: “田野縣鄙者,財之本也; 垣窌倉廩者,財之末也; 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 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鞭r田生產是財富之本,倉廩儲藏是財富之末,百姓四季和順、事業繼續,才是財富之源,而財政賦稅只是財富之流而已。 “節流”的前提是節省國家財政支出。因此,荀子非常重視節用崇儉,他認為: “強本節用,則天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盶\( 《荀子·天論篇》\\) ① 所以, “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馀,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如果君主不能理清本末源流,就會 “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這就是 “伐其本,竭其源”,“將以求富而喪其國,將以求利而危其身”, “則其傾覆滅亡可立而待也”。這種貪婪到極點的人,也就是極其愚蠢的君主,不僅不能富國,只能落得亡國亡身的下場。
二、荀子軍事思想闡釋
《議兵篇》的內容應該是由荀子的弟子記錄整理而成②,但反映的卻是荀子的軍事哲學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戰亂不息,專門研究戰爭與軍事理論的兵書也不斷出現,從而形成了兵家這樣一個獨立的學派。最著名的兵書就有 《孫子》、《吳子》、 《六韜》、 《孫臏兵法》、 《司馬法》、 《尉繚子》等等,諸子各派也都對軍事問題發表過自己的看法。儒家的代表孔子、孟子主張仁政和王道,厭惡戰爭,而不輕易言兵; 但他們仍然十分重視軍事問題,主張 “足食足兵”③,“有文事者必有武備”④,強烈反對不義的侵略戰爭。墨子雖然主張 “兼愛”、“非攻”,但他只是反對攻伐無罪之國,同樣具有鮮明的反對侵略戰爭的思想。他還非常注重戰備,認為 “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⑤?!赌印方翊?53 篇,其中有 13 篇論及軍事問題。道家 《老子》的哲學屬于客觀唯心主義,但其中的軍事觀點卻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因素,如 “道法自然”的戰爭規律論、“兵非祥器”的戰爭觀、 “柔弱勝剛強”的力量轉化論、“進道若退”與 “后發制人”的辨證謀略等,都對后人有極大的影響。早期法家代表管仲,既是政治家,又是出色的軍事家。 《管子》雖是依托其名的著作,但仍可以看作是以道法思想為主的道法家著作?!豆茏印番F存 76 篇中有 12 篇論及軍事,專門論述軍事問題的就有四千余字。戰國中期法家的代表商鞅,其 《商君書》現存 24 篇中有 10 篇涉及兵戰,反映了他“以戰去戰”的戰爭觀, “戰法必本于政勝”的軍事政治思想,獎勵耕戰、富國強兵的戰略思想,“從令如流,死而不旋踵”①、賞罰嚴明的治軍思想。荀子雖然是繼孔孟之后的儒學大師,但他卻是先秦儒家中第一個正面闡明自己軍事思想的人。荀子的軍事理論不僅繼承了孔孟 “仁者之兵”、 “王者之師”的思想,而且對先秦諸子的軍事思想有所揚棄,從而形成了他獨特的軍事哲學思想。
《議兵篇》由 12 章構成,根據議論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 1—5 章,是荀子和趙孝成王、臨武君關于軍事原則、王者軍制的辯論; 第二部分第 6—12 章,是荀子針對弟子陳囂、李斯的質疑,具體闡明仁義之兵無敵于天下的道理。下面從這兩個方面分析荀子的軍事哲學思想。
\\( 一\\) 軍事原則與軍事制度
1. 攻戰之本在于壹民附民。趙孝成王在向荀子和臨武君詢問用兵的要領時,臨武君的回答是: 要得天時地利,察敵人動靜, “后之發,先之至”。然而這只是從戰術方面而言,所以荀子反駁說 “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他連用“弓與箭不調和,大羿就不能射遠中微; 六馬不協調,造父就不能駕車致遠; 士民不親附,商湯、周武王就不能必勝”三個比喻來說明戰爭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民眾統一,使人民親近歸附。他強調說: “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故兵要在于善附民而已?!?/p>
所謂 “壹民”,就是要統一民心,團結民眾,使戰爭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這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所謂 “附民”,就是要愛撫百姓,使百姓親近歸附,而不是殺戮百姓以滿足爭權奪利的私欲。這才是用兵作戰的根本方針要略。孟子說過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②,講的就是民心得失關系到戰爭的勝負與政治的成敗。
臨武君又認為用兵貴在掌握有利的形勢和機會,要使用變詐的手段,從而克敵制勝; 他還認為孫臏、吳起都是這樣用兵的,所以能無敵于天下。荀子則尖銳地指出: 自己所論述的是 “仁人之兵,王者之志”,即以實現王道、推行仁義作為指導用兵的軍事原則; 而臨武君所主張的 “權謀勢利、攻奪變詐”,只不過是諸侯之事,是以武力霸道來指揮攻戰殺戮的; 這是兩種不同的軍事原則,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仁人之兵不可詐也”, “百將一心,三軍同力”, “當之者潰”,“觸之者摧”; 敵國的人民親附仁人之兵,“歡若父母”,“芬若椒蘭”,他們反顧自己的君主,就好像仇敵一樣。所以仁人之兵,絕不會敗于奸詐之兵。
2. 兵之強弱在于禮義教化。荀子關于用兵的根本在于壹民附民的論述,趙孝成王和臨武君齊聲稱好,繼而向他請教王者之兵所設立的軍事制度與治軍原則。荀子認為: “凡在大王,將率末事也?!?/p>
③一方面,王者之兵的指揮權應集中掌握在君主之手,將帥應聽命于君主; 另一方面,以禮義教化作為治軍的重要原則。由此,他對比分析了王者與諸侯軍隊強弱盛衰的各種表現及原因。他認為,國家 “治者強,亂者弱”,這是軍隊強弱的根本原因; 好士、愛民、政令誠信、民心齊、賞重刑威、兵革械用精良便利、重視用兵、軍權專一等,是軍隊強大的常態。與此相反,軍隊必然脆弱。他還將齊國的撲擊之士、魏國的武卒、秦國的銳士、齊桓晉文節制的軍隊依次比較,認為皆不可敵商湯、武王的仁義之師。諸侯國的軍隊都是求賞趨利的軍隊,走的是“隆勢詐,尚功利”、“傭徒鬻賣”的道路,不過是 “盜兵”而已! 只有王者之兵注重以禮義教化整治軍隊,因此 “兵大齊則制天下”; 即使是春秋五霸之兵,因未能以禮義教化作為治軍的 “本統”,所以只能稱霸一時,而不能稱王天下。這就是軍隊強弱的最終驗證。不難看出,荀子治軍的指導思想就是以禮義教化統率軍隊,充分體現出以儒家思想治軍的特色。
3. 將帥的品質與王者的軍制。對于如何為將,荀子提出了作為將帥基本品質的 “六術、五權、三至”與 “五無壙”④。六術是: 號令威嚴、賞罰必信、駐守周密堅固、行軍穩重急速、深究敵情、決戰必明。這是為將的必備素質。論述簡明扼要,可抵數千言兵書,這可不是書生的紙上談兵,而像是久經沙場的老將的經驗總結。五權是: 不要為將而擔心罷免、不要急于取勝而忘記失敗、不要施威于內而輕視外敵、不要見利而忘害、要謀事周詳、財用寬裕。這是講為將者不應患得患失,要克服片面性; 既要深謀遠慮,又要軍需充裕。三至是: 如有致使軍隊處于危境、致使攻擊不能取勝、致使軍隊欺壓百姓的三種情況,寧可被殺也不受命于君主。這是要求將帥愛護百姓,確保軍事勝利而不懼殺身之禍。這不僅在當時屬于難能可貴的品質,至今也具有十分積極的思想意義。五無壙: 要求為將者 “敬謀、敬事、敬終、敬眾、敬敵”,也就是在計謀、行事、戰后、兵眾、敵情五個方面都要始終如一地保持謹慎,不能懈怠疏忽、粗心大意,如此才叫做“大吉”。這反映出荀子深諳用兵之道,事事處處小心謹慎,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最后,荀子還對 “王者之軍制”作出了簡要的回答。這里的“軍制”,其實就是制訂的五條軍事紀律: 一是要求所有官兵盡忠職守,寧死不屈; 二是要以服從命令為天職; 三是不得踐踏莊稼、亂殺百姓; 四是對頑抗之敵殺、逃命者生; 五是不殺老弱、優待俘虜。這樣嚴明的軍事紀律,不僅是王者之師作戰勝利的保證,也是 “人師”① 征服天下人心的保證。
\\( 二\\) 仁義之師無敵于天下
1. 仁者用兵的目的。荀子的弟子陳囂認為:
凡是用兵的目的,都是為了爭奪; 而 “先生議兵,常以仁義為本。仁者愛人,義者循理”,那又何必要用兵呢? 這實際上是對仁人用兵目的的質疑,荀子對此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他說: 仁者愛人,所以憎惡有人禍害人; 為了正義遵循真理,所以憎惡有人擾亂真理。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边@就是說,仁人用兵的目的是為了除暴安良,維護正義和真理; 是為了制止爭奪、制止戰爭,用正義之戰達到消滅戰爭的目的。這樣的觀點,跨越時空數千年,至今仍然具有它存在的價值。對于這樣的仁人之兵,當然深受百姓愛戴,“若時雨之降,莫不說喜”。這與孟子所說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②如出一轍。
荀子還以儒家一貫推崇的圣王堯、舜、禹、湯、周文王、武王作為標榜,認為他們都是以仁義之兵行于天下,所以不論遠近的人都親近他們的善行,仰慕他們的仁德, “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這雖然不免帶有理想主義和夸張的色彩,但他對戰爭目的的闡述,卻無疑是正確的。
2. 以禮為本,賞罰嚴明。李斯以秦國 “四世強盛,兵強海內,威行諸侯,非以仁義為之也,以便從事而已”來質疑荀子的仁義之兵。荀子認為李斯所說的 “便”是不便之便,而仁義才是大便之便。秦國雖然四世強盛,但它是沒有“本統”的 “末世之兵”,這個本統就是 “禮”。
荀子不僅主張以禮治國,也主張以禮治軍。以禮治軍,是軍隊治理的極致、強固的根本、行威的方法、建功揚名的總要。君王諸侯如果遵循了這個根本,就能取得天下; 否則,只會喪失國家政權。由此荀子認為: “堅甲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 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苯鼊t以強楚的衰敗為例,遠則以商紂的殘暴作證,說明軍隊強大的根本原因不在軍事上,而在于是否將禮治作為統率軍隊的靈魂。
對于百姓,荀子主張要 “厚德音”做表率,“明禮義”以引導, “致忠信”以愛護; 尚賢使能合理安排,反復重申獎賞制度; 使事有時、減輕負擔,調劑長養,如保赤子。如 “有離俗不順其上”,百姓又特別痛恨的人, “則大刑加焉”。
懸貴爵重賞于其前,明刑大辱于其后,王者之師就會 “民歸之如流水,所存者神,所過者化”,這就是 “大化至一”。
3. 以德服人,以禮聚民。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持續不斷,荀子也并不回避這一社會現實。
荀子知道,要實現王天下的大一統社會,就必須結束諸侯割據的局面,所以兼并別國的戰爭就不可避免。為此,荀子針對三種兼并方法作出評論: \\( 1\\) 以德兼人者,百姓看重他的名聲,贊美其德行,所以開門掃路以迎其入; 得地而權更重,兼人而兵更強。\\( 2\\) 以力兼人者,百姓畏懼其威勢,迫于其武力,雖有離心而不敢反叛; 得地而權更輕,兼人而兵更弱。 \\( 3\\) 以富兼人者,別國因貧而求富、因饑而求食,必發倉糧以供給,送財物以濟貧; 得地而權更輕,兼人而國更貧。所以他說: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貧。古今一也?!?/p>
“兼并易能也,唯堅凝之難焉”,是荀子總結“齊能并宋而魏奪之,燕能并齊而田單奪之,韓地歸趙而秦奪之”的客觀現狀后得出的寶貴經驗。武力兼并別國是容易的,但極可能得而復失,唯獨堅固地凝聚人心、穩定天下才是最難的。怎樣才能凝聚人心、穩定天下呢? 荀子的回答是: “凝士以禮,凝民以政; 禮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謂大凝?!蹦苣凼咳撕桶傩盏氖嵌Y義,是平和的政治; 士人信服、百姓安寧,這就是最大的穩定。用這樣的軍隊防守,國家就穩固; 用它出征,就威力強大;令行禁止,天下無敵; 這就是王者之兵,這就是仁義之師。
三、荀子強國思想闡釋
《富國》、《議兵》兩篇分別從經濟、軍事的角度論述使國家強盛的實力基礎, 《強國》一篇①則著重論述的是如何使國家強大的政治原則。本篇可分為 8 章,其中有公孫子之語和對楚國令尹子發辭賞的評論,有荀子說齊相之事,還有荀子與秦相應侯范雎的問答之語。此外幾個段落雖然互不關聯,但都也和 “強國”有關,所以最初的編者就將它們湊成了一篇。本篇雖然內容比較零亂,但仍可圍繞 “強國”這個中心論題,清理出荀子所要表達的關于強國的政治思想。
\\( 一\\) 國家命運在于推行禮義
開篇第一小節,荀子把新生的國家與剛脫模型未加磨礪的寶劍相對比,以此引出 “強國”的論點。他說寶劍不經砥礪,連繩子也割不斷; 國家不經砥礪,就不能強大; 禮義、節奏就是國家的 “砥礪”。國家經過禮義節奏的教誨、調一,就會 “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 “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人的生命在于順應自然,國家的命運在于推行禮義,國君 “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幽險而亡”。
荀子分析君主的權威有三種,即道德之威、暴察之威、狂妄之威。道德之威是通過修禮樂、明分義、舉措適時、愛民利民而形成的,所以“百姓貴之如帝,高之如天,親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賞不用而民勸,罰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謂道德之威”。暴察之威,狂妄之威與此相反,會使國家危弱、滅亡,只有道德之威才能使國家安全強大。荀子還認為,君主的道德之威建立在“尚賢使能,賞有功、罰有罪”之上。他針對楚國令尹子發有功而辭賞的做法提出了批評。子發不受賞只是為了表現個人的廉潔,實際上卻會使功臣灰心、使受賞的人受到羞辱,這就不能起到“善善、惡惡”、教誨調一的作用,于治國是有害的。所以他評價子發報效王命是恭敬的,但是子發拒絕受賞卻是迂腐而鄙陋的,因為這不利于調動人們為國家強盛而努力貢獻的積極性。
\\( 二\\) 國家強盛在于深得人心
荀子這一觀點,主要體現在他對齊國國相的談話中。國家強盛的第一要素是對人的治理,而治人的關鍵又在于君主與國相是否能取得人心,深受百姓的擁戴。荀子說:處勝人之勢,行勝人之道,天下莫忿,湯、武是也; 處勝人之勢,不以勝人之道,厚于有天下之勢,索為匹夫不可得也,桀、紂是也。然則得勝人之勢者,其不如勝人之道遠矣。
他以夏桀、商紂好做 “污漫、爭奪、貪利”的事,而被人們所憎惡,求為匹夫不可得的史實,說明人心的向背不僅關系到國家的強弱衰盛,也與國家的存亡息息相關。那么,湯、武的“勝人之道”又是什么呢? 荀子回答說: “湯、武善為人所好也?!?“人之所好者何也? 曰: 禮義、辭讓、忠信是也?!弊詈?,荀子總結說: “故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無一焉而亡?!?/p>
\\( 三\\) 國家當務在于大興儒術
戰國中后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后,變得國富兵強,它的軍事實力也確非山東六國可比。
它的軍威強盛,甚至超過了商湯、周武王; 它的國土廣大,甚至超過了虞舜、大禹; 盡管如此,但它的憂患卻不可勝數,成天提心吊膽地害怕天下人聯合起來對付自己。荀子針對秦國的現狀,明確提出 “力術止,義術行”的主張。他認為只用武力的方法是不行的,必須推行 “義術”。這個 “義術”不是別的,而是仁義之術,也就是儒家的禮義忠信之術。怎么才能推行儒術呢? 荀子的回答是 “節威反文”,就是要節制武力威勢,返回禮義忠信的道路上來。具體的措施是: 任用“端誠信全”的君子治理天下,“正是非,治曲直,而聽咸陽,順者錯之,不順者而后誅之”。如能這樣,兵不出于潼關就能號令天下、諸侯臣服。
應侯范雎炫耀似地詢問荀子 “入秦何見”,荀子通過自己在秦國的所見所聞,客觀公允地評價了它所取得的成就。但是他認為,這與王者的功名比起來,還差得很遠。為什么呢? 因為秦國沒有實行儒術,“粹而王,駁而霸,無一焉而亡。
此亦秦之所短也”。秦國的不足,就在于它雜用各家學說而沒有專用儒術,雖然成就了統一天下的功業,但最終二世而亡。歷史證實了荀子卓越的政治遠見。
\\( 四\\) 國家君主必須 “積微重義”
在國家政治建設上,荀子歷來主張尊儒術,行王道,其實質就是政教合一。儒家的仁義忠信與隆禮重法緊密結合在一起,構成荀子國家學說的核心。要實施這種政教,使國家強盛,以實現王天下的豐功偉業,那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這需要君主長期堅持不懈地積聚微小的德行與事功。
所謂 “積微”,一是珍惜時間,日積月累,長期不懈; 二是從小事做起,勤勉不怠。所以荀子說: “王者敬日,霸者敬時,僅存之國危而后戚之,亡國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币⒎Q王天下的功業,只有積微者能速成?!胺e微”之外,荀子又專門強調君主必須以 “慎禮義,務忠信”作為強國的根本大計。這里的 “義”,就是區別好壞善惡的原則,就是正義的標志。義,上能安定君主,下能和調百姓; 內可以節制人的言行,外可以調節萬物。所以 “義”又是治理天下之要。如果君主不貴義、不敬義,百姓就會背信棄義,壞人壞事就會不斷發生。古時候夏禹、商湯以義為本,力求誠信,所以天下太平; 夏桀、商紂棄義背信,所以天下大亂。這是國家君主不能不引起重視的! 為了說明國家大事有輕重緩急之分,必須以推行儒術為當務之急,荀子連用了三個比喻來啟示人們。廳堂上沒有掃除,就顧不上去除田野的草; 利刃刺到胸前,就看不見飛來的箭; 戰戟加到頭上,雙手十指就不怕被砍斷。通過這些具體而形象的比喻,荀子使人們認識到: 儒術、禮義、政教才是強國的根本,是當務之急,為了國家的最大利益,要不惜犧牲較小的、局部的利益。一個頭腦清醒的政治家,必須具有這樣高瞻遠矚的目光。
四、小 結
通過對 《富國》、《議兵》、 《強國》三篇原典的分析闡釋,我們認為它們主要體現了荀子的政治思想和治國理念。
《富國篇》不僅提出統治者應該以 “三德”愛民利民,使 “上下俱富”、 “天下大富”的主張,而且指出 “足國之道”在于 “節用裕民而善臧其馀。節用以禮,裕民以政”。荀子對發展生產、節流開源,加強國家經濟管理秩序的論述,則集中體現了他富民強國的經濟思想。這對我們今天從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早日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議兵篇》主要反映荀子的軍事思想。他強調軍隊強大的根本原因不在軍事上,而在于是否將禮治作為統率軍隊的靈魂,并巧妙地將儒家的“禮義禮信”思想、民本思想融入到軍事理論之中,提出了 “攻戰之本在于壹民附民”的著名論斷。他認為 “王者之兵,仁義之師”才能 “天下無敵”。仁人用兵的目的是為了除暴安良,維護正義和真理; 是為了制止爭奪、制止戰爭,用正義之戰達到消滅戰爭的目的。這些觀點,不僅彌補了儒家在軍事理論上的空白,而且跨越時空數千年,至今仍然具有它存在的價值。
《強國篇》論述荀子強國的政治思想。在國家政治建設上,荀子歷來主張尊儒術,行王道,其實質就是政教合一。他認為國家命運在于推行禮義,國家強盛在于深得人心。他把儒家的 “仁義忠信”與 “隆禮重法”緊密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國家學說的核心。儒家關于國家的政治學說也由此發展到極致,從而使儒家的 “民富國強”的政治理想有了實現的可能。
荀子的政治思想與治國理念,在理論上由其弟子韓非繼承和張揚,在實踐上由弟子李斯為秦統一六國和建立中央集權而得以實現。郭沫若曾說: “漢武以后,學術思想雖統于一尊,儒家成了百家的總匯,而荀子實開其先河?!雹?近人譚嗣同的 《仁學》也指出: “兩千年來之學,荀學也?!?/p>
②可見荀子之學對后世的影響至深。即使在今天,荀子富民強國的思想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仍然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