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的發起,源于當時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的戰略構想已成為學界共識?;春鹨鄣膽鹇詷嬒胧撬谠V性瓚鹇运枷氲闹匾M成部分,淮海戰役的勝利則是經營中原戰略思想的集中體現。關于粟裕經營中原戰略思想形成過程,學界缺少細節上的探討,本文擬對此加以梳理。
1 曲折中形成
1947 年孟良崮戰役后,粟??v觀中原戰場全局認為,我軍力量有所加強,打較大殲滅戰是可能的,但國軍在局部地區仍保持優勢。而當時中共軍隊在中原戰場上處于分散運動狀態,很難捕捉戰機。因此,粟裕在 1948 年 1 月 22 日上報中央的電報中表達了這一戰略思想,“目前敵人雖已被迫作全面防御,但尚有一定兵力,……而敵人更多的方法來避免虛擬的罷工,是我力量分散,攻擊;當我專注,后收縮;敵人都是平等的,我的糾纏,不要讓我解決恢復。 []\\(P344\\) 因此,首先提出抓住我軍在中原成品字展開的有利格局,依托后方,三軍聯合作戰、大量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經略中原的戰略構想,“建議的武裝部隊(鄧、陳劉勰和美國)的一段時間來,把模式和點集,為了殲滅敵人,完全可以在沿的方式,如果你不把美國陸軍大元,強度是足夠的)……” 認為這樣,方能改變中原戰局,這是粟裕經營中原戰略的初步設想。
如何打破中原戰場的僵持局面,中央軍委卻有不同計劃。1948 年 1 月 27 日,中央軍委正式電令粟裕:“在三縱跨河你率,迫使敵人將更改部署,二十到三十個旅可能會誘使敵人保衛江南 ?!盵3]\\(P357\\) 決定先由粟裕率領華野第一兵團三個縱隊于 1948 年夏天或秋季先期渡江,執行寬大機動作戰任務。
粟裕在積極準備執行渡江命令的同時,于當年 1 月 31 日和 4 月 18 日兩次向中央“斗膽直陳”,堅持前述戰略思想,在綜合分析各種因素之后認為“我大兵團進入新區,遠離后方作戰,不僅在群眾與地方工作上,得不到較好的配合,行動上不易保守秘密,往往喪失戰機,而且由于補給困難與不及時,以及傷病員之安插,亦大大影響各級指揮員決心的貫徹和下級指戰員戰斗勇氣的發揮”,同時“華野現有裝備在無正常補給情況下,不僅不能發揮其作戰能力,且在某種情況下重裝備卻變成了拖累”。三個縱隊南下江南,雖能部分達成牽制敵軍目的,但無法打大規模殲滅戰,同時將會有五至六萬人的減員。
他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堅持目前形勢下,我軍不是分兵南下江南,而應集中兵力尋機打大殲滅戰,并分析了能夠取得勝利的可行性。
中央軍委和粟裕幾經溝通,尤其是 1948 年 4 月 30 日聽取了粟裕三個縱隊暫不渡江、集中兵力于中原大量殲敵的當面匯報后,終于接受了粟裕的建議,標志著粟裕中原戰略思想的正式確立,“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是淮海戰役的想法最初藍圖后?!?/p>
2 實踐中升華
中央批準了粟裕的戰略構想后,中原戰局有序展開,粟裕戰略構想變成了戰役實踐。1948年6月取得“豫東戰役”的勝利,5 月華野又發動兗州戰役,使國民黨據守的濟南成為一座孤城,9 月,華野乘勢取得濟南戰役的勝利,在事實上拉開了淮海戰役的序幕。
在濟南戰役激烈進行時,針對國軍部署以徐州為中心的隴海和津浦兩條鐵路線上的 60 萬軍隊,一個新的戰役構想在粟裕頭腦中迅速形成。9 月 24 日清晨 7 時,濟南戰役尚未完全結束,粟裕電告中央軍委,“為了更好地提高中原大戰,南京滁縣段設計的津浦線曝光,并迫使敵人撤退(至少,我們必須加強)南京滁縣段設計的津浦線河,以減少其移動力,推動我努力恢復河流,穿越為未來創造有利條件,便于以后富陽華野部隊進入龍海路,南可以方便運輸供應,并爭取中央中國的人力和物力來對戰爭的支持,表明在淮海戰役。運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3]\\(P393-394\\) 并且建議中央軍委將發動的這場戰役命名為“淮海戰役”。
中央軍委對粟裕來電極為重視,經慎重考慮后回電,“我們認為淮海戰役,是必要的。不需要大的休息后,再等待淮海戰役的恢復?;春鹨蹖⒂谑率兆笥?。富陽華野和幾個操作指令:“(一)估計,高軍將很快回到經銷商 Dang 地區,黃隊將回到新安城地區,在車站的運河,你首先應該消除陸戰隊戰斗喻新安黃,渠線為目標。(二)殲滅和淮北國際集團(即,淮陰,淮安,高郵,寶應,作者指出。)該地區的敵人,為第二而戰。(三)了海州,連云港,云區敵人,爭取三分之一 ?!?/p>
隨著戰場實際不斷發生變化,粟裕的戰役構想也不斷向戰略構想轉變。最終使粟裕提出并命名的淮海戰役已成為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與徐州的中心,成為解放戰爭時期,一個決定性的意義最大的戰役。而粟裕也完成了其經略中原的巔峰之作,到淮海戰役后期,具有超前眼光的粟裕已經開始越過淮海戰場,考慮渡江問題了。
3 結語
粟裕經營中原的戰略思想的形成過程,充分顯示了他具有遠大的戰略眼光、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自信心、通過細微環節變化把握戰場形勢乃至戰局形勢的能力。他被稱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其經略中原的戰略思想隨著戰場形勢的變化不斷轉化為戰役實踐,從豫東戰役到濟南戰役再到淮海戰役,通過戰場上的細微變化,洞悉戰場未來走向,及時提出新的戰役構想,從而不斷地完善和修正其戰略思想使其得到升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使殘酷的戰爭成為了一種藝術,也正是透過對戰場形勢細節的把握分析,促使粟裕完成了由游擊運動作戰到大兵團作戰、由戰略上三軍配合到戰場上的協同作戰、由避敵尋機作戰到主動尋敵決戰等思想的轉變,使自己的戰爭指揮藝術達到了巔峰。
參考文獻:
[1] 粟裕 . 粟裕軍事文集 [M]. 北京 : 解放軍出版社 ,1989.
[2] 周恩來傳 [M]. 北京 :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8.
[3]毛澤東.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北京 :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