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①歷來是中國歷史上的多事之地。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中葉,中、日、俄勢力在這里交織,先后發生過沙俄入侵東三省、日俄戰爭、“滿蒙獨立”、九一八事變、抗日戰爭等一系列關乎中華民族存亡、世界格局的大事??箲饎倮?,蔣介石加緊發動反人民的內戰,東北又成為美蔣與中共爭奪的重點,成為當時左右全國戰局的重要戰場。
1945 年 9 月至 1949 年 5 月,身為中共中央東北局主要負責人之一的陳云在東北歷時近 4 年,在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式下,陳云審時度勢領導東北軍民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剿匪斗爭,其間形成的一系列剿匪斗爭經驗和先進的思想工作方法,至今仍有重要借鑒意義。史學界歷來比較重視對陳云生平、經濟思想、黨建思想、文藝思想、哲學思想及對古籍整理工作的貢獻等幾方面的研究,對其東北剿匪斗爭的研究較少且不深入②,筆者不揣粗陋,力求在以往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解放戰爭時期陳云在東北的剿匪思想做進一步全面細致地論述。
1 抗戰勝利后東北的嚴重匪患
東北是全國重要的產糧區和工業原料產地,經濟地位非常重要,歷來為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
日偽統治時期其鐵路公路建設得到較大發展,1949年時東北“鐵路全長一萬二千公里,占全國鐵路長度的一半”,“公路全長六萬公里”[1],相對于其他邊疆地區來說,這里的城鄉交流和內外交流無疑更為發達和通暢,軍事地位也因此凸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東北一直為張作霖統治,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對東北實行更為長期和嚴密的殖民統治,因此到 1945年 8 月日本投降時,東北成為一個權力真空地帶,國共兩黨的勢力基本都沒有真正延伸至這里。對兩黨來說占據東北意義重大,中共可利用該地區與蘇聯、朝鮮和外蒙接壤的有利條件,充分發揮本地地緣優勢,同時利用已有大城市的固有基礎同國民黨抗衡;而蔣介石則幻想利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相關協定的規定,直接從蘇聯手中毫不費力地接收東北,以此阻斷中共與蘇聯的聯系,使前者在國內喪失與其抗衡的重要條件。
1945 年 5 月 31 日,毛澤東在中共七大會議上作報告時即指出東北的重要性,“如果我們有了東北,大城市和根據地打成一片,那末,我們在全國的勝利,就有了鞏固的基礎了?!?/p>
[2]2198 月 11 日,朱德總司令發布第二號命令要求八路軍中的原東北軍呂正操所部、張學思所部、萬毅所部、冀熱遼軍區李運昌所部,分別從山西綏遠、河北、察哈爾、山東等地迅速向遼寧、吉林等地進發[3],執行配合蘇軍作戰和收復東北的任務。其后中共中央又陸續從延安、華北、華中等地抽調大批干部和部隊進入東北,至 11月底到達東北的部隊共 11 萬余人。同時中共中央還相繼成立由彭真、陳云、林彪等組成的東北局、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總部下轄東滿、南滿、西滿、北滿 4個軍區和東北軍政大學、航空學校、炮兵學校和工兵學校及直屬部隊共計 31. 9 萬人[4]72。一時間東北問題成為中共工作的重中之重,據統計,當時僅中共七大選出的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中就有 21 人被派往東北,占總數77 人的將近30%[5]406??梢娭泄仓醒雽|北的重視程度。
國民黨對東北覬覦已久,借助 1945 年 8 月 14日與蘇聯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國民黨取得從蘇軍手中接管東北的承諾?;诖?,蔣介石于 8月 30 日宣布成立以熊式輝為主任的東北行營,同時以國民政府名義宣布將原來東北三省劃分為九省二市,并責令相關軍政大員速到東北“接收”政權,10月 18 日又任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除此之外,自 1945 年 10 月至次年 4 月蔣介石共調國民黨正規軍七個軍約 25 萬人進入東北,實施剿共和爭奪東北的任務。
總體來說,中共爭奪東北的難度比國民黨更大,除了國民黨直接的軍事政治壓制外,長久以來東北百姓缺乏對共產黨的認識,“絕少是有抗戰初期敵后人民的斗爭情緒,而是普遍要求和平,認為八路軍所占之城必被中央軍所進攻,必引起戰爭。因此,對我觀望,希望并幻想中央軍,許多偽軍官和地主積極反八路軍?!?/p>
[6]459另外,東北自近代以來就是一個多匪的地區,抗日戰爭勝利后,東北土匪活動地區之廣、人數之多,猖獗瘋狂之程度是“東北歷史上未曾有過的”[4]169。當時被打散的日偽軍、偽滿警、憲、特加上歷史上長期存在的慣匪和地主武裝,紛紛接受國民黨加委。僅 1946 年前后幾個月里,被冠以“先遣軍”“光復軍”“挺進軍”“救國軍”等名號實則是國、偽、匪合流的政治土匪①蜂擁而起,占山為王。
據統計 1947 年 10 月 5 日前被剿滅和破獲的國民黨土匪武裝組織就有 16 個系統、37 種番號,33 名正副“總司令”,32 名“軍長”,158 名“師長”[7]6。土匪最猖狂時,“人數達到二十五萬左右,為中共軍隊最初進入東北兵力總人數的二點五倍”[5]434。大量土匪利用共產黨初到東北急于擴軍的心態,采取“先八路后中央”②的反革命策略,與國民黨內呼外應迫害東北中共軍政干部。僅據 1946 年前后北滿五個省\\( 合江、牡丹江、松江、龍江、嫩江\\) 的統計,因敵特土匪混入我軍造成新部隊叛變的人數為 33700 人,被害干部數為 154 人[8],更有甚者土匪竟敢在白天沖擊中共領導機關槍殺領導干部,嚴重威脅剛到東北尚未站穩腳跟的中國共產黨[9]。所以,匪情的嚴重無疑加大了中共解放東北的難度,剿匪斗爭的順利開展成為東北能否較快解放的前提和關鍵一環。在異常困難的環境下,陳云等領導中共軍隊聯合東北群眾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剿匪斗爭。
2 陳云與剿匪的政策策略
隨著中共中央根據地政策的確立,剿匪成為東北解放戰爭時期一項重要的任務甚至成為首要任務。由于戰場整體形勢的瞬息萬變以及國、共、蘇、美之間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長,中共中央、東北局在獨占東北還是先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先打蔣還是先剿匪、正面為主還是敵后為主以及戰與和的問題上存在著猶豫和反復。在此情景下,作為東北局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且兼任北滿③分局書記和北滿軍區政委的陳云,通過長時間對東北總體情況的了解,多次向中共中央和東北局提出在大后方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以及將剿匪作為“當前急務”的建議。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中共中央、東北局充分汲取陳云等人的意見將創建鞏固根據地的政策最終確立下來,并迅速開展了剿匪建政工作。
陳云對東北問題一直保持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他始終把創建鞏固的根據地和剿匪斗爭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早在 1945 年 9 月 18 日陳云到達沈陽后的不幾天,他即向原東北抗聯主要負責人周保中等提出四點要求,第一點即肅清土匪,發動群眾[10],力求把東北變成鞏固的根據地。事實證明,這樣的看法是正確的,是對敵我力量和東北整體局勢的正確估計,之后他又多次提出建設北滿根據地的重要性。北滿在當時來說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尤其在國民黨軍大舉進入東北并占領南滿后,中共軍隊被壓制到靠近蘇聯和外蒙的北滿、西滿地區,北滿是否鞏固決定著中共能否在東北站住腳跟。北滿一度有三分之二的縣城被國、偽、匪占領[6]474,成為東北匪患最為嚴重的地區。其中數量較多、危害較大的土匪主要有王枝林、謝文東、張雨新、李華堂、孫榮久、張樂山\\( 座山雕\\) 、崔大剛等大股,約有 10 萬人[11],因此開展剿匪斗爭對東北全局來說至關重要。為此陳云指出“要用迅速有力的辦法打破國民黨的內應勢力。這一工作勝利,就等于我們打了一個勝仗?!保?]414所謂的“內應勢力”,不言而喻是指國民黨進入東北后收羅的一批土匪、偽特及地主反動武裝。當時中共中央卻一改之前制定的“將重心首先放在背靠蘇聯、朝鮮、外蒙、熱河有依托有重點的城市和鄉村,建立持久斗爭的基點”[12]300以及分散工作的方針,于 10 月中旬后的一個月里多次指示東北局守住東北的大門,堅決拒止蔣軍登陸及殲滅其一切可能的進攻,還命令“對于北滿、東滿暫時只派少 數 人 員 及 后 到 的 少 數 部 隊 前 去 開 辟 工作?!保?2]364 -365對此陳云認為建設北滿、東滿根據地無論對東北的現在還是將來都意義重大,要求中央、東北局多派些干部來。
1945 年 11 月 16 日,陳云赴哈爾濱主持北滿分局工作。通過深入了解其對一些問題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提出一系列正確主張,從而更加堅定了中共中央和東北局當時已經開始作出轉變的方針政策。
1945 年 11 月 29 日、30 日陳云主持起草《對滿洲工作的幾點意見》,認為獨占東北已無可能,目前滿洲的工作方針應是有計劃的分散武裝并派干部到北滿、東滿、西滿敵人力量薄弱地區“掃蕩反動武裝和土匪,肅清漢奸力量,放手發動群眾,擴大部隊,改造政權,以建立三大城市外圍及長春鐵路①干線兩旁的廣大的鞏固根據地”[13]300。對于陳云的該項建議,劉少奇于 12 月 10 日起草致東北局的電文表示“完全同意”[5]425。此后,陳云等迅速在北滿展開工作。陳云既東北局首先根據北滿土匪峰起的情況指示北滿各省工委趁蘇軍未退、蔣軍未到時,加強剿匪[5]435。建議將主力部隊分散一些,“例如放到東遼、間島、牡丹江、合江、松花江兩岸、北安、綏化與嫩江之間、南遼西地區,搶先剿清土匪,發動人民創造根據地,造成可戰可和的局面”[14]439??梢?,陳云在對待剿匪問題上始終將其作為在滿洲的重要任務,不曾一刻松懈。12 月 28 日,中共中央發出由毛澤東起草的《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重要指示,指出東北局現時的任務是在東滿、北滿等地建立鞏固的軍事政治的根據地,另外他還要求“將正規軍隊的相當部分,分散到各軍分區去,從事發動群眾,消滅土匪,建立政權”[15]1182。中共中央這一指示充分“吸收了劉少奇以及包括陳云在內的東北許多領導人的意見”[5]433,為東北解放戰爭以及剿匪斗爭的勝利指明了方向。在這一過程中陳云起了更重要的作用,其向中央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并特別提出我黨在東北工作應采取的基本方針[16]。2 月至 3月中旬,北滿全面展開剿匪戰爭,取得大勝。1946年 4 月 20 日,陳云在給東北局并中共中央的《北滿根據地建設的進展狀況》中指出,現在北滿地區中,“北滿六十五個縣,我已占的五十八個縣中,農民已經發動者十六個縣”; 并指出今后的重要任務是繼續積極發動群眾、主動肅清殘匪[13]303,305。另外,這一時期南滿和東滿等地根據東北局的指示也迅速開展剿匪工作,至 1946 年 2 月,南滿經過數月連續作戰,共殲滅日偽殘余約 2 萬人[17],4 月,除中長路以西部分地區和吉林東部個別山林地區尚有小股土匪隱蔽活動外,其它地區的政治土匪大部被吉林軍區部隊和西滿部隊消滅,總共殲滅或擊潰土匪武裝 4.2 萬余人[18]。
正當東北各地剿匪斗爭順利開展的時候,1946年 2 月 8 日,國民黨由錦州地區分三路沿北寧路及兩側向中共軍隊發起新的進攻。為爭取在蘇聯全面撤退前占領更多地區,以利于正在進行的東北停戰談判,三四月間毛澤東指示東北局“我黨方針是用全力控制長、哈兩市及中東全線”決不退讓; 當前對蔣對匪兩項任務中,第一是對蔣,必須使用主要力量[19]??陀^地說中央這一政策的轉變脫離了實際,在當時來說敵強我弱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敵我力量對比的主要特點,國民黨并不真心和談,持久的和平絕非可能,因此投入主力控制長春路沿線大城市只會消耗東北局有生力量,得不償失。1946 年 5 月四平失守,隨后松花江以南的廣大地區也逐步被國民黨占領。不僅如此,這一時期中共主力部隊南下,導致北滿各地被擊潰而潛伏下來的土匪與被清算的地主、漢奸趁機四起,與國民黨軍遙相呼應擾亂后方。
鑒于這一形勢,1946 年 7 月 7 日東北局擴大會議通過了由陳云主持起草的《東北的形勢和任務》這一決議\\( 亦稱“七七決議”\\) 。該決議重申了長久作戰的方針并指出“無論目前或今后一個時期內,創造根據地是我們工作的第一位”,決議把剿匪作為根據地建設的重要內容,要求“為了迅速有效地創造地區廣大的根據地,應以主力兵團的一部,配合當地的 地 方 武 裝,采 取 積 極 行 動,肅 清 政 治 土匪”[13]309 -310。陳云的這一主張是無疑是正確的,從根本上轉變了中共中央以往搖擺不定的戰略方針,使根據地的政策最終確立下來,扭轉了東北局面。
遵照七七決議,東北局 1946 年 7 月到次年 4 月迅速展開大規模的剿匪斗爭,大量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投入到剿匪作戰中,經過這一階段的大力清剿,東北全區大股土匪基本肅清,嚴重的匪患已從根本上得到遏制。到 1946 年底,謝文東、張雨新、李華堂等匪首被生擒,次年 2 月三代慣匪家庭出身的牡丹江一帶匪首“座山雕”張樂山亦被活捉。到 1947 年4 月,“東北已經基本形成一個前后方連成一片,軍民結為一體的東、西、南、北滿 4 大塊較為鞏固的根據地,占東北面積的 70%”[7]27。
在制定剿匪總政策的同時,陳云還提出一系列具有長遠指導意義的剿匪策略,從而指導了剿匪斗爭的順利開展和勝利完成。
中共軍隊進入東北之初,匪情異常嚴重。陳云到達北滿后即根據親身感受和實際了解,充分認識到單靠組建不久的地方武裝很難擔負起剿匪重任,只有以主力部隊剿匪才能打開局面,扭轉戰局。
1945 年 11 月下旬以來,陳云多次向中共中央和東北局提出抽調正規部隊到北滿、西滿剿匪,以建立鞏固的根據地[14]435 -438。通過全面部署,從山東、華中來的部分主力積極投入到各個軍區的剿匪斗爭中,發揮了中堅作用,給土匪以沉重打擊。據統計,僅1946 年上半年,開往北滿的第 359 旅、第 2 支隊\\( 田松支隊\\) 以及第 7 師等部隊即“連克 22 個 縣城”[7]39。7 月 25 日,東北局又指示各分局、軍區在原來抽出 1/3 的兵力和 3/5 的干部去創造根據地的基礎上,至少再抽調 2 至 3 個團的兵力,分派到各地區,做群眾工作并完成剿匪任務[7]259。陳云后來將“動用正規部隊進行剿匪”作為黨在東北不到三年時間就打響并打勝遼沈戰役的原因之一,充分說明了主力部隊在剿匪斗爭中的重要作用[20]691。
剿匪與發動群眾相結合是加強地方管理的有效策略。中共進入東北初期主要在大城市開展工作,并沒有真正接觸到農民,群眾基礎極為薄弱。其次當時中共軍事力量薄弱,不僅要應對國民黨的正面進攻,還要在后方剿匪建政鞏固根據地,因此發動群眾一環至關重要。陳云到達北滿后即深刻認識到這一點,指出“部隊應一面剿匪,一方面做群眾工作。只有基本群眾真正發動起來之后,匪患才能根絕。否則此剿彼竄,群眾觀望?!保?]4781946 年四五月間,國民黨軍隊大舉向四平、長春等城市反撲,中共在東北的根據地面積大為縮小。5 月 14 日至 23 日,陳云主持召開北滿分局擴大會議,認為扭轉局面的中心一環是發動農民群眾,解決土地問題,肅清土匪。
其后又多次指出“有了群眾,一切好辦,可以有軍隊,清除土匪,經費供給也有來源。沒有群眾,一定失敗,死無葬身之地”[13]315?;诖?,東北局并各省委有計劃地抽調干部組成工作團,紛紛“換上農民衣服,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資格”,深入到農村中去[13]312。廣大貧苦農民翻身后,為保護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建立起堅強鞏固的群眾武裝,自發搜剿土匪武裝及隱蔽起來的散匪武裝,使廣大農村變成剿匪防匪的陣地。1946 年 6 月,呼蘭縣苔屯區樂業村武裝委員呂殿云,率領全村僅有的 13 名自衛隊員在夜間英勇抵抗多股土匪的進攻,最后戰至自己 1人仍堅守炮樓,呂殿云共打死土匪 3 名,被縣工農代表大會選為自衛英雄[4]218 -219。
純潔內部、準備充分,戰術靈活、政治宣傳是剿匪斗爭的有效策略。除了從大政方針上進行指導,陳云還根據各軍區剿匪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解決方法。首先,針對土匪“先八路后中央”“明八路暗中央”的反革命策略和“挖底政策”,對混入我軍內部的反動武裝進行清洗。后來松江省委根據北滿分局指示,提出了“建軍、剿匪與發動群眾”三位一體的工作方針,取到了良好效果。其次“剿匪可能與否又決定于能否迅速全部解決部隊大衣、暖鞋、手套、皮帽”[5]437,因此當松江軍區部隊在打上八家子土匪時陳云幾乎每天都要念叨幾遍“金家窩棚、上八家子,手套、帽子、靰鞡、大衣”,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事[21]。同時其還下達專門指示,講授摩擦取暖、戴口罩的具體辦法,提醒各部隊注意保暖防凍。第三,對匪務求主動進攻、務必全殲。陳云指出剿匪要以“主動地有計劃地并有充分勝利準備”的方式進行,“首先消滅最兇之股,達各個消滅之目的?!保?]435另外還要“采取堅決消滅的政策”[6]498,如果放松了對土匪的追繳,今天分散的土匪明天將會蔓延起來,之前的工作將會付諸東流。陳云在 1946 年 4 月剿匪斗爭已取得較大勝利的前提下仍堅持“繼續堅決消滅所有成股頑匪\\( 如僅將其擊潰而不能消滅仍為后患\\) ,配合發動群眾,徹底肅清殘匪,是目前我建立北滿鞏固根據地的一個重要關鍵”[6]540。在此指示下,合江軍區提出“捉到與打死匪首,即等于完成任務三分之二,若未消滅匪首即使將其匪部消滅,亦不算徹底完成任務”的指導思想,追繳李華堂股匪時更加具體的指出: “敵人進山追進山,敵人上天追上天,不捉匪首誓不還”[4]341。牡丹江軍區則于 1947年初命第 2 團偵察排長楊子榮等六人通過偽裝和巧妙的周旋成功打入“座山雕”張樂山隱居的據點,將張樂山以下 25 人全部活捉,“創造以少勝多殲滅股匪的戰斗范例”[22]。最后,軍事打擊與政治攻勢相結合。陳云指出軍事剿匪勝利之后必須在政治上采取分化的政策,“區別其內部各種不同情況,經過各種社會關系,瓦解其內部。對降我之股匪,應用巧妙的方式解除其武裝?!保?]541僅據 1946 年 10 月至 11月的統計,松江省各地自新的土匪 3200 人[20]694。
從我軍進入東北到 1947 年 4 月 10 日,在建設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斗爭中,“共進行大小剿匪戰斗 1303 次,斃匪 12539 人,傷匪 18568 人,俘匪36601 人,降匪 11782 人”[20]697。至此東北各地主要土匪武裝大部分被消滅,為東北的快速解放奠定了基礎。
3 陳云東北剿匪的思想精髓
陳云領導的剿匪斗爭之所以取得重大成績,除了東北軍民長期的艱苦斗爭外,與陳云正確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分不開的。其在剿匪過程中始終貫徹實事求是、動員群眾等思想,這是對毛澤東革命思想在軍事剿匪過程中的靈活運用和完善,是我黨革命史上寶貴的精神財富。
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這不是一個普通的作風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根本思想路線問題”“如果我們離開了實事求是的革命作風,那么,我們就離開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我們的革命工作就要陷于失敗”[23]。陳云東北工作期間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原則和領導方法,他多次在沈陽、哈爾濱、賓縣等地進行周密細致的調查研究,并通過分析國內外形勢、蘇美政策、國民黨戰略以及國內各階層的思想動向,加深對東北的整體認識。鑒于當時國共力量懸殊、我黨在后方沒有鞏固的群眾基礎以及蘇聯迫我退出大城市等情形,陳云斷定我黨短期內占領長春路干線大城市及獨占東北已無可能,因此其多次提出建立鞏固根據地的主張并將北滿的戰略地位放在首要位置。到達北滿后,他又充分了解北滿的實際情況,知曉“國、偽、匪所占北滿縣城有三分之二,武裝抗我接收”且“人民盼望中央軍,對國、匪與我取中立態度”[6]474。因此迅速做出抽調主力進入北滿進行剿匪的指示,認為這關系到根據地的長久穩固。1946 年 6 月國共在東北宣布停戰,陳云判斷蔣介石仍可能繼續增兵不久即發動進攻,戰爭將是長期的,因此他在起草“七七決議”中充分強調發動農民群眾的重要性,為下一階段中共在東北的任務指明了方向。陳云還多次告誡其他同志要多調查研究,克服初到東北不熟悉地理民情的困難[24]。一切正確的政策只能來自對情況完全正確的認識,對于現實中脫離實際的做法他則指出要“糾正主觀主義、經驗主義,提倡實事求是,認識現實”[14]440。
中國共產黨歷來將發動群眾作為革命的重要法寶,毛澤東曾說過“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25],他還指出“凡屬正確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相適合,都是聯系群眾的”,反之則是錯誤的[26]。陳云在領導東北剿匪的過程中,也充分注意了這一點,“北滿地主武裝很多,且多與土匪勾結,農民如不武裝起來,便不敢斗爭”[13]304,因此“只有群眾發動起來了,土匪才無法潛伏,才能肅清?!保?]509陳云對群眾工作的認識并不是教條的,他始終立足于人民群眾的真正需要,對工作隨時作出調整[27]。東北農村和關內不同,這里大佃戶資本主義經營的農業比關內多、土地更集中,“雇工、零工、伙種雇工占農民百分之六十”[13]304,因此他指示“如不能滿足此百分之六十雇農的要求,我無法取得多數農民的擁護?!保?3]304這便是陳云對北滿現狀的正確估計,是其制定群眾政策的基礎,為此他吸收賓縣縣委書記馬斌的群眾工作經驗并概括為“經濟—武裝—再經濟”,即“發動經濟斗爭后,迅速武裝農民,搜繳地主土匪武裝以加強之。農民武裝起來后,再擴大經濟斗爭”[13]304。
如此,東北的農民才真正發動起來為剿匪反蔣做出貢獻。
遼沈戰役之前的東北剿匪斗爭,是東北解放戰爭這一瑰麗篇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前奏曲[7]683。陳云在任北滿分局書記期間,對東北剿匪任務的確立以及對人民群眾的發動,為東北根據地的創建、正面戰場的作戰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通過長時期的剿匪建政,有力的配合了中共中央在東北大后方的反奸清算、減租分地以及鋤奸反特運動,使中共在東北人民中的威望逐漸增高,為中共取得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乃至此后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東北剿匪是陳云革命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頁,幾十年后其聽評彈新書《林海雪原》時多次以回顧并以親身經歷向評彈藝人講述這段剿匪歷史[28]。
其在剿匪斗爭中始終貫徹如一的實事求是理念和群眾思想是陳云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和群眾工作路線的貫徹和運用,是其指導剿匪斗爭的思想精髓和獲得剿匪勝利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 顏若瑜. 東北介紹[J]. 生活雜志\\( 安東\\) ,1949,2\\( 1\\) : 141.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毛澤東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M].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 274.
[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朱德年譜[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6: 274.
[4] 黑龍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黑龍江省志·軍事志[M].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陳云傳: 上[M].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