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生作文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無話可寫的狀況,歸其原因還是學生腦海里沒有寫作的素材。而素材來源于我們的生活,不是生活中缺少寫作的素材,而是在生活學生缺少發現素材的眼睛。鄉土作文與我們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學生融入生活、走進自然的過程就是尋“源”取“材”的過程,體驗了這個過程,學生在鄉土作文的習作中才能真正做到言之有物。
一、實施鄉土作文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對鄉土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1、請縣內有影響的文化人士做鄉土報告對家鄉的環境我們是既熟悉又陌生,而說起家鄉的文化,我們就又增加了一層陌生感。為了讓學生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家鄉,深入感知家鄉文化,學??梢匝埣亦l研究鄉土文化的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在專家的講述中,能夠讓學生對家鄉以及家鄉的文化有整體的感知。
2、搜集、借鑒鄉土文獻專家的講座為學生了解鄉土文化打開了一扇門,學生要想了解到更多就必須走進這扇門去親自搜集更豐富的資料。為了更加全面、系統地了解鄉土文化,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在圖書館中查閱有關鄉土文化的資料,同時也可以借鑒其他地方的鄉土文獻,豐富自己的對各地鄉土文化的了解。
二、走出“四角”天空,走向社會,尋求豐富多彩的習作樂園
1、按學生的村落、社區,親自去尋找鄉土文化不同的村落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要鼓勵學生親自去尋找并體驗自己村落的鄉土氣息。探尋所處村落名勝古跡的文化內涵,找尋所處村落的歷史名人或是英雄先烈,追尋名人足跡,弘揚先輩精神,從而加深對所屬村落鄉土文化的理解。不同的村落或者社區在禮俗上也存在著差異,具體體現在婚喪嫁娶等方面。學生對家鄉風俗習慣的親身體驗,能夠深切感受鄉親之間的情感維系,以其體現出的淳樸民風。
2、老師帶隊,全員、全面探索重點的人文景點通過學生自主尋找之后,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導游的角色,讓學生對所屬村落蘊含的鄉土文化進行解說,學生在解說的過程中既深化了對深化了對鄉土文化的理解,在同學之間也分享了更有關鄉土文化的內容。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對重點的人文景觀進行游覽,帶領學生深入體驗鄉土內涵。
3、利用網絡、多媒體、系統地體驗鄉土文化并不是所有的景點我們都能,足之所及;并不是所有的景觀我們都能,目之所及。所以我們要借助多媒體為我們展示更加全面的人文地理資源。組織學生進行欣賞,在欣賞的過程中系統地體驗鄉土文化,激發熱愛大自然之情。
三、精心設計教學模式,激發欲望,描繪廣博的鄉土人文景觀
鄉土作文的突出特點就在于“鄉土特色”,“鄉土特色”蘊含在鄉土文化之中,因此在鄉土作文教學中要力求依托鄉土文化,優化作文教學模式,從而描繪出更加豐富的鄉土人文景觀。
1、課內拓展:讓學生有“源”而寫,養成自主探究的精神鄉土資源是學生寫作的源泉,只有在學生對鄉土文化初步了解的基礎上,教師才能更好地對鄉土作文的寫作進行指導。教師要善于引導、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態度,學生對鄉土文化有了整體感知,下一步就是如何將對鄉土文化的理解運用到作文的寫作中。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激發興趣、親近自然、融入社會,從而開闊視野。針對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教師要重點做好課程內外的延伸。例如,在講解《回鄉偶書》時,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借助“離家”、“鄉音”等詞語通過積極的自主探究,能夠深刻體會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同時也激發出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在作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同一題目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切入,可以以鄉土文化加深對家鄉的愛,也可以在鄉情和親情中突出對鄉土文化的理解,在對比中提升學生寫作能力。教師在課堂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有助于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從而形成自主探究的精神。
2、課外延伸:鄉土資源整合、深化學生根據鄉土文化進行作文,習作中的情感流露是建立在對家鄉文化深深的愛的基礎上的。家鄉的特產是學生引以為傲的,家鄉的新變化也足以讓學生振奮不已。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對生活的親身觀察、體驗,寫成的鄉土作文是非常珍貴的,是一個地方鄉土文化的縮影。教師應該積極把利用學生、學校等引入課堂教學而生成的新資源進行整合。對有價值的資源進行匯集、保存以方便進一步的研究、交流和實現資源共享。鄉土作文教學打破了封閉的教學模式,真正讓學生走出了“四角”天地,讓學生自由充分地去接觸自然,體驗自然之美:去貼近生活,觀察生活之真。鄉土作文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養成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同時也能開闊視野、豐富想象力??傊?,鄉土作文教學為我們注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 孫雙金 . 孫雙金語文教學藝術 [M]. 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4).
[2] 汪潮 . 教學新理念 [M]. 文匯出版社,2003(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