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題目(以下簡稱“課題”)是課文的“窗戶”,是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的高度概括。它暗示了行文的線索,指明了寫作的對象、范圍,也反映了課文的主旨,蘊含了作者豐富的情感。教學中,教師緊緊抓住課題,發現并拓展其語文教學價值,能夠使語文教學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扣“題”質疑問難
課題往往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從課題入手提問,能產生一種懸念,使學生迅速進入閱讀角色。這不僅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而且對培養學生的語文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也大有益處,真可謂是一舉兩得。
例如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晚上的“太陽”》一課,讀題后教師引導學生扣題質疑,學生熱情高漲:“晚上怎么會有太陽呢?”“晚上的太陽是什么?“”太陽這個詞語上面多了個標點符號,這個標點符號叫什么?能不能不標這個標點符號?”又如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大作家的小老師》一課,圍繞課題學生紛紛舉手質疑:“大作家是誰?小老師是誰?“”大作家這么有名,怎么會有個小老師呢?“”大作家為什么要稱小女孩為小老師?”這些問題直指文章的中心,此時,教師順水推舟,讓學生揣著問題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新課的學習就水到渠成了。
二、扣“題”融通課文
課題雖然字數不多,卻統領全文。它不僅是課文內容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寫作思路的體現。從內涵豐富、凝煉性強的課題入手,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不斷解讀文本,不僅能幫助學生宏觀地把握文本內容,也能使教學活動去粗存精,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地盲目閱讀,起到“提綱而頓、全毛皆順”的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教師圍繞課題設計了兩個活動板塊:一是聚焦大園子里的“小孩子”,二是觀賞小孩子眼中的“大園子”,兩個活動板塊的設計準確定位了課堂教學線索,理清了教學思路,也給師生指明了閱讀的方向。
又如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海底世界》一課,圍繞課題教師設計了四個問題:①全文圍繞 這句 話 寫“ 海 底 世 界 ”。 ② 全 文 圍 繞 這 句 話從 、 、 這三個方面寫“海底世界”。③分別概括這三個方面的特點(海底動物常常竊竊私語,各有各的活動特點;海底植物差異很大;海底礦產資源豐富)。④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從 、 、 這三個方面寫出海底是個 、 、 的世界。學生解決了這幾個問題,既融通了課文內容,又對主要內容有了一個提綱挈領的把握。
三、扣“題”揭示主題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課題直指文章的主旨,透過這雙“眼睛”,我們便能一目了然地窺探文章的主題思想,如《美麗的南沙群島》《剪枝的學問》等。
也有些課題含蓄雋永,需要我們反復揣摩方能窺探文章細膩的情感,觸摸作者那顆滾燙的心。
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老師執教《爸爸的老師》一課,他是這樣巧借課題揭示主題的:
師:學了《爸爸的老師》這首詩,你一定有許多體會想與大家分享。
生:爸爸雖然是個很有學問的人,但他卻非常尊敬他的老師。
生:我學了《爸爸的老師》這首詩,知道了無論一個人多么有名、多么偉大,總會有個啟蒙老師。
生:即使再偉大的人,遇到自己的啟蒙老師,也要恭恭敬敬地向老師行禮。
……師:正因為這樣,人們總是將最美好的語言獻給老師。你想用哪些美好的語言歌頌老師?
生: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生:老師就像園丁,一直澆灌著我們這些小樹;老師就像學海里的一葉扁舟,搭載著我們渡過學習中的難關。
生:老師像黑夜里的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學習的道路。
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師:說得真好?。ń處煂㈩}目中的“老師”擦去)“老師”沒有了,上哪兒去了?到每個同學的心坎兒里去了。老師常駐在你的心坎兒里,和你一起學習、一起生活、一起成長。
賈老師的高明之處就在那輕輕一擦,相信課堂結束時,隨著“老師”的一點點擦去,對老師的感念與感恩已經深深地烙刻在每個孩子的心中,而文章的主題思想也于不知不覺之中滲入孩子們的心田。
四、扣“題”培養語感
2011 版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迸囵B語感的途徑很多,利用好“課題”,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細細咀嚼,慢慢體味語言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情感傾向,這是發展學生語言感受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水》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記敘文,作者以生動的筆觸回憶了兒時村子里缺水的生活,表達了人們對水的渴望和喜愛,給讀者以深刻的啟迪。全文寫了三個場景:一是挑水的艱辛,二是洗澡的痛快,三是淋水的舒爽。一位教師引導學生四“讀”課題:
師:小小的泉眼,重重的擔子,長長的路,炎炎的烈日下走來了村里的鄉親們,他們挑水是多么艱辛和沉重。
生:(齊讀課題)水!
師:已經一年多沒有洗澡了,人們身上每個毛孔都渴望水的滋潤。在這個嚴重缺少的村子里,能夠痛痛快快地洗澡是奢望?,F在下雨了,大人小孩盡情地享受雨水帶給他們的撫摸與清涼,這是一種多么痛快的感覺!
生:(齊讀課題)水!
師:你瞧,我們四兄弟像四根將要被曬干的狗尾巴草一樣。母親從水窖里打起一勺水,從我們的頭頂緩緩地傾注下來,水順著脖子緩緩地滑過我們的胸和背,然后滑過我們的大腿和膝蓋……這是一種多么舒爽的感覺!
生:(齊讀課題)水!
師:在這個干旱缺水的村子里,盡管人們非??释膿崦颓鍥?,但是能夠和水這樣親密接觸的日子真的不多,水是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
生:(齊讀課題)水!
教師通過娓娓敘述,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生動的立體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學生對課題的反復誦讀,使情感與語感融為一體,情感在反復誦讀中慢慢升華,語感也在情感的升華中變得細膩而豐滿。
五、扣“題”訓練語言
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價值追求。緊扣課題設計小練筆,既能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內容及文本的語言形式,又能培養學生的個性化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如學習了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航天飛機》一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第一人稱結合課文內容為航天飛機寫一篇“航天飛機自我介紹”。學習了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課后,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小練筆:你遇到過比你弱小的人或動物嗎?說一說你是怎樣保護弱小者的?仿照課文的寫法,以《我不是最弱小的》為題,具體寫一寫事情的經過。通過這樣的小練筆,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也“習得言語形式”,實現了二者的和諧發展。
總之,課題雖小,卻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只要我們平時留意課文題目,挖掘課題的潛在價值,巧妙地加以運用,學生一定會獲得實實在在的語文學習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