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相關理論探析
【導論】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軍事思想的繼承導論
【第一章】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產生與發展
【2.1 2.2】毛澤東唯物辯證的戰爭觀
【2.3 2.4】毛澤東戰略戰術的辯證法
【第三章】毛澤東軍事辯證法在革命戰爭年代的應用
【第四章】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地位和作用意義
【參考文獻】毛澤東軍事辯證思想研究參考文獻
第一章 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產生與發展
第一節 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產生的條件
馬克思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①又說:“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得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
所有這些體系都是以本國過去的整個發展為基礎的,是以階級關系的歷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學的以及其他的成果為基礎的?!雹谌魏我环N哲學學說的創立都有時代背景的影響,都是所處時代的哲學,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毛澤東的軍事辯證法是立足于社會歷史條件、革命實踐、相關理論知識及個人奮斗的基礎上而產生的。關于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研究和學習,首先要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這一思想體系的發展過程,進而才能對其產生的歷史必然性有科學的解釋。
一、 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產生的社會基礎
任何一種思想的產生,都是時代的產物,是對現實的思考。毛澤東軍事辯證法誕生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中國正處于外有帝國主義的侵略內有軍閥的獨裁統治,人民盼望著革命變革。在這樣背景下誕生的軍事辯證法總的來說其產生的社會基礎包括:時代人民的迫切需要、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個人的革命實踐經歷三個方面。
(一) 時代的迫切需要
進入二十世紀后的中國,雖然在辛亥年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但仍處于風雨交加、內外交困的境地,同時也是優秀的中華兒女奮起反抗的年代。因為清朝的腐敗無能、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使得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標志著中國走向了危亡之境。各個帝國主義國家各自之間的矛盾以及在華利益上的互相爭奪,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內部的各種矛盾摻雜交織在一起。人民群眾的反抗情緒不斷積壓,使得階級間、國家間、民族間的矛盾越發對立尖銳,這些構成了當時中國的特殊國情。救亡圖存、富國強兵是當時各個階級的共識,在這個共識下,不同的社會階級分別提出了不同的辦法,以此來尋找解決的道路。林則徐、魏源發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睜眼看世界”的呼聲,洋務派以“西學為用、中學為體”為指導思想推行洋務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則在康有為、梁啟超的領導下進行了帶有資本主義改良性質的維新變法,而資產階級革命派則在孫中山的帶領下進行了資本主義的暴力革命即辛亥革命等等。從清朝末年開始的英勇的中華兒女不斷地奮起反抗,以此希望達到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目標,可惜的是或是因為階級的局限性或是因為客觀環境的制約總之一次又一次救亡圖存的行動最終并沒有取得成功,并且自始至終也沒有形成一個科學的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理論來指導實踐。
1917 年俄國民眾在俄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功發動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十月革命的成功極大的鼓舞了廣大受奴役壓迫的民族的反抗精神,是對帝國主義的沉重打擊。隨著十月革命的勝利,馬克思主義的學說在中華大地上更廣泛的傳播開來。為中國革命提供了理論指導和經驗。1919 年因為巴黎和談上青島問題的矛盾,在北京爆發了“五四運動”,在運動期間中國無產階級第一次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學生、工人團結了起來,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而隨著“五四運動”的逐步深入,馬克思主義也隨著宣傳的擴大深入青年學子的心。在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總結近代以來歷次斗爭反抗失敗的經驗教訓,同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新的道路在面前鋪開,中國革命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導。毛澤東說道“現在的世界,是處在革命和戰爭的新時代,是資本主義決然死滅和社會主義決然興盛的時代?!?/p>
(二) 先進的階級基礎
“五四”運動之后,由學生、工人、農民等組成的無產階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始走上歷史的舞臺,發揮自己作為中國最先進、最有覺悟的階級的歷史的、革命的作用。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后,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滲入到中國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同中國原有的封建地主經濟及后來發展起來的官僚資本經濟相互影響、勾結,嚴重破壞了中國原有的以小農為基礎的自給自足的經濟方式。同時,提供了中國資產階級發展所需要的外在條件,與此同時,隨著資產階級的發展,在資產階級所開辦的近代企業中,無產階級也隨之出現并成長起來,在這一基礎上形成了全新的階級關系和經濟形式。
無產階級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階級,雖然力量還很弱小,人數也不多,但卻是先進的生產力的代表。工人無產階級具有天然的組織性、紀律性,在先進的、革命的政黨的領導下會產生極為強大的戰斗力,在近代中國所特有的三座大山即西方列強、官僚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的壓迫下不斷反抗,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
中國近代城市中的工人大多來自農村,因為土地的失去而只能來城市尋找生機,所以當時中國的工人階級同農民有著天然的聯系,二者是最緊密的盟友。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是中國人數最多的一個社會階級,作為一個階級的總體而言,農民階級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為農民人口數量最多,又是工人的階級盟友,所以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很重要。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深刻的表現在既有反帝反封的革命性,同時又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進行妥協,這是因為其在經濟及其他很多方面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很深的影響。民族資產階級在不同時期對待革命的態度是極為不同的,有很大的搖擺性,雖然可以爭取但畢竟不是堅實的力量,在革命的力量十分弱小時他們還有可能成為反革命的幫兇,因此對民族資產階級的態度要分時期分情況對待。通過上面的梳理可以得出,當時剛剛登上歷史舞臺的工人階級、廣大的農民階級以及具有革命搖擺性的民族資產階級組成了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階級基礎。
(三) 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社會實踐基礎
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社會實踐主要來自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以及建國后的國防建設,另外還包括建國后的歷次對外抗擊侵略的戰爭。
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因為帝國主義的爭相侵略使得中國國內的矛盾錯綜復雜,加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不同地區間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面對這樣的時代背景和現實環境,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需要解決很多復雜而又棘手的問題,戰爭的起源與本質的問題、革命戰爭領導權的問題、戰略戰術的問題、統一戰線的問題等等。面對這樣特殊復雜的時代背景和客觀環境,中國共產黨為了完成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歷史任務,領導中國人民歷經二十多年的戰爭,經過重重考驗終于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毛澤東是一名偉大的革命家、軍事家和理論家,從秋收起義起二十多年的革命戰爭經歷中,各種形態的戰爭都經歷過,比如游擊戰、運動戰、陣地戰、反侵略戰爭等,使得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累積起十分豐富的關于戰爭的經驗。
正是這些戰爭實踐經驗的積累,以及我黨我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領導集體的思考、總結并運用科學理論對這些實踐經驗的分析,形成了對戰爭一般規律和指導規律的理論認識。這些戰爭實踐經驗和理論總結是新的軍事辯證法的實踐和理論基礎。毛澤東說:“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產生和發展是立足于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斗爭和新中國成立后的國防建設,正是這些實踐經驗的總結和驗證是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發展豐富的實踐來源,正式因為有了二十多年的革命斗爭經歷以及建國后對國防建設的領導和指導,才使得毛澤東軍事辯證法不斷豐富和發展。
二、 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理論來源
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理論來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及相關軍事思想的繼承,另外就是毛澤東對自己熟讀的中國典籍的批判吸收,再有就是對世界軍事理論的參考和借鑒。毛澤東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對各種軍事思想批判吸收,融合百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軍事理論-毛澤東軍事辯證法。
(一)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軍事辯證法思想是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直接理論來源
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是中國革命的斗爭指南,是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直接理論來源和原則基礎,毛澤東就是在繼承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自己的軍事思想體系。
1、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軍事問題的研究
馬克思主義的軍事理論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理論基礎,運用其中的原則觀點去考察軍事戰爭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關于階級斗爭方面有深邃的思考,二人通過對歷史資料的掌握和研究,認識到戰爭伴隨著私有制的出現而產生,是私有制社會中階級間的矛盾沖突的集中表現,同社會的各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戰爭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有其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另外關于戰爭的作用,二人認為在戰爭過程中肯定伴隨著人員的損失和社會財富的破壞,但不同性質的戰爭的結果是不同的,有時戰爭也是推進社會變革的力量?!氨┝κ敲恳粋€孕育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雹偻瑫r只揭示戰爭的起源對于戰爭的了解是遠遠不夠的,關于戰爭的本質馬克思認為,戰爭是以物質條件為基礎的,敵對雙方為明確的利益而產生的暴力對抗運動。戰爭在本質上說是敵對雙方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雙重對抗。同時戰爭的具體形態的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產生一定的改變;關于無產階級革命,馬克思這樣認為,只有通過武裝起義使用暴力來推翻資產階級政府,即用革命的暴力來反對反革命的暴力,以此建立無產階級的專政政權,才會實現共產主義和最終消滅階級進而消滅戰爭的目的。關于戰爭指導的特殊規律和原則,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發動和領導的革命戰爭必須對人民進行動員,發動人民戰爭,“無產階級的解放在軍事上同樣也將有著自己的表現,并將創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戰方法”.②“戰略的奧妙就在于集中兵力”③“最有效的防御仍然是以攻勢來進行的積極防御”.①“能夠掌握主動權,就證明軍隊或者在數量上,或者在質量上,或者在指揮藝術上具有優勢”,②等等。
2、列寧的繼承與發揚
列寧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無產階級戰爭理論的同時,結合歷史發展的新形勢和新問題,主要對帝國主義問題和國家與革命等問題進行研究闡述,指出“現代戰爭產生于帝國主義”.③列寧認為必須在革命形勢出現時才能發動武裝暴動,在發動之前要充分估計敵我雙方的力量,找準突破點,集中力量一舉突破,除了主要的敵人對于別的搖擺的力量要充分的爭取,使得敵人孤立起來,壯大我們自己的力量。另外對于武裝暴動過程中出現不順利的情況時還要學會審時度勢的進行適當的退卻,不能一味的強攻硬頂。關于軍事指揮權、物資調配權必須統一組織、集中管理等。
3、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繼承與發揚
毛澤東的軍事辯證法與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但并不是機械的生搬硬套,而是毛澤東在結合另外兩個理論來源以中國革命實際為依托,批判的繼承和發展起來的。所以說毛澤東軍事辯證法屬于馬克思主義軍事體系,是其中一份子,但又有自己獨立的地位和作用。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的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雹茈S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毛澤東接受并實踐著馬克思主義的內容,運用其中的理論來分析思考中國的問題,嘗試著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以解決中國革命的問題。
毛澤東依據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對戰爭規律進行研究,繼承并更加深入科學的概括總結出戰爭的起源、本質、性質等問題。隨著對戰爭規律的深刻把握,進而對戰爭指導規律才能有深刻的認識,以此為基礎在戰略戰術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科學而系統的體系,并在戰爭實踐中進行檢驗,并且對于自己經過一定實踐檢驗的理論認識并不意味著保守,而是不斷在實踐中總結改進,形成科學、全面、客觀的理論體系。
毛澤東很早的時候就認識到必須發動群眾,在湖南農民運動講習所期間就積累了一定的認識和經驗,在不斷地戰斗過程中,對于人民戰爭理論不斷地豐富發展起來,最終成為軍事辯證法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毛澤東曾明確提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p>
毛澤東關注著近代以來世界上發生的各類戰爭,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斗爭到蘇俄十月革命以及隨后進行的同白俄反動勢力的內戰,隨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西班牙內戰直到毛澤東自己經歷的北伐大革命和后來的土地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等,對于這些戰爭毛澤東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總結其中的歷史經驗,為我所用。
朱德同志說道:“毛澤東在他的軍事著作中,著重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軍事科學理論基礎和方法論。毛澤東的這些軍事哲學思想,集中體現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髓與靈魂,它貫穿于毛澤東軍事思想所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內容之中,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與中國革命戰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也是人民軍隊建設和人民戰爭實踐的哲學概括和總結?!雹诿珴蓶|的軍事辯證法思想,是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和指南,吸收和繼承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們的正確觀點,加以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思想的理論基礎。
(二) 毛澤東軍事辯證法對中國傳統軍事辯證法思想的揚棄
中國自古便被稱為“兵法之國”,軍事史學家大多認為殷商時期我國古代軍事思想開始出現,在西周時期逐步形成一個體系,到春秋戰國時期因為諸候國的混戰,促使一些軍事理論家如孫子、孫臏等脫穎而出,從而使得軍事思想日趨成熟,以此為背景一些專門的軍事理論著作也相繼問世,比如《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這些軍事著作具有濃烈的古代中國的特點,同時其中蘊含著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在軍事理論方面不光在宏觀的角度比如戰爭規律、戰爭性質等方面去論述,同時更對戰術微觀層面進行思考和論述,而且語言簡練精辟,蘊含有豐富的哲學思考。毛澤東指出:“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質?!薄皬目追蜃拥綄O中山,我們應當給予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p>
毛澤東批判的吸收了古代軍事思想中關于戰爭的起源、本質、規律等問題的認識,另外對于戰略戰術層面古代兵法有大量詳盡的論述,毛澤東在閱讀思考的基礎上將古代中國兵法中的虛實、奇正、用間、造勢、示形等謀略吸收改造成自己的認識并聯系實際,創造出如“戰爭是階級社會的特有現象”、“戰爭是流血的政治”、“實踐中出真知”、“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誘敵深入”、“避實擊虛”、 “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等等軍事理論。更需注意的是,毛澤東相當關注古代戰例,從每一個具體的戰例中去分析和總結,并對其中蘊含的戰略戰術進行深入的思考總結,比如前秦東晉間發生的淝水之戰、三國曹魏孫吳間的赤壁之戰等,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以及《論持久戰》中多次以上述戰例為代表進行論述。毛澤東列舉出自淝水之戰的典故“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來說明戰略戰術上的對敵欺騙,從而達成自己的作戰目的。毛澤東熟讀古代典籍,對于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他特別注意批判吸收,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實際的需要,加以取舍,進行科學的提煉和升華,在這樣的基礎上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經過毛澤東的批判性的吸收為革命發揮作用。
(三) 毛澤東軍事辯證法是對世界軍事理論成果的揚棄
毛澤東閱讀了大量西方的軍事著作如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比洛的《最新戰法要旨》和《新戰術》、若米尼的《戰爭藝術概論》等。在閱讀的過程中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去進行比較,以便更好地批判吸收其中的養分。
其中關于《戰爭論》這本書毛澤東進行了仔細的閱讀和研究??藙谌S茨在《戰爭論》中指出:“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戰爭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戰爭就其主要方面來說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這里以劍代表,但并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規律進行思考了?!雹倏耸蠎馉幚碚撌俏鞣浇娛吕碚摰牡旎?,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對進攻與防御、前進和后退、成功與失敗等矛盾范疇進行了辯證的研究,他的很多思想對毛澤東有重要的啟發作用,比如克氏也堅持認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但因為他無法用階級的觀點去分析國家、政治等概念所以他無法進一步解釋戰爭的正義性的問題。另外克氏對兵力的集中使用和關鍵地域的突破對毛澤東也具有啟發作用。另外克氏認為不同時期不同的戰爭及相應的指揮都是不同的,可作為一名軍事家他無法揭示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
紅軍到達陜北后,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對克勞塞維茨《戰爭論》中“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目的論及戰爭本質、戰爭與政治關系等觀點作了批判與吸收??藙谌S斯在其書中對戰爭中人的精神作用的深入論述,在一定程度上對毛澤東軍事辯證法中關于主觀能動性方面的論述產生了較大影響。如“戰爭的目的是保存自己和消滅敵人”等克氏的軍事觀點屢次出現在毛澤東的軍事論著中。
綜上所述,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理論來源不光是馬克思主義軍事學說和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他還大量閱讀了西方近現代的軍事理論著作,并對其進行批判性的認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自己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思想的成熟吸收養分。
第二節 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發展過程
中國革命斗爭的實踐過程也是毛澤東軍事理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發展過程分孕育與萌芽時期、成熟時期及發展時期三部分。
一、 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產生和萌芽
從白色恐怖時期的“八。七”會議到長征勝利到達延安發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之前,是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萌芽時期。歷史發展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中國革命的歷史走到這一步在呼喚著符合中國國情的軍事革命理論,而且社會客觀條件也發展到了這一階段,預示著必然出現一種軍事革命理論來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勝利。而這一歷史任務落在了毛澤東身上,我們可以說這是歷史的偶然,但又是毛澤東人生軌跡的必然。從接受馬克思主義那一刻起毛澤東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同時經過建黨前的學生運動以及建黨后在他所負責的工人運動、農民運動的組織中深刻的了解了當時的中國社會,了解了中國社會各階層,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并且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去分析中國的問題。
大革命及北伐時期,國共兩黨為了推翻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并肩戰斗,在這一過程中年輕的共產黨人參與到軍事斗爭中,并在軍隊建設和戰斗過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掌握并領導了部分革命武裝,經過大革命的戰斗洗禮,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人積攢了初步的軍事斗爭經驗并從中總結出一定的理論,但更大的狂風驟雨正等待著他們。
大革命失敗后,面對敵人的白色恐怖,中國共產黨人迎難而上,在武漢召開了“八七”會議,會上集中討論和批判了“右”投降主義的錯誤路線,對于過去一段時間黨的領導作了批評,同時明確提出“槍桿子里出政權”①要進行革命武裝暴動,確定了武裝反抗和進行土地革命這兩個方針。為了響應“八七會議”的決策,毛澤東在湖南發動并領導了秋收起義,打出了工農紅軍的旗號。起義過程中毛澤東發現攻克敵人堅固的大城市是現階段工農紅軍無法完成的任務,在經過三灣改編等一系列會議和行動后,成功轉向井岡山,并在井岡山站穩腳跟,創立了第一個紅色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此過程中開始著手對軍隊進行改造,通過將黨支部建在連上為代表的一級級的軍隊黨組織的建設,來實現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在之后的十年土地革命期間,毛澤東戎馬倥傯,面對國民黨因為恐懼革命而發起的對革命根據地的瘋狂圍剿中,運用自己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以自己對中國國情的了解和對軍事問題的深刻認識帶領紅軍一次又一次的將其粉碎。在這期間毛澤東總結了大量的革命實踐經驗,通過理論化提升,寫出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紅四軍前委給中央的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軍事著作。也是在這一時期毛澤東明確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指導思想,并提出實現這一道路的主要辦法就是在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偏遠鄉村和山區建立農村紅色革命根據地即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提出了進行游擊戰的“十六字訣”即“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指導思想,以及誘敵深入,進行運動戰的對敵方針;總結了中央蘇區時期的戰爭經驗,明確提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打殲滅戰為主要目標的戰略。這些思想理論的提出和運用,標志毛澤東軍事辯證法體系的初步建立。
二、 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成熟時期
從長征勝利到達陜北一直到抗戰全面爆發,是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成熟時期。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后,一直到和國民黨進行談判達成二次合作,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開赴抗日戰場的將近兩年的時間,有一個較為安定的環境和充裕的時間提供給毛澤東,總結自大革命以來的軍事理論。
毛澤東利用這段時間,全面總結了土地革命時期及長征中的經驗教訓,特別是在擺脫了“左”傾錯誤路線的指揮,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后,開始著手解決中國革命存在的各種問題;面對日益嚴峻的中日局勢,毛澤東將很多精力投入到對日作戰的研究上,從國內各種矛盾的分析到日本乃至國際局勢的演變等,逐漸的對于抗日戰爭有了清晰地認識,對如何領導中國軍民進行抗戰并走向勝利做了充分準備。
這段時間毛澤東寫出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論新階段》、《戰爭和戰略問題》等軍事論著,以及《辯證法唯物論提綱》、《實踐論》、《矛盾論》等哲學論著。毛澤東通過這些論著揭示出過去自大革命以來的革命戰爭和將要面對的對日作戰的一般規律及相應的指導規律,“第一次系統地論述中國國內革命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的原則性和規律性問題,第一次以理論論述的形式提出和研究了中國國內革命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的規律性問題和方法論問題”.①毛澤東認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和帝國主義之間在 20 世紀 30 年代進行的決死戰爭,”②以此為根據,毛澤東分別列舉中日兩國各方面的對比,在并不樂觀的戰爭形勢中指出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等本質問題,以此提出“戰爭是持久的,最后勝利是屬于中國的”③重要論斷,鼓舞了處于低谷時期的中國抗日軍民的士氣,對當時被人別有用心進行鼓吹的速勝論和亡國論進行了有力的駁斥,堅定了抗日軍民對于抗日斗爭最終取得勝利的決心;提出“戰爭的決定因素是人不是物”,“民兵是勝利之本”④等觀點,揭示了通過對戰爭中軍民的主觀能動性的激發,來發動人民戰爭的重要性。通過這些軍事論著,“毛澤東已經從具體回到了抽象,從革命戰爭的具體實踐到一般性軍事哲學,通過揭示中國革命的特殊規律,進一步揭示了戰爭的一般性規律,再進一步運用于思考中國革命戰爭發展的特殊性領域?!雹菹到y地論述了軍事辯證法的各種矛盾關系,例如:
強與弱、主動與被動、優勢與劣勢、全局與局部、計劃性與靈活性等等一系列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深化了戰略戰術思想,論證了不同戰爭形態即陣地戰、運動戰、游擊戰、消耗戰、殲滅戰的相互關系;以及戰爭中人的主動性、戰法的靈活性和戰斗的計劃性等問題的聯系與影響,將這些研究內容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到具體的軍事指揮中去,真正做到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以靈活多變的戰術去實現我們堅定不移的目標。
經過這兩年的潛心研究和寫作,毛澤東從理論的高度通過對軍事辯證法的研究,揭示了中國革命的一般規律及不同時期特殊的指導規律,并將其運用到未來的戰爭指揮上?!瓣U述中國共產黨領導軍事斗爭的基本規律和根本方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戰爭認識方法論和戰爭規律的辯證法,標志著毛澤東軍事辯證法思想理論體系的成熟”.
三、 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發展時期
從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到五十年代中期是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發展時期,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為了維持自己的獨裁統治發動了全面內戰,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和其領導下的人民解放軍英勇戰斗,最終在 1949 年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建國后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悍然發動侵朝戰爭,我中國人民志愿軍通過艱苦戰斗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這兩個階段的戰爭實踐為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發展和完善有重要的作用。
毛澤東經過多年革命戰爭指揮實踐,總結戰爭經驗,撰寫了很多軍事方面的著作,如《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三個月總結》、《關于西北戰場的作戰方針》、《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等等。在這一時期,毛澤東關于人民戰爭的理論更加完善,其中對于戰略戰術的辯證法進行了格外的關注,毛澤東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①“看起來,反動派的樣子是可怕的,但是實際上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雹诿珴蓶|在此強調的是在國民黨發動的全面內戰中,我黨我軍代表的是廣大的中國人民,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則是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的獨裁政權,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可謂“失道寡助”,從而在戰略趨勢上肯定了我黨我軍在解放戰爭中必將取得勝利。
在解放戰爭中,毛澤東的軍事指揮藝術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在其提出的戰略進攻的理論中,大穿插大迂回的指導方針為解放東南、西南地區,消滅國民黨有生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三年的解放戰爭指導實踐中,毛澤東總結出十大軍事原則,十大軍事原則全面系統的闡述了我軍在我黨的領導下進行作戰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基本戰法、作戰方針、作戰策略、后勤準備等等的問題,十大軍事原則是相輔相成、相互聯系的,同時在各個原則間又有一定的獨立性。在突出我國解放戰爭的特殊性的同時,也對戰爭的一般規律進行了論述。十大軍事原則在我人民解放軍中的宣傳和落實,為我軍戰斗力的提高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進而加快了我軍勝利的腳步,為新中國的建立起到重要作用。
新中國建立后,隨著革命階段的不同,革命任務發生改變,在軍事領域的關注點也隨之發生變化,毛澤東在建國后對于軍事理論的研究更多的轉向國防建設。新中國成立后,我人民解放軍朝著正規化現代化的方向邁進,同時隨著革命任務的變化,我軍的戰略方向也產生變化,以前是對敵斗爭奪取政權,而現在則是保衛政權,為新中國的建設發展保駕護航以提供安全的環境。1950 年美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侵朝戰爭,毛澤東和我黨高層領導經過多次討論,并根據當時的國際局勢和對于現代戰爭的深刻認識,果斷決定出兵抗美援朝。英勇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付出了重大的犧牲,但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我黨領導下,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通過對美帝國主義戰略意圖的判斷以及在戰爭中學習、總結戰爭的思想的指導下,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在戰場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逼得美國不得不和我們進行和平談判,打碎了美帝國主義將新生的共和國絞殺在搖籃里的險惡用心。
通過以上梳理我們可以得出,毛澤東軍事辯證是馬克思主義同我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核心部分,在革命歷史過程中以及對以后人民解放軍的發展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