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其他論文 > > 毛澤東對美軍事斗爭的實踐脈絡
毛澤東對美軍事斗爭的實踐脈絡
>2023-02-14 09:00:00

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毛澤東對美軍事斗爭的觀念探究
【第一章】毛澤東對美軍事對抗的成效分析前言
【第二章】毛澤東對美軍事斗爭的實踐脈絡
【第三章】毛澤東對戰斗思想的主要內容
【第四章】毛澤東對美軍事斗爭思想的當代價值
【結語/參考文獻】毛澤東對美軍事斗爭的經驗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二章 毛澤東對美軍事斗爭的實踐脈絡

從抗戰勝利到新中國成立,毛澤東通過抗美援朝戰爭、援越抗美、炮擊金門以及中美雙方大使級談判等事件,同美進行了直接和間接的斗爭。以珍寶島事件為契機,毛澤東開始對世界各種復雜矛盾進行更加全面的研究,做出蘇聯是中國當前的“頭號敵人”的判斷。至此,毛澤東實施“聯美抗蘇”,積極維護中美關系,成效突出,促成了中美關系正?;?。1從斗爭實踐歷程來看,著眼于毛澤東對美軍事斗爭思想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和差別,通過歷史分析的方法,筆者認為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對美軍事斗爭思想演變,大致經歷了針鋒相對階段、政治接觸階段、冷戰共處階段和聯美抗蘇階段。

2.1 針鋒相對階段的對美軍事斗爭

從抗戰勝利到 1953 年 7 月 27 日《朝鮮停戰協定》簽訂,毛澤東面對西方國家的全面封鎖,尤其是美國支持國民黨反共,以及美國武裝干涉朝鮮內政、侵占臺灣海峽、支援法軍侵越的嚴峻態勢,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中美雙方在朝鮮首次進行了針鋒相對的直接對抗,并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針對美國扶蔣反共,積極自主爭取抗戰勝利果實。自 1943 年美國取得太平洋戰爭勝利后,美國對華實施控制的圖謀就已經開始,他想取代日本成為控制和重新安排太平洋和亞洲戰后格局的背后操控者,因此,美國在經濟、軍事、政治上積極支持蔣介石反共,企圖拉攏國民黨,形成在華優勢,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在經濟上,美國戰時代表團幫助國民黨成立戰時生產局和戰時運輸管理局,主要負責國民黨的軍需生產,幫助國民黨運送兵力和物資,1946 年 8 月 30 日,美國還同國民黨政府簽訂了《中美剩余物資購買合約》,將實際價值 20 億美元以上的剩余物資以 9 億美元的價格轉售給國民黨蔣介石。在軍事上,美國幫助國民黨設立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幫助國民黨設立參謀、步炮兵、工兵等學校,此外還為蔣介石訓練和裝備了二十多個美式機械化師,為其與共產黨進行內戰提供最新的美式裝備。1945 年,為了幫助蔣介石搶占戰略據點和鐵路運輸線,9 月份 1800 人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塘沽登陸,占領葫蘆島等港口,10月份 1.5 萬名美軍在青島登陸,隨后美國又派 3 個海軍航空兵大隊進駐青島和北平,到年底,駐華美軍數量已上升至 11 萬余人。1946 年 5 月初,撤銷中國戰區以后,美駐華海軍陸戰隊轉由第七艦隊管轄,主要在華北幫助蔣介石守護礦區、橋梁等戰略要點以及交通運輸線。在政治上,美國明地里支持蔣介石接受日本投降,企圖讓蔣介石壟斷抗戰勝利果實,導致了中國內戰不可避免。為了粉碎美蔣反動派竊取勝利果實的陰謀,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對蔣介石和國民黨進行了堅決的斗爭。1945 年 8 月 13 日延安召開干部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提醒全黨注意蔣介石挑起全面內戰的威脅,嚴密關注美國幫助國民黨政府打內戰的危險,要求全黨務必做好準備,隨時應付各種復雜的局面。毛澤東指出,美國政府大力支援國民黨打內戰,是要扶持蔣介石奪取政權,并使中國淪為美國的跟班,他們很早就確立這個意圖。我們的頭腦要時刻保持清醒,既聽明白他說的話,也不畏懼它的恐嚇,我們的方針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1945 年 8 月 11 日到 10 月 10 日的兩個月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收復國土 31 萬多平方公里,收復城市 190 多座,取得了較有成效的抗戰勝利,但是,由于美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阻撓,人民軍隊對中心城市沒有獲得完全解放,這也導致了國內內戰不可避免。毛澤東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指出:

革命者必須在戰略上藐視敵人,不畏懼不膽怯,敢于同敵人斗爭,同時,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不盲目不莽撞,講究斗爭藝術,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條件,采取適當的斗爭形式,一步步孤立敵人和消滅敵人。毛澤東這一高超的斗爭思維,武裝了中國人民的頭腦,加強了中國人民斗爭的信心,對取得內戰勝利起了極其偉大的作用。

著眼打破封鎖,作出“一邊倒”的戰略抉擇。新中國成立后,美國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把中國看成是蘇聯的附庸,并以此為出發點來制定其對華政策。他們敵視新中國,并對我國體制進行顛覆,實行經濟和技術封鎖;政治上不承認,極力阻撓我國在國際社會組織中的合法地位;在我國周邊建立軍事基地,對我實行包圍和封鎖,還策動臺灣的蔣介石勢力及大陸的反革命分子,對我進行擾亂破壞,企圖扼殺新中國。

然而蘇聯與美則大不一樣,率領社會主義陣營率先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一起承認我國地位并建交。這使我們真正認識到,“在國際上我們必須緊隨蘇聯,共同建立起反帝國主義陣營,”上述種種,使毛澤東不得不把美國看成最主要的敵人和對新中國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并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原則,作出了倒向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的決策。當然,這種戰略是建立在雙方獨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實踐證明,這種戰略的確立和實施對毛澤東對美軍事斗爭思想的產生了深遠而復雜的影響。

美國干涉朝鮮內政、侵占臺灣,導致兩國完全處于敵對狀態。一九五〇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鮮內戰打響。美國當局認為,這是社會主義陣營全球戰略的關鍵部分,假如南朝鮮被推翻,蘇俄將把亞洲逐步占領,并繼續向中東和歐洲擴張,進而引起世界大戰。

為此,杜魯門政府決定軍事介入朝鮮問題,并且其早有準備,就在戰爭爆發后兩天,美國以“反侵略”為借口出兵南朝鮮,與此同時,以朝鮮問題為由派第七艦隊駛入臺灣海峽,阻止我國解放臺灣,還大力支援法國侵略越南,從三個方向對我國構成戰略威脅。隨后,又操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誣陷北朝鮮“侵略”了南朝鮮,為武裝干涉別國內政披上合乎國際準則的外衣,并邀集英國、法國等 15 個國家的軍隊,組成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9 月 15 日,美軍在仁川登陸成功,戰局迅速改觀,美軍控制了朝鮮南半部,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使中國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到 1950 年 12 月底,美軍飛機 421 批 1310 架次侵入我東北地區,并多次進行轟炸掃射,人員死傷無數,房屋大量燒毀。同時,大批美軍飛機轟炸了鴨綠江橋。1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毛澤東及時表明了中國政府的原則立場。早在朝鮮戰爭剛剛爆發三天后,他就強調指出,美國干涉朝鮮、菲律賓、越南等別國的內部事務和國內戰爭,毫無道理可言,全世界人民都會同情被侵略者,而絕不會站在美帝國主義一邊。帝國主義的威逼利誘對我們毫無效果,帝國主義是外強中干的,因為它沒有人民的支持。并且進而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2及早進行戰略預置,作出出兵決策,通過靈活的戰略指導,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面對來自美國同時在朝鮮、中國臺灣、越南三個戰略方向的軍事威脅,想直接有效抗擊美國的侵略,必須選擇對中國有利的戰場。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認真分析形勢,中美??樟α繉Ρ葢沂?,選擇在臺灣海峽對美開戰,無疑是“以卵擊石”.

在越南出擊同美軍較量,既不利于后勤保障,也無法有效打擊美軍。選擇出兵朝鮮抗擊美國,最利于我們發揮陸地作戰優勢,及時提供后勤保障,同時也能直接得到蘇聯的援助。面對風云突變的安全形勢,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積極拿出對策,迅即調整國防部署,作戰目標調整為支援朝鮮人民,并將東北邊防作為軍事斗爭準備的重點。31950年 7 月,中共中央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將 13 兵團及其他特種兵部隊共計 25.5 萬余人,調往中朝邊境地區集中整訓,并向該地區輸送大量戰備物資。隨后,又將第 9 兵團、第 19 兵團分別集結于津浦線、隴海線作為二、三線部隊,同時又從四野抽調 10萬老兵,準備開戰后補充到一線部隊,并要求準備足夠的醫療力量以應付戰爭之需。

這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預置,后來毛澤東談及這件事時曾說:“戰爭開始后,我們先調去三個軍,后來又增加了兩個軍,總共有五個軍,擺在鴨綠江邊。所以,到后來當帝國主義過三八線后,我們才有可能出兵。否者,毫無準備,敵人很快就要過來了?!?/p>

此外,全國上下還掀起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思想教育運動,為部隊入朝作戰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盡管我已有與美作戰的思想和物質準備,但由于真正出兵參戰事關重大,戰爭決策還是慎之又慎。毛澤東在經過“艱難 18 日”的戰略考量和中共中央多次反復研究討論,認真聽取多方意見,在對可能出現的困難和最壞情況作了全面估計的基礎上,最終作出中國應當必須出兵參戰的決策。并且對中美兩軍的力量進行了分析對比,歸納總結出美軍雖有武器裝備先進的唯一的優勢,卻難以彌補兵源不足,遠隔重洋,為侵略而戰師出無名三個方面不足。而我國志愿軍數量多,經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千錘百煉,積累了豐富的以劣勝優戰爭的寶貴經驗,加上我們是正義的戰爭,可以獲得中朝兩國人民的支持,且與蘇聯老大哥有《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我們應該能夠并且可以戰勝敵人。就在美國斷定中國不會介入朝鮮戰爭,他們可以在朝鮮為所欲為的時候,中央政治局經過分析研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毛澤東還曾判斷戰爭前景會出現三種可能:①志愿軍在蘇聯空軍的支援下,協同朝鮮人民軍殲滅和驅逐美國及其他國家的侵略軍隊,徹底解決朝鮮問題,并使戰爭“地方化”;②美國對中國公開宣戰,轟炸中國許多大城市、工業基地并以海軍攻擊沿海地帶,并且支持臺灣國民黨軍隊進攻大陸。而志愿軍因武器裝備差于美軍,在朝鮮難以快速大批消滅美軍,雙方陷入僵局,影響中國整個恢復和建設計劃,引起國內許多人不滿;③在蘇聯不提供空軍直接支援作戰的情況下,志愿軍能夠充分發揮陸戰優勢,并堅持同美軍持久作戰,從而迫使美國停止戰爭,通過談判解決問題。戰爭進程體現了毛澤東有著高超的戰爭遠見,戰爭進行過程中總的指導方針是“戰爭準備長期,盡量爭取短期”,最終中朝軍隊和人民的一起努力經過五次戰役的較量,此后又采取“零敲牛皮糖”的作戰方針,迫使美帝于 1953 年 7 月 27 日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實現了朝鮮半島的和平。歷史證明,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準確判斷形勢、權衡利弊,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是極具戰略眼光的,這一點在戰爭結局所具有的重大意義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抗美援朝是在冷戰背景下,由一場內戰升華成兩個陣營之間的軍事較量,在朝鮮同美軍的直接軍事對抗,體現了新生的人民政府對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的膽魄和決心。

在朝鮮戰場上,剛成立的新中國同世界上軍事和經濟實力最強大的美國進行對抗,將美軍從中朝邊境打到三八線,讓不可一世的美國人“坐下來”談判,這是中國百年來對外戰爭從未有過的輝煌勝利。黨中央和毛澤東為維護民族獨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在朝鮮同美帝國主義進行了堅決徹底的斗爭,并促進了中國大環境戰略對策的制定,扼殺了美帝國主義在遠東擴張的美夢,保衛了朝鮮共和國和新中國的安全,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通過對美軍事斗爭思想的靈活運用,使中國志愿軍以劣勢勝優勢,徹底打敗了實力最強的美帝國主義,從而樹立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使全世界都不得不對中國另眼相看。

2.2 政治接觸階段的對美軍事斗爭

從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到炮擊金門,毛澤東出于一攬子解決臺灣問題的現實考慮,選擇與美國進行面對面的談判方式進行政治接觸。而美國此時對華政策,就是在不發生軍事沖突的前提下從多方面遏制新中國的發展。毛澤東親自指揮金門炮擊,粉碎了美國割裂臺灣、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將美國逼回談判桌前。

中美官員在日內瓦會議上的談判,開辟了兩國會談的渠道。1953 年 9 月 28 日,蘇聯政府提議在日內瓦召開有中國參加的美、蘇、英、法、中五大國外長會議,討論朝鮮問題的政治解決和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復。這次會議對于新中國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由于我國在成立初期在外交上實行“一邊倒”的戰略,使得世界與新中國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了解,而日內瓦會議則為新中國提供了這樣一個機遇,但同時也給外交經驗并不豐富的新中國帶來不小的挑戰。中國政府對參加日內瓦會議高度重視。

1954 年 3 月 2 日,中央書記處召開會議,周恩來在會上指出,中國政府應積極參加日內瓦會議,并加強對外交往和參與國際事務活動。1這次會議批準了《關于日內瓦會議的估計及其準備工作的初步意見》,決定派周恩來率團出席會議,參加關于政治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討論??紤]到美國可能竭力阻撓會議的成功,中國當局認為,應盡一切可能促使會議達成某些協議,打開大國協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大門,確立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在日內瓦會議期間,中方代表王炳南和美方代表約翰遜就中美僑民問題進行了初步商談,此后中美雙方通過了四次大使級會談和兩次領事級會談,由于美國反對將美國在華被押人員問題和中國僑民及留學生滯留美國的問題聯系在一起,所以雙方并沒有就上述問題的解決達成一致,但還是達成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如中國同意對美國提供的被押人員名單逐一進行調查,允許被押人員與家屬通過中國紅十字會進行書信聯系,允許 6 名美僑返鄉,美國也同意 12 名滯留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回國。這次會議中美兩國代表的幾次接觸,使中國通過多邊外交場合促進兩國關系發展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雖然未達成一致意見,但還是取得了一些成果:

使中美兩國在沒有正式建交的情況下找到了一條相互交流的通道。日內瓦會議,新中國向世界展示了強大的外交實力,還開創了與美國官方接觸的先河,也積累了豐富的外交經驗,為此后的中美大使級談判奠定了基礎。

中美大使級會談,是毛澤東試圖以和平方式解決中美之間爭端的一個重大決策。1954 年日內瓦會議后國際局勢總體趨緩,但美國不甘心失敗,一方面于 1954 年 12月與盤踞臺灣的蔣介石集團簽訂所謂“共同防御條約”,公開干涉中國內政。面對這種情況,中國采取了必要的對策。一方面黨中央及時提出了“解放臺灣”的戰斗口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于 1955 年 1、2 月份先后解放一江山島和大陳島。另一方面敏銳抓住美方希望其在華人員得到遣返的迫切心情,提出我愿與美方就臺灣局勢舉行會談的建議,開辟中美兩國之間的直接接觸渠道。1955 年 4 月,周總理宣布,中美兩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不愿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愿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遠東緊張局勢的問題,特別是和緩臺灣地區緊張局勢的問題。聲明發表后,立即引發國際社會的劇烈反響,美國政府迫于壓力于 1955 年 7 月 13 日對我方的倡議作出回應,同意舉行中美大使級會談。自 1955 年 8 月至 1970 年 2 月,中美兩國共進行多達 136 次大使級會談,稱得上是中美關系史上一場真正的談判和斗爭,在兩國當時處于相互隔絕與敵對、并且沒有建立外交關系的狀態下,開辟大使級會談、保持雙方進行官方接觸,為日后兩國關系正?;膶崿F奠定了堅實基礎。中美談判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美國武力侵占中國領土臺灣的問題,然而,當會談進入實質性問題討論時,美方別有用心地提出要雙方就“放棄使用武力”發表聲明,我方當即明確指出,在中美兩國之間的國際關系中不使用武力的問題,絕對不能同中國通過和平方式還是使用武力來解放臺灣這一內政問題混為一談。中美大使級會談,主要基于戰略上考慮和著眼于中美關系的長遠發展,十余年的談判雖然未取得實質性進展,但還是為兩個大國在互不承認的狀態下提供了一個相互溝通聯系的平臺,為減少雙方的猜疑與誤判具有戰略意義。

正如中方談判代表王炳南所說:“在某種意義上說,大使級會談就是中美在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兩國關系,甚至比有外交關系的國家在某些方面聯系的更多。如果沒有大使級會談,我們有些話確實還難于找到表達的場合。每一次重大的國際事件發生后,中美兩國都可以在大使級會談中表明觀點,提出看法,使每一方對對方的態度、做法有所了解。因此,兩國雖然隔絕,卻是互相了解底細的?!?毛澤東更是認為中美大使級會談,不僅是對美軍事斗爭的需要,而且也是中美關系的繼續發展的需要。

炮擊金門,摸清了美國的戰略底牌。中美大使級談判期間,美國毫無誠意,在臺灣問題上談判并未取得實質性進展,1957 年底雙方停止談判。1958 年夏中東事件爆發,美國入侵黎巴嫩的同時,還進一步在臺灣問題上指手畫腳,不斷幫助臺灣加強軍事力量,蔣介石集團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大肆叫囂“反攻大陸”,將近十萬人(其兵力的三分之一)集結在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并對大陸進行瘋狂的騷擾破壞,緊張局勢一再升級。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國內形勢,毛澤東提出了既要斗爭也要講策略的方針。此刻,毛澤東及時將對美政策從和平協商調整為加強對美斗爭準備。一是審時度勢制定斗爭策略。當時下定決心同美國人斗并非易事,第一,美國具有雄厚的經濟、軍事實力。它不僅有強大的海軍和空軍,還有核彈、導彈等先進的武器裝備;第二,當時蘇聯并不贊成中國在軍事上的強硬方式。他們認為,如果中國采取強硬的斗爭方針,勢必使美國有借口參戰,而美國的實力是“可觀的”,并告誡中國政府,社會主義陣營不值得投入這場戰爭;第三,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經濟、軍事實力都比較弱,且沒有渡海登島作戰的能力。毛澤東認真考量了美國面臨的種種困難:第一,美國國內厭戰情緒高漲,人民不支持政府的戰爭政策;第二、美國的戰爭政策并不受資本主義世界支持;第三、全世界都在反對侵略、反對戰爭。綜合分析當時國際發展形勢,中共中央決定加強東南沿海軍事斗爭。在研究確定軍事目標時,毛澤東著眼戰略全局,敏銳地意識到金門、馬祖將是敵我雙方斗爭的主要戰場。美國同蔣介石簽訂了《共同防御條約》,但沒有明確將金門、馬祖列入防御范圍,并且金門、馬祖沒有美國駐軍,不受《共同防御條約》的制約。對此毛澤東指出,要從道義上和實際行動支持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斗爭,打金門、馬祖,教訓蔣介石軍隊,是中國的內政,敵人沒有借口,且還可以牽制住美國,這場斗爭的目的,就是“直接對蔣,間接對美”.二是調整戰略目標。炮擊金門初期,毛澤東打算通過炮擊封鎖迫使臺灣當局放棄金門,可是隨著戰局的進展,毛澤東敏銳發現美國有利用我之行動迫使臺灣當局棄守金馬、固守臺澎,造成以臺灣海峽作為分界線隔絕雙方聯系并促成中國分裂的事實,以達到實現“一中一臺”的目的,蔣介石則把金門、馬祖作為他代表“全中國”的象征,堅決不放棄在大陸沿海所剩的最后兩個據點,金門封鎖一個以后,而美蔣矛盾公開化。鑒于此,毛澤東認為,若只解放金門、馬祖而不同時解放臺灣,更易于形成“臺獨”局面,將原定的“封死金門、逼蔣撤退、相機登陸”解放金門的目標調整為“保留金、馬在蔣軍手中”,實施了“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決策,并繼續擴大美蔣矛盾、聯蔣抗美。三是實施靈活的戰略指導。1958 年 7 月美國武裝干涉黎巴嫩,毛澤東抓住時機,果斷作出炮擊金門的決策。1958 年 8 月 23 日,炮擊金門作戰正式開始。一年后,毛澤東在與赫魯曉夫會談時,說到選擇 8 月 23 日打炮的原因。

他指出,之所以在八月中旬打,是因為八月二十、二十一號聯合國要通過美國擴軍的決議。所以,我們八月二十一號沒打,二十三號才打。美國在中東遭到國際社會的反對,害怕別人打他。美國還沒有搞清楚我們的意圖,以為我們要打蔣介石,就把它們的軍隊從地中海、太平洋、西太平洋、日本、菲律賓調來。等到艦隊從地中海開到新加坡的時候,發現沒事啦,就在新加坡停住了??吹贸?,美國人行動很慌亂。

1炮擊金門使美國亂了陣腳,急忙將海軍第六、七艦隊調往臺灣海峽。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宣稱要武力幫助臺灣。9 月 7 日,美國軍艦為國民黨軍艦護航,恢復金門海上補給線。毛澤東下令“只打蔣介石的軍艦、不打美國的軍艦,沒有命令不得向美國軍艦還擊”.

當我炮擊運送補給艦時,美艦竟一炮未發,迅速逃離。美軍的這種表現,使毛澤東洞察了美國人的決心,認識到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真正的態度,最終摸清了美國的戰略底牌。毛澤東洞悉美欲迫使蔣放棄金馬,割裂臺灣時,毛澤東及時改變策略,起草的《告臺灣同胞書》在 10 月 6 日《人民日報》發表,并停止炮擊,以使蔣恢復海上運輸補給線,從而以金、馬拖住蔣介石。此后,根據毛澤東的命令,福建前線炮擊金門形成規律,逢單日打,雙日不打。打是為了給蔣軍拒絕美國要其撤離金、馬一個理由;不打,是為了給蔣軍運輸補給的時間,而且炮擊時不打居民與軍事建筑。大陸、臺灣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共同維護了“一個中國”的局面。在金門炮擊中,毛澤東正是基于對戰爭和政治關系的深刻認識,自覺地對戰爭中的政治目的進行了恰如其分的控制和調節,并根據政治形勢的發展,靈活調整軍事斗爭策略,使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相互滲透、高度統一,在對美軍事斗爭中,在政治上、軍事上我們始終能夠處于主動地位,將戰局發展牢牢掌握在手中。

事實證明,這次炮擊金門意義非常重大,在臺灣問題上,維持了“一個中國”的局面,并用軍事壓力將美國逼回到談判桌旁,為完成中國統一大業奠定良好基礎。這一階段的政治接觸,雖然在解決臺灣問題上沒有獲得實際性的進展,但還是為中美兩國在針鋒相對的敵對狀態下增進了解、防止誤判,開辟了一個相互溝通和聯系的渠道。

2.3 冷戰共處階段的對美軍事斗爭

從 1958 年炮擊金門結束至 1969 年珍寶島事件發生,美國對新中國實行“遏制”政策,除了從朝鮮和臺灣兩個方向向新中國圍攻之外,還在新中國四周組織起包括日本、菲律賓、泰國等國在內的軍事聯盟體系,并對中國的鄰國越南、老撾進行武裝入侵。此時,毛澤東一方面通過大量聲明和講話,號召世界各國人民都應積極反對美帝國主義,集中主要力量與之斗爭;另一方面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援越南和老撾人民進行反帝國主義斗爭。面對美國的核訛詐,毛澤東積極發展中國的核工業,打破被動局面。

隨著美國侵越戰爭規模擴大,作出“援越抗美”的戰略決策。1954 年 7 月日內瓦會議后不久,美國公然違反會議決定的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各國和平的各項協議,入侵越南南方,阻撓越南南北統一。1961 年 5 月,美國悍然在越南發動了“特種戰爭”.

戰爭失敗后,1964 年 8 月,美國又以軍隊艦船在越南沿海受到襲擊為由(即所謂“北部灣事件”),派出飛機狂轟亂炸。毛澤東對美國擴大戰爭以及中國周邊環境的惡化始終保持警覺,并堅決從物質上和人力上給予越南人民以真誠、巨大、有效的幫助。1964年 6 月,越南人民軍總參謀長來華訪問,毛澤東在接見他時表示,越南的事就是中國的事,中越兩國要團結一致共同抵抗美帝國主義的侵略。并明確指示:盡力滿足越南南方提出的需求,并主動滿足越南沒有想到,但我們能夠辦到的。1965 年 4 月 12 日,中共中央作出指示,要求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加強備戰工作,在思想上和工作上做好隨時應對最嚴重局勢的準備,發揚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盡一切可能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國斗爭。4 月 22 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決議,并代表全中國人民宣告,中國人民將盡一切可能,堅決地、無保留地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愛國正義斗爭。應越南政府的請求,從 1965 年 6 月至 1973 年 8 月,中國先后派出了高炮、工程、鐵道、掃雷、后勤等部隊,總計 32 萬余人,最高年份達 17 萬余人,在世界戰爭史上空前猛烈的轟炸中執行反空襲作戰、筑路、構筑國防工程、掃雷及后勤保障等任務。在越南抗美救國民族解放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領導人多次莊嚴宣布:

“中國七億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堅強后盾。中國遼闊的國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為了支援越南人民奪取抗美戰爭的徹底勝利,中國人民準備承擔最大的民族犧牲?!?/p>

當越南人民最需要的時候,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提供了 200 億美元左右的物資援助,有力支援了越南的抗美救國斗爭。毛澤東在援越抗美戰爭中,運籌帷幄,指揮得當,嚴格控制援助形式和規模,不僅成功幫助越南北方取得勝利把戰火控制在我國之外,而且致使美國不敢直接出兵,避免中美軍事沖突。通過中國的援越抗美,使美國在考慮到蘇美因素的前提下,開始進行戰略收縮,緩和了對華關系。中國作出這一巨大犧牲,靠的完全是國際主義精神。盡管當時中國的國力比較落后,人民生活還比較貧困。

特別是在三年經濟困難和“十年動亂”期間,中國人民節衣縮食、不惜作出民族犧牲,從道義上、物質上、人力上全力支援了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國斗爭和經濟建設。

為老撾抗美提供的各種軍事物資援助,有力支持了老撾人民的救國斗爭。1960年,美國在老撾發動內戰,進行“特種戰爭”支持老撾右翼勢力。1964 年 2 月底,美國直接出動飛機對老撾解放區和“老撾走廊(又稱胡志明小道)”進行大規模轟炸,企圖切斷越南北方進入南方的交通線和打擊老撾愛國武裝力量。老撾人民軍堅持抵抗美帝主義,因各種作戰物資缺乏,運輸能力較差,請求中國予以幫助。根據老撾方面的請求,1962 年 1 月中國大力支持老撾人民抗美斗爭,幫助老撾人民后勤建設。在老撾人民抗美救國期間,中國共向老撾無償援助各種槍 11 萬支(挺)、各種炮 3700 余門、槍彈 1. 6 億發、炮彈 254 萬發,以及充足的后勤軍需物資。為保證武器裝備及時得到維修,還向老撾提供了 19 套師團修械所的設備。

1962 年至 1978 年,中國先后派出 7 萬余人的工程部隊援助老撾,投入工程器械 2250 臺,為老撾修建了 7 條瀝青面公路,總長 822.4 公里,橋梁 131 座,涵洞 2677 個。同時,派出空軍 1 個大隊和 3個支隊為老撾筑路提供防空保障。2中國人民解放軍援助老撾的軍事行動,是在條件極端艱苦的亞熱帶異國、美軍飛機不斷臨空轟炸的嚴重威脅下進行的。面對美軍使用各種現代化殺傷武器,中國支援(后勤)部隊克服困難,群策群力,研究出了對付美軍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有效支持了老撾人民長期進行的抗美救國斗爭,并極大地支援了越南和柬埔寨人民反抗美國侵略的斗爭。

冷戰時期,美帝國主義對我實施核訛詐,妄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中,朝鮮戰爭期間,中美更是處于緊張的直接對抗之中,美國不斷發出核威脅的信號,不斷利用原子彈進行核訛詐。毛澤東等黨中央領導人下定決心發展核武器,他說:只有我們自己也掌握了核武器,才能更好地打破帝國主義的核訛詐,支持世界人民的反侵略斗爭。

發展兩彈,對中國來說完全是一片空白,既無資料,更無經驗。1954 年 10 月,毛澤東在同赫魯曉夫在正式會談中首次提出“我們對原子能、核武器感興趣”,并希望的到蘇聯的援助,卻遭到赫魯曉夫的婉拒。雖然蘇聯不愿提供核彈研制援助,1955 年 1月,中共中央召開會議,作出了發展中國核事業的決定。此時中國雖然工業基礎薄弱,卻有了錢學森、王淦昌、鄧稼先等一批從海外歸來的世界級科學家,他們堅定地站在黨的一邊,為國家民族分憂解難。1957 年蘇共內部出現重大事變,在政治上赫魯曉夫迫切需要得到毛澤東的幫助,并表示愿意援助中國發展核武器,雙方簽訂了《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因中蘇國家關系出現摩擦,1959 年 6 月,赫魯曉夫政府領導的蘇共借口國際局勢,推遲提供原子彈樣品。1960 年 7 月,蘇聯單方面撕毀了協定,徹底中斷了對我國核武器研制的援助。在當時極其惡劣的條件下,蘇聯又中斷援助,就在這關鍵時刻,無數科學家和官兵不怕苦不怕累,經過十余年的艱苦奮斗,使中國的國防核工業終于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國成功進行了自主研發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1966 年 10 月 27 日,中國成功實施導彈、原子彈兩彈結合。1966年 12 月 28 日,中國在我國西部地區上空,成功進行了氫彈爆炸試驗。正是兩彈一星的成績,打破了美帝國主義對我的核壟斷和核威懾,使得我們在國際地位上取得了相應的話語權。

這一階段,毛澤東鮮明指出,美帝國主義是全世界人民最險惡的敵人,揭穿美國險惡的侵略行徑和戰爭陰謀,并號召全世界一切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要團結起來,一切愛好和平國家要團結起來,一切受美帝國主義侵略、控制、干涉和欺負的國家及人士要團結起來,結成反對美帝國主義的廣泛統一戰線,挫敗美帝國主義的侵略計劃和戰爭計劃,保衛世界和平。這些情況表明,毛澤東此時對美軍事斗爭的重心放在對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抵抗和防范上。

2.4 聯美抗蘇階段的對美軍事斗爭

從 1969 年 3 月到 1976 年 9 月 9 日,毛澤東為應對蘇聯軍事力量的擴張威脅,敏銳觀察到美國戰略力量收縮的實際,在中美關系問題上作出了超乎尋常的重大決策,由此確立了對美軍事斗爭的新方向。

中蘇關系急轉而下,從“蜜月”走向敵對。1958 年春夏之后以“長波電臺”、“聯合(潛艇)艦隊”和炮擊金門這三件事為導火索,中蘇兩國領導人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爭吵。雙方意識形態出現分歧,1961 年 11 月,蘇共召開二十二大徹底批判斯大林并把阿爾巴尼亞開除出“社會主義陣營”,中共又認為赫魯曉夫完全是“修正主義者”,加上 1962 年新疆發生大量邊民外逃的“伊塔”事件,雙方矛盾愈演愈烈,中蘇關系就此不可挽回。此后,雙方在意識形態領域都進行了口誅筆伐。1969 年,中國軍隊同蘇軍在珍寶島發生了戰斗,成為中蘇國家矛盾長期摩擦引發的一個引爆點。武裝沖突發生后,蘇聯向遠東大舉增兵,并發揮機械化裝備優勢在新疆地區,制造了鐵列克提流血事件。兩國進入劍拔弩張的臨戰狀態。雙方出于過度防范的心理,在發生邊界武裝沖突時都出現了嚴重誤判,以為對方要大舉進攻自己。中蘇武裝沖突的發生就此改變了中國對美策略,中美關系出現轉折。

及時發現美國戰略力量收縮的苗頭,作出了同美國緩和關系的戰略決策。珍寶島事件發生后,國際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美國在越戰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實力有所下降,重新進行了戰略調整與力量收縮,在與蘇爭霸中由攻轉守。而此時的蘇聯則在國際事務中越來越霸道,并且在軍事上咄咄逼人,對世界各國構成了嚴重威脅。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后,他本人多次向中國方面發出信號,并指示基辛格探索同中國人和解的可能性。而且借助法國、巴基斯坦等第三方的國家領導人向中國傳遞消息,美國希望同中國進行對話。為了緩和美國同中國的關系,尼克松實施了一些重要舉措,如放寬中美貿易,重新啟動中美大使級會談,不同意蘇聯提出的“亞洲集體安全體系”的行動,還命令驅逐艦停止進入臺灣海峽等等。中國政府也根據情況做出了回應,“在不放棄反對美國的對外侵略政策的原則立場下,設法打開中美關系的僵局,這對中國擴大對外影響、打開外交新局面是十分有利的?!?969 年 6 月至 10 月,周恩來根據毛澤東指示,組織陳毅等四位老元帥共同研究國際形勢。在討論到“蘇聯與我爆發大規模軍事沖突,我們是否從戰略上打美國牌”時,四位老元帥一致認為,美國考慮到要從戰略上遏制蘇聯,急于拉攏中國,而我們則應從戰略上利用美、蘇兩國的矛盾,打破中美關系的僵局。1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毛澤東勇抓機遇,決定了緩和同美國的戰略關系。

導演“乒乓外交”,打破中美關系的僵局。在日本名古屋第 31 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期間,美國運動員格倫·科恩誤上中國乒乓球代表團的汽車并與中國球員莊則棟交流并互換禮物,引起了記者對此事的報道。毛澤東從戰略高度考慮,邀請美國隊訪華,可能是最恰當、最及時的外交方式。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隊來華就能給美國政府傳遞重要信息:中國政府正在為改善中美關系做出努力。1971 年 4 月 6 日,毛澤東毅然決定正式邀請正在日本參加世屆乒乓球錦標賽的美國隊訪華。隨后,周恩來立即向中國隊傳達了他的指示,主要有三點:“一、毛主席決定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對于打開中美關系的局而,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要把它當作一個大事來抓,政治意義大于體育意義。二、在來華訪問的乒乓球隊中,接待重點放在美國隊。三、在接待中,我們要熱情主動?!?/p>

14 月 10 日美國乒乓球隊飛抵北京訪問中國,成為自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批準進入中國的美國人。隨后中國乒乓球隊成功回訪美國。中美兩國乒乓球隊互訪轟動了世界,小小乒乓球推動了全球形勢的深刻變化,從此打破了兩國 20 多年來互不來往的僵局,使中美關系和解取得歷史性的突破。在乒乓外交的預熱下,經中美雙方精心安排,基辛格國務卿秘密成功訪華。1972 年尼克松總統親自來華訪問,兩國共同發表了《中美聯合公報》,從此中美關系掀開了歷史的新篇章。毛澤東與尼克松歷史性的會面以及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打開了中美關系的大門,標志著毛澤東對美軍事斗爭思想進入到聯美抗蘇的新階段。周恩來曾說:中美兩國的社會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兩國政府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分歧。但是這種分歧不應當妨礙中美兩國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正常的國家關系,更不應該導致戰爭。中國愿意同美國坐下來談判,通過雙方坦率地交換意見,弄清彼此間的分歧,努力尋找共同點,使兩國關系能夠有一個新的開始。中美關系大門的打開,是現代國際政治的一件大事,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直接推動了中日邦交正?;约爸袊鳉W各國關系的全面突破。

聯美制蘇,提出“一條線”的戰略構想。1972 年 1 月 6 日,毛澤東針對美國提出的中國戰略環境危險,蘇聯要利用大陸包圍中國這一情況,尖銳批評道:“它(指美國)替我們擔心啊,是貓哭耗子!”,“統統要它保護,中國的獨立、生存能力都讓你保護,危險得很呀!”并且認為中美之間戰略關系的基本問題就是“無論美國也好,中國也好,都不能兩面作戰??陬^上說兩面、三面、四面、五面作戰都可以,實際上就是不能兩面作戰”.

1973 年 2 月 17 日,毛澤東在同基辛格的談話中,提出了中美兩國“手攜手”,共同對付“北極熊”和從美國、日本、中國,連接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延伸至歐洲,從緯度上搞成一條橫線,從而形成反蘇聯霸權主義的統一戰線,這就是著名的對抗蘇聯“一條線”戰略構想。從對抗蘇聯、保護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表明了當時中共中央聯美抗蘇的戰略思想。

從親手導演“乒乓外交”,以小球推動大球,引起國際政治的連鎖反應,到提出共同對付蘇聯的戰略構想,不僅使中國的國家安全得到了戰略保障,鞏固了毛澤東對美斗爭的基礎,而且還有力遏制了蘇聯霸權主義的野心,為避免再次爆發世界大戰和促進國際反對霸權主義統一戰線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