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毛澤東對美軍事斗爭的觀念探究
【第一章】毛澤東對美軍事對抗的成效分析前言
【第二章】毛澤東對美軍事斗爭的實踐脈絡
【第三章】毛澤東對戰斗思想的主要內容
【第四章】毛澤東對美軍事斗爭思想的當代價值
【結語/參考文獻】毛澤東對美軍事斗爭的經驗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四章 毛澤東對美軍事斗爭思想的當代價值
毛澤東對美軍事斗爭思想,經歷了從新中國建立之初的直接對抗,到炮擊金門、援越抗美等間接對抗,再到中美發表《上海公報》的友好合作,在這一過程中,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積累了與美斗爭的豐富經驗,指導了中國同美國間的斗爭、抗衡、合作等政治軍事對抗實踐。毛澤東對美軍事斗爭思想具備很強的生命力,有著重要的指導性和現實意義,并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發展。中美兩國既有毋庸置疑的共同利益,又有由來已久的矛盾沖突,要處理兩個國家的關系既要講究策略又要講究藝術,毛澤東在處理對美關系中,以一個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的眼光,根據不同的環境條件審視國家的根本利益,在不同時期就如何維持和發展中美關系,提出了高屋建瓴的基本方略,成為指導中美關系發展的根本原則。在現如今最大發達國家美國和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之間的戰略平衡問題上,深入探討毛澤東對美軍事斗爭思想,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基本方法研究指導兩國問題,對于正確處理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中美軍事戰略關系具有重要的歷史借鑒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
4.1 縱橫捭闔國際戰略,贏得對美斗爭主動權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2010 年開始國民生產總值僅次于美國。作為世界上頭號發達國家--美國,綜合實力處于絕對優勢地位。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的最熱門話題之一,對世界經濟走向與安全穩定的影響越來越大。然而兩國的軍事關系最為令人矚目?;仡櫭珴蓶|對美軍事斗爭實踐,有利于找準發展中美關系的正確方向,推動兩國關系減少誤判、增進互信,走上和平發展的軌道。
毛澤東在處理對美軍事斗爭問題時,總是從國際戰略全局著眼,縱橫捭闔,斗爭策略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而不斷創新發展。一是要善于把握中美關系全局,從國際戰略大背景下思考對美軍事斗爭問題。20 世紀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國際格局開始發生重大變化,美國受到越戰影響,國內各種矛盾激化,遍布全國的反戰運動如火如荼,國際聲望日益走下坡路,美國內政外交困難重重,不得不采取戰略收縮策略;但此時,蘇聯加快了擴張步伐,有咄咄逼人的架勢,勃列日涅夫集團大挖美國的墻角,加緊發展軍事工業,研制武器裝備,到了 70 年代初,在核力量對比上蘇美已經不相上下,但蘇聯還大力加強其常規力量建設,攻守態勢發生轉變,蘇攻美守的局面逐漸顯現。
蘇聯不斷擴充的龐大的軍事力量和全球戰略,直接觸動了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同時使中國的國家安全籠罩陰影,而且如果聽任蘇聯發展,不僅會打破國際戰略格局,甚至會出現蘇聯不可阻擋的嚴重局勢,這一現實情況把中美逼向了一邊,中美聯合抗蘇的時機逐漸成熟。毛澤東從當時的國際戰略大背景下,積極尋求松動中美之間敵視、冰凍的關系,才有了尼克松的“改變世界”之旅,中美在相互對立、隔絕二十多年之后才最終將手握到了一起。尼克松在回憶錄中也承認:近二十年來,美國聯合其他國家孤立中國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相反卻喪失在中國的巨大的利益,這是得不償失的。美國必須重新認識中國的存在價值,而且中國同蘇聯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不可調和,這也使美國政府越來越感到在與蘇聯爭霸的斗爭中,中國是一個可借用的“力量”.當前國際局勢,正處在世界多極化發展與美國一超獨霸相互斗爭的新形勢下,中國一方面應反對美國的橫行霸道和我行我素,另一方面應當從中美關系的全局出發,注意與美國斗爭的策略,避免與之發生直接對抗與沖突。二是努力實現中美關系的穩定和發展,進一步拓展與其他國家的友好往來。穩定的中美關系是中國實現“強國夢”的一個重要條件,符合我國家根本和長遠利益。因此,應該堅持該合作的合作,該斗爭的斗爭,盡可能爭取長期穩定和發展中美關系。在國際格局進一步走向多極化的今天,在處理好中美關系的同時,中國要主動與世界其他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同時尊重世界的多樣性,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將團結第三世界國家、增強我國在國際活動中的威望作為外交政策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把加強睦鄰友好作為中國外交的一個重點,積極發展與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關系,改善中國的外交環境,爭取更多地發展與他國的友好關系,使中國在對美關系中占據更加有利地位。
4.2 敢于斗爭積累經驗,善于斗爭以斗求變
毛澤東對美軍事斗爭思想,發端于抗美援朝的危難時刻,產生于必須以弱小軍隊戰勝強大敵人的嚴酷環境里,這就使得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對美軍事斗爭中,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敵人始終比我們強大,我們進行的對美軍事斗爭都是以弱勝強的戰爭。面對強敵,首要問題是敢不敢與之較量,敢不敢去戰勝它。在毛澤東將近 30 年的對美軍事斗爭過程中,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其“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氣概。這既是他革命大無畏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其辯證總結對美軍事斗爭實踐的經驗總結,至今依然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
敢斗強敵,積累與世界強敵斗爭的豐富經驗。戰爭是一個復雜的特殊社會現象,是戰爭力量的較量,它主要是由戰爭性質、政治、經濟、軍事、自然條件、雙方的主觀指導等諸多要素構成?!皬姟焙汀叭酢笔菓馉幜α康闹饕獦酥?,武裝力量的數量、質量和武器裝備的現代化程度,體現著軍隊總體力量對比。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在面對強大美帝國主義的直接威脅時,指導處于劣勢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通過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創造戰勝敵人的條件,逐步改變敵我優劣的對比,最后戰勝原先相對強大的敵人,為新中國積累了與世界強敵進行軍事斗爭的彌足珍貴經驗。一是敢斗強敵,贏得對美軍事斗爭的輝煌勝利。朝鮮戰爭爆發后,因為美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技術實力,其軍隊擁有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曾經在國內民眾中引起了很大的思想波動,相當一部分人士雖然反對美國侵略朝鮮,但崇美、恐美心理嚴重,對出兵援助朝鮮、反抗美國侵略心存疑慮。
國內的各種反動勢力也乘機興風作浪,以各種方式向人民民主政權發動猖狂的進攻。毛澤東以大無畏的革命氣概毅然決定出兵,并把美軍趕回了三八線,使美軍在朝鮮戰場與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較量中遭受了不曾有過的敗績。越南戰爭爆發后,當美國企圖借機擴大戰爭時,中國政府策略性地警告美國:雖然中國不會主動發動戰爭,但對方要過分挑釁的話,中國做好了打大仗的準備。這一次,美軍沒有敢與中國軍隊發生正面直接沖突。而中國人民解放軍應越南人民要求,派出支援部隊到越南北方,與越南軍民共同抗擊美帝國主義侵略,為越南人民堅持抗戰和奪取勝利作出了貢獻。二是歷次對美軍事斗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積累了與世界強敵進行軍事斗爭的作戰經驗。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然后打贏戰爭,是我軍發展的法寶,也是我軍建設的基本路徑??姑涝瘧馉幹档梦覀兏鱾€軍種學習。從抗美援朝的作戰實踐中,我們逐漸熟悉了美軍戰法,摸清了他們的底細,取得了不少對美實戰經驗。1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創造性地運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原則,并根據新的戰爭環境、新的作戰需求,汲取新思想,總結新經驗,創新新戰法,極大地推進毛澤東對美軍事斗爭思想的發展。
在作戰觀念上,由單一步兵作戰轉向諸兵種協同作戰,由單純地面作戰轉向諸軍種協同作戰;在作戰樣式上,由主要依靠運動戰殲敵轉向既注重運動戰又注重陣地戰,并提出了“零敲牛皮糖”、打小殲滅戰的思想;在戰場空間上,由單純注重前方作戰轉向前方、后方密切配合共同應對敵人進攻作戰;在后勤保障上,由“小米加步槍、倉庫在前方”轉為主要依靠國家組織統一供應,后勤職能也實現了由一般組織供應向“指揮戰斗、組織供應”的轉變,等等。同時,在戰役戰術指導上,志愿軍進攻作戰中,將近戰、夜戰的優長發揮到極致,并把夜戰發展到戰役規模,在運動中以大規模的分割、迂回、包圍殲滅擁有強大裝備和技術優勢的敵人;在防御作戰中創造出以坑道為骨干的防御體系,很好地保護了我有生力量,同時依托堅固的防御體系與敵人廝殺,消滅敵人保存自我,解決了在火力處于劣勢的狀態下如何完成堅守防御的難題,等等。
所有這一切,構成了人民軍隊與強敵在現代戰爭條件下作戰的寶貴經驗,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的重大創新與發展??姑涝瘧馉幍臍v史經驗在此后的炮擊金門、援越抗美等對美軍事斗爭中得到了運用和發展,同時對新中國反侵略戰爭作戰準備產生了重大影響。
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以斗求變。未來十余年,我國發展正處于快速增長的爬坡階段,也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我進行遏制、圍堵的關鍵時期,我們只有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在斗爭中求變才能降低美國阻礙我中華民族偉大民族復興的程度。一是充分認識美國對我進行戰略圍堵的實質,在此基礎上要敢于斗爭。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美國越來越感到擔憂。從奧巴馬擔任總統以來,美國明確將中國作為首要戰略對手,在軍事戰略報告中計劃將 60%的海軍、空軍和戰略預警力量部署在亞太地區,并針對中國提出“空海一體戰”、“聯合作戰進入”等概念構想,目標直指中國,對我構成嚴重威脅。為了應對挑戰,我們必須在戰略上藐視它的武力威懾,不被其先進的現代化裝備所嚇倒;而應當與時俱進,加強軍事戰略指導,不斷探索和平時期、危急時刻、沖突背景下軍事力量運用的方式方法,更加巧妙且善于運用實實在在的軍事行動,表達我們的決心和意志。而且,只有堅決進行斗爭才能降低美國的干預程度。二是善于斗爭,抓住主要矛盾,以斗求變。毛澤東十分注重斗爭策略,在敢于斗爭將矛盾激化時,能夠緊緊抓住斗爭的主要矛盾,再巧妙利用矛盾,善于斗爭,達到以斗求變的目的。炮擊金門時,美國希望臺灣從金、馬撤軍,而蔣介石認為放棄金、馬就等于放棄對中國大陸其他地區的主權。毛澤東分析了美、蔣之間的這一矛盾,決定直接打擊臺軍,顯示出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這一中國政府的一貫主張。但在選擇炮擊的對象上,選擇的是打蔣不打美,主要針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問題進行的斗爭。正是因為采取了這種對美蔣區別對待的策略,才使我們既搞清了美國的底線,同時又維護了國家安全利益,美國分裂中國的陰謀最終被粉碎。時至今日,在如何處理臺灣問題上,不僅存在著美國介入不斷加深的趨勢,而且美臺之間仍然存在矛盾。掌握斗爭策略之關鍵,就在于把握好美國政策的上限和底線,以達到對中國有利的局面。三是積極防御,充分利用國際國內環境,抓住和利用戰略機遇期謀求發展?;仡櫧嗄甑闹卮髿v史事件,我們可以歸納出這么幾個關鍵事件節點,1999 年 5 月 8 日,美悍然轟炸我駐南聯盟大使館,中國的戰略發展空間被直接阻滯;1999 年 7 月,李登輝公然拋出“兩國論”,兩岸局勢驟然緊張;2001 年 4 月 1 日,中美南海撞機事件,中國的發展空間被美國緊逼得越來越狹??;直到 2001 年 9 月 11 日 9.11 事件發生,美國將主要精力放在反恐打擊上,對中國的壓制減少,中國才迎來戰略機遇期的開端;2001 年 12 月 11 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開始了機遇期的原始積累,經濟逐步擴大,逐漸完成和平崛起。從 2002年到 2012 年這十年間,中國充分利用國際國內環境,抓住和利用難得的機遇完成了中國崛起,不論是在經濟還是軍事,中國儼然躋身了強國行列。然而,2012 年 6 月,美國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決定重返亞太,目的就是牽制中國發展;2012 年 9 月,日本緊跟美國步伐,發生購島事件,中國的發展又受到了多重壓制。但現在又出現了新的戰略機遇期,2014 年 3 月,烏克蘭危機爆發,2014 年 8 月,美軍轟炸伊拉克極端勢力,美國不得不將其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中東和西歐,這無疑給中國創造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正是由于中美之間長期的結構性矛盾存在,我們要汲取毛澤東對美軍事斗爭的思想精華,立足全局謀劃,維護根本利益,立足軍事斗爭準備,采取積極防御,同時避免全面沖突。
4.3 運用國家政權籌劃戰爭,多法并舉維護國家安全
國家安全是一個綜合體,它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信息、環境等多種因素在內的綜合安全;保障國家安全不能單靠一種手段,而應綜合運用各種手段。這些手段只有相互配合、有機結合才能發揮整體威力,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毛澤東很早就認識到多種斗爭手段結合并用的重要性,并成功運用于對美軍事斗爭實踐中,炮擊金門就是這一思想的生動體現,通過靈活運用軍事手段,達到了政治外交的目的。
運用國家政權籌劃戰爭,積極做好反侵略戰爭準備。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變成執政黨,執掌了國家政權,更加有利于中國共產黨從國家政權的高度來籌劃和準備戰爭。一是建立強大的人民軍隊。1950 年 9 月,毛澤東在全國戰斗英雄代表會議上指出:我們必須鞏固國防,建立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1這就要求我國必須建設一支現代化的諸軍種、兵種合成軍隊,人民軍隊必須掌握適應現代戰爭需要的武器裝備、大力加強正規化建設、建立和完善高效能的指揮機關、加強教育訓練等。二是發展現代國防科技。建國后我國逐步實現了常規武器的國產化,自力更生地研制成功“兩彈一星”,建立了完備的國防工業體制和國防科技研究體系;從戰爭準備高度出發,在毛澤東的號召下,加強以“三北”、“三線”為主的國防工程建設,增強了國防防備力量。三是加強民兵力量建設。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歷來重視民兵建設,把民兵建設作為實踐人民戰爭思想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四是具備強大的后勤保障。經過抗美援朝戰爭,毛澤東對軍隊后勤建設工作,有了全新認識。1953 年毛澤東在給后勤學院的訓詞中向全軍強調:現代軍隊建設中,良好的后方勤務工作十分重要。那些輕視、不重視后勤工作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我們既要學習蘇聯軍隊的建設經驗,也要研究總結朝鮮戰爭的經驗教訓,促進我軍后勤現代化建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軍隊的實力得到增強,為我國順利打破各種反動勢力的包圍和封鎖,成功挫敗各種顛覆和威脅奠定了充分的物質準備和精神基礎,從而保衛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維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尊嚴。
從國家大局出發綜合權衡,發揮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手段的整體威力,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近年來,中美之間的聯系和溝通日益緊密,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和沖突日益突出,使得新形勢下的對美軍事斗爭已經從軍事領域向外延伸至政治領域、經濟領域、外交領域、科技領域和文化領域等各個方面之中,對美軍事斗爭所依賴的已經是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文化等構成的國家綜合實力。單純的軍事手段,對一些非軍事性質的沖突起到的作用往往十分有限,而政治手段、經濟手段、外交手段、科技手段等所發揮的作用則日益增加,以軍事力量為后盾,緊密結合政治、經濟、外交斗爭來維護國家的安全利益和發展利益,已成為我國實施對美軍事斗爭的主要行動方式。軍事手段在軍事斗爭實踐中表現出來的通常是一種與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多領域密切聯系、斗爭雙方綜合博弈的動態過程,斗爭雙方不是依次而是同時綜合選擇各種手段和力量,再根據敵方行動的實際情況靈活控制己方的軍事行動。同上述各種斗爭手段相比而言,軍事手段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只不過軍事斗爭的目的更為直接、手段更為典型。因此,孤立地使用軍事斗爭手段或單獨使用其他斗爭手段,都難以達到預期斗爭目的,充分運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以及文化等領域的綜合斗爭優勢,針對敵方客觀實際靈活實施綜合斗爭已成為當前對美軍事斗爭實踐的主要內容。
4.4 提升綜合國力,合力制勝
綜合國力是一國政治力、經濟力、科學力、國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資源力等各個方面的總體實力。未來的戰爭已經不僅僅表現為純粹的軍事對抗,而是以軍事力為主,包含經濟力、科技力、外交力等諸多領域合力的全面較量,綜合國力越來越成為影響一個國家安全與發展的關鍵因素。毛澤東特別重視發展綜合國力,作為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從人民和國家兩個層面他都有所考慮,不僅要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還要進一步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這些都和綜合國力密切相關。因此,迅速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是維護國家生存和發展利益的基礎,也是迫使美國徹底放棄對我遏制、圍堵的最重要前提條件。要建立強大的經濟基礎。經濟實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主要指標。恩格斯明確指出,“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候,都是經濟的條件和資源幫助‘暴力’取得勝利”.
國家經濟的發展,不僅可為現役軍隊和后備力量建設創造發展的條件,如保持適度的現役力量規模,改善武器裝備等,又能帶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國民素質的提高,即對綜合國力其他要素起著基礎的支撐作用。中華民族要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強國夢”,必須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不斷夯實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物質基礎。堅持持續發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堅持走創新發展的路線,不斷促進科學技術革新,增強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大力提高國防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國家的整體創新能力。一個民族缺乏自主創新意識就難以進步,一個國家缺乏自主創新意識就難以興旺發達,一支軍隊缺乏自主創新意識就難以產生強大的戰斗力。尤其在當今信息時代,新軍事革命加速推進,武器裝備技術加速發展,迫切要求加強國防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應當看到,沒有科學技術的自主創造,就沒有國家真正的獨立和安全。目前,中國還不是科技強國,許多重要技術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手中。特別是某些關鍵核心技術,是無法用錢買到的,西方發達國家更不可能免費贈與,只有依靠我們的自主創新,才能迎頭趕上。因此,要確保國家安全和發展,國防科技自主創新就是一種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必然選擇。
要建立強大的文化軟實力。美國作為當今世界大國,他不僅擁有非常強大的硬實力,而且其文化軟實力也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并源源不斷向其他國家輸送“美式價值觀”,從而影響和控制著世界的價值體系。美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對于處在和平發展、民族復興關鍵時期的中國來說,文化軟實力的建設不可忽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深入,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社會結構有了重大調整,被禁錮的思想也解放開來,各種社會思潮不斷涌現。在經濟全球化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推行文化霸權、文化殖民的緊迫形勢下,加強我國一元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的軟實力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和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這對于提高民族品格、民族意志和民族凝聚力意義深遠,要著重積極宣揚中華文化豐富多樣、博大精深、包容收斂的特點,突出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意識形態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努力實現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有機統一、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實現文化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佳結合。
積極推進國防現代化建設。國防實力是國家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具有威懾作用?;仡檱H關系發展史,國家間的競爭往往表現為國防實力的競爭,突出表現在國家軍事力量強弱的對比。建國 60 多年來,我國的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有目共睹,軍事實力顯著增強,為我國的國防和戰略安全提供了保障。但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安全環境和周邊不太安寧的現狀,以及我國日益增多的海外發展與利益,需要加快提升與我國經濟實力相適應的軍事實力,并在必要時果斷有效釋放軍事能力,這是促進世界和平、維護地區安全與穩定的物質基礎。增強國防實力,是我國在“戰略機遇期”內抵御各種戰略風險的有效手段,是確保周邊安全環境穩定的重要保障。歷史表明,沒有軍事保護的經濟發展是脆弱的,有了強大的現代化國防,我們才能確保在未來的對美軍事斗爭中贏得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