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我國取得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我國正式開展中小學生軍訓3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年份,我們有必要仔細梳理一下我國中小學生軍訓的歷史發展過程,從法理層面凝神思考一些關鍵的理論問題:什么是學生軍訓?為什么要進行學生軍訓?學生軍訓與國防教育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中小學生軍訓和基礎教育之間又是什么關系?
一、概念與意義
什么是學生軍訓?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在2007年制訂的《學生軍事訓練工作規定》第三條給出了如下界定,"學生軍事訓練是指普通高等學校、高中階段學校組織的學生軍事技能訓練和軍事理論課教學,以及與學生軍事訓練有關的其他活動。"為什么要進行學生軍訓?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于2011年7月29日下發的《關于加強新形勢下國防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是這么闡述的:"學校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要著眼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保衛者和接班人,堅持不懈地抓好青少年的國防教育。"學生軍訓與國防教育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200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第三條規定,"國家通過開展國防教育,使公民增強國防觀念,掌握基本的國防知識,學習必要的軍事技能,激發愛國熱情,自覺履行國防義務。"中小學生軍訓和基礎教育之間又是什么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第十三條規定,"學校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將國防教育列入工作計劃,加強對學校國防教育的組織、指導和監督,并對學校國防教育工作定期進行考核。"二、歷史與反思。
在認真疏理完這些相關法律法規之后,我們會發現,其實在我國最高決策層面上,一直是從大國防觀、大教育觀層面上高度重視中小學生軍訓的。那么,為什么我國目前的中小學生軍訓在具體實踐層面上出現了諸多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呢?這得從三方面來看。
其一,我國傳統文化對于中小學生軍訓工作的認識比較復雜,影響了這項工作的有效開展。
雖然,我國很早就有軍訓思想。先秦時期,學校教育中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射、御"就相當于軍訓。一直到唐朝,我國傳統文化中都激蕩著尚武精神,非常重視軍訓。但是到了宋朝以后,雖然游牧民族依然保有軍訓傳統,漢族卻逐漸走向"重文輕武"的文化路向,發展到極致后,竟然出現了"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民諺。宋朝以后民間流行的《神童詩》更是宣揚"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校軍訓,也就逐漸廢弛了。
這種社會觀念,一直到清朝末年,我國不斷遭到西方列強侵凌,才稍稍有所改變??涤袨?、梁啟超等首倡學校教育中引入尚武教育。蔡鍔、蔣百里進而提出軍國民教育。風氣激蕩之下,清朝于1906年頒布《教育要旨》,正式將學生軍訓納入學校教育。中華民國初年,學生軍訓一度受到高度重視。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彌漫全世界的反戰思潮影響下,學生軍訓又迅速陷入停滯狀態。直到1929年,由于日本帝國主義對華侵略野心昭然若揭,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又開始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倡導學生軍訓。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于重文輕武的傳統觀念影響,中華民國時期我國的中小學生軍訓,存在著相對嚴重的形式主義作風,敷衍塞責,應付差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我國也曾經高度重視中小學生軍訓工作??呻S著20世紀70-80年代我國周邊局勢的緩和,中小學生軍訓工作又被弱化。直到2001年《國防教育法》頒布以后,中小學國防教育和軍訓工作才又得到有效發展。
然而,由于我國已經有30多年沒有過大的戰爭威脅了,民間"重文輕武"的傳統文化又有所抬頭。很多家長和學生并不能從國防教育的思想高度去認識中小學生軍訓的重要意義,認為軍訓不如上補課班重要,結果導致中小學生軍訓工作推動起來遇到較大社會阻力。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居安思危的古訓,可是也有承平日久就刀放府庫、馬放南山的歷史教訓。如何讓全體國民時刻不忘"忘戰必危"的歷史教訓,尤其是牢記近代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我國造成的巨大創痛,時刻保持警醒,讓每一位學生和家長都提高自身素質,自覺地履行愛國義務,是做好中小學生軍訓工作的文化保障。
其二,我國公民教育工作沒有深入開展下去,導致中小學生沒有深厚的家國情懷,沒有把參加軍訓看作自己作為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思想上不太重視軍訓工作。
按照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一書中提出的觀點來看,現代民族國家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我國依然處在建設現代民族國家的關鍵時期。如何通過切實有效的公民教育,來有效增強中小學生的民族認同,讓青少年在精神層面上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愿意承擔自己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必須承擔的國防義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嚴肅課題。
在世界現代史上,由于忽視軍訓和國防教育的重要性,導致亡國的慘痛教訓是有的。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被納粹德國一舉擊潰,迅速亡國。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歷史學家馬舍夫斯基在《現代戰爭史?法國之敗》中說:"欲戰爭必須教育民眾,使其敢戰而不畏戰。國民教育為國家戰備之要務。"只有站在國防教育的思想高度去認識和指導我國中小學生軍訓工作,我們才能真正從思想深處將這項工作高度重視起來,并且堅決地執行落實下去。
其三,我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工作才剛剛起步,要加強青少年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自信,尚需時日。這是影響中小學生軍訓工作深入開展的深層次原因。
如果不能從思想深處加強中小學生的社會主義理想教育,那么中小學生軍訓就很難讓青少年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建立在對于社會主義祖國的堅定政治信仰基礎之上。所謂"內化于心",才能夠"外化于行".只有真正把中小學生軍訓和國防教育放在培育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政治高度去看待,我國中小學生軍訓才能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充分武裝我們的下一代。
三、探索與提升
當前,我國對于中小學教育的育人目的,已經基本達成共識。立德樹人,已經成為了新一輪教育改革的最強音。中小學生軍訓,也迎來了最好的一次落實和提升的機遇。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三方面去積極探索中小學生軍訓的新思路、新模式。
第一,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理想主義和尚武精神,讓中小學生軍訓具備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
使學生了解我國國防的歷史、現狀及其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基本的國防理論和軍事知識,樹立"居安思危"的國防觀念,激發愛軍習武、獻身國防的思想感情,培養吃苦耐勞精神。并將少年軍校的建設與校內外社會實踐活動有機整合,形成經常教育與集中教育相結合、理論教育與行為教育相結合的全民國防教育大環境,讓中小學生軍訓具有深厚寬廣的社會文化基礎。打通學科界限,不僅要注重我國國防歷史的知識傳授,還要努力挖掘我國國防文化的精神內涵,讓中小學生短期的軍訓成果鞏固深化下去,形成正確的國防意識,讓愛國主義精神在每一名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有國家就要有國防,有國防,就必須要有國防教育。
國防教育是關系國家安危的基礎工程,它所產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它所激發出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先進文化和優良傳統的集中體現,因此,搞好國防教育意義深遠。"中小學生軍訓,作為國防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實施途徑,一定要深入研究,常抓不懈。
第二,積極貫徹落實我國關于國防教育的各項法律法規,依法執教,將中小學生軍訓放在我國公民教育的思想高度去研究與實踐。
我國《教育法》《兵役法》《國防法》和《國防教育法》等法律,已經從法律層面上明確了中小學生軍訓作為我國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并不是可有可無的,也不是可增可減的,而是必須要常抓不懈的公民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六條明確規定,"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在第四十二條規定,"學校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各級各類學校應當設置適當的國防教育課程,或者在有關課程中增加國防教育的內容。軍事機關應當協助學校開展國防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作為我國專門的國防教育方面的法律文件,更加細致地進行了規定。其中第十三條要求,"學校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將國防教育列入工作計劃,加強對學校國防教育的組織、指導和監督,并對學校國防教育工作定期進行考核。"當前,有一部分小學和初中學段的學校錯誤理解上級文件精神,擅自停止了少年軍校等課外軍訓活動,這是不合適的。
國家出于要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善意,不主張在暑假期間舉行軍訓,是為了讓中小學將軍訓有機整合到學校各項教育教學活動中去,而不是要取消軍訓。其實,為了加強國防教育,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于2001年特意設定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六為全民國防教育日。并于2014年由國家國防動員委員會修訂通過了《全民國防教育大綱》。這一切都表明,我國政府對于國防教育的力度在不斷加大。
第三,要在中小學強化社會主義理想教育,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中小學生軍訓工作放到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接班人的高度去認識和實踐。
2013年,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下發過《關于全面提高學生軍事訓練質量的通知》。其中明確要求,"開展學生軍事訓練,是黨和國家作出的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決策,是落實國家人才培養戰略和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各地、各學校要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學生軍事訓練工作,對于落實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中國夢、教育夢和強軍目標所具有的重要意義。要適應時代發展和學生特點的客觀需求,把學生軍事訓練與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實實踐育人要求、促進文明校園建設、訓練儲備合格兵員有機結合起來,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學生軍事訓練質量,推動學生軍事訓練工作創新發展。"
2014年7月4日國家國防動員委員會修訂的《全民國防教育大綱》第二條明確提出,全民國防教育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著眼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緊貼形勢任務,豐富教育內容,突出教育重點,創新方法手段,推進全民普及,努力使關心國防、熱愛國防、建設國防、保衛國防成為全社會的思想共識和自覺行動,為建設和鞏固國防奠定堅實思想基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教育部國防教育辦公室、全軍學生軍訓工作辦公室聯合出臺的《二〇一四年學生軍訓工作要點》中,更是針對性很強地提出,要加強統籌協調,充分發揮軍地聯席會議機制作用,統一協調落實學生軍訓所需兵力、場地、經費、裝備器材。要加強督導檢查,督促學校按照大綱規定組織實施軍事理論教學和軍事技能訓練,落實學生軍訓內容、時間和要求。要充分發揮學生軍訓育人功能,突出抓好國家安全形勢和維護海洋權益教育,培育青年學生國防觀念和尚武精神。要加強輿論引導,加大學生軍訓宣傳力度,擴大學生軍訓社會影響,在全社會營造關心、支持學生軍訓的良好氛圍。[2]
當然,不同學段的學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發育特點,我們也要加強軍訓的針對性和適用性,以便提高軍訓的有效性。對此,有學者提出過很好的建議:在小學的低年級,學生的年級普遍較低,身體心理狀況都不適合開展軍事技能訓練,在這一時期主要是通過學習革命故事、抗日戰爭時期的故事和古代保家衛國的故事等來培養小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小學的高年級,學生已經能夠進行適當的軍訓,在這個階段學生普遍有著較強的求知欲,是各種愛好形成的初步階段。在這一時期可以適當開展軍事技能訓練,學習武器裝備知識,了解國內外的先進武器裝備,來增進小學生對軍事的喜愛。中學階段,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最不穩定的時期,同時這個時期也是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主要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可以開展軍事技能訓練,對其進行嚴格要求,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也可以進行軍事科學方面的學習,如激光武器研究、飛行動力學、納米技術等,還可以開展基本軍事理論的學習,如了解國防政治學、國防概論,以激發學生學習軍事知識的熱情,建立科學系統的國防教育體系,使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3]
總之,只要我們不斷深化對中小學生軍訓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全面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方針,就一定能夠把這項工作落實好,一定能讓中小學生的國防教育進入規劃化和制度化的軌道。
參考文獻:
[1]柳艷鴻。當前國防教育發展面臨的困惑[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3):45-46.
[2]教育部國防教育辦公室,全軍學生軍訓工作辦公室。二〇一四年學生軍訓工作要點[J].國防,2014(4):71.
[3]念克俊。對中小學生國防教育的思考[J].學理論,2010(2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