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訓練傷(以下簡稱軍訓傷),是指因軍事訓練直接導致的運動系統急、慢性損傷,是部隊的常見病、多發病[1].為調查了解部隊軍訓傷發生率、分布特征及變化趨勢,科學指導部隊軍訓傷防護,預防控制軍訓傷的發生,2013年7月以來,我們開展了軍訓傷監測報告工作?,F就某部開展軍訓傷監測報告工作的做法分析報告如下。
1做法
1.1健全組織體系,搭建監測報告平臺
在各級衛勤機關建立了監測信息查看平臺,在疾控中心建立了監測信息管理平臺,在部隊衛生機構建立了監測信息報告平臺。同時,為擴大監測覆蓋面,在所有后方醫院建立了監測信息報告平臺,雙軌同步上報軍訓傷收治情況,形成了由疾控中心、后方醫院和團以上部隊衛生機構組成的3級軍訓傷監測報告體系。
1.2開展人員培訓,提高監測報告質量
通過遠程醫學網組織網上培訓,講授監測報告目的意義和方式方法,演示軍訓傷報告卡如何填報,部隊領導和衛生人員600余名參加培訓;各部隊和醫院利用網絡、板報、報刊等形式,對軍訓傷監測報告工作進行宣傳;在疾控中心設置專線電話,指定專人負責解答部隊監測報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3建立制度機制,強化監測報告落實
一是檢查督導制度,逐個用戶核實不報、漏報原因,督導部隊按照規定要求和時限及時上報;二是信息反饋制度,每月將各單位訓練傷監測報告情況作為重要內容納入《衛生防病信息》,研究分析訓練傷發生部位、損傷類別、訓練科目、致傷因素等并通報部隊,指導部隊科學開展軍訓傷防治;三是信息核對制度,每季度從后方醫院住院患者病案首頁提取相關信息,核查漏報情況,同時將醫院報告病例和部隊報告病例進行比對分析;四是評殘掛鉤制度,明確凡未進行軍訓傷報告或與報告信息不符的人員,一律不予受理傷殘等級評定。
1.4監測報告工作效果顯著一年來,某部軍訓傷病例總報告率54.8%,高于全軍36.0%的平均水平,各季度報告率在38.5%~72.6%,始終高于其他部隊的平均水平,提示該部在軍訓傷監測報告管理工作中的措施和做法成效顯著。
2問題
某部開展軍訓傷監測報告以來,盡管工作卓有成效,但仍存在少量漏報問題,經分析漏報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思想顧慮。目前部隊一般將摔傷、扭傷、拉傷等運動性損傷,以及中暑、凍傷等季節性事故定性為常見事故;而事故發生率高則會影響部隊的考評成績[2].另外,個別領導明確要求,年度軍訓傷發生率不能超過8%,因此部分單位有選擇地將少數病例漏報。
(2)報告意識不強。部分單位領導對報告工作不重視,未指定責任報告人,甚至個別醫院根本未開展相關報告工作。(3)監管機制不健全。有的單位報告、自查、培訓、獎懲等制度不嚴、不落實,人員報告積極性調動不起來。(4)報告人更換頻繁。部分單位報告人更換頻繁,工作交接不順,造成報告環節易出現疏漏;少數單位報告人責任心不強,對報告規定不熟悉,掌握工作方法不全面,常被動等待醫師報卡,不能主動檢索病例、自查補漏。(5)醫師診斷水平不高。部分醫師問診病史不詳細,未掌握訓練致傷史,或軍訓傷診斷水平不高,軍訓傷防治的專業知識存在不足,導致漏報。
3建議
(1)提高各級領導和業務人員的軍訓傷防護思想認識,切實把預防軍訓傷與維護部隊戰斗力聯系起來,在部隊軍政主官心目中強化"訓練傷防護工作雖然不是部隊戰訓保障的中心工作,卻能影響和牽動中心工作"的理念,把預防軍訓傷作為維護戰斗力來抓,爭取領導對軍訓傷防護工作的重視與支持,切實從維護和提高部隊戰斗力的高度認識和重視軍訓傷防護工作,司、政、后各部門分工負責,相互協調,齊抓共管,自覺將"安全訓練理念"貫穿訓練全過程,做到常抓常議;(2)進一步宣傳普及軍訓傷監測報告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意義,強調不得以病例漏報、瞞報的方式掩蓋軍訓傷的實際發生率,逐步建立健全評殘掛鉤機制,打消部隊行政主官的報告顧慮,提高軍訓傷報告的積極性、主動性;(3)不斷督促增強各類人員報告意識和報告責任心,建立健全并嚴格落實各項登記、報告、監督、培訓、自查、獎懲等制度;(4)進一步發揮衛生行政部門的檢查、督導、培訓職能,定期開展報告管理質量檢查和漏報調查;(5)針對個別單位報告和管理人員更換頻繁、診斷水平低、對業務不了解、掌握不全面的現象,不定期開展診斷及報告技術培訓,提高從業人員業務水平,統一報告內容和報告方法,不斷督促改進各單位的報告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 黃昌林,王前進,王帥,等.2009、2010年全軍軍事訓練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2,37(1):59-61.
[2] 馬玉萍,馬曉玲,楊林,等.軍事訓練傷監測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人民軍醫,2015,58(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