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基本概念與相關理論
鑒于對高校普通專業學生國防教育研究綜合性較強,為能夠全面深入地分析問題,本章對國防素質、高校普通專業學生、高校國防教育的基本概念進行了科學合理地界定,并且闡述了人才培養模式理論、構建主義理論和層次分析法等相關理論作為后文研究的理論支持。
2.1 基本概念界定。
概念是對事物本質的歸納性認識,界定國防素質、高校普通專業學生、國防教育等基本概念是對高校普通專業學生國防教育認識的起始點。
2.1.1 國防素質。
"國防"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古代南朝宋范曄編著的《后漢書·孔融傳》,書中記載:"臣愚以為宜隱郊祀之事,以崇國防".這里的國防是指為維護國體、嚴明禮義而采取的防范措施。簡單地說,國防即國家防務。古人認為維系社會和諧穩定的關系、增強國家安全的防護就是國防,稱其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律。如今,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明確規定,國防是指國家以防備抵抗外來侵略、制止武裝顛覆為目標對象,為著力維護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等國家根本權益的安全與發展,進而開展的軍事以及與軍事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設和全球性的活動。
"素質"是由最初的生理學意義上的概念發展而來的,它是指人的腦、神經系統、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等固有的先天解剖特點?,F在我們闡述的人的素質則包括心理和社會兩個方面,是指人在先天生理條件的基礎上,受后天學習和環境的影響,通過個體感官認知和身體實踐形成了一系列較為穩定的品質素養,包括思想道德、知識文化、意志品質和技能技巧等方面。
國防素質融合了國防意識、國防知識和國防技能,既是個體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知識文化素質的有機構成,更是個人意志品質的突出表現[24].因此,筆者將國防素質界定為:人類先天的以及經后天教育和訓練所具有的能夠適應國防建設和發展的思想、知識和技能等,是兼具國防意識、國防知識、國防技能和軍事體能素養的一種綜合素質。全面素質人才是新時期國家發展和當前嚴峻就業形勢的迫切需要,因而高校教育在注重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的同時,還要適應未來信息化戰爭和國家國防建設的需要,在國防教育上下功夫,培養兼備國防素質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2.1.2 高校普通專業學生。
根據 2012 年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共計 12 個學科門類,未設置軍事學學科門類,下設的二級學科也沒有涉及國防教育的相關專業。軍事院校學生是指隸屬于軍隊軍事院校培養的軍事"專才",具有扎實的軍事理論功底,具備良好的軍事專業技能和行為能力的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大學生。普通高校國防生是軍隊依托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優質教學資源承辦教學,以培養軍隊建設需要的軍事人才為目標,將其視為軍人預備役主力的就讀于普通高校的大學生,其取得本科學歷后統一入伍。
高校普通專業學生有別于專業軍事院校的大學生以及普通高校培養的國防生。
普通高等院校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進行專業劃分,大學生在入學前自主選擇專業,以各個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作為規范化教育標準,接受普通高等院校的常規式高等素質教育,教學內容未涉及軍事或與軍事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訓練。
因此,筆者將高校普通專業學生界定為:區別于軍事院校大學生和國防生,通過國家統一高等學校招生入學考試的,接受國家正式學歷教育的非軍事學專業常規教育的普通高校大學生。高校普通專業學生在高校學生中的比重最大,是高校人才培養計劃中的主體,是國家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客體之一,也是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的重點培養對象。高校普通專業學生是高校培養的專業領域內的高素質人才,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培養了國防素質和能力,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軍事后備力量,要肩負起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使命,為國家未來的發展和繁榮錦上添花。
2.1.3 高校國防教育。
目前學術界對國防教育沒有確切的定義,各學者均基于各自的理解和經驗來詮釋"國防教育",所以給出的定義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有學者認為,高校國防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增強公民國防安全意識為基本訴求,是基于國防法律體系內規定的全民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有機構成體[25];有學者認為,國防教育作為國防安全建設的重要支撐,是認真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的要求,以強化全民國防安全觀、培養國防行為技能為目標的普適性基礎教育[26];還有學者認為,國防教育是國家防務的教育,是國家為維護主權統一領土完整等根本利益,按國防需要計劃的、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實施的、與軍事相關的思想指導和行為技能訓練的活動[27].而筆者認為這些定義不能全面反映"國防教育"的實質內涵,因此將國防教育的界定為:國防教育是國家為捍衛國家主權、維護領土完整,以防御外來侵略、武裝顛覆等安全威脅為根本需要,以強化國民國家防務意識、掌握國防基礎知識、增強國防行為技能為行為目標,根據切實可行的總體計劃,組織并實施影響大眾思想道德、智力能力和身體素質等方面的基礎教育活動,從而激發國民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充分行使和履行公民法定的國防權利義務。
新時期高校國防教育在全民國防教育中占重要的地位,能夠有效引導高校大學生國防安全意識的形成,對進一步樹立和完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潛移默化的內化作用。
高校國防教育有著與全民國防教育的顯著區別,它將教育對象定位于具有較高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高校大學生,不僅涵蓋國防教育的基本內容,還滲透著非國防教育學科的相關專業知識,具有系統全面、通俗易懂、生動實用的特征,同時使用高精尖科技、知識涵蓋廣和尊重個性、寓教于樂的教育手段,準確地掌握了教學切入點,把握住了教育時機,既能增強高校學生的國防思想和綜合素質,還能成為國家需求的高素質軍事后備預備力量。此外,高校國防教育在拓寬學生知識面,打破學生固化的思維定式,以及提高學生創造力和重塑綜合思維模式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2.2 相關理論。
高校國防教育研究需要的相關理論是歷史的實踐中得出的,并經過多次實驗反復論證的,有助于高校國防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全面系統認知,而相關研究技術的理論方法則作為研究的必要工具。
2.2.1 人才培養模式理論。
何為"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是具有較強邏輯性的系統教育過程,主要遵循樹立理念--設置目標--確定主體--篩選客體--選擇路徑--形成模式--完善管理機制的邏輯程序進行??梢?,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系統中最復雜、最有活力、最重要的要素系統[28].
關于人才培養模式的表述多種多樣,1999 年龔怡祖教授在《論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中首次系統闡釋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定義,人才培養模式是為實現既定培養目標,基于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論,在培養實踐過程中采取的某種具備顯著的系統化和示范化特征結構標準形式和運行方式,從而形成了特定形式和規則[29].2001 年,黃國勛、席鴻建、曾冬梅在專著的《地方綜合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整體改革研究》中提出,人才培養模式集合了高等教育"德育育人"的教育觀念,致力于為學生打造思想、知識、能力的綜合素質模型,主要包括人才培養的目標、計劃、標準、方式以及測評等環節[30].上述兩種表述揭示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具有一定的操控性和實踐性。
綜合上述觀點,所謂"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培養主體以一定的培養思想和培養理論制度為設計基礎的,由以系統性、規范性、目標性、多元性和普適性為特征的元素構成,能夠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得到實效應用的標準樣式[31].
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是為實現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高等學?;诮逃枷氲闹笇?,采用設置專業的方式而形成某種特定路徑、泛化的體系和機制的培養范式,主要包括思想觀念、既定目標、實施過程、運行機制、評價體系[32].各高校應結合社會需要,根據特定條件、個性因素和人才培養目標,以實事求是為準則,構建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基調,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追求人才培養計劃、過程、途徑等方面的個性化和差異性。
2.2.2 構建主義理論。
構建主義理論在本文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由反映評價客體本質和內涵的指標集、指標權重及評定標準構成系統評價工具。"指標"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為"制定的計劃表示想要達到目標的標準";"體系"是由某些相互作用的元素構成的系統整體,內部結構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所以,"評價指標體系"是指計劃欲達到的用于評定評價客體價值高低的各指標間相互聯系而構成的有機整體[33]."構建"源于"建構",起源于心理學領域的應用,后經發展形成了建構主義,作為國際關系學的核心原理。構建的思路是人類以原有知識結構和實踐經驗為基礎,并在主觀意識的引導下進行重復實驗對比,從而形成的認識事物的穩定思維模式[34].構建的形式雖是客觀的,但內容是根據認識主體的知識和經驗分類整理的,具有一定的主觀色彩。
因此,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根據現有知識和經驗,在主觀意識的引導下建立的能夠評定評價客體價值大小的具有相關關系的所有評價指標的集合體。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開展系統評價工作的有效工具,是集主觀評定和客觀分析為一體的科學可靠的評價技術手段,能夠保證評價實施的系統化、科學化。
2.2.3 層次分析法。
指標權重是評價指標體系中重要構成要素,表示在其他要素既定的情況下,該要素的變化對整體評價以及反映評級指標自身價值具有重要影響。
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有利于消除單一定性或定量的弊端,是定性和定量集成的科學計算方法。首先根據判斷矩陣計算相對權重,然后通過檢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保證評價指標的客觀合理。在評價高校普通專業學生國防教育時,要權衡各方面的影響因素以及影響程度,評價指標之間通常是相互關聯的相關關系,因此選擇層級分析法以減小誤差。層次分析法的四個步驟如下:
(1)將評價指標層次化,建立層次結構模型 通過對高校國防教育要素的相關結構進行系統了解之后,按照自身屬性進行縱向劃分,各層因素既是從屬層,又處于支配地位,這樣就形成了規則的梯階層次結構。
(2)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 從梯階層次結構的第二級開始,對于隸屬于上一級因素的同層各因素,采用成對比較和判斷矩陣 1-9 比率標度構造較陣。
處于同一指標結構層的評價指標重要性的成對比較,構成了原始判斷矩陣。
根據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問卷,邀請 10 位及以上(不超過 20 位)相關專業領域內的專家學者進行評分,從而得到ija的具體數據,建立判斷矩陣。
(3)計算指標權重,進行一致性檢驗 計算nA ,A,,A12?? 的指標權重,并進行一致性的檢驗。首先,運用判斷矩陣 1-9 比率表比較得到判斷矩陣,通過對矩陣進行標準化得到權重向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指標權重".然后,根據指標權重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利用公式檢驗一致性。具體計算和檢驗步驟如下:
方案層是否能被應用于實踐,為決策提供建議方案。
2.3 本章小結。
本章內容是本文的理論核心,只有概念清晰明確,理論豐富殷實,才有助于把高校國防教育從龐大的教育系統中剝離出來,進行剖析研究。在界定國防素質和高校普通專業學生國防教育的同時,闡述了人才培養模式理論、構建主義理論和層次分析法確定評價指標權重等相關理論,為下文分析高校普通專業學生的國防教育存在問題及原因奠定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