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應開發以“自由表達”為核心的“閱讀、觀察、表達”模式的“微型班本開放課”,把表達與學生的閱讀、閱歷緊密結合起來,激發表達愿望,豐富表達資源,開拓表達視野,變化表達形式,濃厚表達氛圍,以“表達自由”滋養個體“精神自由”。
一、探問:開發微型班本開放課的原因
現象一:閱讀內容的差異使得“要讀”成為“被讀”
學生對于自己喜歡的閱讀內容往往能心甘情愿、興趣盎然去讀。每位教師都可能在課堂上發現過有學生在偷偷看課外書,他們對面前擺著的語文書或是教師推薦的一些“有用的書籍”興趣則大打折扣。這些現象充分說明了閱讀內容的差異性導致了學生厭讀,課程標準規定學生要讀的內容變成了“被讀”。
現象二:表達內容的差異導致“要說”成為“被說”
學生對于表達內容和表達主體也存在著很大的喜好差異。教師在課堂上講的“小插曲”“題外話”及同學富有個性的發言往往會吸引學生。反觀課堂上正經的講讀,學生的聽課狀態就不那么樂觀了,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于教師與同學的有意義的發言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態度,更談不上傾聽。一些學生雖然有表達的欲望,但是發言過于膚淺,未經認真思考,不見真意、深意。發言時更多呈現“我說”與“被說”,而不是具有跟進意義層面的“接著說”“我要說”。
現象三:表達興趣的缺失導致“表達自由”成為“課堂緘默”
在寬松、平等的交際環境中和自己樂于傾訴的同學一起,交流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學生往往呈現較高的興奮點。比如,許多學生在課間活動時非?;钴S,同學之間的交流非常自然、輕松,充滿著趣味。再看看課堂上,許多學生的發言就不那么積極,往往是幾個優秀生控制了課堂的發言權,而大部分學生表現出課堂緘默狀態。
微型班本開放課是在課堂教學中,專為學生開設的以“自由表達”為核心的開放性的自由發言的課堂形式,是培養學生“閱讀、觀察、表達”能力的小型語言實踐訓練課?,F實中,閱讀內容的差異使得“要讀”成為“被讀”,表達內容的差異導致“要說”成為“被說”,表達興趣的缺失導致“表達自由”成為“課堂緘默”。學生很難有機會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從語文教學的意義上講,“閱讀、傾聽、表達”是融為一體的,是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而反觀當下的課堂,學生語文閱讀無法“自由表達”。
二、實踐:微型班本開放課成就學生表達自由
從學生進入五年級開始,筆者就懷著一顆童心,用兩年時間跟他們一起尋找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通過微型班本開放課的實踐來凸顯學生陽光的“自由表達”,引領學生生發和感悟獨具“人”的價值和體驗。
(一) 初創:我的“微型班本開放課”
1.提供表達的“場”
微型班本開放課是為學生設計一個固定的時間,讓每位同學跟大家進行交流,分享自己的讀書內容,圍繞一個話題與同學展開交流。交流內容可以說天道地,可以談論國家大事,也可以說說家庭瑣事。談道理,品美文,沒有限制,盡情表達。脫稿或半脫稿都行,如果實在有困難,朗讀也行。要求發言者注意和聽眾目光交流,注重情感溝通。這樣的課堂形式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每個學生都會竭盡所能,盡力去表現自己。
2.創造“注意的焦點”
由于是學生自主選擇主題,其他人事先不知,所以對話題充滿神秘感;加之是站在講臺上講,講述者自然成為了“群體焦點”。漸漸地,學生將注意的焦點從講述者轉移到了講述內容,轉移到了交流本身。
在學生對“講述個體”和“內容本身”的共同關注過程中,教師及時的點評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通常筆者在每一位學生講完后會進行簡短的點評,點評以鼓勵為主。先從講述者的選題、態度、準備、儀表、語氣、語調、語速等方面給予肯定和指導;接著,教會學生拓寬視野,知道如何將吸引人的話題精彩地講出來,讓自己的精彩表現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
(二) 進展:享受“表達自由”
1.從“書中的事”到“身邊的事”,豐富自主選擇的話題
過去學生還沒有完全明白開放課如何去做時,他們選擇的話題都沒有脫離“思想教育”的范疇,比如所選的話題多是“環?!薄罢湎r間”“遵守紀律”之類。而現在當學生都真正想作為一個講述者走上講臺時,他們漸漸明白了如何從書中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對于書中內容的選擇,完全體現了學生的意愿,教師不加任何限制。各種各樣的話題能否吸引人,如何呈現給大家,關鍵在于講述者個人的眼光。
上臺學生有了一種使命感,在講述準備和選擇講述內容時他們自然就沒有了惰性。知道如何成功講述“書中的事”后,學生就會將“親身經歷”進行自覺“編輯”,講述起“身邊的事”?!吧磉叺氖隆笔蔷毩暠磉_的一個好的切入口,學生能否成功表達,關鍵看教師如何引導。教師應開闊學生視野,引導他們學會觀察生活,“看見”身邊的事,“仔細看”身邊的事,“講出”身邊的事。
生活是語言的源泉,語言在生活的情境中會更富有生動的意義和情感色彩。實踐證明,開放課這個平臺,易于讓學生關注生活,講述生活,思考生活。因此,筆者積極引導學生在不同的地方觀察生活中不同的人、不同的物、不同的事,觀察大自然的四季變化、日月星辰、一花一草一木等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比比誰的發現最細膩、誰的講述最動人。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自主選擇的話題,而且讓他們的語言表達變得鮮活了。
2.從“獨白”到“對話”,“同伴的評價”延伸表達熱情
學生在講述方式上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開始,對于自主選好的內容,大部分學生采取的是較為流利地讀,漸漸地有人嘗試講;再后來,有學生嘗試用各種方式來吸引大家,從而表達個人的見解和感悟。
讓學生發出屬于自己的聲音是課堂一件美妙的事。這些聲音,可以是正確的,也可以是錯誤的;可以是認同的,也可以是質疑的;可以是建議,也可以是批判。只要是學生的聲音,那都是美妙的成長的聲音。
讓學生自己去認識同伴,表述自己的評價,這種“同伴的評價”學生更易接受,它有助于提高雙方的表達能力。最令人欣慰的是,學生點評時態度客觀、真誠、友善,這種“平行而互動的學習”有助于延伸雙方的表達熱情,錘煉表達能力。
(三) 升華:從“言語自由”走向“精神自由”
1.內在需求激發行動自覺
當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講述者,都有了站在講臺中央成為一節開放課焦點的體驗時,他們內心的渴望點燃了他們的表達激情。他們渴望被了解,渴望被認可,這種內在需求激發了行動自覺,而行動自覺更加推進了“個性化”表達。有的學生為了找到好的素材,反復進行比較和推敲;有的學生利用雙休日不停地練習,就為了把美文展現出來,展示自己。例如,有個學生為了講好“泰坦尼克號”的故事,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他在日記中寫道:“為了找感覺,我決定來一個‘現場回顧’,找到 《泰坦尼克號》 電影中‘撞冰山’的片段,看到影片里大家恐懼的表情,我知道講述這個地方時要有緊張感。我花了好多功夫終于講得有感情了,我把稿紙裝到書包里,自信滿滿地等待著第二天的開放課?!?/p>
2.自信獨立的美麗姿態
關注個體成長是教育的核心任務。葉瀾教授曾說:“我們這二十多年教育最大的失誤在于我們忽視了具體的個人,而這個具體的個人才是教育的難度所在?!庇纱宋覀兏嗟貞涯抗馔断騻€體、欣賞個體、了解個體、珍視個體。而個體最美麗的姿態是自信、獨立。學生在日記中寫下了自信的心聲:“我自信地昂著頭,說著我已經倒背如流的發言稿。我用眼神,對同學們訴說著我此刻的心情;用神態、語氣、去給我的講述增添色彩。我的聲音戛然而止,連我自己都愣住了,從來沒有想過我會講得像今天這樣成功。這個講臺讓我變成了現在這樣———有思考,有發現,有收獲?!?/p>
一個講臺不算什么,只不過是學生走向自信的橋梁,只不過是商量大大小小的事的平臺,卻成就了許多愛發言的人。
實踐證明,只有開闊的教育視野才會滋養學生自由生長,“過度保護,過度越位代替”是多么的多余和低效;要樂見學生自信獨立的美麗姿態,要讓他們有自我展示的舞臺,在“舞臺”上自由表達,實現精神層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