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擁有經久不衰的話語權及影響力,取決于以下要素:創立者要創造“真經”;傳播者要“真懂”;實踐者要“真用”;接受者要“真信”;在解決時代問題和掌握人民群眾上要“真靈”。
一、創立者要創造“真經”
理論創立者創造出真正的經典\\(簡稱“真經”\\),是決定一種理論之發展命運且擁有話語權的基石。
如果以生命來比喻理論的存在時間與發展狀況,那么創立者的“真經”,就是決定一種理論之發展前途且擁有話語權的命根。所謂經典,就是反映時代趨勢、國家需求、實踐要求和民眾訴求,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運用了新的分析框架,提出并解決了新的問題,提出了體現“時代精神精華”的原創性理論或核心理念,引領著時代的發展;或者是沿著思想發展的邏輯,實現了思想\\(理論\\)史的轉變,系統闡發了某一理論,解決了思想發展史上的重大問題,推進了學術發展。
從經典的來源來看,如果前者是“論從實出”的話,那么后者則是“論從經出”或“論從史出”。實際上,這二者是統一的,因為任何理論或學說都來自對一定“文本”的解讀,而現實世界則是一切解讀的最終“文本”。解決問題的徹底性、理論的原創性和闡述的體系性是一種理論能夠成為“真經”的必備要素。理論具有了解決問題的徹底性,才能自圓其說并說服他人。
馬克思曾就理論的徹底性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弊プ∈挛锏母静⒄嬲鉀Q問題的理論,就能成為群眾信奉的“真經”。原創性是理論“安身立命”與呈現魅力的不竭源泉。
原創是批判中的建構與傳承中的創新,它既反對“我注六經”式的妄自菲薄,也反對“六經注我”式的唯我獨尊。理論的徹底性與原創性需要借助于一定的體系呈現出來。黑格爾曾就體系對于哲學理論的重要性強調指出:“哲學若沒有體系,就不能成為科學。沒有體系的哲學理論,只能表示個人主觀的特殊心情,它的內容必定是偶然性的。哲學的內容,只有作為全體中的有機環節,才能得到正確的證明,否則便只能是無根據的假設或個人主觀的確信而已?!?/p>
這段話也適用于哲學以外的理論。缺乏系統論證與完整體系的理論,往往無法超越個人的主觀進而成為必然性的理論。
理論要成為“真經”,除了具備徹底性、原創性和體系性之外,還要為大眾立言,即具有大眾性。這是理論能夠成為大眾信奉的“真經”、擁有深厚生命力的重要條件。馬克思從開始其哲學活動初期,最關注的就是人民大眾的生存處境與發展命運,期望建立一種為大眾提供現世智慧、為大眾立言、作為無產階級解放“頭腦”的大眾形態的哲學。在馬克思看來,這樣的哲學是無產階級解放的“頭腦”,而無產階級是這種哲學的“心臟”。面對德國的現實狀況,馬克思指出:“德國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薄罢軐W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p>
這表明馬克思開辟的哲學道路,首先是面向現實人的生活世界,尤其是無產階級的生存世界,是要為民眾立言的。遺憾的是,在我們的哲學研究中,馬克思哲學的大眾性被“遮蔽”了,馬克思哲學的大眾形態并沒有真正確立起來。這種狀況集中表現在:學術界對大眾關心的問題關注和研究不夠,人民大眾的生存境遇、發展命運與精神世界問題沒有真正進入哲學視閾,人民大眾的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沒有成為專家學者研究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充滿學術話語、政治話語、西方話語,但通俗易懂的大眾話語嚴重缺失。澄清馬克思哲學的大眾性,真正建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形態,有利于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魅力與吸引力,這關系到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命運。
值得注意的是,“真經”往往是與理論創立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聯系在一起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立離不開馬克思自身的能力、責任和品格。
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強調說,他要選擇為人類幸福而獻身的從事思想研究的職業,盡管這一職業會使他付出巨大犧牲,他也在所不惜。馬克思大學畢業時的理想,就是在大學做一名哲學教授,從事生產思想或理論的哲學研究事業。馬克思發現,經濟活動是人類最基礎、最重要的活動,其他一切活動都是在物質生產以及物質生活條件的歷史前提下展開的,因此,要解釋世界以及進一步改變世界,首要的就是關心經濟活動,研究經濟問題,透過經濟現象把握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馬克思在50年代一個人埋頭制定了剩余價值理論,在他沒有完全弄清這一理論的所有結論以前,他堅決拒絕發表關于這一理論的任何材料”。正是對時代使命的準確把握以及高度自覺的責任感,使得馬克思主義創立以后,很快成為無產階級與人民大眾信奉的“真經”。此外,無論是亞里士多德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黑格爾充滿思辨與神秘氣氛的辯證法理論,還是海德格爾深沉的存在之思,都是憑借理論的徹底性、原創性和體系性,以及理論創立者自身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從而不僅在思想史上獲得了立足之地,而且在歷史發展中能夠源遠流長。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擁有話語權和生命力,創立者就必須創立真正的經典理論。
二、傳播者要“真懂”
創立者的“真經”需要傳播者“真懂”,傳播者的“真懂”基于創立者的“真經”,是“真經”發揮作用的內在要求?!罢娼洝钡脑瓌撔?,要求傳播者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其背景、問題及其研究方法和核心理論的原創性;“真經”的深刻性,要求傳播者具備透過現象看本質,進而接近理論本身的高度和深度的能力;“真經”的嚴密性或系統性,要求傳播者既要掌握理論的精髓,又要把握理論自身的邏輯及其完整性。
只有這樣,才能使一種理論流傳開來,且使“真經”不致于在流傳過程中變味。如果傳播者沒有“真懂”理論,這對理論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損失。理論本是“行動的指南”,以學理主義、實用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態度來對待理論,就是不懂理論。恩格斯在致左爾格的信中曾批判過這種現象:“德國人一點不懂得把他們的理論變成推動美國群眾的杠桿;他們大部分連自己也不懂得這種理論,而用學理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態度去對待它,認為只要把它背得爛熟,就足以滿足一切需要。對他們來說,這是教條,而不是行動的指南?!?/p>
要言之,傳播者的“真懂”是正確且有效傳播理論“真經”的前提。
傳播者的“真懂”,主要體現在他能完整準確地掌握一種理論提出的背景、解決的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核心觀點、基本內容、精神實質、重要意義和得失。馬克思在創立其學說的過程中,也比較注重以理論和理論研究的方式傳播有關的思想學說。在這種傳播中,他十分認真地把握一種思想\\(比如他的學說的“三大思,想來源”\\)提出的背景和解決的問題,非常注重掌握這一思想學說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提出的核心觀點,特別深入地分析這一思想的基本內容及其精神實質,較為中肯地評價這一思想的得失。因此,才使他能真正把握這一思想。
只有傳播者“真懂”了,他才知道傳播什么和如何傳播?!罢娑苯鉀Q的是傳播者要掌握理論的內容及其精髓,“傳播”解決的是傳播者要采取有效的方式進行傳播。傳播者在對理論的內容“真懂”之后,如何在傳播過程中進行有效的理論傳播呢?當然,首先進行理論灌輸是必要的,但不能僅僅滿足于單向的理論灌輸,還必須努力做到:第一,理論傳播者要精準把握理論的本質與精髓,將理論化繁為簡且作出簡明扼要的概括,以便于人們記憶和傳播;第二,理論傳播者要注重貼近人民大眾的現實生活實際,精準掌握人民大眾的需求,找準理論與人民大眾需求的結合點,便于人們接受;第三,理論傳播者要借助具體的、感性的、有形的載體和方法來有效傳播理論的精髓,便于人們直觀認識和理解;第四,理論傳播者要在語言等方面采取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寓教于樂。換言之,理論傳播者要由注重抽象的理論向注重生動的直觀轉化,把政治話語轉化成為大眾話語,內容簡明扼要,宣傳喜聞樂見,使民眾在生動直觀中認知理論,使其入心入腦,打動心靈。比如,要把停留在政治文件和報告文獻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轉化為易于被人民大眾感覺、理解和接受的生動活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政治語言表述轉化成為貼近大眾日常生活、符合大眾思維方式、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大眾語言。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擁有話語權和生命力,傳播者就必須真正把握創立者所創立的真正的經典理論,并在傳播過程中進行有效的傳播。
三、實踐者要“真用”
“真經”是賦予實踐者的理論武器,而傳播者的“真懂”則保證了理論武器的有效傳播。然而,理論要根深蒂固地扎根于人民大眾的心靈世界,擁有話語權和影響力,還必須借助于理論實踐者的實踐行動,這是決定一種理論能夠“化虛為實”并擁有話語權和影響力的關鍵。正如德國詩人歌德在其詩劇《浮士德》中提出的,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是常青的。
理論的命運離開生活與實踐,就始終是“虛而不實”的。
首先,實踐者要“真用”,要全面準確掌握理論,對理論有全面準確的認知。恩格斯曾批判只掌握了主要原理就急于應用的錯誤思想。他指出:“可惜人們往往以為,只要掌握了主要原理———而且還并不總是掌握得正確,那就算已經充分地理解了新理論并且立刻就能夠應用它了?!?/p>
就是說,對于新理論,實踐者既要正確掌握主要原理,又要全面理解其基本內容及其精神實質或精髓,達到對這一理論的充分認知。
其次,實踐者要“真用”,要真切認識到理論管用,對理論有“認同”。實踐者對理論的認同是真用的前提。一般來說,現代化國家的理論與實踐聯系比較緊密,思想家提出理論后會形成思潮,進而直接影響到決策,理論更容易轉化為實踐。我們有些理論和實踐結合得不夠緊密,一些理論不能真切反映和體現底層民眾的民情民意,也不大容易順利地轉化為民眾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踐效果。如果一種理論不能通過實踐者的“真用”轉化為實踐效果,那么這一理論的命運就無根無依,很難得到民眾的真正認同。因此,我們的理論創立者更要注重反映時代和人民的呼聲,實踐者更要注重解決民眾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進而使理論真正地得到民眾的認同。許多民眾要求少談些抽象概念和空洞口號,多解決些實際問題。民眾的理論訴求轉化為實踐訴求,實踐者需要把學習理論同研究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結合起來,將其轉化為實踐行動并給民眾帶來實惠,使民眾從實踐效果上認同這一理論。
最后,實踐者要“真用”,還要真正實踐和實現理論,對實踐和實現理論要認真。實踐者在既全面了解理論又掌握理論精髓的前提下,需要十分認真地把理論轉化為制度安排和具體政策,并真正抱著對人民負責的精神解決民眾關注的根本利益問題。在這里,一步實際行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因此,理論的實踐者既要努力樹立其形象,增強接受者對實踐者的信任,還要認真去實踐和實現理論。理論好不好,一定意義上在于實踐者做得認真不認真。為使理論深入人心,顯示其生命力,實踐者要自覺認真地通過實踐來實現一種理論,使民眾從對實踐者“認真”實踐的良好形象中認同一種理論。恩格斯曾對實踐者提出這樣的要求:“德國人所應當做的事情是,根據自己的理論去行動,———如果他們像我們在1845年和1848年那樣懂得理論的話———,參加工人階級的一切真正的普遍的運動,接受運動的實際出發點,并通過下列辦法逐步地把運動提到理論高度:指出所犯的每一個錯誤、遭到的每一次失敗都是原來綱領中的各種錯誤的理論觀點的必然結果?!?/p>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擁有話語權和生命力,實踐者就必須真正實踐和實現創立者所創立的真正的經典理論,既全面準確掌握理論,對理論有“認知”,又要真切認識到理論管用,對理論有“認同”,還要對實踐和實現理論“認真”。
四、接受者要“真信”
接受者是理論轉化為現實的“終端”。接受者的“真信”決定著一種理論能否“安身立命”,因而它是維系理論命運的落腳點與歸宿。創立者的“真經”是接受者選擇接受一種理論的基礎,如果理論在邏輯上不嚴謹、體系上不完備、內容上未反映時代和實踐要求、立場上未立足大眾,那么接受者是不會虔誠地接受這一理論的;傳播者的“真懂”是接受者選擇接受一種理論的前提,如果傳播者“誤解”、“肢解”、“曲解”了理論內容,就會導致理論的“變異”,接受者所接受的理論就不再是創立者的“真經”了;實踐者的“真用”是接受者選擇接受一種理論的動力,民眾往往是憑借其經驗感知,通過理論的實踐效果來選擇是否接受一種理論的,缺乏實踐者的“真用”以及實踐效果,接受者是不會“真信”一種理論的??傊?,離開創立者的“真經”、傳播者的“真懂”和實踐者的“真用”,接受者是不會“真信”一種理論的。
從接受者自身來看,如何使其“真信”一種理論呢?毛澤東曾指出:“不能強制人們放棄唯心主義,也不能強制人們相信馬克思主義?!?/p>
人民大眾往往從他們最關切的利益問題出發,以一種理論的實踐效果和經驗感知為根據,來決定是否“真信”并接受一種理論的。理論要被群眾所掌握,就必須抓住群眾利益這一根本。如果理論本身不關注人民大眾的利益,那么人民大眾也不會關心這一理論,這一理論在命運上就會出丑。人民大眾不只是在灌輸過程中“真信”一種理論,而是在對理論的實踐效果的切身感知中“真信”一種理論的。對此,恩格斯曾指出:“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越少從外面把這種理論硬灌輸給美國人,而越多由他們通過自己親身的經驗\\(在德國人的幫助下\\)去檢驗它,它就越會深入他們的心坎?!?/p>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擁有話語權和生命力,接受者就必須真正相信和認同創立者創立的經典理論。
五、在解決時代問題和掌握人民群眾上要“真靈”
理論的命運往往隨著時代需要與實踐發展而“潮起潮落”。如果一種理論能夠“真靈”地解決時代問題,體現實踐發展要求,那么這一理論的發展自然會擁有美好命運。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p>
時代不同,一個國家的理論需要也會發生變化。一種理論只有捕捉到“一個時代的迫切問題”,把“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髓”都匯集在理論體系里,并成為“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物”,才能滿足一個國家的真正需要,理論自身也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在一個時代物欲主義盛行,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低落,那么理論的命運自然坎坷多舛。這就需要首先消解物化生存方式,注重精神世界建設,豐富民眾的精神世界,增強民眾的精神力量,這樣才能使理論具有好的發展命運。
歷史證明,時勢不僅造英雄,也往往決定著理論的命運。叔本華的理論在產生之初并未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因為在他那個時代,德國資產階級正在向往革命,人們也對理性與進步充滿著信心,而叔本華的理論是反理性的,顯然不適合時代的需求。
1848—1849年歐洲革命的失敗,馬克思主義的產生,以及工人運動的高漲,不僅使德國資產階級灰心沮喪,而且社會歷史條件的急劇變化也致使人們驚慌失措。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對理性的不信任和對進步的失望,便成為這一時期的思潮和風尚。叔本華的悲觀主義生活意志論正好適應了時代的情緒、脈搏和精神,他的理論因此就“時來運轉”了,叔本華本人也開始名聲大震。存在主義的“命運多舛”也是由時代要求與實踐發展的變化引起的。存在主義理論在產生之初,由于其濃厚的思辨氣息,并沒有引起人們過多關注。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失敗而告終,國內秩序也開始動蕩不安。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使人們充滿了孤獨、焦慮、恐懼等悲觀情緒。同時,不滿現狀的人們也在積極尋求與虛無主義抗爭的方式,尋找失落的生存意義。存在主義理論善于揭示人的個性喪失與自由的被剝奪,以及研究怎樣使人擺脫異化生存狀態,以恢復本真存在。這一理論正好適合了人們精神世界的需求。時代精神需求與理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的這種深層契合,推動存在主義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并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同樣,存在主義在法國之所以成為時髦理論,也與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占領,以及身處逆境的人們充滿消沉頹廢、悲觀失望等情緒密切相關。
既然時代選擇并成就了理論,那么對于理論自身來說,如何能切中現實需要、適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呢?
這就需要理論創立者能夠敏銳地捕捉時代問題并及時地破解時代難題。這是因為,一方面,問題是“支配一切個人的時代之聲。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捕捉時代問題,就能把握時代脈搏,了解時代需要。另一方面,問題不是簡單地存在于時代之中,也不是可以“唾手而得”的,而是需要理論創立者深入了解時代,敏銳發現問題和提煉問題。實際上,問題正是聯系理論與現實的“橋梁”,因為問題既存在于現實之中,也存在于理論之中,正是二者的結合與互動才產生了真正的時代問題。馬克思就是通過準確捕捉時代的、實踐的根本問題來把握現實世界的,而馬克思集中捕捉的時代問題首要就是經濟問題,具體說就是資本占有勞動并控制社會這一根本問題。馬克思發現,經濟活動是人類最基礎、最重要的活動,其他一切活動都是在物質生產以及物質生活條件的歷史前提下展開的,因此,要解釋世界以及進一步改變世界,首要的就是關心經濟活動,研究經濟問題,透過經濟現象把握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正因為馬克思的理論準確捕捉與牢牢把握了時代問題,才能在創立之后得以長久發展,并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對于理論與時代的內在關系,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所有這些體系都是以本國過去的整個發展為基礎的?!?/p>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鮮明時代內涵與重要的時代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背景具有時代性,即以和平與發展為整體時代背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具有時代性,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題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祖國統一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平外交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建設論等各方面內容,都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性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所解決的問題具有時代性,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著重回答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時代性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意義具有時代性,即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經驗的理論升華,作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一種理論探索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意義絕不僅僅局限于自身,其對于當代世界也具有普遍性價值與借鑒意義?;谥袊厣鐣髁x理論體系的時代內涵與時代價值,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解決時代問題“真靈”,由此,正在顯示出這一理論所具有的話語權和強大生命力。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擁有話語權和生命力,就必須既反映時代發展的趨勢,又掌握人民群眾,還要滿足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