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所有思想文化的巨變與進步,都與媒介變動有直接關系。
按照媒介理論權威馬歇爾·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理論來看,媒介不再僅僅是媒介,它決定了人類社會及人的思想、行為等等,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著思想和學者個人作用的發揮,對學術質量、數量同樣有深刻作用。因此,如果對互聯網的意義和影響僅僅注重于技術和傳播功能方面的考察,顯然是避重就輕的認識誤區與技術主義的淺薄。恰恰相反,由于互聯網信息的互動性和互為因果性,科技界和信息技術在不斷向人及人性靠攏,體現出日益明顯的“思想化”特點,學術生產者、用戶和載體重組造成了中國社會科學格局的全面變動。
一、學術資源主體朝互聯網位移
為敘述方便,本文將社會科學成果的生產者、使用者和媒介統稱為社會科學學術資源。相比于形式上的創新和傳播速度的提升,互聯網帶來的社會科學學術資源位移的意義要明顯得多。具體表現為:
(一)生產主體和使用主體朝互聯網位移
當前的中國社會科學界,嚴謹有余,創新不足。歷史與現實,環境與個人,方方面面的因素羈絆了學術繁榮?;ヂ摼W的開放性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改變了這種局面。誠如葉小文教授談到微博的傳播特點時所說,“它使每個發言者在互聯網上實現平等對話,這種交流方式的確在深刻改變中國社會的傳統?!?/p>
對微博影響力的這種界定自然適合于互聯網上其他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播。社會科學的生產主體和使用主體,以由官方朝民間、由可控朝不可控、由單一朝多元、由集中朝分散等多種表現形式朝互聯網位移,乃大勢所趨,創作和編輯活動極大地個人化,是互聯網時代社會科學學術最基本、主要的運行方式。博客、播客、微博、聊天等行為都可以歸類為個人創作與出版,轉發和簡介等也有部分類似作用。
個人編輯出版推動了網絡大眾文化的發展,開啟了社會科學多元發展的新征程,突破了政府及主流媒體單向輿論甚至大部分社會科學學術觀點、資源和慣性的權力,而且以諸多傳統學術形式無可比擬的優勢,為學術觀點的豐富與傳播及研究成果科學性的不斷提高發生積極作用。這種變化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極大地調動了學術生產者在網上參與學術的興趣,從而不斷豐富和完善網上社會科學學術資源庫。
前互聯網時代已經有收音機、電視機、報刊雜志等諸種媒體,但在中國,社會科學學術成果通過各種因素裁剪選擇后質量嚴重受限,正如法國著名學者鮑德里亞所概括的:“因為傳統媒體的話語權主要掌握在媒介資源的控制者手中,報紙和電視表達更多的是經過篩選后的‘公共意見’,或者說是與政府保持一致的主流意見。這與社會公共領域所崇尚的機會均等、平等參與、自由討論的理想狀態有著難以逾越的顯示差距”,即公共領域的聲音基本處于失語狀態。過時的、沒有閱讀價值的內容吸引讀者的能力自然極為有限。
來自諸多領域的資料顯示,近年傳統媒體的使用量在急劇下降。究其原因,如美國學者卡茨等諸多傳媒學家所說:人們接觸和使用傳媒的條件一是接觸媒介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即受眾對媒介滿足需求的評價。這種使用無論對他們的需求滿足與否,都將影響到以后的媒介選擇使用行為,人們根據滿足結果來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變著對媒介的期待。
在互聯網普及的當今,人們對社會科學知識的需求依賴和期待于互聯網,不僅是現實,而且也成了趨勢。
(二)傳統學術載體的邊緣化及電子資源主體地位趨勢化
前互聯網時代,紙質學術期刊是社會科學成果傳播主陣地,互聯網徹底改變了這種趨勢?,F以中國政治學核心刊物的影響力做抽樣統計分析,以為說明(如表1)。對上述數據做最寬泛的統計,以上刊物自創刊或文革后走向正規以來,發文至多70000篇。政治學在中國是比較活躍的學科,信息量尚且如此。其他社會科學的總體狀況一般不會在其之上。
在傳媒發展史上,至今沒有比互聯網成本更低、使用更便利、傳播速度更迅捷的平臺,而且這種成本會日趨降低。當出版主體分散化和官方壟斷行為被邊緣化的情況日益嚴重時,網絡提供的言論出版自留地與殖民地,既符合了“我自己說了算”的個人心理,又可以根據個人需求與興趣參與。網絡編輯的自由、創意,也增加了人們的參與熱情,這種情況使得電子資源庫的豐富速度迅速升級。
二、社科研究在網絡時代的新特點
與傳統時代相比,網上社科學術界呈現出以下突出特點。
(一)專業界線被突破
前互聯網時代,學者和學術成果基本在專業圈子里展開,按專業各就各位發表成果,和同行及相關群體交流?;揪窒抻谘芯克?、專業報刊、學會、高校相關院系等。傳播結構的這種局限,必然造成成果普及和推廣困難,部分研究成果自生自滅或淪為祖傳香火,局外人和非專業人士談論與傳播專業的渠道嚴重受阻甚至沒有可能。尤其如史學、哲學等思想性專業性強的學科,很少能在業外有所影響。很多情況下,學術價值越高,影響面越窄,被關注度越低,專業途徑領域拓展極為艱難。
互聯網改變了上述情況,觀點碎片化、傳播途徑多元化、學者活動圈子平民化、觀點表達通俗形象化等新特點,使學術沖破狹隘單一的狀態,走向尋常百姓和專業之外的群體。學術成果的影響力與傳統的作者社會角色、職稱、學歷等因素幾乎失去了聯系,而直接取決于知識含金量與網民閱讀習慣的契合度。
傳播功能助力原創的功能較前互聯網時代劇增,尤其值得關注。傳播的作用比原創更顯得舉足輕重,這是互聯網時代獨有的現象。換句話說,好的原創性研究如果沒有網絡的充分發酵,就不會有比較樂觀的影響力?;ヂ摼W的普及及人們使用習慣的改變,更加大和深化了這些進程。除了極少學科,人們對電子資源的依賴已遠超于紙媒,這是不爭的事實。以往所謂專業人和非專業人的劃分,不如當今以網上人和網下人的區更能說明問題,在專業普及方面尤其如此。
(二)研究資料庫發生巨變
社會科學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來料加工過程,所以,材料能否被研究者比較完整準確地占有,是學術質量的主要取決因素之一?;ヂ摼W普及以前,中國學者在這方面受到一定局限,這對學術有顯而易見的不良影響。網絡時代以資料的海量而著稱。從某種意義上講,廣泛而翔實的材料為社會科學研究的推進提供了條件;傳統意義上的第一手史料,即官方記載有邊緣化危機,新材料支撐的“異端著作”大受追捧,對其材料應用和解讀方式提出質疑更乃常事。
(三)學術觀點發生顛覆性變化
互聯網的開放性使諸多原來無法面世的材料得以見光,自媒體使沖破以往的學術禁區變為可能,這種變動極大地拓展了學術空間,相當大的程度上沖破了各種學術禁忌,諸多定論被顛覆。如以顛覆傳統觀點的新史料新結論為亮點,在網上影響頗大。至于微博上碎片化的新材料,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中國傳統學術格局和價值觀的消解力度,更是難以估量。
三、影響與挑戰
關于媒體和內容的關系,上世紀加拿大著名傳播學家哈羅德總結道:“也許可以假定,一種媒介經過長期使用之后,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它傳播的知識的特征。也許可以說,它無孔不入地影響創造出來的文明,最終難以保存其活力和靈活性。也許還可以說,一種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生?!?/p>
網絡對中國社會科學就產生了這樣的影響。自媒體對學者的參與積極性和靈感產生巨大作用,并與讀者的使用熱情互相促進,共同繁榮網上學術。如20世紀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所斷言的:“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整個世界”,很大程度上就表明了這一趨勢??傮w而言,對學術界提供的是良機。
(一)極大地推進了學術普及和學術質量進步
中國目前網民數量居世界第一,網絡以其直接性、簡潔性、高速度、傳布面廣等特征,對學術成果普及發揮著超越以往任何媒體的作用,對研究資料多樣度的提升尤其功不可沒。這種局面下,學者挑戰權威結論變得極為隨意和常見,雖然這些資料千差萬別、良莠不齊,但更多角度和線索的呈現,無疑對探究問題有利。資料和結論只有經過比較和反復錘煉,學術研究結果才能具有較高可信度。雖然這需要相當長的過程,但畢竟是一種可喜的進步,也提供了更寬廣的進展空間。
(二)傳統學術防線集體失守
學者靠學術為生,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也是學術發達的基本動力。前網絡時代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社會影響力取決于紙媒身份、官方和學者個人的社會地位。
網絡打破了這一格局,作者的觀點不通過傳統渠道就能傳播。網上沒有一席之地的學者,學術成果影響力日益式微已成定勢。如果僅就傳播能力與范圍而言,一名網上有影響力的學者,其博文的閱讀量遠超過前述政治學全部核心刊物所有刊文閱讀量的總和。相比而言,網絡對學術觀點具有很強的零售能力。觀點的跨行,淡化了問題的敏感度和被關注度。這些年來,許多學者在網上經營自媒體,將研究成果以通俗的博文、微博等導入普通讀者和專業圈之外,聲名大振?!胺侵髁鳌睂W術被廣泛認可。以史學為例,這些年歷史隨筆大賣就是例子。有歷史研究者就因此登上作家富豪榜。近年出版的類似圖書都有不俗銷量。一些學者也通過網上和紙質出版物的互動成績突出。這些又反過來促進多元學術探討和傳播,進一步促進了學術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
(三)推動了現行學術管理體制和主導思想的創新
傳統媒體被網絡邊緣化、原有價值觀的權威作用和管理手段疲軟無力,這在當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2012年,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在復旦大學與學生交流時稱,人民日報人在新媒體格局中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其實,這種局面是大部分傳統媒體和管理方面在網絡時代共同面對的困局。一方面是層巒疊嶂的條條框框,另一方面是自由、開放和無序。如何尊重歷史與現實,促進中國教育與學術的繁榮發展,期待著學術管理層面的創新。用經得起推敲的知識和理論取代過時的、沒有說服力和科學根據的內容,時不我待。
結 語
互聯網對中國社會科學格局的影響,最深層次的提醒意義有二。對于管理層而言,改革速度跟不上,就意味著其公信力將不斷降低和陣地進一步邊緣化。對于學者而言,沒有網上的一席之地,就沒有學術影響力;不關注網上的新資料新動態,學術成果也無法保障其前沿性。這就是信息時代工具、內容、形式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的結果。社會科學的各相關方面必須在不可逆轉的網絡環境中適時調整步伐和策略,才能尋求各自的生存之道,同時也才能促進學術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