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創面愈合是一系列復雜的連續的生物化學和細胞活動過程,可簡單概括為: 凝血、炎癥、基質合成與沉積、血管生成、纖維組織形成、上皮化、創面收縮及重塑[1].在創口愈合的過程中需要多種因子、細胞、酶參與,并彼此之間相互作用,才能使創面愈合[2].皮膚創傷屬于中醫學的"潰瘍、腫瘍、瘡瘍"范疇,認為瘡瘍發病機制是瘡瘍日久則氣滯血瘀,瘀血凝滯經絡,氣血運行障礙,新血不生,創面缺乏營養,肉芽組織則無以生成,因此中醫常以活血祛瘀藥物活血祛瘀、止血、止痛、生肌治療慢性難愈性創面,并常收到較好療效。
同時,現代藥理研究認為活血化瘀藥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使創面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炎細胞大量滲出、浸潤,并能及時清除壞死物質,促進創面成纖維細胞合成和分泌細胞外基質及各種生長因子,加快創面血管化進程,利于創面周緣皮膚干細胞增殖、遷移、分化,進而促進創面修復[5].本文就活血化瘀中藥在治療各種創面中的作用做一總結。
1 活血化瘀中藥配伍應用治療慢性難愈性創面
1. 1 清熱解毒活血( 與清熱解毒類中藥配伍應用)熱毒重多見于燒傷創面及感染創面,表現為創面流膿、滲液、皮肉壞死、味臭難聞、紅腫熱痛等。清熱解毒中藥局部外用有殺菌、抗炎作用,內服又能清除血液中有害物質,配以活血化瘀藥物清熱活血,有利于清除全身和局部的感染,又可通絡化瘀,修復血管內膜,改善血流狀態,使供血增加,促進創面愈合。如王自輝等[27]用清熱解毒活血中藥以金銀花、蒲公英、當歸等中藥內服,配以黃連、黃柏、當歸、生地黃等外用涂洗綜合治療足潰瘍,發現清熱解毒活血法有很好的殺菌、抗炎和促進肉芽生長作用,與外洗藥共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手法清創,尤其適用于不易清創的竇道、瘺管,可以避免和減少外科清創給患者帶來的深一步損傷。
張立新[28]用活血清熱法以丹參、血竭活血祛瘀,佐以黃芩清熱瀉火,加冰片涼血解毒,發現此方法能改善燒傷患者創面血循環,加速創面修復,避免深Ⅱ度燒傷向Ⅲ度燒傷發展,治療深Ⅱ度燒傷有很好療效。
清熱解毒中藥還能涼血止痛,降低創面溫度,減輕紅腫熱痛程度,減少滲出及水腫,配以活血化瘀中藥,促進肉芽生成使創面愈合。如王億生[29]以拔毒酊( 由清熱止痛的冰片,活血祛瘀的血竭、紅花組成) 治療燒傷患者,觀察結果表明,使用活血拔毒酊早期外敷治療輕度燒傷,可以明顯減輕創面疼痛,阻止熱力繼續損害,減少創面瘀滯區形成,從而減少滲出及水腫,加速創面愈合,明顯減輕深Ⅱ度燒傷創面愈合后疤痕增生;謝延華等[30]應用含有落地生根、乳香、當歸等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功效的復方落地生根膏能顯著加速肉芽生長過程,改善肉芽生長質量,縮短創面愈合時間,并改善瘢痕質量; 歐玉蘭等[31]用復方芩柏顆粒劑( 由清熱解毒的黃芩、黃柏和活血化瘀作用的延胡索、當歸尾組成) 治療大鼠放射性皮炎創面模型,提示復方芩柏顆粒促進了Ⅱ度放射性皮炎肉芽生長及創面的愈合,且作用強度及持續時間明顯優于地塞米松。
1. 2 活血生?。?配伍生肌類中藥同用) 慢性瘡瘍病變日久,瘀血不祛,血運不暢,又夾腐肉、毒不盡,阻礙了新肉生長,因此中醫采用活血化瘀生肌治療,促進血管和肉芽組織生成,進而促進創面愈合,符合中醫"化瘀利于生肌"的治療思想。如葉建勛等[32]用創面靈( 含有較強活血化瘀作用的大黃、姜黃和生肌作用的白及、白蘞) 治療燒傷的動物實驗模型發現創面靈對外傷性瘀斑有明顯的消退作用,并能促進創面毛細血管的生長; 同樣創面靈用于臨床觀察燒傷患者,創面靈明顯縮短創面愈合時間,創面基本平整,無癱痕疙瘩,與對照組( 磺胺嘧啶銀霜組) 相比有顯著差異。李斌等[33 ~34]用含大黃、血竭、珍珠粉等的活血生肌中藥復黃膏治療大鼠創傷模型,發現復黃膏可促進肉芽組織的生長以及表皮移行,同時在創面愈合的第 9、18 天觀察到復黃膏各組肉芽組織增生,肉芽組織中毛細血管數量,成纖維細胞數量均較對照組白玉膏組生成增多。
張旭輝等[35]以當歸、川芎為主的活血生肌拆方治療創面模型大鼠,給藥 2 天創面愈合率明顯高于模型組,甚至高于全方組和溫陽益氣組,說明活血生肌類藥物可以促進肉芽組織中毛細血管形成,為創面提供豐富的血液和氧氣,促進創面愈合的作用可能在創面修復早期比較明顯。
現代醫學認為,病理性瘢痕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過渡愈合或愈合紊亂、成纖維細胞大量增殖、膠原蛋白過度合成、血液循環障礙、細胞因子調節異常等。而中醫學認為瘢痕是氣血壅滯,邪毒與體內濁氣、瘀血搏結所致,因此治療宜活血生肌,疏通氣血、軟堅散結、修復肌膚,符合中醫"生肌不致成瘢"理論。如周春英等[36]以活血中藥川芎配伍生肌中藥大黃、白芷等治療創傷后疤痕,發現活血生肌中藥能改善創面血液循環,促進創面膠原的合成和上皮的生長,對疤痕有很好的修復作用。王振宜、李斌等[37 ~39]用含丹參、水蛭、桃仁、川芎、黃芪的生肌化瘀方治療大鼠模型創面,發現化瘀生肌中藥能夠促進創面愈合,減少疤痕形成。
1. 3 益氣活血 ( 與補氣養血類中藥相配) 慢性難愈性創面因其伴隨有原發性病變而致氣血不足,如糖尿病、下肢靜脈栓塞,或因病程長耗傷氣血,均可導致氣血不足,創面失養,久病必虛而導致血液循環瘀滯,氣虛血瘀,引起潰瘍久不愈合,中醫臨床治療此種疾病應益氣活血,氣行則血行,且氣能生血,因此能加快創面的愈合。如闕華發等[40]以益氣化瘀為主綜合方案治療糖尿病性足潰瘍患者總有效率達 91. 58%,截肢率為5. 62%,對糖尿病性潰瘍足有較好療效。孫慶等[41]以黃芪、當歸、紫草、血竭、珍珠粉等中藥益氣活血治療褥瘡,總有效率達到 96%,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徐杰男等[42]以益氣化瘀方黃芪、太子參益氣,丹參、桃仁、地龍等活血化瘀,灌胃治療糖尿病大鼠創傷模型,發現能明顯改善糖尿病大鼠整體情況,促進糖尿病大鼠生長和難愈創面修復愈合,并能改善糖尿病大鼠皮膚較薄這一征象,對糖尿病潰瘍的形成亦有預防作用。張臻等[43]以黃芪、丹參組成的益氣化瘀生肌中藥灌胃治療糖尿病大鼠難愈創面亦取得了同樣療效,明顯縮短糖尿病潰瘍創面愈合時間、加快創面面積縮小速度,提高愈合質量。王劍[44]以黃芪、當歸、白芷為主組成的益氣活血祛濕膏治療糖尿病大鼠皮膚潰瘍創面,發現創面肉芽組織生長旺盛,成纖維細胞和毛細血管豐富,益氣活血藥物對創面的愈合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 4 活血袪腐( 與袪腐類中藥配伍) 祛腐即是通過藥物作用而加速壞死組織液化腐脫。若腐肉持久不除,瘀滯層可腐壞,促使潰瘍加深,創面久不愈合,正所謂"膿腐不盡,新肌不生"; 若膿腐脫盡,邪毒清除,氣血通暢,瘀滯區肌平皮長,創面愈合,則"腐袪新生".
活血袪腐是中醫臨床治療慢性創面重要的方法之一。如王思農[45]用袪腐生肌散,含乳香、沒藥的活血化瘀中藥與明礬、紫草、炒田螺殼、橄欖核等去腐生肌中藥治療大鼠潰瘍模型創面,提示該方藥促進新生毛細血管及多種生長因子的分泌,進而創面肉芽組織生長良好。韓曉明等[46]以瘡愈速含活血化瘀的當歸、血竭與袪腐生肌作用的白蘞、煅爐甘石治療慢性皮膚潰瘍,發現在治療的第 4 周與對照組有明顯不同,提示可能當歸等活血化瘀藥一開始發揮活血化瘀作用,當腐肉脫盡,其中緞爐甘石等發揮生肌作用,因此加快了瘡面的愈合過程。洪子夫[47]以含有活血化瘀的當歸、白芷、紫草、血竭和拔毒提膿、祛腐的輕粉為主組成的生肌紅粉膏治療兔創面模型,表明生肌紅粉膏有明顯生肌作用,能使創傷修復并迅速進入細胞增殖期。
2. 5 溫陽活血( 與益氣溫陽類藥物配伍) 慢性皮膚潰瘍病機為"陽氣虛衰、精血不足、虛以致瘀",治療不獨養血生肌,應配以溫陽益氣、活血化瘀藥物以恢復陽氣溫煦、生化之機,祛除局部壅盛之邪,促進創面愈合。由溫陽中藥炮姜、肉桂與活血化瘀中藥當歸、川芎為主組成的回陽生肌膏,在臨床治療"陰疽"取得較好療效[48 ~50],發現此藥有殺菌、抑菌,并保持細菌對抗菌素敏感性的作用,還具有改善基質金屬蛋白酶和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因子的酶活性對比,增加Ⅰ型膠原/Ⅲ型膠比率、調動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參與血管再生、促進成纖維細胞增殖等作用。方中溫陽益氣類藥物通過促進局部炎癥反應,刺激炎癥因子分泌,起到"煨膿長肉",促進創面愈合的作用; 活血生肌類中藥通過促進肉芽組織中毛細血管形成而促進創面的愈合,且在創面修復早期作用比較明顯[35].
2 單味活血化瘀藥物或有效成分治療創面的應用2. 1 大黃及大黃素 大黃外用"清血熱、破瘀血、消腫痛和祛瘀生新",是治療皮膚創傷的傳統藥物。大黃素是大黃的主要有效單體,具有抑菌、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微循環等[4]藥理作用。經臨床實驗證實含大黃素的敷料外敷能促進糖尿病足的愈合[5 ~6],而其作用機理,唐甜等[7]通過造模家兔創傷模型提示大黃素可能通過增強創面合成與釋放轉化生長因子(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 能力,調節TGF-β1 信號傳導通路中 Smads 蛋白水平,調控 TGF-β1 作用靶基因的特異性表達,上調創傷愈合過程中細胞因子水平,從而提高創面愈合速度和質量。
2. 2 當歸及當歸多糖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能?,F代藥理研究發現當歸對多種致炎劑引起的急性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組織水腫及慢性炎性損傷均有抑制作用[8],同時還有鎮痛、抗炎作用,能明顯提高小鼠對熱刺激致痛的痛閾,抑制小鼠對化學刺激致痛的扭體反應[9].劉德伍等[10]造模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觀察當歸瘢痕內局部注射的療效,結果表明: 當歸可使瘢痕軟化、縮小,明顯減少瘢痕組織中的成纖維細胞數量和膠原含量,減輕瘢痕纖維化程度。當歸多糖是當歸的主要成分,王剛等[11]細胞體外實驗提示當歸多糖通過對角質形成細胞-β 及白介素-1α 的調節作用,影響真皮成纖維細胞Ⅲ型膠原的分泌,從而促進成纖維細胞增殖,因此,總結當歸多糖可能在皮膚創面愈合中起重要作用。
2. 3 血竭 血竭具有活血化瘀、祛腐生肌、消炎鎮痛、止血斂瘡、軟堅散結等作用,被譽為"活血圣藥",是中藥外治皮膚損傷中最常用的藥物[12].現代藥理研究顯示[13 ~14]通過局部應用龍血竭散能改善面部的微循環,提高局部血流量,增強局部組織的免疫功能,達到控制感染、促進創面愈合的目的。劉愛軍等[15 ~16]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推測可能是龍血竭有利于促進毛囊干細胞( follicle stem cells,FSC) 向表皮分化,并促進 FSC 自身的增殖; 而在組織工程皮膚移植后的動物模型上,提示龍血竭能在炎癥早期通過促進真皮層中層粘連蛋白、Ⅰ型膠原等細胞外基質成分增加,促進皮膚細胞的增殖分化及分泌,并促進毛細血管重新生成,血供增加,進而能促進皮膚創面的修復。
2. 4 紫草油 紫草油具有去腐生肌、活血、解毒,消毒止痛的作用,并且具有較強的收斂作用,而其中的油性部分又對創面有滋潤營養的作用,因此對于慢性創面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而紫草油促進創面愈合的機理,裴憲武等[17 ~18]通過臨床觀察與動物實驗得出紫草油可能是通過刺激堿性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表達而使細胞分裂和增殖加速,從而促進上皮細胞增殖,加速創面再上皮化,提高成纖維細胞功能以促進彈性纖維、膠原纖維的合成,并作為血管生長的刺激因子促進肉芽組織中毛細血管的形成,加強新陳代謝,加速創面愈合。
王朝亮[19]使用紫草油治療皮膚創面感染的患者發現紫草油通過刺激創面組織高分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最終實現促進創面愈合。
2. 5 川芎嗪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作用,川芎嗪是川芎的主要成分,具有抑制病菌生長,促進炎癥吸收、解熱等作用[20].游波、朱恩全[21 ~22]通過臨床觀察表明川芎嗪改善燒傷創面微循環,減輕水腫及炎性反應,維護瘀滯帶組織正常代謝,逆轉細胞壞死,促進細胞增殖,加快創面愈合率。同時川芎嗪能抑制成纖維細胞Ⅰ型膠原蛋白的表達和成纖維細胞的生長、增殖,并抑制 TGF-β 信號傳導通路,可能是其發揮抗纖維化作用、抑制疤痕形成的機理之一[23].
2. 6 丹參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丹參具有改善微循環、促進組織修復和再生、抑菌、調節細胞因子、抑制瘢痕增生等作用[24].羅平等通過造模創傷動物模型發現[25]丹參治療組創面愈合速度加快,肉芽生長快,毛細血管和成纖維細胞數量多,炎細胞少,創緣上皮組織向中心生長快,且治療組創面蛋白和羥脯氨酸含量也明顯高于對照。同時胡俊勇[26]通過研究認為丹參能夠減少氧自由基的生成而促進創面愈合。
3 結語
綜上所述,中醫運用活血化瘀藥物從整體出發,同時結合辨病、辨證,內外合治、標本兼顧,配合生肌、溫陽、袪腐、解毒等中藥臨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動物及體外細胞培養的實驗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藥及有效成分可通過改善微循環障礙、抑制組織異常增生、抑制炎癥、調節多種生長因子水平、促進調節膠原蛋白表達等作用而達到促進創面愈合的目的。雖然活血化瘀中藥促進創面修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在未來還應當從更宏觀的角度來審視和探索活血化瘀中藥促進創面愈合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