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至清綿延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社會,王朝的更替發生了幾十次,但每一次都相對完整地延續和重建前一王朝的制度框架和社會風習,不斷實現著千年一貫的社會結構、社會風習的發展和完善。直到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打開中國大門之前,中國傳統社會從未面臨根本性的挑戰和危機。19世紀中葉,當英國東方遠征軍借“堅船利炮”迫使清王朝簽訂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后,中華帝國開始遭受“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社會史上的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危機、大轉型和社會風習的大變遷也由此拉開序幕。在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克服了自晚清以來總體性的社會危機以后,黨所擁有的巨大威望也使人們有理由相信,共產黨重建社會風習的精神和方式在革命后社會的延續,仍然存在充足的理由和巨大的實踐空間。因此,探討其近一百年來社會風習變遷的基本脈絡或節奏,探討其變遷的動力源,有助于我們理解百年社會風習變遷的當代價值。
我們認為百年中國社會風習的變遷,可以分為兩大時期即:第一個時期從晚清末年鴉片戰爭開始一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第二時期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至今,即中國共產黨執政時期。在這兩大時期可以抓住五個關鍵節點,即:第一個節點是鴉片戰爭及隨后的開埠通商;第二節點是辛亥革命的爆發;第三個節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第四個節點是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契機所開辟的中國改革開放;第五個節點是20世紀90年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加快發展。
一、晚清時期社會風習的變化
鴉片戰爭以來,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近代中國開始了艱難的社會轉型。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社會風習的變化即是伴隨著近代中國這一社會轉型所產生的,這個時候社會風習在保留了一些“傳統帝國”時代社會風習的基礎上出現了新的歷史趨向:社會風習在外國器物乃至文化觀念的影響下發生了不同于以前的變化,即不再在傳統的變化軌跡里循環往復,開始受外洋的影響。特別是甲午戰爭的戰敗給社會帶來的巨大震動,使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致使戰前的“世風澆漓”大為膨脹,形成一股“趨新”時代潮:一是生活方式的崇洋趨新。在“盈天縮地”的巨大變遷中,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是西方的“新”生活,人們的視野開闊了,對身邊的世界也有了全新的認識。這些感官上的刺激深入人們的思想,影響人們的行為。它促使人們在生活方式上明顯地崇洋趨新。二是休閑娛樂、交往禮儀和婚喪嫁娶中的新風習。晚清時期,許多不健康的娛樂方式在奢靡、享樂、崇洋之風的帶動下,愈益膨脹。禮儀風習亦呈現斑駁陸離的狀態,變化始于晚清,變化與接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群和地域呈正相關,變化的基本特點是西化。中國傳統婚姻講究門當戶對,但到了晚清,這種觀念被打破,出現了官吏士夫等所謂“上民”,為貪錢財而樂與商賈,乃至洋行商家的店伙、傭役相攀附結交,引為友類。三是晚清教育學習中的新風習。鴉片戰爭以后,由于外交事務的增多和人們睜眼看世界的需要,晚清中國的教育學習變革很大。知識分子所讀書目正好反映了晚清教育學習中新觀念的變動。當然,晚清社會風習的變化只是近代社會風習變化的一個起點,它沒有因改朝換代的結束而結束,而是隨民國以后社會風習變遷而繼續發展,在它的影響下,社會風貌不斷趨新。
二、辛亥革命政治轉型中社會風習的變化
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宣稱“社會之良否,系乎禮俗之隆污,故弊禮惡俗,亟須厘正,以固社會根基”。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簽署頒布了一系列改良社會風習的文告、法令,涉及嚴禁鴉片、改革歷法、限期剪辮、勸禁纏足,改革禮儀、禁止賭博、改革稱呼等方面,為中國社會風習的變革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這一時期的中國社會風習急劇變化,并呈現出與民主共和體制相適應的一些時代特點。第一,物質生活風尚的驟然改觀:衣食住行是社會風習的物質載體。崇洋之風盛行,民國肇興,新舊更易,天地易色,革命、洋化、新派一時成為新潮時尚,反映了人們對先進的工業技術及西方文明的羨慕與崇尚,對人們認識和接受近代工業形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最直觀的近代工業思想的啟蒙。服飾方面,趨向洋化,多樣化、自主化、平等化的服飾充分體現了民國時期“自由、民主、平等”新的價值觀念。飲食方面,主要表現為宴飲尚奢,西餐開始在城市中流行,崇尚西餐的風尚是崇尚西方文化的一個符號。居住方面,變化明顯,城市中西式建筑和室內西式用具增多,城市市政建設、設施趨于現代化。出行方式方面,新式交通工具不斷增多。第二,行為風尚的新潮流。行為方式是社會風尚的重要表征,這時期出現了具有大眾化、開放化、市場化特點的新風習,如:看電影、賽馬、游公園、參觀博物館等新潮流娛樂;“文明結婚”與“集體結婚”;社會交往趨向人人平等,廢除、更改不平等的封建禮節。第三,近代新思想觀念迅速蔓延。辛亥革命建立了以民主共和為特征的新政權,使人們在政治上思想上獲得了大解放,“五四”新文化運動更是加速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西方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觀念迅速蔓延,逐漸深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追求民主,追求個性發展和學術自由;主張新聞出版和結社自由;婚追求婚姻自由等等,這些足以體現當時人們具有明顯的開放意識及經濟國際化發展意識。
三、抗戰時期及抗戰后四年社會風習的變化
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后,國內形勢巨變,華北、華東地區大片國土相繼淪陷,國民政府被迫遷都重慶,全國政治、經濟、軍事重心隨之向西南轉移,西南成為抗日戰爭的大后方。
在特殊的背景下,中國社會風習分為國民黨統治區、陜甘寧特區和淪陷區。代表中國主流社會風習是國統區和陜甘寧特區及各抗日根據地。這個時候國統區社會風習開始發生轉向:在崇洋、崇尚資產階級自由民主平等繼續發展的過程中漸漸轉向以愛國主義為主要取向,不論是對民族、國家、社會的思考,還是在個人的日常行為方式和理想追求等方面,都顯示出了以愛國主義為取向的價值判斷和認知標準。國難當頭,為了民族的生存自由,一般人們便知為抗戰建國而淌汗,以配合前線的流血,他們知識程度不同,但保衛國家的意志,卻無絲毫差異。愛國主義風尚已經滲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當然,在共赴國難的大潮中,文明與腐朽,進步與墮落并存,這也是抗日戰爭中國統區的社會風習變遷的兩個主要趨向。這個時候陜甘寧特區社會風習,由于開展了一序列的社會改造運動和社會大生產運動,社會風習的改良,整個特區呈現出一副積極的和欣欣向榮的景象??谷諔馉帟r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革命根據地,在外敵入侵、內部動蕩的戰亂年代,努力改變經濟落后、政治腐敗、文化愚昧的落后狀況,不斷呈現出民主團結、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和諧的進步景象,其社會風習與同時期的國統區形成鮮明對比,形成了清正廉潔、務實民主的政治風尚;民主平等、積極參與風氣濃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風習;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的文化風習??箲鹬蟮乃哪陣矁牲h爆發內戰,整個中國社會風習失范特別嚴重。此期之中國社會尚處于近代化的歷史演進之中,是中國社會新舊交替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是中國社會由近代而現代的一個過渡轉折期。在這樣一個新舊蛻嬗的歷史時期,各種道德標準及新舊社會風習往往并存雜用,各是其是,而互非其非。
四、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風習的變遷
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社會,處于重要的社會轉型時期,從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國的社會制度、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這種社會大變革必然使得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并進而使得社會風習發生與之相適應的變化。社會大變革必然會引起社會風尚發生重大演變。新中國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勝利成為激發社會新風尚的溫床;同時,中國共產黨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行動,有力地推動了社會風尚的演變;特別是中國共產黨身體力行,成為社會新風尚的楷模。這些在整個社會風尚的演變中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國創建者對社會危機的集體記憶,在很大程度上為新社會風習的選擇設定了方向。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社會運動”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詞匯之一。據統計,1949-1976年,全國性的社會運動有70余次,人民公社時期的共產風、“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革命潮等社會運動成了中國人民社會風習和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其間發生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對新中國形成的良好社會風習極其嚴重的摧殘。政治上,文化大革命嚴重混淆敵我,嚴重踐踏國家的民主法制,社會規范,社會失范現象特別嚴重,造成冤假錯案堆積如山;經濟上,文化大革命造成我國國民經濟的巨大損失;文化上,對教科文的摧殘尤其嚴重。無數的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遭受浩劫,一大批學有專長的知識分子受到殘酷迫害。文化大革命還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亂,社會風習受到嚴重破壞。但改革開放前的30年,中國的社會風習的主要表征是:走社會主義道路成為民眾的普遍向往;主人翁意識成為大眾的普遍心態;民眾社會行為政治化;勞動光榮、剝削可恥成為民眾的共識;社會主義道德成為社會風尚。
五、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風習的變遷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最鮮明的特征,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決策,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1979年是中國實施改革開放的元年,中國社會風習急劇變動:城市失業、待業人員增加,自謀職業變為現實,單位制社會管理模式遭遇挑戰;農村人口自發移動明顯,人口流動規模迅速膨脹,萬元戶與專業戶、個體戶與私營業主等新社會群體顯現;思想精神領域開始解凍,西方思潮對青年特別是知識分子的影響日益明顯,高度一元化的意識形態的控制率有所削弱,各種標新立異的時尚、思潮不斷涌現,社會認同多樣化趨勢初現端倪。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中國社會出現了一重要的話語轉換,即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從政治話語轉向經濟話語。中國社會充斥著“自我實現”的呼聲,并出現了一批宣揚個人價值觀的青年。姻家庭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松動,各種婚姻家庭的“異己”力量沖擊著以往相對穩定的婚姻家庭基礎,人們嘗試著各種展現自己自主性的情感、婚姻形式。1992年后,在市場化政策的鼓舞下,社會風氣為之巨變,“下?!焙汀敖浬獭背蔀樯鐣顭衢T的話題,市場經濟的“弄潮兒”已擁有了備受社會尊重的身份,更多的人嘗試通過市場改變命運。社會生活的市場化對幾千年來的中國生活倫理與道德底線構成嚴峻的挑戰。新華社一位記者憂心忡忡的指出:光明正大的公務變成了私下的買賣,溫情脈脈的友誼變成了冷冰冰的交易,金錢成為衡量一切的力量。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全球化浪潮中的消費主義日益擴展到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費由社會和文化生活的“邊緣角色”成了“時代的主角”,并成為影響社會分層和流動的主要力量。在網絡時代出現了全新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生活,快速的互聯網不僅使中國人的交往方式變得更為多維,而且還對人們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進行了靜悄悄的“滲透”,使人們生活方式變得更為精彩。
綜上所述,近百年中國社會風習變遷是由“基本在傳統的變化軌跡里循環往復”朝著一條不同于舊時代的新道路發展,社會生活中“崇洋”、“趨新”風習逐漸生長,具有現代元素的新風習日漸增多,體現了中國社會由傳統到近代走向現代的轉變。同時,社會不斷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社會風習中失范現象也不斷增多,需要對社會失范現象加以大力矯正、引導和規范。因為社會風習是社會狀況的睛雨表,是社會在一定時期內經濟、政治、文化、道德狀況的綜合表現,并對社會有機體具有巨大的、能動的反作用?!洞笄逑鄧防?,陳廷敬對他的親家張研的有一句智慧的感嘆:“亂世之亂,禍害有時;太平之亂,國無寧日?!睙o論在強盛的康熙王朝,還是在為中國夢而奮斗的當代,這話都引人深思。我們認為,研究百年中國社會風習應不止于還原百年歷史風習,而更在于為當下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李長莉.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從傳統到近代[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2]孫燕京.略論晚清北京社會風尚的變化及其特點[J].北京社會科學,2003,(4).
[3]胡繩武,金沖及.辛亥革命史稿(第四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08.
[4]盛美真.近代云南社會風尚變遷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36-39.
[5]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82.
[6]范小方.中國共產黨與新中國初期社會風尚的演變[J].中共黨史研究,2008,(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