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經濟社會學
經濟社會學是一門以社會學的視角觀察、闡釋經濟現象與經濟制度的交叉學科,需要明確的是,雖然他和經濟掛鉤,但是經濟社會學內在的理論進路和分析理路仍然遵循了社會學模式,它不會將經濟現象獨立于社會結構去看待。這門學科特色在于,它是社會學家以社會研究的視角對經濟學領域進行的介入,而這種介入可追溯到上世紀 90 年代的美國,可以說經濟社會學的出現,是對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的一種反思和挑戰。熊彼特被認為是最早倡導 “經濟社會學”的人物之一,在 《經濟分析史》中他提出了 “經濟社會學”概念,并將其定義為研究 “經濟制度”的科學。但需要指出的是,熊彼特倡導的 “經濟社會學”更多著眼于 “經濟”,這就與現今我們所言的經濟社會學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是最早對經濟社會學學科地位的認定作出貢獻的人,在其著作 《社會學方法的規則》中,他對社會學進行了三大類的劃分,分別是一般社會學、社會形態學和社會生理學,經濟社會學就被他劃分在了社會生理學之下,成為了社會生理學的一個分支。誠如前文所述,經濟社會學的理論思路和分析框架仍然是社會學式的,重點關注經濟過程中經濟因素與非經濟因素的相互作用,而經濟學則偏重于研究這一過程中的經濟因素。經濟社會學的理論體系尚無定論,一般認為經濟社會學的主要理論包括: 經濟行動論、社會經濟結構論、社會經濟變遷論、社會經濟戰略論等。經濟社會學對消費的研究主要沿著三個方向展開,一是側重于研究消費者內在的購買行為以及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對于消費行為的影響; 二是側重于分析消費行為方式發生所依賴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環境; 三是對于消費文化的關注側重于研究符號的意義、消費文化的形成以及行為感受過程。一些經濟學家也開始把社會學的分析方法納入消費經濟問題的研究過程中。較早時期對經濟社會學的理論建設作出貢獻的學者就有韋伯、涂爾干、凡勃倫等,當代較有影響的經濟社會學家則有帕森斯、斯梅爾塞、熊彼特、杜森貝利、西美爾、布迪厄、理斯曼和鮑德里亞和富永健一等。
二、主要研究方法與理論
作為一門以社會學的視角觀察和闡釋經濟現象與經濟制度的交叉學科,經濟社會學的本身理論體系其實還尚無定論。有的學者將其理論體系概括為經濟行動論、社會經濟結構論、社會經濟變遷論、社會經濟戰略論幾大組成部分。其中的經濟行動是社會人一系列行為所產生的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作用的結果,并且這些行動的目的也并非僅僅著眼于最大利潤的獲得,而是一種對多層次需求的滿足。社會經濟結構論就主張作為社會系統子系統之一的經濟系統需要同其他社會內部的子系統達到互助的滿足效用,從而使經濟發展水平同社會結構相適應。社會經濟變遷論是當代經濟社會學關注的重點,它主要研究的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變遷所具備的心理特質、發展的指標體系、發展中的協調與失調等問題。而社會經濟發展戰略論則是社會經濟變遷論的理論延伸,主要是運用長遠的目光去分析一國經濟發展應有的道路,以便在聯系本國實際的基礎上,為經濟發展出謀獻策。
從具體內容來看,各國關于經濟社會學的研究其實是各不相同的,但依據其內在共性,可將其大致分為五個研究方面: ( 1) 社會群體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一般認為社會群體對經濟活動起著決定作用,不同的群體結構、活動會對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造成差異很大的作用。( 2)經濟發展的各種影響因素及發生這些影響的諸多社會條件,具體就是社會當中政治、文化、人口、地域等與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 3) 經濟行為與社會行為。主要研究支配人們開展一定經濟行為的社會因素。( 4)經濟過程的社會學分析,包括對經濟活動各環節的社會學分析,還會分析不同經濟集團帶來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5) 研究經濟政策的實施,主要是著眼于實施經濟政策的社會依據和社會條件。
經濟社會學的主要基礎理論有如下幾種: ( 1) 理性選擇理論,即認為最大化的實現私利是決策者行為選擇的標準,純粹的理性在于人是為了目的理性的最大化而實現目的與手段之間的平衡。 ( 2) 交易成本理論,認為交易成本包括事前發生的成本和時候發生的為達成一項合同而發生的成本和事后發生的監督,貫徹該合同而發生的成本。( 3) 談判理論,以傳統的價格理論為基礎,認為自愿合作可以使得一項資源從股價低的主體轉移到股價高的注意中,從而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優化資源配置,也提高了合作雙方的福利水平。
三、對經濟法研究的助益所在
1、有助于揭示經濟法的社會性本質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管理關系,它的首要價值目標是維護社會的公共利益而非個人或某一團體的利益。這種社會性是對普遍而非特殊的強調,也是對全局而非局部的強調,它突出的是一種大眾性而非個體性??梢哉f社會性在經濟法領域的凸顯,既回應了現實經濟生活的實際需要,又滿足了法律本身不斷分化和完善的要求。作為一門以社會學視角研究經濟現象和經濟制度的交叉性質學科,經濟社會學主張經濟法研究中運用經濟社會學的理論,對于經濟法社會性本質有著很好的揭示作用。
2、有助于為經濟法研究提供多種科學視角
經濟社會學主要依托的還是社會學視角,這種實證的學科手段對于經濟法的研究無疑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前文中所提出的理性選擇理論、交易成本理論等,都為經濟法的研究提供了一種不同于一般法學研究的視角與方法,可以說這些經濟社會學基礎理論為經濟法研究積累了不少的理論基礎與創新方法。
3、有助于經濟法之經濟目的的體現
經濟法始終調整經濟關系,調整的目的就是使社會的整體經濟能持續、穩定的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而且其所調整的經濟關系是縱向經濟關系,但對橫向經濟關系會產生明顯的影響; 采取的手段既有懲罰性的,也有補償性的,既有鼓勵類的,也有禁止、限制類的,體現了明顯的綜合調整的特征。對于以研究經濟現象為目的的經濟社會學來說,在經濟法研究過程中加以運用其理論與方法,對于經濟法其本身經濟目的的實現,是有著很大的助推作用的。
參考文獻:
[1] 周長城,吳淑鳳。 經濟社會學: 理論、方法與研究 [J]. 社會學研究。 2001,( 1) .
[2] 王保樹,邱本。 經濟法與社會公共性論綱 [J]. 法律科學。2000,( 3) .
[3] 周庭芳,汪煒。 經濟法概論 [M]. 湖北: 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4] 謝增毅。 論經濟法的社會性 [J]. 江海學刊。 2003,( 6) .
[5] 王保樹。 論經濟法的法益目標 [J]. 清華大學學報 ( 哲社版) .2001,(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