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會學概念最早于 1879 年由英國經濟學家杰文斯創立,后得到馬克思、韋伯等社會學大家的關注. 自1985 年格蘭洛維特重新提出"嵌入"理論始,新經濟社會學不斷發展,成為社會學中最具有活力的一個分支學科.
本文分為三個部分對經濟社會學進行梳理: 第一部分對經濟社會學的學科發展歷史進行歸納; 第二部分分析經濟社會學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學科貢獻; 第三部分對當代經濟社會學現狀進行分析研究.
一、 經濟社會學發展的歷史沿革
經濟社會學一百多年來的發展經歷過了兩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 1890---1920 年,這個時間段是經濟社會學的古典時代, 許多古典社會學家為經濟社會學的發展提供"富礦". 20 世紀 20 年代后,經濟學家與社會學家分別埋頭于自己的研究領域,缺乏學科間的對話,經濟社會學一度沉默,期間雖有熊彼特、帕森斯等人力圖壯大經濟社會學學派,但沒有獲得學界的響應. 至 20 世紀 80 年代后,經濟學家開始涉及社會學研究領域,以經濟學的方法研究社會現象.為應對經濟學家的"入侵",社會學家 H·懷特率先提出社會學者應研究經濟現象, 為經濟社會學的復興創造了理論準備. 1985 年馬克·格蘭洛維特著名的《經濟行動與社會結構》一文發表,正式宣告新經濟社會學的成立. 今天經濟社會學的發展門派繁多,研究對象與方法不盡相同, 因而經濟社會學并沒有成為一門體系嚴謹的理論.
古典經濟社會學的先驅者主要有托克維爾、馬克思、韋伯、涂爾干、齊美爾和凡勃倫.托克維爾最早涉足經濟社會學領域, 他進行研究時"經濟社會學"這個概念尚未橫空出世.在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論美國的民主》中,他對利益進行了深入分析,說明美國人的商業熱情并非非理性的, 因為美國人認為依照宗教行動更能體現個人利益. 同時他也研究了不同種類的利益形式:個人利益、物質利益與公共利益等.他的學說可以算做是韋伯新教倫理研究的雛形之作.
馬克思一方面在社會背景下分析利益,提出了"階級利益"的概念,認為階級利益產生于階級由自在階級轉化為自為階級之后. 另一方面,馬克思將"權力"的概念引入了利益這個概念中, 脫離了經濟學者單一從經濟角度研究利益的窠臼.
韋伯對經濟社會學的貢獻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是韋伯將宗教與文化的研究帶入經濟研究之中,他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強調非經濟現象如宗教信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經濟的發展, 因而成為經濟社會學中的不朽名著;另一方面,韋伯對人的行動的類型進行了劃分, 認為人的行動并非僅僅如經濟學所說的由利益驅動的理性行為,而是有著受慣例支配的行動,受習俗支配的行動與受利益支配的行動這三種不同的類型.
涂爾干對經濟社會學的主要貢獻在于給出了一種經濟社會學的定義, 將經濟制度劃分為與財富生產相關的制度,與交換相關的制度以及與分配相關的制度,認為它們構成了經濟社會學的主旨.同時涂爾干也關心經濟利益與社會道德之間的沖突, 認為特殊從屬于普通是所有道德行為的源泉.
齊美爾同樣從利益出發,提出了利益的兩大普遍性命題:\\(1\\)社會關系在利益的驅動下形成,也只有通過這些關系,利益才能得以表達;\\(2\\)經濟利益與其他利益一樣,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社會表現形式. 在他的名著《貨幣哲學》中,齊美爾論述了貨幣與權威、情感、信任等社會學概念的關系,強調信任的重要性,認為如果沒有信任,社會兼職不能存在下去.
凡勃倫是經濟社會學研究中往往被忽略的一位大家, 主要原因可能是凡勃倫往往被歸納與經濟學家一派而不是社會學家. 事實上,凡勃倫雖然作為制度經濟學的創始人而被人們加上經濟學家的標簽, 但他也同時是一位卓越的社會學家,在他的《有閑階層論》中以深刻的見解分析了炫耀性消費等經濟現象, 也為經濟社會學中的新制度主義成分提供了可供借鑒的道路.
20 世紀 20 年代后,古典經濟社會學開始沒落. 筆者認為其中一個原因在于經濟學與社會學學科間交流的減少. 在經濟社會學的初創階段,往往社會學家本身也是經濟學家,學科間沒有太大的隔閡,但隨著社會學與經濟學學科門派的建立, 兩派學者開始專注于自己關注的研究領域,學科之間的對話變得稀少. 20 世紀 20 年代后至 80年代,主要仍在努力研究經濟社會學的名家有熊彼特、波蘭尼與帕森斯.熊彼特是經濟社會學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 他對經濟社會學的貢獻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他將經濟學劃分為四個方面:經濟理論、經濟史、經濟社會學與經濟統計.他在《稅國的危機》中對經濟與國家的關系,稅收與財政制度的分析是經濟學社會學化的嘗試.
其次,熊彼特滾與企業家精神的描述始開企業家精神社會學之先河.
波蘭尼對經濟社會學最大的貢獻在于提出"嵌入"與"整合形式"這兩個概念. 嵌入,或者是"根植性"是波蘭尼理論的重點,他認為交易與市場并不是必然存在的,即使存在也是與各種關系連接于一體而被"嵌入"社會之中的.
嵌入概念的提出為格蘭洛維特新經濟社會學的發展提供了營養. "整合形式"是波蘭尼對自利理性的批判性修正,他認為自利理性并不穩定,經濟的實質是互惠、再分配、交換這三種整合形式的混合體.
帕森斯是現代社會學最重要的社會學家, 他以無所不包的結構主義思維盛極一時, 也對經濟社會學有極大的興趣. 他學說的核心是"系統",帕森斯將社會系統分為四個子系統,即經濟子系統、政治子系統、整合子系統與文化子系統.在帕森斯的觀念中,經濟是社會的一部分,是社會系統的適應子系統.
他提出了一種超前的大社會學的思路,結果不但經濟學家一直批判,社會學家也應者渺渺.
20 世紀 80 年代后至今的新經濟社會學是經濟社會學的復興,在學界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個階段投入精力研究的學者很多, 代表人物有美國的格蘭洛維特與法國的布迪厄. 由于學科間對話與交流的增強,此時的經濟社會學研究呈現出一種多學科融合的趨勢, 不僅有經濟學與社會學的對話,也有組織理論、文化主義、歷史主義等眾多學派的參與.
格蘭洛維特是新經濟社會學的領軍人物, 他于 1985年發表的《經濟行為和社會結構》是新經濟社會學誕生的啼聲初試. 格蘭洛維特理論的核心是嵌入,他的嵌入理論源自波蘭尼,但進行了至少三個方面的修正與創新:首先,格蘭洛維特的嵌入有一種與吉登斯異曲同工的"結構化"的特點,他的嵌入一方面是具體的、不斷變化的,另一方面行動者個體的能動性也被考慮其中, 行動者也能主動地創造嵌入, 這個觀點是對經濟學行動者原子化預設的修改. 其次,格蘭洛維特的嵌入比波蘭尼的嵌入在類別與維度上有了擴展,他不但提出了關系嵌入、文化嵌入、認知嵌入等概念,更將嵌入劃分為了弱嵌入\\(嵌入不足\\)與強嵌入\\(過度嵌入\\). 最重要的,格蘭洛維特的嵌入理論有一個很好的研究工具---網絡. 在格蘭洛維特之后,網絡研究日益成為社會學研究甚至統計學研究中的生力軍.
布迪厄的提出了三個影響經濟社會學發展的重要概念:慣習、場域與資本.慣習的提出是對經濟學"偏好"觀點的一種補充,是對經濟行為中非理性部分深入分析. 場域的概念與格蘭洛維特嵌入和網絡的概念有很大的同一性,布迪厄將慣習與場域理論結合起來,認為場域是由行動者構造,同時又能影響行動者的一個行動空間,場域也存在著結構. 場域觀點的提出從哲學上說是對傳統經濟學的一次修正, 反對傳統經濟學原子論式的機械主義觀點. 資本的概念根植于場域的概念之中,布迪厄認為場域的結構可以通過它對資本的分配來理解, 場域中存在著四種資本,即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和符號資本,這種說法擴大了資本的內涵,社會、文化與符號資本處在經濟資本的邊界之外, 又能在場域中對經濟資本產生影響. 布迪厄的場域與資本理論一方面給人以邏輯精密的感覺, 另一方面則讓人不禁感覺與帕森斯的社會系統理論如出一轍. \\(關于社會資本,許多學者認為源自科爾曼,但事實上由法國學者布迪厄更早提出[4]\\)組織理論對經濟社會學的貢獻. 組織理論以社會的研究視角觀察公司、企業等組織,組織理論的主要貢獻有三個:\\(1\\)資源依賴理論,即假定組織存在的前提是組織所依賴的環境,認為研究組織不能僅僅只考慮組織本身,而應該將組織所在的環境、環境對組織產生的影響、環境與組織發展等內容納入組織研究之中.\\(2\\)組織成長理論,用人口生態學的學術視角研究組織發展, 認為組織的發展將經過緩慢開始、急劇成長、緩慢確定成型等階段,為組織發展提供了一種動態模型.\\(3\\)新制度主義的視角,新制度經濟學通過引入"交易成本"這個概念極大地豐富了經濟學的漏洞,在社會學的視角下,人際資源、政治、文化等都能成為交易成本的來源. 新制度主義視角下的經濟社會學關注制度環境以及不同制度通過相互模仿產生的趨同性.
文化主義對經濟社會學的貢獻. 與組織理論不同,文化主義對經濟社會學的貢獻并不成體系, 而更多是強調在經濟社會學研究中"文化元素"的重要性.文化主義的可貴之處在于能夠在經濟現象中發現文化, 并從構建性與規范性兩個方面分析文化對經濟現象的影響. 文化經濟社會學的經典作品應首推齊美爾的《貨幣哲學》,無獨有偶, 當代文化經濟社會學的代表人物 Zelizer 也強調貨幣是被打上文化烙印的多種形態出現的力量. 在文化上,她的研究走得比齊美爾更遠, 甚至從文化的視角分析了 19至 20 世紀兒童的經濟價值因文化因素的介入而產生的深遠變化.
經濟社會學繼承了歷史主義這個社會學的傳統優勢, 通過歷史分析與比較研究的方法從經驗事實中尋找研究對象, 尤其是當經濟學已經走向高度的數學化與抽象化,并放棄了歷史分析的方法后,經濟社會學中的歷史主義更顯得彌足珍貴. 經濟社會學中歷史主義的經典當屬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形成歷程進行的分析. 歷史主義關注不同時空背景下不同經濟行為與現象的對比研究,其核心理論認為經濟行為模式受社會背景影響, 而非僅僅受到理性與利益的驅動. 當代經濟社會學中的歷史主義聚焦于影響經濟行為進程的三種社會事實:權力關系,制度與習俗,以及社會網絡或社會角色.
20 世紀 80 年代后的經濟社會學一方面由社會學挑起大梁,另一方面則與其他社會科學血脈相融. 從經濟學與政治學中, 經濟社會學吸取了新制度主義的研究范式與理性選擇論的成果,從文化學中,得到了道德與情感論的饋贈,從心理學中,借鑒了行為理論的思潮.在研究方領域上,經濟社會學進行了大量交叉研究,包括國家、法律、福利、教育、宗教、性別、技術、環境等眾多選題. 當代的經濟社會學的研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沒有像經濟學一樣形成一種主流, 因此當代經濟社會學更多的是一種研究方向,而不是一套完整嚴密的理論.
二、 經濟社會學應用研究的主題
經濟社會學研究有兩大主題: 其一是關于經濟社會學基本理論與基本假設的研究, 我們可以稱之為經濟學的元理論研究, 經濟社會學的元理論研究重點在于通過分析經濟學本身的理論漏洞, 用社會學的視角重新改造經濟學理論. 其二則是關于經濟社會學的應用研究. 經濟社會學經驗研究將經濟現象與經濟行為作為研究對象,利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從廣域視角分析問題.筆者認為,經濟社會學的經驗研究可以分為以下六個方面.
1. 對經濟行為的研究
對經濟行為的研究一方面受到行為理論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在文化主義的幫助下收益頗豐. 經濟社會學家首先質疑理性在經濟行為中的重要性, 通過許多著名的實驗\\(如最后通牒實驗,或 Yezer 等做的大學生還錢的田野調查\\)與經驗數據的研究,經濟社會學家們認為人的經濟行為中有很多的非理性因素,人并非完全利己,而是具有利他的傾向, 人的行為也并不僅僅受到經濟理性與偏好的影響,而更多受到社會環境、道德與文化的制約.許多社會中真正存在的現象,如非消費的日常生活、家庭勞作等,在經濟學家看來并沒有經濟意義而很少理睬,或如犯罪行為、非法勞工中的經濟行為,卻也很少為經濟學家所重視, 但這些經濟行為卻能成為經濟社會學家研究的富礦. 目前對經濟行為的經濟社會學研究集中于消費領域與非正式經濟領域,前者的代表作是布迪厄的《區隔》,[7]
以及瑞澤爾的《麥當勞夢魘---社會的麥當勞化》,[8]該書曾被評價為歷史上最受歡迎的社會學著作之一; 后者的研究主要包括犯罪經濟、[9]國家壓力下的非正式經濟、[10]小企業與家庭消費,[11]以及非正式經濟的緩沖墊作用.[12]
2. 對經濟組織的研究
經濟社會學將組織社會學對于組織的研究成果與方法引入到了經濟領域, 以更全面和系統化的視角看待組織這個經濟學往往以原子化的方式來進行研究的對象.
對經濟組織的研究集中于三種經濟組織的研究中. 首先是企業組織研究,包括對企業內部結構的研究,如韋伯在《經濟與生活》中對企業內部科層制結構的假設,[13]對企業內的工作以及非正式關系的研究,如道頓的《管理者》,[14]以及對企業家精神的研究, 如熊彼特在著作中的多次論述.
其次是企業集團或財團,企業集團實力龐大,控制著多個著名且行業各不相同的子公司或部門, 構成了錯綜復雜的經濟網絡,美國的通用、韓國的三星與日本的三菱等均屬于企業組織. 經濟社會學關注企業組織的形成過程,企業組織的合理性、與國家的互動,企業集團的內部網絡以及企業集團的發展前景, 經濟社會學家對企業集團研究的一個驚人發現是, 家族企業形成的財團所擁有的實力與影響力遠比公眾想象的要大.
最后是對全球化問題國際經濟秩序的研究, 主要研究全球化經濟的形成過程,如卡斯特爾思斯的《信息時代:經濟、社會以及文化》,[17]以及研究世界體系的理論, 如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18]
3. 對經濟史的研究
歷史研究曾經是經濟學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在經濟學的經典時代,德國歷史主義對經濟學的發展做出過極大的貢獻. 但在經濟學轉入極度的數理化與模式化后,經濟學拋棄了歷史研究的方法.幸運的是,經濟社會學研究繼承了歷史研究的優點, 并用來進行對經濟史的研究中.經濟史研究集中于三個方面:其一,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各種經濟現象的起源, 找出經濟現象存在與發展的環境條件,其代表人物是馬克思·韋伯[19]與邁克爾·曼恩,[20]其二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歷史進程中隱藏著的經濟線索,如貢得名噪一時的著作《白銀資本》,[21]其三是對經濟轉軌中的歷史社會學研究, 如對前蘇聯解體后經濟變革的大量經驗研究.
4. 對經濟制度的研究
對經濟制度的研究聚焦于市場研究、 金融市場研究以及貨幣研究這三個方面. 斯威德伯格對市場形成的歷史過程進行研究, 分析了從原始的外部/內部市場到國家市場、大眾市場至國際市場的演變過程,韋伯對市場競爭、市場的自由與管制進行了分析, 懷特在市場研究中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分析了四種市場類型,并從行動層面上劃分了上游、生產者與下游這三個市場.
金融市場研究有Hawley 對投資機構的研究,[23]Gompers 對風險資本的研究,[24]以及 DeBondt 對股票市場的研究等.[25]
在貨幣問題上,齊美爾的《貨幣哲學》屬于社會學經典,當代經濟社會學家 Zelizer 證明了對貨幣的限制將會影響社會界限的劃分,[26]Levi 則研究了標準化貨幣的使用對國家政治與稅收的意義,[27]國內學者也有《貨幣戰爭》[28]與《財富戰爭》[29]等暢銷書籍探討貨幣的社會功用.
5. 對經濟與社會的交叉研究
對社會與經濟的交叉研究主要有:\\(1\\)政治與經濟的交叉研究,包括政治制度創新、社會轉型與社會裂變,福利國家研究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 法律的經濟意義與社會變遷等;\\(2\\)文化教育與經濟的交叉研究,重點在于經濟變化與教育擴張之間的相互影響, 以及教育與勞動力市場之間的關系研究, 教育與經濟交叉研究的重要成果是人力資本學說;\\(3\\)宗教、性別與經濟的交叉研究,包括宗教與資本主義的形成, 宗教團體或組織的經濟作用與經濟狀況,宗教市場,市場經濟下的性別隔離與性別歧視,經濟與婚姻等;\\(4\\)技術與經濟的交叉研究,主要研究技術變遷模式與經濟增長;\\(5\\)環境與經濟的交叉研究,研究經濟生長模式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基于環保的經濟行為.
6. 社會學概念的經濟效用研究
社會學蓋簾的經濟效用研究關注于一些經濟學家并不關心的具有經濟意義的社會學概念, 這些社會概念似乎與經濟無關,卻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經濟的發展.
目前研究的比較深入的具有經濟效用的社會學概念主要有信任與關系等. 其中信任理論研究最為深入,信任可以作為社會學理論與經濟學理論的交叉點而進行研究,在國外, 福山的重點研究了不同文化下的信任對不同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30]在國內,也有一批學者研究信任與經濟行為之間的關系.
三、 經濟社會學研究的困境與任務
當代經濟社會學研究并未達到完善, 依然有一些理論上的困境需要得以解決.
困境一:經濟社會學與經濟學在理論骨架上的融合.
經濟社會學的理論是構建在否定經濟學理論的前提下的,正因為如此,經濟社會學反而非常完善地解決了經濟學本身的漏洞. 當下經濟社會學的困境是必須推出一種整合性的思路, 將經濟社會學的研究成果與經濟學本身的研究成果融合起來,成為一體.
困境二:經濟社會學中的結構洞問題. 經濟社會學對很多經濟現象進行了研究, 但也有許多重要問題并未得到解決,從而產生了"結構洞". 重要的結構洞,如性別問題、消費問題、法律與經濟的問題、分層問題和博弈論問題等,都很少有人研究. 這種缺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學界內部盛行"裂土分疆",每人專注于自己的研究而對其他研究缺乏了解. 結構洞的困境需要更大規模上社會學者的協同與交流.
困境三:能動性與結構性的問題. 能動與結構是社會學一個恒久的話題,更是當代社會學研究的重要主題. 經濟社會學中, 結構論如帕森斯的社會系統理論曾帶來很多的輝煌,但他的理論中決定論的色彩太重而被摒棄. 格蘭洛維特的嵌入理論是新經濟社會學的代表作, 但嵌入則因為太不夠明晰和穩定而缺少足夠的說服力. 如何將這兩種描述行為的"強力"與"弱力"區別開來,是經濟社會學日后發展的一大難題.同時, 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經濟社會學發展的前景和任務.
任務一:對社會資本理論的整合. 重點在于將社會資本與經濟資本整合到經濟社會學的分析框架下, 確認社會資本的合理性、調查與研究方法、社會資本與雇傭和勞動的關系等. 國內經濟社會學也曾經在這個方面進行過較好的探索.
任務二:經濟社會轉型理論研究. 重點在于市場轉型的合理性與因果分析, 市場轉型與社會轉型之間的關系與影響方式. 對于國內學者而言,尤其應分析如何完成當前市場與社會的和諧轉型,連續性轉型,如何杜絕斷裂性的轉型.國內也有學者對如何協調轉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任務三:經濟社會學的應用研究與政策研究. 重點在于確立經濟社會學的實際意義與應用. 在此方面,宋林飛提供了八個研究課題:買方市場與社會結構的適應;下崗、失業的經濟社會學研究;經濟增長的社會張力研究;公有制與效率;勞動與就業市場問題;金融犯罪與不規范行為研究;初級分配合理化問題與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問題.[3]其他的經驗研究如企業預算管理、[34]國有企業產權問題、[35]家族企業研究、[36]少數民族研究、[37]三農問題的經濟社會學研究[38]等都受到國內學者的關注.
綜合以上分析研究,筆者堅信,經濟社會學是社會學領域內最有活力的研究方向之一, 通過更加深徹的理論整合,經過更大范圍內的學科知識交叉,經濟社會學將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美〕內爾·J·斯梅爾塞等主編.經濟社會學手冊·第二版[M].羅教講等譯.北京: 華夏出版社, 2009.
[2]〔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經濟社會學原理[M].周長城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
[3]宋林飛.經濟社會學研究的最新發展[J].江蘇社會科學,2000,\\(1\\):9.
[4]高和榮.現代西方經濟社會學理論述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5]帕森斯,斯梅爾瑟.經濟與社會[M].劉進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6]Zelizer, V.A., Pricing the Priceless Child --- The ChangingSocial Value of Childre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7]Nice 譯 , 法 .P.B.R.,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judgment of tas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8]〔英〕喬治·瑞澤爾.麥當勞夢魘---社會的麥當勞化[M]. 容冰譯.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