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延邊地區留守家庭主要問題探析
【第一章】延邊留守家庭特點研究緒論
【第二章】留守家庭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論
【第三章】延邊地區留守家庭的基本狀況和問題
【第四章】延邊留守家庭的發展狀況及問題
【結論/參考文獻】延邊留守家庭發展優化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1 章 緒 論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變革逐漸深入,城市對勞動力的需求量明顯提升,越來越多的勞動力選擇離開故鄉來到城市去打拼,越來越多的家庭結構和形態也隨之被拆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是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勞動力,即家庭流出成員;另一部分是留在戶籍地的家庭成員,即留守家庭成員。
社會是由各個小的家庭組成的,越來越多的家庭結構不夠穩定,家庭形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也面臨著一定的壓力。根據六普統計表明,2012 年我國流動人口突破了 2.36 億人,還有持續上升的趨勢。這一現象的發生逐步引起了國家、政府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人口大規模的流動的情況下,所產生的影響是雙向的,一方面,農村勞動力的輸出促進了城市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帶動了勞動力輸出地區的經濟發展,改善了輸出地的生活條件;另一方面,伴隨產生了大量的留守家庭,引發了兒童教育看管、婦女權利維護、老人贍養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也更進一步演化為留守家庭的發展問題。
延邊地區是吉林省出現人口轉移最多的地區,同時也是形成留守家庭數量規模最大的地區。延邊地區位于吉林省與朝鮮、俄羅斯兩國交界處,是吉林省溝通海內外的重要邊境口岸,也是我國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在東北亞區域經濟、人口、地理三個方面均居于重要的樞紐地位。近些年來,該地區大量家庭中夫妻的雙方或者一方為了生計或者為了改善生活而外出打工,大量的勞動力輸出一方面改善了延邊地區的經濟,另一方面也催生了留守家庭的產生,留守家庭成員包括留守兒童、留守配偶和留守老人,成員的留守狀態導致留守家庭成員產生了各種問題,如留守兒童的健康和教育問題;留守配偶的生活和精神雙重壓力問題;留守老人的健康和贍養問題等等。這些問題也發展成為延邊地區留守家庭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研究延邊地區留守家庭,不僅對促進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有積極的作用,對民族繁榮、邊境國防安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2 文獻綜述
隨著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向城市轉移規模擴大,留守家庭數量也逐漸增多。政府、學者關注流動人口群體的同時,也關注著留守家庭和留守人口。目前,對于流動人口和流動家庭,已經有大量的文獻和研究成果,而針對留守家庭和留守人口問題的研究正穩步展開,其中大多數的研究是針對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分別展開探討的,而關于留守家庭整體為視角的綜合性研究還相對比較少,僅僅只有段成榮、周福林、曹廣忠等少數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
1.2.1 留守家庭
1.2.1.1 留守家庭共性
周福林認為家庭結構和功能是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家庭主要成員的缺位會影響留守家庭成員的生存與發展。結構不完整的家庭,功能就會被弱化。
①留守家庭實質上也是由于人口流動導致的分離家庭,它具有存在狀態的不穩定性和過渡性。
②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家庭,作為單個獨立的系統性家庭,其功能主要體現在內部的家庭成員具有穩定的交往與情感模式。
③對留守家庭成員的年齡和性別構成分析,張繼焦研究發現,留守家庭成員的年齡和性別構成的主要特點是:年輕人口少,老齡化程度高,年輕人口的性別比偏低。
1.2.1.2 延邊地區留守家庭特殊性
延邊地區留守家庭與其它地區相比較即有共性的地方,也有其特殊性。樸今海研究認為,延邊地區在城鄉出現大量的空巢家庭;留守兒童與父母分居時間較長;母親在境外務工者比較多;城市留守兒童居多;留守兒童的經濟條件相對比較優越。⑤張敬威認為國外務工的父母使留守兒童的崇韓心理與日俱增。⑥王化波研究表明,延邊地區女性境外務工者相對較多。
1.2.2 留守兒童
1.2.2.1 留守兒童成因
周福林認為留守兒童的成因主要有三個:首先,流動人口以經濟流動為主,沒有更多的時間在流入地照管自己的子女。其次,流動人口一般居住工作地點附近,沒有適合孩子學習的環境 .最后,孩子在城市入托和入學比較困難且費用較高。②葉敬忠、潘璐認為,人地關系緊張是基本國情,城鄉二元結構是基本體制,二者相互矛盾是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根源。
1.2.2.2 留守兒童監護類型
李慶豐將留守孩子家庭劃分為三類:一是存在隔代監護,二是上代監護,三是自我監護的家庭。④周福林把存在留守孩子家庭劃分為六類,主要包括:兒童單獨留守;兒童和母親一起留守;兒童和父親一起留守;兒童、母親和其他親人一起留守;孩子、父親和其他親人一起留守;兒童和父母以外的其他親人一起留守。
1.2.3 留守配偶
留守配偶包括留守丈夫和留守妻子?,F階段普遍針對留守配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守妻子即留守婦女上。吳惠芳、饒靜認為,留守家庭中留守負擔非常重、留守壓力很大、對家庭今后發展最有貢獻的是留守婦女這一群體,卻也是被關注最少的一類群體。原本家庭共同負擔家庭農作物耕種、對下一代子女的撫養、對上一輩老人的贍養的家庭責任都落在了留守婦女身上。⑥延邊地區的人口出現了負增長的現象,究其原因一部分是由于勞動力的輸出導致留守家庭所致,另一方面因為延邊地區的家庭更傾向于前往韓國務工,并且女性的勞動力流動性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⑦張天路研究認為在延邊地方的部分村落已經變成了“光棍村莊”,因為村子里面的女性成員大部分都已經遷移到了外面的地方。
1.2.3.1 留守配偶出現原因
關于留守女性成員的出現,主要包括個人、家庭以及社會這幾個方面的原因共同形成的。第一,自身素質或人力資本限制留守婦女的轉移,影響了其向城市的輸出。
①第二,傳統思想“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分工的影響,婦女承擔了家中養育兒童、把持家務、照料老人等責任,影響其外出就業的計劃,這也是滿足家庭生存理性與經濟社會理性的任務進行角色分工的結果。
②第三,受到城鄉二元分割體制的限制,很難進行舉家遷移,使勞動力輸出家庭被迫處于“分離狀態”.
1.2.3.2 留守配偶對子女教育和成長的影響
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普遍認為留守家庭不如完整家庭。葉敬忠、吳惠芳認為,在留守家庭中,由于父親長期在外工作,母親一個人承擔父母親兩種社會角色,這不利于兒童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成長。一些留守女性成員由于自己的文化知識水平比較低,對于在如何培養教育子女成才的任務中難以勝任。
④侯春在認為兒童早期社會化最重要的場所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1.2.4 留守老人
1.2.4.1 留守老人生活負擔加重
子女外出打工之后,留守老人的生產和生活負擔不斷加重。對自己和配偶在生活上的照料增添留守老人的家務負擔。部分的留守老人需要經營外出子女留下的土地,增添了農業生產的負擔。半數以上的留守老人需要承擔著隔代監護的責任,給留守老人的增添了精神上的負擔。⑥當家中成年男性勞動力外出打工的時候,留守老人幫助家中的成年女性分擔起部分的家務活,并且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承擔的家務負擔還要更重一些。
1.2.4.2 留守老人的隔代監護狀況
對于留守老人來說,對孫輩的監護主要包括生活照顧、安全和教育三個方面。留守老人進行隔代監護積極的作用是有利于拉近老人與外出子女之間的感情距離,改善代際關系,減少留守老人的孤獨感;消極的一方面是隔代監護普遍加重了留守老人的勞動負擔和心理壓力,或者是經濟負擔。
1.2.5 留守家庭的家庭結構和功能
家庭結構主要包括三個要素:人口數量要素、代際層次要素、夫妻對數要素。從家庭規模與家庭功能的關系看,家庭規模越大,功能越完善;家庭規模越小,功能越不完善。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實行,導致家庭規模越來越小型化,尤其是結構不完整的留守家庭,家庭的生產、情愛、撫育、教育、養老等功能受到一定不利影響。
1.3 數據來源和論文結構安排
本論文研究使用的有關留守家庭的數據,來自 2011 年由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原國家人口計生委)組織實施的 “三類地區人口流動及其影響因素監測調查”中吉林省延邊地區的數據。2011 年起原國家人口計生委開始在“三類地區”(邊境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生態脆弱地區)建立監測點,對人口流動的情況進行動態監測。本論文將被調查地區的留守家庭成員分為三種類型:留守兒童、留守配偶、留守老人。主要探究這 3 種類型的留守人員基本狀況、特點和家庭發展狀況,以期對于延邊地區留守家庭現狀提出問題,對留守家庭的發展狀況進行針對性分析,最終對該地區留守家庭的健康發展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
本文主要從留守家庭成員的基本狀況入手,對延邊地區留守家庭主要問題和發展狀況深入分析,論文分為三個部分,具體分為五章:
第一部分包括第 1 章緒論和第 2 章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論。第 1 章主要介紹三方面內容:研究背景和意義,主要介紹留守家庭產生的社會背景和延邊地區的特殊背景條件;文獻綜述,通過總結學術界對留守家庭、留守兒童、留守配偶、留守老人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性分析;數據來源和論文結構安排,說明本文的主要數據來源,并對論文整體架構進行描述。第 2 章對留守家庭、留守兒童、留守配偶、留守老人、家庭結構、家庭功能進行概念上的界定,根據留守家庭成員的構成情況的不同將留守家庭劃分為七種類型,主要包括有:留守的配偶家庭、留守的子女家庭、留守的老人家庭、或者留守的配偶與留守的老人一起的家庭以及留守的老人與留守的子女一起的家庭、同時有留守的配偶和留守兒童的家庭、同時有三者的家庭。闡述本論文的理論基礎“推-拉”理論、“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家庭環狀理論”和“社會生態系統理論”.
第二部分是本論文的核心內容,由第 3 章、第 4 章組成。第 3 章延邊地區留守家庭及主要問題。首先通過對歷史、經濟、文化、制度四個方面的因素來解釋延邊地區留守家庭形成的原因。其次,介紹了延邊地區的留守家庭的總體狀況。最后分別從留守兒童、留守配偶、留守老人這三類留守家庭成員的基本情況入手,概括了其典型的特征并且深入的分析了三類留守人員存在的主要問題,留守家庭中留守兒童在成長環境、安全、學習、零用錢、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隱憂;留守女性家務負擔重,留守男性思想壓力大;留守老人家庭近九成無子女照料。第 4 章留守家庭的發展狀況,通過對留守家庭勞動力、住房和收入狀況的統計得出:勞動力年齡留守人口遠距離流動意愿強烈;留守家庭生活狀況穩定;留守家庭的經濟收入來源多樣化,外出務工匯款是留守家庭的重要經濟來源;大部分留守家庭收入比過去有所提高。針對分析延邊地區留守家庭現狀,總結以下問題:外出務工人員返鄉探望間隔時間長,留守家庭成員對外溝通方式單一,留守家庭對外出人員匯款過分依賴。
第三部分有第 5 章構成,包括本論文研究的主要結論與相關對策建議。根據前文提出了幾點建議:加強地區民族特色經濟產業發展,提高地區公共服務水平,加強社會互助活動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