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河南省人口結構轉變對經濟的作用探究
【第一章】人口結構新特征對河南經濟的影響分析引言
【第二章】人口結構對經濟發展影響的機理分析
【第三章】河南省人口結構變化特征分析
【第四章】河南省人口結構變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及結論
【第五章】河南省人口結構調整的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人口結構變化與地區經濟的關系研究參考文獻
第四章 河南省人口結構變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及結論
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當地的人口結構的形式和特點;同時,人口結構特征也反映著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F階段,河南省人口結構變化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也給河南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挑戰。
第一節 河南省人口結構變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人口城鄉結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 2010 年到 2013 年間,河南省總人口中城鎮人口增加了 591 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從 38.8%上升到 43.8%,河南省城鎮人口數量在三年間增長了 5 個百分點。河南省城鎮人口比重逐年穩步提高,提高了我省的城鎮化率,加快了河南省城鎮化的發展步伐,但與此同時我們看到,穩步提高的城鎮人口使當前的城鄉人口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在縮小城鄉差距的同時也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城鎮化推進過程中,農村人口為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向城市遷移,使得大量勞動力流向城鎮,由此產生了農村勞動力短缺、留守人口結構不合理、農村勞力短缺抑制農業發展等問題;同時,進城務工的農民文化素質水平較低,進城難以真正享受到"市民"待遇等問題的出現為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提高河南省城鎮化發展的質量,努力解決農村人口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應享受到的"市民化"待遇;具體來講,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遷移,不僅使城鎮人口數量增多,而且也造成了農村人口結構失衡,具體表現在農村家庭規??s小、農村人口撫養比上升、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壓力增加等。另外,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后,難以適應城鎮較快的生活節奏,同時,較高的生活成本也加重了農村人口的生活壓力,加之農村人口的遷出使得農村家庭子女進入城鎮后,無法顧及身在農村年邁、待贍養的父母,弱化了家庭養老的保障,加重了農村社會養老的負擔。
二、人口性別結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男女性別的失衡會間接影響當地經濟發展的失衡,河南省現階段的支柱產業是第二產業,男性主要從事第二產業,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我省男多女少的性別局面,為河南省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創造出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河南省性別比失衡,也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壓力。
第一,造成男多女少的局面。男多女少的局面使男性婚姻受到擠壓,造成男性單身家庭增加,同時,由競爭造成的"劫貧濟富"現象,使年輕女性從落后地區向相對發達地區轉移,對貧困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及社會治安帶來了很多不穩定因素,進一步加劇了地區男女性別比的失衡。
第二,關系下一代健康成長。男多女少局面的出現大多因受"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與此同時,該局面也反過來加深了人們這一觀念,尤其是農村地區,受"重男輕女"這一潛在意識的影響,一些女孩在家庭中失去應有的關心與重視,性格內向、孤僻;同時,農村地區大多數家庭有重男輕女的想法,缺少甚至是不愿對女孩進行文化教育方面的投資,使這些女孩不能像男孩兒一樣享受到學校教育的機會,這一問題在初級教育階段尤為明顯。長此以往,文化素質水平和農業技術技能低等成為她們普遍存在的問題,她們大多依附于家庭而難以實現自我經濟上的獨立,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她們的就業機會(如表 4-1,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女性受教育人數所占比例明顯低于同年齡階段的男性受教育人數所占比例)。作為下一代孕育者的女性,其素質的高低影響著后代的健康成長,女性素質的整體下降必將導致人口整體素質的下降。
第三,帶來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流失。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女性勞動力因自身素質及家庭等因素的限制大多選擇留在家里照顧老人、孩子,因此出現大量男性剩余勞動力,男性青壯年勞動力供過于求、就業困難,為維持生計,紛紛只身遷往經濟發達地區經商、務工,婦女、老人、孩子等弱勢群體留守在家,從而使當地勞動力資源流失。
第四,造成農村產業發展不平衡。男性就業大多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產業,男性勞動力的大量流出給農業等第一產業的發展造成了很大影響;女性大多配合從事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男女參與不均衡會影響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阻礙當地經濟發展。
三、人口年齡結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年輕型的人口年齡結構為河南省經濟提供了發展所需的勞動力資源。根據河南省統計年鑒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河南省的就業人員總數穩中有升,由就業人口在三大產業中的分布來看,在第一產業就業的人口總量下降明顯,在第二、第三產業就業的人數隨著河南省城鎮化的推進呈現出不斷增加的狀態。工業化初期,經濟發展對勞動力資源有著巨大的需求,河南省改革開放初期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所形成的人口年齡結構,為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推動河南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重要動力。
(二)助推老年經濟發展
老年人口的顯著增加導致老年群體對物質和精神需求也會日益增長。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社會資源將不斷向開發滿足老年人所需衣、食、醫等日用消費品,老年人消費結構發生了改變。河南省近年來為滿足老年社會成員消費需求,提供的產品、服務和勞務等越來越多樣化,鼓勵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發展能充分滿足老年人消費需求的專業化服務隊伍,進一步培育并逐步規范老年人消費市場。
(三)加大公共支出壓力
與 2000 年相比,河南省 2013 年 65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增加了 67 萬人,所占比例從 8.4%上升到 9.1%了,增加了 0.7 個百分點,老年撫養系數從 11.8%上升到 13.0%,增加了 1.2 個百分點,河南省老年人口比重不斷增加,養老壓力也不斷增加。
四、人口文化教育結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人口素質制約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產業革命以來已由主要依靠勞動力的數量轉變到依靠勞動力的素質和依靠科學技術上來,勞動人口素質對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對比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相關數據,2000 年,河南省 6 歲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 3646.0 萬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有 928.4 萬人,具有大學文化的人 247.5 萬人; 2010 年河南省 6 歲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 3992.5 萬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有 1242,3 萬人,具有大學文化的人 601.6 萬人。
比較兩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可知,河南省人口文化教育程度有了明顯提升,我國普及 9 年制義務教育的政策實施以及學校軟硬件設施的逐步完善,推動了河南 6 歲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初中、高中及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數都出現了大幅度上升,特別是受高校招生規模的持續擴大,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上升幅度最大,而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則從3072.6 萬人下降到了 2266.9 萬人,文盲和半文盲人數也從 543.2 下降為 399.2.由此可知,河南人口整體文化素質近年來呈不斷上升趨勢,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但高學歷人才比重仍然較低,高技術人才呈現緊缺狀況,尤其是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遷移,越來越多的高素質人才逐漸在城市聚集,這進一步拉大了城鄉人口的文化素質差距,阻礙了農村經濟的長期穩步發展。
(一)制約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勞動力質量較低,不利于人口質量特別是勞動力人口科學素質的提高,阻礙了農村勞動力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不利于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實現農業現代化,現代農業生產的實現離不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經營管理方式,如此看來,那些具有較高文化素質和較豐富技能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便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新農村建設的主體,現代化農業生產與懂技術、有文化的新型農民密不可分;然而,當前農村現代化農業生產面臨著對新型農民的需求與供給嚴重不對稱的問題,農村地區對文化教育的欠缺導致懂技術、有文化的新型農民嚴重缺乏,加之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一些農村地區出現了文化素質較高的年輕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聚集的現象,農村婦女、老年人選擇留守在家方便照顧家庭而成為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力,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質量進一步降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隨之降低也進而影響了農業現代化生產的實現,從而制約農村經濟發展。
(二)勞動力轉移更加困難
不可否認,河南省加快推進的城鎮化建設使農村產生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如何實現這部分勞動力的轉移就業是解決農村問題的關鍵。素質高、技能強的人更容易在城鎮中找到工作,而那些文化素質較低,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較差的農村勞動力,則面臨著工作難找的問題,因此,文化素質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否順利轉移。農村人口文化素質偏低這一情況增加了農村剩余勞動力通過轉移實現就業再就業的難度,最終使得大多數農村剩余勞動力不得不選擇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農業勞動生產率長期維持低水平直接影響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雖然文化素質較高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更容易實現向城鎮的轉移就業,然而,在這部分轉移人群中有這樣一部分人,他們文化水平略低而且缺乏城鎮發展所需的專業技能,能夠接收他們參與勞作的大多是非技術型、半技術性等技術含量不是很高的工作,他們中的大部分選擇在加工制造業、建筑業、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就業,不利于遷移人口的長期發展。
五、人口產業結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雖然河南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所占的比重不斷下降,但是近年來河南省第一產業人員勞動生產率一直低于第二、三產業的人員勞動生產率,且與第二、三產業的人員勞動生產率差距不斷增大,由此可見,河南省亟待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第一產業總產值。由表 4-3,在河南省三次產業中,第二產業人員的勞動生產率始終是最高的,同時,由前面對河南省人口產業結構的分析我們可知,河南省第二產業的總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在三大產業中是最大的,第二產業對河南省國民經濟增長做出的貢獻是最為顯著的。隨著河南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需要大量勞動力的第三產業將吸引更多的勞動力,第一、二、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將不斷接近。
六、流動人口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據統計,河南省 2000 年外流(相對于流出地來說)到省外的人口占外流總人口的比例為 39.4%,2010 年這一比例為 52.5%,從 2000 年到 2010 年這幾年時間河南外流人口占外流總人口的比例增加了 1.31 個百分點,平均每年增加了 1.07 個百分點,河南省外流人口數量呈現顯著增加的狀態。
(一)積極影響
第一,增強農民轉市民的能力。進城務工農民的視野得到了拓展,文化素質得到了提高,市場經濟意識得到了強化,增強了農民轉"市民"的覺悟和能力。一方面,農村遷移人口在遷入地持續的城鎮文化的強烈沖擊下,逐漸形成了現代思想文化意識,這種現代思想文化意識加速了農村傳統觀念和包括飲食、起居等方面的農村傳統生活方式逐漸向城鎮轉化、發展,提高了農村人口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遷移人口大多為處于結婚生育年齡的青壯年,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和傳統生活觀念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延遲了這些年輕人的婚育年齡,從而降低了生育率;除此之外,遷移人口中的已婚者只有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質,才能在城市中更好的立足、生活,也才會更加重視和更有能力加強對隨遷子女的教育,利于人口文化素質水平的提高。
第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農民進城務工,開闊了眼界,更新了思想,增長了手藝,增加了家庭收入,進而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外出務工的農民工通過務工經商和參加當地部門組織的學習培訓,學習到了豐富的生產技能,了解了一定的經營管理方法和農業現代化生產技術,一些外遷人口不僅通過努力改善了自身的生活質量,還通過返鄉創業等途徑,積極發展新的生產服務項目,吸納當地村民就近轉化為產業工人,增加了當地消費,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進而帶動了農村地區第二、三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第三,農村婦女獲得一定的獨立地位。農村剩余勞動力中的男性青壯年勞動力選擇通過城鎮轉移實現就業、再就業,大多婦女同家中老人、孩子一同留守以照顧家庭,同時,留守在家的婦女也會耕種土地從事一部分農業生產;更有一部分農村婦女選擇跟隨丈夫一同實現轉移就業,共同在城鎮從事生產勞動,就這樣,農村婦女通過參加生產勞動獲得了一定的經濟上的獨立地位,一定程度給舊的社會結構帶來了沖擊。
(二)消極影響
第一,外流人口融入流入地難。據有關報告顯示,河南省跨省向外流出的人口數量占河南向省外流出人口總數的 61%,跨省向外流出的主要集中在廣東、北京、浙江和江蘇等沿海地區,這些地區都具有城市化水平高、社會經濟發達、資源豐富等特征。受城鄉二元結構下的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因素的影響,外流人口在流入地往往面臨就業分布不均衡、醫療無保障等生存、發展難題,因此,為較少因外遷產生的生活成本,大部分遷出人員都選擇了獨自一人外遷;另外,還有一些外遷者因初到遷入地,對當地的社會風俗習慣等不了解,強烈的陌生感使他們與當地居民少有溝通和交流,遷入地部分人員的排外思想給外遷者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使得他們不得不獨自面對生活的各種壓力,增加了他們融入當地生活環境的難度。
第二,農村人口老齡化、低齡化加重。河南省部分農村地區普遍出現青壯年外遷,婦女、老人和少年兒童留守在家的現象,這一現象加速了農村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和低齡化,不利于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向外遷移,一方面使照顧家庭的責任和農業生產落到了婦女、老人的身上,由于體力、身體狀況等因素,婦女、老人難以承擔起農業生產的擔子;另一方面,農村適齡勞動力比重的降低,提高了留守人口的撫養比,加重了農村家庭贍養留守老人和撫養留守兒童的負擔。同時,一些由老年人照顧留守兒童的家庭因長期受老人隔代親的溺愛、疏于管教以及傳統思維、觀念的影響,存在以自我為中心、思維發展受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淡化等諸多隱患。
第三,增加了家庭的不穩定性和贍養撫養問題。在區域間遷入遷出流動的人口大多是未婚青壯年,這一群體由于長期在外受城市文明的影響,未婚人口的婚戀觀念發生了改變,晚婚晚育意愿加強,在遷入地其主要精力多投入到了學習和工作中。另外,已經結婚的家庭,其部分或者全部家庭成員長期在外,家庭成員之間以及家庭成員與親朋好友之間因區域之間的距離溝通交流的障礙大大增加,與親朋好友長時間的感情疏離對遷移人口家庭的穩定性產生了一定影響。
第二節 結論
本文主要運用了實證分析、對比分析等方法,分別從人口的城鄉結構、性別結構、年齡結構、文化教育結構、人口產業結構等方面對河南省人口結構特征進行了研究,并對河南省人口結構對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一方面,河南省現有的人口結構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河南省龐大的人口數量滿足了經濟發展對豐富勞動力資源的需求,當前城鄉人口結構中城鎮人口的增加有利于河南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男多女少的性別局面,為河南省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老齡化助推了老齡產業的發展,農村文化素質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目前的人口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了挑戰,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城鎮化的推進使城鎮人口不斷增加,導致當地農村經濟缺乏勞動力,也帶來了農民"市民化"的難題;人口尤其是農村人口性別比例的不均衡,帶來勞動力資源的流失和產業結構發展的不平衡;老齡化趨勢減少了經濟發展所需勞動力資源的供給,加重了家庭和社會的養老負擔;農村勞動人口素質偏低影響農村地區對人才的長期培養和發展,進而阻礙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也增加了勞動力通過轉移實現就業的困難等。因此,河南省應通過優化人口結構,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