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清水江流域耕地資源安全問題探析
【第一章】人口流動對耕地資源安全的影響分析緒論
【第二章】人口流動與耕地資源安全的概念與理論基礎
【第三章】清水江流域人口流動特點及傳統耕作方式的價值
【第四章】清水江流域耕作方式的改變對耕地資源安全影響
【第五章】清水江流域耕地資源保護及可持續利用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人口流動下耕地保護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土地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資源,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之一。耕地作為土地資源的精華,在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種植糧食作物的主要來源;也是棉紡、茶產業、煙草等種植業的主要來源;更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我國耕地資源稀缺,人口流動速度較快,人口數量的改變會帶來耕地利用方式的變遷,而這種耕地資源的不足與利用方式的不合理的問題,會對耕地資源安全產生巨大的影響。
隨著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進程加快,人類對資源的需求增大,一部分的耕地非農化,轉為建設用地以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要。據統計,1986-1995 年間我國耕地減少了 1686 公頃,1996 年的耕地面積為 13003.85 萬公頃,為了改變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局勢,1999 年國土資源部開始實施占補平衡策略,1999-2007年間,全國耕地面積在數量上不僅實現了占補平衡,并且“補”明顯大于“占”,1然而耕地數量減少的趨勢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緩解,截至2008 年底,我國耕地面積減少到 12171.6 萬公頃,人均耕地減至 1.38 畝,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 1/3.
盡管我國耕地仍有 31 個省、市、區擁有耕地后備資源,但即使將所有的后備耕地全部轉化為耕地資源使用,人均占有量也只有 0.098-0.1 公頃之間,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國土資源部 2006 年的調查顯示,中國耕地后備資源共有 1.13億畝,即 753 萬公頃,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部的干旱地區,自然條件不好,土地質量不高,加之該區域人口大都遷移至經濟發達的南方和沿海城市,導致這一地區的耕地資源大量的荒廢。發達地區耕地資源的過度占用與不發達地區的耕地荒廢,導致可利用的耕地數量越來越少,質量也日益下降。中共中央、國務院于1997 年 4 月下達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2要求各地方要嚴格做到耕地的動態平衡,提高耕地質量。但是耕地的動態保護并非一蹴而就,我國目前耕地質量較低,高產田較少,中低產田的數量占耕地總量的半數以上,糧食安全問題突出。全國有水源保證和灌溉設施的耕地只有 7.91 億畝,僅及耕地總量的 37.7%.1同時,由于耕作方式的改變,農藥的大面積使用,使耕地生態安全遭到污染。此外,耕地退化現象嚴重,水土流失、沙化、貧瘠化等問題,都嚴重影響耕地的質量。近年來,耕地數量與質量下降的問題并沒有得到緩解,加上城市化、工業化的腳步不斷加快,人口流動的速度不斷提升,人地矛盾日益升級,導致對生態安全、糧食安全都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近幾十年來,我國人口流動數量不斷增加。改革開放初期推廣的家庭聯產責任制,使得農民不再依附在土地上,穩定的農業生產為人口的流動提供了條件。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鄉間的差距拉大,大城市的經濟不斷發展,大量的農村人口開始向大城市流動。目前我國國內的移民人數已經超過 1.5 億人,流動方向主要是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向發達的東南沿海城市。這種勞動力的大規模移動,對于原先居住地來說,特別是某些糧食主要生產地區,當地的農業生產受到限制。農業作為我國的最基礎部門,農村人口的流失會導致農村人口結構的失調,對日常的農業生產造成影響,使我國糧食生產受到制約。同樣,對于人口聚集地而言,人口壓力也會對耕地資源產生影響。由于人口的大量聚集,對于基礎設施公用地、居住地以及建設用地的需求明顯增加,國土資源部公布的數據顯示:
2012 年全國批準建設用地 61.52 萬公頃,其中轉為建設用地的農用地 42.91 萬公頃,耕地 25.94 萬公頃,同比分別增長 0.6%、4.5%、2.5%.大量的人口流動對原本耕地資源緊張的大城市而言,無疑是巨大的壓力,進一步導致耕地資源的配置比例嚴重失調。
1.1.2 研究目的
我國耕地出現人均占有少、分布不均和后備耕地資源不足等問題,耕地因人口需求而存在,因人口增長而變化。人口因素是引發耕地安全問題的最基本要素2.人口的跨區域流動使得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人口輸出區域、人口輸入區的耕地使用情況呈現兩極化,輸出區的勞動力喪失導致耕地閑置,而輸入區由于人口的增加導致土地的過度使用,繼而引發土地資源的配置問題,盡管我國實行了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遏制耕地資源的流失。耕地資源通常與糧食安全緊密聯系在一起,在國內外對資源安全的早期研究,基本就是圍繞著糧食生產進行的。清水江流域隨著勞動力的喪失,造成耕地資源的荒廢,使得當地的糧食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同時水儲養能力的下降,農藥的使用,都會影響當地的生態安全,因此,解決好以上問題,不僅可以保護耕地資源,同時也會促進社會及生態的穩定發展。達到人與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1.1.3 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我國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就是要尋求一種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耕地資源的安全不僅關系到區域的發展,更會影響到整個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我國對于耕地資源安全的研究還主要集中在概念、理論基礎和影響因素等定性方面的研究,將耕地資源安全問題與糧食安全問題結合,但對于人口流動對耕地的影響只有表層的認知,沒有深入揭示二者的關系。本文將耕地資源與人口結合在一起,基于生態學相關理論,嘗試多種學科理論交叉,將實現耕地資源的動態平衡作為目標,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現實意義
清水江隸屬于沅水水系,是貴州省的第二大水系,位于貴州的東南部。流域附近分布著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由于他們民族之間有著共同的信仰與文化、民族的認同感,世代都是以群居的方式生活在一起,他們的遷移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整體遷移,以此減少遷移的風險。因此,清水江流域的人口流動速度比其他地區要快。由于身處山區,教育的普及力度不夠,他們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大部分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因此,他們從事的大多是出賣體力的勞動。加上長期的閉塞生活,導致流域的人口流動起步晚,大部分是由于生活環境的窘迫被迫離開家鄉,以改善生活為目的,這跟漢族地區以求學、經商而遷移的原因不同。人口的流動,使得人口流向區域需要增加大量的生活用地和建設用地,過度使用土地,同時原先的土地由于勞動力的喪失而導致土地的浪費,造成耕地的隱形流失。本文以清水江流域為研究區域,將人口流動與耕地的安全結合一起,探究兩者的互動機制,對當地的耕地保護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鑒。對耕地資源的保護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1.2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1.2.1 國外關于人口流動對耕地安全影響的研究與評述
資源安全一詞雖然是近些年提出的新概念,但相關研究在國外已經受到極大的關注,并由來已久。而對資源安全關注的國家大都為資源大國,他們以保障自身資源的需求為目標,進行相關性研究。1757 年,法國的經濟學家愧奈等“重農派”提出了,農業是國家創造財富的基礎。1798 年,英國的人口學家、經濟學家馬爾薩斯提出了著名的“人口理論”,將人口與糧食聯系起來。直到 1994年,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發表了一篇名為《誰來養活中國-一個來自小行星的醒世報告》,1并在接下來的兩年中連續發表了兩篇關于中國糧食問題的文章,引發了世界對中國糧食危機的思考,引起了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展開激烈的討論與研究,讓資源安全問題成為世界關注的熱點。國際上對耕地的具體定義是在《世界資源》一書中提到,耕地包括暫時種植和常年種植作物的土地、暫時草地、商品和家庭菜園、暫時休耕地,還包括種植諸如可可、咖啡、橡膠、果樹和葡萄等這些在每次收獲以后不需要重新種植的土地,但不包括用來種植為獲取食材的林地。2作為資源安全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外的耕地保護的經濟補貼融合于農業補貼之中,在 1933 年的《農業調整法》中制定了目標價格,對農產品進行差額補貼。從 1977 年開始,美國多個洲投入資金實施耕地或農地發展權的購買,以達到保護耕地和土地的目標。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德國的農業部門針對農業環境的保護問題,制定和頒布了相關的政策阿赫法規,并采用生態補償方式鼓勵農民從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取得了較好成效。3英國在歐盟共同政策框架內(CAP)對國內農業較大力度地實行補貼和保護政策,其農業補貼和保護政策主要包括農業基礎建設補貼等顯性補貼和減免農業稅、免費向農民提供技術和信息服務等隱形補貼。4此外,其他發達國家包括日本等國也相繼制定了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的保護制度。
在資源經濟學研究中,自然資源的消耗根本驅動因素是人口與經濟發展。5在耕地占用問題的研究中,專家學者們一直認為是人口因素。Samuel P.S.Ho 和George.C.S.Lin(2002)認為在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的情況下,農用地非農化的現象會日益加劇。因此,人口的變動是土地資源變化的重要驅動力。1885 年列文斯坦指出,人口的流動是為滿足自身的生活需要,向更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地區遷移,簡言之其中經濟原因成為主導人口轉移的重要因素。
這就是著名的“推-拉”理論的起源。20 世紀 60 年代和 70 年代,以拉里·薩斯塔為代表的新古典派的出現將人口遷移理論研究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1自此之后,關于人口遷移理論研究層出不窮,其中新古典經濟均衡理論延續了推拉理論的研究。認為工資的差異是人口流動的原因,而這種流動也可以反向的消除工資差異。歷史-結構主義理論認為人口遷移是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所致,流動的人口是經濟發達區域與欠發達區域之間聯系的橋梁。勞動市場分割理論,也就是雙重勞動力市場理論,將市場分為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兩個類型,認為由于經濟發達的地區占有資源與市場的優勢,于是當地的人們通常不愿意從事報酬較低而危險性較高,單純出賣體力的工作,這一勞動力市場的空缺就由欠發達地區的人們來填補。在這些理論基礎的研究上,國外學者還先后創立了模型用以定量研究。其中,劉易斯兩部門模型就是用來解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內在原因,之后托達羅等學者提出了托達羅模型,指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是由于“預期”收入的最大化目標。
國外的耕地保護與人口流動的研究發展較早,但發達國家的土地資源對于人口的總數來說是相對豐富的,因此人口與土地資源的矛盾并不突出。發達國家的政策制定只要是從保護、維護土地資源的需求出發,大多與農業補貼相融合,沒有單獨的耕地保護措施,更沒有體現人口的流動對土地的影響。而發展中國家土地資源問題突出,由于自身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制約,將生存與發展問題作為研究重點,對于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與可持續發展問題還沒有被提上日程。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對于土地資源的研究,特別是耕地資源安全,由于各國的耕地情況與背景各不相同,存在的安全問題和程度也不相同,國際上并沒有像糧食安全問題一樣,作為一個共同關注的領域進行探究。將人口的流動與耕地保護結合起來的研究也并不完善。
1.2.2 國內關于人口流動對耕地資源安全影響的研究與評述
上個世紀的 90 年代,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經濟處于快速發展的時期,但是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并不均衡。大量的人口涌入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這一地區的土地資源不斷的被開發利用,日益增長的人口與不斷減少耕地資源之間的問題日益激化。欠發達地區作為人口的輸出地,耕地在缺乏勞動力的情況不得不改變其利用方式,并造成一部分土地的閑置。不同的地區面臨著不同的人地矛盾,人口與土地資源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耕地資源的安全利用成為資源安全問題中較為突出的問題。但國內真正開始關注人地問題始于萊斯特·布朗發表的一篇名為《誰來養活中國-一個來自小行星的醒世報告》之后,這時與糧食增長息息相關的耕地資源安全問題逐漸走進人們的視線。國內學者對于資源價值的認知主要是從勞動價值論與西方的效用價值理論出發,黃賢金在1994 年自然資源的二元價值論中指出,自然資源物質沒有具體的市場價格,但是具有社會價值,提出了自然資源稀缺價格理論,也就是自然資源價格的二元性,即虛幻性和真實性。虛幻性是由于自然資源物質的無價值和社會支付自然資源資本過多的價值決定的,真實性則是由于自然資本個別勞動價值決定的,自然資源價格是賣方價格即供給價格。1在此基礎上,李金昌等學者于 1995 年提出自然資源是有價值的,并將價值分為有形的資源價值,以及無形的服務性的生態價值。
2003 年,俞奉慶、蔡運龍認為,自然資源的價值論就是運用經濟學的價值論去分析自然資源,并且適用于自然資源的價值理論。并認為馬克思的價值理論適用于商品價值,而邊際效用論更適用于自然資源的價值研究。因此,在此基礎上對這兩種理論進行了修正,提出“修正的邊際效用價值論”.關于土地資源的研究還未形成一個明確的概念,吳次芳認為:土地資源安全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持續地獲取,并能保障生物群落(人類)健康和高效能生產和高質量生活的土地資源狀態和能力。2徐寶根則強調在土地資源的發開利用過程中人的作用,他認為,人類在耕作的過程中對自然、社會和經濟因素擁有抗干擾的能力,可以抵抗威脅、防止事故的放生,也就是說土地資源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支撐的能力,包括經濟、社會與生態安全三大方面。除了對土地資源概念上的探究,毛良祥構建了縣域土地資源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將江蘇金壇作為研究區進行實證分析。郭鳳芝通過對人口、經濟、生態環境同土地資源的關系進行研究,進而對三者的相互影響加以探討,最終構建了針對土地資源安全的評價體系,將土地資源安全的指數分為數量安全指數、質量安全指數、土地承載力指數和安全保障程度的指數。
近幾年,由于人地矛盾的加劇,對人口與耕地資源的研究層出不窮。2000年擺萬奇通過定量分析,將系統動力學的原理運用到探究城鎮用地和耕地、人口增長之間的動態關系。2001 年孟向京和候東民指出,人口增加對于不同區域的耕地產生不同的影響,我國每新增一個人口,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東部地區為0.0118 公頃,中部地區為 0.0098 公頃,西部地區為 0.0095 公頃。也有專家認為,農村的城鎮化不僅不會導致耕地的占用,還會在一定程度上節約耕地的使用。蔡繼明和周炳林在研究中提出,每增加一個農村人口要占用耕地 0.0146 公頃,每增加一個城鎮人口則只占用耕地 0.0099 公頃,相對農村人口,城鎮人口土地利用相對集約,可以減少耕地資源的浪費。張軍巖和賈紹鳳在研究中的城市化對耕地影響機制時表明,人口城市化對耕地的影響是否消極并不能一概而論,取決于城市化發展的狀態。就我國目前狀況來看,農村的城市化發展緩慢,人口增長速度較快,人口對耕地資源的占用問題嚴重。楊慶媛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城市化對于耕地資源的影響,并提出了土地資源保護的相關對策。以達到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緩解人口與耕地資源的矛盾,達到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
國內的研究主要是針對耕地的價值、效益,耕地的生態價值或非農化補償研究,其中對耕地的經濟補償研究也是近兩年的熱點。但是基于耕地保護的外部性機理及其動態性分析研究較少,由于理論的不完善,耕地保護政策的相關實踐仍處于探索階段,還不具備推廣性。同時忽視了人口的流動與耕地利用的雙向互動機制,只關注人口對耕地的影響,反向的耕地影響人口流動的研究涉及較少。
1.3 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將國內外的相關研究進行一個系統的梳理,確定了研究的內容和研究方法。認真研究本文所涉及的理論方法,通過對人口流動與耕地資源安全的研究成果的整理,對清水江流域的人口流動對耕地資源安全的影響研究奠定理論基礎。另外,由于本文所涉及的縣市較多,受到實驗條件的限制,數據的收集有一定的困難,為了確保研究的準確性,參考了相關專家的研究成果,以保證研究結果的合理性。
(2)實地調研法
本文選取的是清水江流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涉及到 16 個縣市和地區,研究范圍較大、對象較多,僅通過查找統計年鑒上的數據遠遠不夠,只有通過實地的調查研究,包括對居民的調查問卷以及當地的數據搜集,才能夠充分利用收集的文獻資料和數據,對人口流動和耕地資源有一個量化的分析,給予文章充分的數據支撐,明確人口流動對耕地資源安全的影響。
(3)跨學科研究方法
人口與資源是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經濟系統中的子系統。而耕地資源問題又涉及到農業問題。根據本文的實際需要,如果只從經濟學的單一視角很難全面的闡述復雜的生態體系。因此,本文運用了多種學科的理念,包括環境經濟學、資源經濟學、人口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等相關知識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