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清水江流域耕地資源安全問題探析
【第一章】人口流動對耕地資源安全的影響分析緒論
【第二章】人口流動與耕地資源安全的概念與理論基礎
【第三章】清水江流域人口流動特點及傳統耕作方式的價值
【第四章】清水江流域耕作方式的改變對耕地資源安全影響
【第五章】清水江流域耕地資源保護及可持續利用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人口流動下耕地保護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2 人口流動與耕地資源安全的概念與理論基礎
2.1 基本概念
2.1.1 人口流動的基本概念
人口流動是人們從一個地理單元向另一個地理單元轉移的現象,通常與流動人口、遷移人口等相關概念交叉在一起。對于人口流動的概念最早是由William ·Petty 提出,在他的研究中曾指出:比較利益的存在會促使社會勞動力從農業部門流向工業部門和商業部門。而大多數的學者認為人口流動學說開端應該是拉文斯坦(Rvenstein, 1885)總結的“人口遷移六法則”,認為人口遷移的意愿是隨著遷移距離的增加而降低。之后,聯合國發表《國內遷移衡量辦法》明確了人口遷移或流動的定義:一方面,有一定最低距離限度的從一個區域向另一個區域移動,并在移動期間發生居住地的改變;另一方面,通過遷移改變其常駐地的人或在遷移期間至少一次有一定最低距離限度的從某地移動到另一地的人。
1這個定義將人口的遷移或流動看成是單純的地理位置的轉變,并沒有對人口流動的現象做出一個更為科學合理的界定。國內的專家學者也都從各自的角度對人口流動現象給出了自己的定義,張慶五從中國的戶籍制度出發,認為人口流動就是從戶籍所在地前往其他地方并且該行為是暫時的。吳瑞君(1990)從宏觀與微觀兩方面界定了流動人口的概念,認為流動人口是跨越一定地理范圍不改變常住戶口的各類移動人口;微觀上是指某類特殊人口,包括流入當地但不具備常住戶口的人群以及具備常住戶口但移出的人群。
2王孟孟(2008)指出,現階段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數人已經脫離土地,常年生活在城市,不在自己原有的居住地勞動或工作,但是由于中國特有的城鄉分割戶籍制度,他們的戶口依然在農村,因此,這部分流動人口以擁有農村戶口為主要特征。
3由此我們看出,人口流動從單純的定義為自然人暫時性的從一個地方到達另一地方,發展成認為是勞動力從不發達的農村地區向發達的城市轉移的狀態。首先,人口的流動無論動機如何都是從一個地理位置向另一個地理位置轉移的過程,并且這種轉移并不是永久的而是具有時間性;其次,人口的流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人口的流動從狹義上看就是勞動力的流動,并且這種流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程度高的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就高,此時,就會吸引大批的勞動力向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流動,就我國而言,勞動力是從中西部地區向東南沿海城市流動。
2.1.2 耕地資源安全的基本概念
耕地資源是土地資源的一部分,在土地資源的研究過程中,并沒有對耕地資源有一個專門的研究,對于耕地尚且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目前為止,國內對耕地資源的研究主要是對其安全的評價以及對耕地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探究上。鑒于耕地資源安全的重要程度上,有些專家學者對其進行了初步的研究,但是他們的研究也只是圍繞耕地安全的定義上展開。這些觀點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觀點認為耕地資源主要是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的安全,一般來說是耕地自身的安全;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耕地資源安全除了數量和質量的安全還有耕地的生態安全,還要保障國家或區域的經濟發展,如趙其國等人認為耕地資源安全應該是糧食安全,耕地自身安全和耕地的利用方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張士功等人在結合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后認為耕地資源安全是指為保障一個國家或地區可持續、足量、經濟地獲取食物、保障人類社會生存、發展,促進生態系統達到和諧、平衡的耕地資源狀態和能力,實質上就是要維持一個穩定的狀態,使耕地資源的數量和質量與整個生態系統分的和諧發展,保證資源的有效供給,以滿足經濟不斷發展、人口數量持續增加、生態環境日益脆弱等發展需要。1從以上耕地資源安全的概念都是從資源安全的概念中得出,要真正的得出耕地資源安全的概念,就應該以資源安全與土地資源安全的相關理論作為基礎,與耕地資源的特點相結合。首先,耕地資源的質量直接影響糧食的產量,而糧食安全決定著國家經濟安全;其次,耕地資源作為資源的一部分是系統的重要子系統,與生物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因此,耕地資源的安全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耕地資源其上的生物群落和諧可持續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既不會受到惡劣環境的威脅,又不影響后代的需求,是一個健康發展的狀態;另一方面,在保證人類持續的需求基礎上,耕地資源不會遭到嚴重的破壞,耕地資源系統能夠保持穩定狀態,具有自我的恢復能力,維持動態平衡。這種平衡不僅是數量上的均衡更是質量、生態與社會經濟的平衡,只有一定數量與高質量的耕地資源才能保證其自身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保障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2 理論基礎
2.2.1 資源稀缺理論
資源的稀缺性是資源安全問題的根本原因,一方面人類需求的無限性與資源的有限性形成了資源的稀缺;另一方面,在某一區域,土地的種類通常是單一的,人類對土地資源多樣性的要求也會導致資源的稀缺。正是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導致土地供需失衡,進而引發土地資源安全問題。11789 年,馬爾薩斯在《人口原理》中提出自然資源稀缺理論,他認為,資源具有物理數量上的有限性和經濟上的稀缺性,這兩個性質不會因為技術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而發生改變。
1817 年,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指出了資源的相對稀缺性,認為自然資源的稀缺性最終會導致人口停止增長。在此研究基礎上,后人的研究方向逐漸轉到如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上,其中庇古與馬歇爾認為,各種自然資源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屬性,不能簡單地用籠統的資源稀缺理論加以處理,主張分別對環境污染、不可再生資源和可再生資源等問題逐一加以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市場配置原理。3資源的稀缺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對于中國這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而言,資源的不可再生與有限性更是使中國時刻面臨著資源匱乏的危機中。從土地的需求來看,首先我國人口眾多,并持續增長著,不斷增加的人口總數使得資源的相對量不斷減少;其次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腳步加快,我國對于資源的利用程度越來越高,對于資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從土地的供給來看,我國的資源總量是豐富,但是人均占有量低,耕地的數量每年都在遞減,質量不高,高產田較少,導致大量的土地閑置,人地矛盾日益凸顯。此外,我國耕地的后備資源嚴重不足,可開墾的耕地人均不足 0.1 畝。并且后備資源的分布嚴重不均,大部分位于西北部,而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較為惡劣,土地的荒漠化嚴重,給土地的開墾帶來諸多的困難。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熱潮不退,進而引發區域用地問題,加之農村對土地資源利用的觀念薄弱,導致耕地資源的浪費。因此,我國資源的需求量不斷的上升,但資源的有限性與開發利用的諸多問題,導致我國耕地資源的供不應求現象嚴重。要緩解這種現象,僅靠有限的供給是遠遠不夠的,最終要的是對耕地資源進行有效的利用、合理的配置,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是保障耕地安全與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2.2.2 人口流動理論
人口流動理論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英國的拉文斯坦(Rvenstein, 1885)發表了一篇《人口遷移之規律》的文章,歸納了人口遷移的 7 大規律,認為是人口遷移理論的起源之作。之后經歷了古典經濟學人口流動論、新古典經濟學人口流動論和新經濟人口流動論三個階段。
(1)古典經濟學人口流動理論。古典經濟學人口流動理論的開端是威廉·配弟的研究,他從經濟學的角度闡述了人口流動的原因,由于比較利益的存在使得勞動力發生轉移,從傳統的農業部門轉移到工業部門和商業部門。李(E.S.Lee,1962)在拉文斯坦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人口流動是促進人口流動的“推力”
和阻礙人口流動的“拉力”這兩種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結果。隨后,赫伯爾(R.Herberle, 1983)提出了著名的推-拉理論,他認為人口的遷移是有一系列的力量形成,包括迫使人遷移出去的“推力”和吸引人遷移進入的“拉力”.博格(D.J.Bogue,1985)等人的研究進一步發展了推-拉理論,指出產生推力和拉力的原因。對于遷出地來說,當地的消極因素是產生推力的根本原因,比如自然資源的缺乏,生活水平的低下,生產成本的增加,經濟發展的緩慢等;對于遷入地來說,當地的積極因素是吸引勞動力流入的因素,包括良好的自然環境、更好的生活水平、豐富的就業機會等。當然,遷出地也有拉力作用,只是推力作用的影響大于拉力作用。同理,遷入地也有推力作用,只是拉力作用的影響大與推力作用。
(2)新古典經濟學的人口流動論。在 1954 年,劉易斯(Lewis,1954)創立人口流動模型,即兩部門理論(Two Sectors Theory):發展中國家都存在著傳統落后的農業部門與現代發達的城市工業部門,兩部門收入水平差異顯著,這便是二元經濟結構。1這是第一次從宏觀的角度來闡述勞動力流動的內因及過程。在他發表的《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一文中,將經濟系統分為兩個部門,傳統的農業部門和現代的工業部門,農業部門的勞動力的比重較大,勞動力的轉移并不會影響總的農業產量,而經濟的發展主要是依賴工業的發展,農業部門的勞動力為工業部門的擴張提供了條件,由于收入水平的明顯差異,機會促進勞動力從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的流動。工業部門得到的利潤又會用于投資,繼續擴大再生產,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進一步的吸引勞動力的轉移。如此周而復始,直到現代工業部門吸收了農業部門全部的剩余勞動力,此時二元經濟結構逐漸向一元經濟結構轉變。美國經濟學家托達羅 Todaro (1970) 發現,在發展中國家出現大量的失業狀況下,仍有大批的遷入者,針對這一現象,他提出了修正的二部門理論,他認為人口流動的原因不是收入的多少,而是預期收入的差距,如果收入高于預期,那么就會認為流動是“盈利”的,就會促使流動的產生,預期收入是由工資和失業率決定的。托達羅模型的提出解釋了城市的高失業率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共存的現象,認為解決失業率的措施不是擴大工業生產,而是發展農村經濟。
(3)新經濟人口流動論。新經濟人口流動理論否認了新古典經濟學人口流動理論指出的,勞動力的流動是由于預期收入的差距,提出是其他的勞動要素導致了人口的流動。奧德·斯塔克(Oded Stark,1991)和愛德華·泰勒(I. EdwardTaylor,1991)強調了家庭是人口流動決策的主體,家庭會以預期收入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為原則,決定人口流動。邁克爾·皮奧里(Michael Piore)提出二元勞動力市場理論,認為發達地區存在兩個部門,一種是高工資、福利好、工作環境好的市場部門和另一種低工資、福利差、工作環境較差的市場部門,勞動力流入地的居民不愿意進入第二部門,形成勞動力的空缺,需要外來人口來填補,以此滿足第二部門的結構性的勞動力需求。
2.2.3 人地關系理論
土地是人類以及世界萬物賴以生存的基礎。人地關系是地理學中的概念,吳傳鈞先生指出,人地關系是指以地球表層一定地域為基礎的人與地之間的相互作用。1人地關系不僅是人口與土地的關系也是人口資源與土地資源的關系,更是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關系。人地關系的發展經歷了較長的歷史時期,在社會發展的初期,人類的社會生產能力低下,改造自然的能力不足,人對自然資源有強烈的依賴心理,但又受限于自然環境,因此,難免會夸大自然的作用和對人類的影響,才會產生“天命論”這樣的思想。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又有相關專家先后提出“決定論”、“或然論”的理論。當人們開始意識到經濟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時,又有“生態論”和“協調論”出現,人地關系的協調理論闡述了人口與土地之間相互影響,對立統一的復雜關系。一方面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依賴著土地給予的空間和資源,自然環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容納人類的活動,而同時又在資源上限制著人類活動的深度和速度;另一方面,人類對土地作用的程度取決于人類對自然的改造能力,這又與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相關聯。西方地理學家也試圖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人地關系的內在規律,先后經歷了“地理環境決定論”、“環境適應論”和“調整論”.其中,英國的羅士培基于調整論提出人地關系的含義:一是人們對其周圍自然環境的適應;二是一定區域內人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1也就是說人類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應該要不斷地去適應自然環境,而人地關系又是通過人有意識的和自然的互動中發展起來的。
人口與土地資源在不斷的變化中,人地關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要想實現人口與土地的和諧共生是一項長期的研究課題,也是研究耕地資源安全的根本。人地關系有兩大基本原理:其一就是土地承載力限制與超越原理。
從人地關系的發展史可以看出,土地承載力的有限性是人地矛盾的關鍵,提高土地承載力才能保障人地關系良性循環。人地關系的發展形式也在不斷的變化,既相互制約也彼此依賴,既要擇優選擇又要相互適應。而人地關系的產生原因也同周遭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與土地質量的因素息息相關。其二是人地關系地域關聯互動原理。隨著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個區域的人地系統都處于相互關聯的狀態,其中一個地域的土地環境發生變化都將會影響其他所有的區域,相互關聯、相互依賴成為人地關系的特性,現在的人地關系不在將人地系統局限在某個特定的區域,將范圍擴展為一個整體,以求達到不同區域之間資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和諧的人地關系。
2.2.4 可持續發展理論
自 18 世紀工業革命開啟了社會發展的新篇章后,工業化的發展不斷推動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提高,1940 年以后,世界強國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又加速推進了農業的現代化,這種高投入、高產出的發展模式消耗著大量的能源,因此被稱為“石油農業”.這種發展模式使經濟高速發展,但能源的不斷消耗也同時帶來了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的問題,在這種形勢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應運而生。
可持續發展分為可持續和發展兩個概念,可持續的概念是由生態學家提出,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環境資源對人類需求的可承受能力。發展也就是經濟的發展,即物質財富的增加,利潤的增長。在意識到追求利益的過程中,環境的日益惡化時,可持續發展觀產生了??沙掷m發展的概念最先出現在 1987年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環境署理事會認為,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各地區、各國之間通力合作,特別是發達國家要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沙掷m發展理論的基礎是地球系統科學,這是一個將生態學、環境科學、資源學等多種學科交叉的學科。研究的是整個地球不同圈層的相互作用。環境資源稀缺理論也是可持續理論發展的重要支撐,主要研究環境的承載力,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而環境價值理論則是研究如何將環境價值合理化,深度探索環境發展中的經濟價值,包括環境的成本價值,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環境損失,試圖建立補償機制,定量的測算環境價值量??沙掷m發展最終是要實現人地系統的協同發展,協同發展論強調了社會、經濟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謀求三者的和諧發展??沙掷m發展首先要轉變發展模式,從單純的經濟增長轉向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共同發展,從資源型經濟向技術性經濟轉變,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減少環境污染,以達到經濟、生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土地資源不僅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整個生物群落發展的根本。
其中耕地資源安系統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在滿足人類與生活其上的生物的需求之外,自身內部的發展也會發生變化。在合理利用耕地資源的同時還要加強耕地資源的防御能力,使其安全性得到提高。如果人類破壞了耕地生態系統,會導致土地質量與數量的下降,引發洪澇等自然災害,耕地資源的抵抗能力下降。因此,在對耕地資源的安全進行評價的時候,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前提下,要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生態各方面因素的變化,才能全面的進行評價,才能找到實現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效途徑,才能真正的促進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