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清水江流域耕地資源安全問題探析
【第一章】人口流動對耕地資源安全的影響分析緒論
【第二章】人口流動與耕地資源安全的概念與理論基礎
【第三章】清水江流域人口流動特點及傳統耕作方式的價值
【第四章】清水江流域耕作方式的改變對耕地資源安全影響
【第五章】清水江流域耕地資源保護及可持續利用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人口流動下耕地保護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3 清水江流域人口流動特點及傳統耕作方式的價值
清水江隸屬沅江水系,是貴州省第二大江。省內河長 452.2km,流域面積17145 平方公里,主要的支流包括重安江、巴拉河、巫密河、六洞河、亮江。發源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勻市,在黔南州稱為劍江,自西向東流入黔東南侗族自治州,在黔東南州稱之為清水江,是黔東南州主要河流,流經丹寨、麻江、凱里、黃平、施秉、臺江、劍河、黎平、錦屏等地,在天柱縣流出省境,至湖南省匯入舞陽江。整個流域包括黔南、黔東南州的 3 個市,12 個縣和一個經濟區的全部或部分區域。
3.1 清水江流域人口流動及成因分析
3.1.1 人口流動現狀及特點
(1)人口流動速度較快,人口大量輸出
從人口總量上看,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清水江流域的人口3783608 人,比第四次人口普查的 3925276 人,減少了 141668 人,年均增長速度為-0.18%,清水江流域的人口總數在逐漸減少。從下表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清水江流域的 16 個地區的流出人口總數為 428646 人,相比 1990 年 2942 人多出近146 倍,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清水江流域的人口流動情況并不多見,當時流出人口僅占總人口的 0.8%.但在 2010 年,流出人口占總人口的 11.3%,其中以凱里市流出的人口最多,占到流出人口總數的 30%,人口流出數量有了一個顯著的提高。再看流入的人口總數,流入人口僅有 38296 人,占人口總數的 1%,流入人口的數量遠低于流出數,因此,在總量上清水江流域的人口數才會不斷地減少。
從清水江流域的人口流出、流入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該地區的人口流動速度較快,雖有人口的流入,但從總量上來看,仍為人口輸出地。
(2)人口分布不均,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
清水江流域上游人口分布較為密集,大部分的縣市分布在中上游,例如上游流經的麻江、丹寨、黃平和凱里的面積占全州總面積的 22.4%,但人口卻占全州總人口的 27.7%;相反,清水江流域下游流經的錦屏、天柱、黎平占總面積的34.3%,人口僅占總人口的 25.3%,由此不難看出,清水江流域的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密度差異較大;從另一方面來看,貴州地貌以山地、丘陵、盆地居多。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人們都會選擇生態環境較好、海拔較低的盆地居住,因而人口的分布有著一定的指向性,清水江流域的凱里、錦屏和天柱都屬于盆地,人口密度較大,海拔越高,自然條件越惡劣,居民也越少。除去自然因素,經濟驅動已經成為現代勞動力流動的重要因素。隨著貴州省工業化、城鎮化腳步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年輕勞動力從農村走向城市,其中以進城務工居多。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我們知道,整個黔東南州的農業人口比重從 1949 年的 94%下降為85.97%,農村人口流失嚴重,勞動力的缺失對耕地資源的使用情況直接產生影響。
3.1.2 清水江流域人口流動的原因
(1)省外經濟驅動
清水江流域的少數民族的聚集地,從歷史上看,人口的流動其實就是民族的遷徙,而民族遷徙從根本上說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1哪怕是在生產力低下的遠古時代,人類的遷徙就是為了找到更適宜生存的地方,而食物就是他們遷徙的根本原因。當人們開始有了生產社會活動,漸漸定居下來的時候,農耕民族由于生產的限制,迫使他們在一個固定的區域生活,而游牧民族為了保證牧場的肥力,讓動物有充沛的供給,因此需要不斷地變換牧場地點,保證經濟的發展?,F代的少數民族基本已經穩定下來,不再進行大規模的遷徙,但由于歷史和生活環境的原因,導致大部分民族的經濟發展較慢,特別是某些生活在深山里的民族由于長期閉塞的生活,還維持著傳統的耕作方式,使用著落后的生產工具。因此在經濟的驅動下,部分居民會選擇到經濟發展更好的城市。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我國 2010 年的苗族人口達到了 9426007 人,其中貴州苗族人口占了 42.1%,相比 1990 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下降了將近 10%.而同樣生活在清水江流域的侗族人民也有著相似的狀況,第五次人口普查,貴州省侗族人口為 1628568人,占全國侗族總人口的 55%,而北上廣三個城市總共占 20%,2010 年,貴州省侗族人口下降了 12.1%,而北京、上海、廣州的侗族人口不同程度上有所增加,其中,廣州在這 10 年里侗族人口數量增加了 50%.這些數據都進一步的說明,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經濟因素已經成為人口流動的根本原因。
(2)省內工業化驅動
貴州省是我國欠發達的省份,工業化和城鎮化落后再加上耕地資源的稀缺,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城鄉差距大,這些都是貴州省面臨的重要問題。貴州省要想擺脫貧困的帽子,就得城市的建設和農村的發展兩手抓,必須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從 2007 年開始,之后的五年內,貴州省城鎮化率都在 30%以上,表明貴州省的工業化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但仍處于工業化的初級階段。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的勞動力大量轉移,從轉移增長率上看“十一五”期間2006 年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數量為 618.35 萬人,2010 年為 1210.17 萬人,年增長率為 18.28%.“十五”期間 2001 年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數量為 267.94,2005年為 383.22,年增長率為 9.36%,“十一五”期間貴州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率幾乎是“十五”期間的轉移率的 2 倍。1轉移出去的勞動力由于教育程度不高,大都從事著體力勞動,勞動報酬較低,這一部分村民所占有的耕地資源不得不荒廢,而轉移出去的勞動力又過于依賴耕地資源,導致一些不適宜開墾的土地遭到不合理的開發,從而導致一部分耕地資源的過度利用。
(3)教育普及
清水江流域以少數民族居民居多,他們長久以來依靠著生活的環境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家家戶戶以耕作作為生產方式,以農民作為職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即使部分的年輕人出去打工,大多從事著體力工作,收入微薄。經濟發展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的普及。由于各地的經濟和社會狀況的不同,教育的模式也不能千篇一律,清水江流域分布的民族多,數量大的特點決定了在大力發展教育的時候,要根據多民族的特點因材施教。民族的高等教育發展如何,也就代表著當地的教育水平。民族高等教育是國家和民族自治地方通過興辦高等院校,并制定相關政策,對民族地區適齡人口和散居全國的少數民族適齡人口中符合條件者實施的高等教育。2國家重視民族教育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力扶持民族教育事業。例如,在招收階段,針對少數民族的學生適當放寬錄取政策,降低分數線,參照人口的比例來招生,保證少數民族學生的數量,或者是制定定向培養方案,專門為貧困山區輸送緊缺人才。這些招生政策吸引著一大批的學生走出去,接受更好的教育。
3.2 清水江流域耕地資源的現狀及特點
貴州省處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帶,氣候濕潤,年降水量超過 1100mm.地形地貌錯綜復雜,地勢西高東低,是國內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由于地理條件的限制,土地資源相對較少,加上喀斯特的獨特地貌,土地貧瘠,可利用的耕地資源更是稀缺。清水江流域的黔東南州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區域,大部分還是從事農業生產勞動。據統計,2010 年清水江流域的 16 個縣市的農業戶口人口總數為 2886094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 82.02%,耕地資源狀況決定著當地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
3.2.1 耕地面積減少
1949 年至今清水江流域的各個縣市的耕地面積經歷了快速增長到逐步減少再到減少的過程。1949 年國家經濟正處于恢復時期,政府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大力發展農業,開墾荒地,由于生產力有限,大部分的耕地尚未得到利用,因此,在這一階段耕地面積是快速增加的;而從 1959 年到 1965 年期間,處于“大躍進”時期的人們追求經濟高速發展,不斷地開墾荒地,致使耕地資源被過度利用,耕地面積開始減少;在之后的 5 年里,由于農田和軍工企業的建設使耕地資源大量流失,是建國以來流失最為嚴重的時期;1970 年到 1995 年,耕地資源的狀況得以緩解,但耕地面積仍以較為緩慢的速度下降,原因主要是城鎮企業和開發區的建設與發展,一些耕地被轉為非農用地,這一現象在國家實施了土地管理法后得以緩解;1995 年至今期間也有減少,但很快予以遏制,并通過不斷地開發新的土地資源使耕地資源有所增加。受到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影響,2005 年至 2007年清水江流域耕地資源急劇減少,3 年間減少了 737 公頃,耕地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僅有 0.0472hm ,遠低于國家平均水平,2007 年以后耕地面積出現了小范圍的波動,但耕地面積基本維持在 17.8 萬公頃左右,雖然耕地面積變化程度不大,但人均耕地面積卻在不斷地增加,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出,在耕地總面積持平的情況下,使得人均耕地面積有所提高。除了常用耕地資源,后備耕地資源不足,2011 年可供利用的后備資源僅有 2.06 萬公頃,嚴重阻礙了耕地的可持續發展。
3.2.2 耕地質量下降
耕地質量問題直接約束著農業的產出水平和農民的收入,決定耕地質量好壞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水資源的利用和化肥的用量。根據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2011年耕地面積中水田為134272公頃,占常用耕地的比重為75.2%,旱地面積為44289公頃,而有效灌溉面積僅為 15.1 公頃,大部分的旱地得不到有效的灌溉,水資源不能充分的保證,耕地產出率自然不高。其次,農用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會破壞耕地的土壤環境,導致耕地質量的下降。2011 年按實物量計算農用化肥的施用量為 227334 噸,比 2010 年增長了 0.8 個百分點,農藥使用量為 2028 噸,跟 2010 年比增加了 27.4%的使用量。再加上貴州省的氣候濕潤,全州平均氣溫維持在 15-18℃,年日照時數不超過在 1400 個小時,農作物不能充分享受日光,降低農作物的產出率。
3.3 清水江流域的傳統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的選擇將直接影響當地的農業生產環境,具體表現為村民對農業資源是否能夠合理利用和是否遵循農業生態規律,不同的利用方式和對農業生態規律的不同態度會帶來不同的農業環境。
1為了適應當地的地理自然條件,清水江流域的人民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耕作方式。
3.3.1 傳統耕作方式的生態價值
(1)可循環的生態系統
清水江流域的地貌以山地為主,沒有廣闊的平原,糧食生產受到了諸多的限制,不能像平原地區那樣廣泛的種植各種農作物。雖然當地的氣候很適合種植水稻,但經濟效益高的雜交水稻的最佳種植高度在 1000 米以下,因此也只能在地勢較低的地方種植,地勢較高的地區加上很難儲水,于是對種植水稻的品種有著更高的要求。生活在清水江流域的少數民族居民根據自身生活的環境建立了獨特的生態系統“稻-魚-鴨”.
這種耕作方式是一種可循環的模式,但對人的參與度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很多的勞動力。首先他們要挖渠引水,將河水引到田里,保持水土,并運用筑壩的方式建立一個沼澤。這些人工建構的高山水域環境,一方面提高了山區生態系統多樣化的水平,使本來僅分布于江河中下游的生物群落現在可以移植到較高海拔地帶,使得山區有限的沼澤生態系統能夠與高山森林生態系統毗鄰存在;另一方面,這樣建構的人工沼澤生態系統使得許多喜歡濕地環境的物種能夠向較高海拔地區轉移,從而有效地加強了山區生物物種的多樣化,使得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可以密集地種養眾多的生物物種。2這為后來形成“稻-魚-鴨”這種獨特的生產方式做了鋪墊。由于糯稻的桿高,水田的蓄水較深,于是侗族人民就在水田里養魚。
由于高桿糯稻本身就是沼澤植物,它能在水里進行光合作用,讓水里的氧氣充足,泥土含有的有機物質能夠得到分解,魚游動的時候不停地攪動池水,翻動泥土,既增加了水的溶氧量,對土壤也起到增氧的作用。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的高桿糯稻根系發達,谷粒飽滿,可以有效防止爛根。傳統稻作的種植離不開肥料,而在“稻-魚-鴨”生態系統里中是不需要施肥的,鴨子和魚的糞便是最好的肥料。有資料指出,魚類的糞便中含有有利于水稻生長的氮、鉀、磷。魚以水里的雜草為食,成為人類的割草機,除此之外,害蟲的幼蟲卵落入水中后,也會成為魚類的食物,消滅了蟲害,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既減少了成本,又能有效防止蟲害。
“稻-魚-鴨”生態系統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提高了糧食的產量和質量,增加了經濟效益。我們可以看到,從挖渠飲水,到播種糯稻,再到養殖魚魚鴨,全過程都需要人的參與。再加上旱地中的其他糧食作物同樣需要勞動力,因此,傳統的耕作方式,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支持,對人力資源的需求量較大。
(2)種養復合狀態下的水資源高效利用
清水江流域的少數民族多居住在高山上,海拔高,給液態水的截流、儲養、再生和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以至于當地的年均降雨量雖然高達 1200 mm 以上,但液態水一旦降落到地面就會迅速地匯入江河,而無法在這一地區長期留存下來。1為了適應山區的高海拔、溫差大等特殊條件,經過長期的經驗累積,當地居民紛紛種植高桿糯稻,其原因有兩點,其一,高桿糯稻的桿長,出土桿普遍長達 15cm,甚至會達到 20cm.高稈的好處在于,可以讓鴨穿行于生長著的稻谷間,自由覓食卻不會傷及稻穗,加上生長季很長,插秧后還可以超過 120 天,足夠錯位放養三批雛鴨,并且能夠順利產出;2其二,耐水淹。即使是 50cm 的水也不會導致稻根窒息,因此可以在田中多儲水,以便于魚和鴨的活動。這兩點都是矮桿糯稻所不具備的特點,也是當地種植高桿糯稻的決定性因素。由于高桿糯稻有桿高、耐淹的特點,當地居民就可以修建較深的蓄水池,將水資源儲存在稻田之中。并且這些品種都耐冷,對日照時間的要求并不高,有些甚至可以在每天日照時間不足 3 小時的情況下生長。由于海拔高早晚溫差大,絕大部分品種在當地露天撒秧,即使碰上 10℃的急劇降溫也不會爛秧,而且在收割時,即使田中積雪結冰,都不會導致倒伏和減產,更不要說抵御霜凍了。
3這種高桿糯稻的種植不僅可以幫助儲存水資源,還可以在炎熱的夏季有效的保護水資源不會因為陽光的直曬而蒸發。因為這種品種插秧后的郁蔽期長達 110 天,而這段時間剛好是天氣最熱的 6、7、8 三個月,儲存在稻田里的水資源避免了太陽的直曬,減少了水分的蒸發。此外,在水的表面還覆蓋著植被,即使有水分被蒸發,變成水蒸氣后遇到覆蓋著的植被就會被液化,在植被上凝結成水珠再次回到稻田里,利用這種液態水和氣態水的不停轉化,確保水資源不會減少。這些稻田的儲水能力都可以看成一個小型的水庫了。
3.3.3 傳統耕作方式變化的動因分析
清水江流域屬于人口輸出地,流出的人口中幾乎都是青壯年,他們在各種因素的驅使下,流向其他地區,造成清水江流域的勞動力緊缺,大量的耕地出現無人耕種的情況。外出的人口由于擁有了穩定的收入,沒有時間也不愿意再將精力投入到家里的一畝三分地,于是,這部分土地就有幾種用途。一部分分散的土地只能交由留守在家的婦女兒童或者老年人來耕種,他們還會維持原有的耕作方式,但是勞動力顯然不足,此時為了糧食產量的提高,就會提高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另一部分的耕地則是流轉出去,而由于山地的地勢,大部分的耕地較為分散,政府為了鼓勵耕地的流轉,給農戶新建住宅,將以前的住房拆除,將各家各戶的耕地資源連成片,更加方便承包出去。已經承包出去的土地,從農戶的角度看,并沒有因此帶來更高的經濟利益。其根本原因在于,原先形成的“糧-油-菜-豬”的生產鏈條被打破了。在耕地流轉之前,農戶的生產鏈條是完整的,生活支出較少,地里種的農作物,大部分賣出去賺錢,多余的部分充當家里的口糧,家里飼養的禽畜,糞便可以拿來當做肥料,以此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因此,農戶基本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在生活上有大的花銷。但這種生產鏈條一旦被打破,農戶需要自己購買糧食,生活費顯然提高。從承包商來看,他們的目標是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從而忽視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和耕地安全問題,使用大量的化肥和農藥,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破壞當地的土壤環境,嚴重影響耕地質量。農業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在農業生產的活動中,化肥、農藥及其他有機或無機污染物質的使用是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這些物質通過農田滲漏和地表徑流對水環境造成污染。1化肥的使用過程中,以氮肥和磷肥為主,這兩種物質破壞土壤的結構,如果配比不合理還會出現土壤的酸化等問題,導致耕地質量下降。而農藥中的化學試劑不易被分解,流失到土壤中同樣會造成污染。伴隨著人口的流動,耕作方式也順應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給耕地資源的安全產生了影響。